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场所

场所

场所的相关文献在1951年到2023年内共计8083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中国政治、经济计划与管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944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4129篇;相关期刊1804种,包括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城市建筑、现代装饰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2011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2008建筑设计与城市文化建设高峰论坛、2008年度全国建筑给水排水委员会给水分会·热水分会·青年工程师协会联合年会等;场所的相关文献由12113位作者贡献,包括不公告发明人、倪长江、倪红雨等。

场所—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944 占比:48.79%

会议论文>

论文:10 占比:0.12%

专利文献>

论文:4129 占比:51.08%

总计:8083篇

场所—发文趋势图

场所

-研究学者

  • 不公告发明人
  • 倪长江
  • 倪红雨
  • E·J·梅耶霍夫尔
  • M·阿诺恩
  • 周树华
  • 李伟红
  • 张伟
  • 李峰
  • 顾健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李沄璋; 吴颖
    • 摘要: 中国古代山水画中描绘的山川湖泊、乡野村居、亭台楼阁表现了画家心中理想的人居环境,亭是画中营造意境、表达画家情绪的重要元素之一。文章以中国古代山水画中有亭的著名画作为研究对象,结合绘画理论,从画面构图、画中观游、场所情绪三个方面来分析山水画中亭的作用,解读中国古代山水画中亭的独特内涵和象征意义,为现代亭的设计以及人居环境的营造提供参考。
    • 苏腾飞
    • 摘要: 回溯建筑史,无论何时人们都在不断探寻建筑的建构方式。在建筑语境中,“诗意的建造”便是建构,“诗意”体现了建筑的艺术性,“建造”则概括了建筑的技术性。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建筑有关于结构技术的问题不断得以突破,建造方法的进步也随着时间的推移极大地影响建筑的外观和设计。对于建筑艺术而言,建筑不会成为风格化的附庸,建筑应回归建筑体本身,要通过结构技术充分展现建筑美学价值。基于此,文章结合安徽大学科技创新楼设计项目,就大学教学科研建筑的设计建构及诗意场所营造进行了一些分析和探讨。
    • 胡楠
    • 摘要: 一座位于山间的校园建筑,其内部空间的形成具有非常独特的地方。文章对于本学校项目的场所现状及设计过程中面临的种种挑战进行阐述,对本项目的设计策略及理念进行了分析、归纳与总结。文章将本项目作为校园空间类型中的独具一格的案例,进行教育行为意义层面的探讨和分析,试图作为校园类项目的典型案例参考。
    • 林箐; 王向荣
    • 摘要: 景观原型代表着人类对自然最原始的情感,下意识地反映在人们的景观营建活动中,创造出各种景观类型。景观原型具有强大的审美感召力。认识场地的本质特征并以新的线索将其具体化,补充、调整要素,加强景观结构和自然特征,将其与受到广泛认同的景观原型和景观类型相关联,能够创造具有场所精神的景观空间。精心设计的观景点和游览路径,可以强化人们对景观的体验和感知,加深人与景观的共鸣。最后,以南宁园博园采石场花园为例说明基于原型、场所和体验的景观设计方法。
    • 李志帅
    • 摘要: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桥梁的最初功能是交通,多功能复合桥梁得到发展。景观桥梁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汇集了工程、建筑技术、景观和艺术文化。不同时代的风景和桥梁各有特色目前,大部分大规模生产桥梁只满足人民的行动需要,在结构和规模上完全符合工程标准,没有考虑到艺术、文化和景观等其他一些特点。作为景观空间的三维框架,桥梁具有较强的立体塑性。与陆地景观的局限性不同,三维景观桥梁的设计可以丰富外层空间,形成一个复合功能网络,扩大自然环境,最有效地利用最少的资源和节省空间,并形成一个充满活力和有机的城市网络。景观不仅仅是传统园林建筑的一部分以满足实用功能为基础的现代桥梁景观设计,可以提高美学思想指导下的环境质量,实现科学艺术的紧密融合,在现有环境中展现出意义。文中探讨了人文景观桥梁的设计要点,探讨了其独特的景观优势。在此基础上,通过研究桥梁景观设计中的场地精神,逐渐探索桥梁景观设计中的人的身份、对场地精神的感知以及场地精神对桥梁景观设计的相关性。
    • 杜棒棒
    • 摘要: 壁画是公共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独特的创造性传递着场所价值,通过公众与壁画、与场所之间的交流互动,反映出壁画创作与场所之间的关系,同时作品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文章通过对程犁与唐小禾的壁画作品进行研究,探索壁画创作在凝聚场所精神中的作用,寻找使壁画创作更好地融合到场所之中的方式。
    • 倪阳; 方舟
    • 摘要: 梅洛-庞蒂是20世纪重要的哲学家,知觉现象学的创始人,其倡导人们关注身体和知觉,对各体验设计领域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是建筑现象学理论的直接思想根源。该文从“知觉身体”、“在世界的肉里”、“可能性场”三个方面分析整合梅氏思想,并以立足中国本土文化的建筑学视角,结合实际案例,构建了“知觉现象学体验结构模型”;由此对极端的理智主义,建筑中孤立关注功能、形式、视觉效果等乱象进行反思,提倡从“身体—世界”的结构整体出发做设计,重视主客交互、主体间交互,以营造人于全面时空结构下的完整场所体验。
    • 朱惠子; 蔡永洁
    • 摘要: 本研究聚焦于苏州御窑金砖博物馆所面临的多重语境。探讨在传统空间类型继承中,在面对三种毫不相关甚至相互矛盾的空间类型,即苏州园林、官式建筑、工业砖窑时,刘家琨应该如何平衡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面对矛盾带来的挑战又应该做哪些妥协,并以此来评价刘家琨在该项目中是否体现了他一直秉承的“此时此地”的设计理念。面对多重传统空间类型带来的挑战,平衡类型间的关系可以将类型上的矛盾转变成传统空间继承中的更大机遇。
    • 刘洁; 刘星辰; 徐卫国
    • 摘要: 随着机器人产业的迅猛发展,人们逐渐迈入智能机器人时代。建筑作为机器人的空间载体,也将面临智能化革新和升级的客观需要。本文从当前机器人产业的发展现状、未来建筑空间中机器人的可能应用场景出发,探讨了机器人和建筑空间融合的可能性,并提出未来建筑作为复杂机器人系统的新发展方向。通过依次探讨未来建筑构建感知、行为和社交能力的方法逻辑,本文提出了机器人与人居环境高度融合的新的建筑设计理论,即构建“人—建筑—环境—机器人”四者合一的新场所
    • 项金平
    • 摘要: 在我国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提出包括失落空间在内的城市更新应基于新时期生态城市和人民城市的核心理念和生态性、人本主义、场所精神、包容性和多样化的空间塑造价值导向,在设计理念上提出应回归传统城市营造的经典理论、遵循空间生产思想、融合生态都市主义,并结合实际案例总结典型失落空间再生的五条策略。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