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城市流

城市流

城市流的相关文献在1955年到2022年内共计196篇,主要集中在经济计划与管理、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农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93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66804篇;相关期刊157种,包括领导决策信息、西北人口、经济研究参考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2006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传热传质学学术会议等;城市流的相关文献由260位作者贡献,包括王海江、苗长虹、一路开花等。

城市流—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93 占比:0.12%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66804 占比:99.88%

总计:166998篇

城市流—发文趋势图

城市流

-研究学者

  • 王海江
  • 苗长虹
  • 一路开花
  • 刘学敏
  • 宋家明
  • 张喆
  • 张达明
  • 朱华友
  • 李晋红
  • 李桢业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陈昌浩; 吕萍
    • 摘要: 本文以哈长城市群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城市流强度模型与引力模型,对哈长城市群内部空间经济联系、各城市间辐射作用、产业专业化水平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哈长城市群呈现明显的层级化发展趋势,各城市间发展不均衡且空间上呈“哑铃”型分布三个特点。在“十四五”时期及今后一段时间,哈长城市群应主动把握以“双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加强哈尔滨—长春“双核”带动作用,培养优势主导产业;加快扶持哈长城市群城市发展,缩小南北发展差距,优化城市间深度分工;密切与俄日韩朝等周边国家联系,打造东北亚核心城市群,为东北地区有序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格局奠定基础。
    • 李春香
    • 摘要: 城市群和都市圈正日益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湖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大力发展以武鄂黄黄为核心的武汉都市圈。近年来,武汉都市圈发展取得重要进展,但依然面临经济总量规模偏小、综合服务能力不强、协调发展水平有待提升等问题,与打造长江经济带发展和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支撑、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战略目标还存在一定差距。本文应用城市流和区域协调度模型,对武汉都市圈城市流状况以及都市圈城市流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做初步探讨,提出促进武汉都市圈区域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 曾志彪; 方大春
    • 摘要: 长三角实现一体化高质量发展,需要加强长三角城市群内各城市间的空间联系。文章基于城市流强度模型,对长三角城市群空间联系进行测算分析,并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法分析长三角城市群城市流强度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长三角城市群内各城市空间联系差异明显,究其原因是各行业就业人员分配不平衡,各城市外向功能量差距较大,空间联系较弱的城市数量占长三角城市群的一半;长三角城市群呈明显的以上海和苏州为中心,其他城市为外围的“中心-外围”城市群分布格局;多数城市的经济实力与外向服务功能关系不协调;长三角城市群处于以工业增长为主的发展阶段。因此,需要强化核心城市的带动作用,完善城市群内部地域分工,提升城市群服务业发展水平,促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 初楠臣; 张平宇; 吴相利; 李鹤
    • 摘要: 在"一带一路"倡议和"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背景下,采用区位熵、外向功、城市流等模型研究俄罗斯东部首府的城市流强度及空间格局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研究表明:(1)俄东部城市流强度呈西高东低、自西向东衰减的空间格局.西伯利亚区的城市流强度高于远东区,表现出西西伯利亚区>东西伯利亚区>南远东区>北远东区.(2)新西伯利亚、鄂木斯克、克拉斯诺亚尔斯克3个一级大区域服务中心的对外服务主导地位显著,哈巴罗夫斯克、伊尔库茨克、符拉迪沃斯托克、巴尔瑙尔、托木斯克、克麦罗沃6个二级区域服务中心是城市联系的中坚力量,乌兰乌德、赤塔、雅库茨克、布拉戈维申斯克、南萨哈林斯克5个三级地方中心的辐射作用较弱.(3)不同首府在产生城市流时具备各自的行业优势,在信息通信、金融保险、军事安全和社会保障、教育卫生、电力燃气、文体娱乐业等领域具备专业化优势,在施工建筑、批发零售、酒店餐饮、农林猎渔、房地产、其他服务业等领域对外服务功能较弱.
    • 陈晓华; 吴仕嫱
    • 摘要: 文章以交通流、经济流、信息流三类城市流数据为支撑,综合运用城市引力模型、优势流分析法、场强模型及Arcgis空间分析工具,分析南京—合肥双都市圈区域空间联系格局.研究发现:城市联系强度差异显著,呈南京、合肥双核引领的空间极化态势,形成了两主三副多节点的空间结构;城市联系主从关系明显,均以宁、合为首位联系城市,且南京影响力大于合肥;城市联系网络复杂性突出,表现为两极带动多中心化、网络联系东强西弱不均衡化等特征;城市辐射范围受行政区与城市实力的双重影响,城市辐射空间邻近效应及空间叠加效应显著,双圈交汇区发展潜力巨大.应从制定区域整体发展战略、完善一体化交通网络、建立科技创新联动机制及深化区域产业分工合作等层面,促进宁—合双都市圈协同发展.
    • 肖宇松; 赵欣
    • 摘要: 城市圈的健康稳定发展离不开城市流的健康流动,二者息息相关.为了武汉城市圈的健康均衡发展,发挥武汉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在城市流理论的基础上,对武汉城市圈的城市流进行分析,基于引力模型分别对交通流、经济流这两种城市流类型建立模型,并结合二者构建复合的交通经济混合联系强度模型,得到了武汉城市圈东部城市联系较为紧密、西部地区联系较弱,且武汉与其他8个城市间联系紧密而其他8个城市间联系度不高的结论.
    • 梁晨; 曾坚
    • 摘要: 基于京津冀地区13个城市2016年的截面数据,运用城市流强度理论模型对京津冀城市群的外向功能量配置、城市流强度结构和空间联系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河北省城市与外界的联系普遍较弱,主要原因是经济规模小且外向型产业实力不足;京津冀区域内第三产业已超越第二产业,成为影响京津冀地区城市外向功能量的主要因素,但未来工业化仍是推动该区域经济和产业转型的主要动力;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主要引擎的京津两市,其外向综合服务能力尚缺乏比较优势;河北省城市外向服务倾向较强,但城市能级不足,导致其带动效应较弱.
    • 李帆; 李效顺; 卞正富; 闫庆武; 张琦; 夏嘉南
    • 摘要: 西部地区是我国矿产资源分布的主要集聚区,定量测度我国西部地区的能源外向服务功能并分析能源城市与我国主要消费城市的引力格局可以综合探究促进西部地区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能源输送格局.通过构建城市流模型和引力模型分别对陕西、甘肃、四川、云南、贵州、新疆和内蒙古7个西部省区采矿业外向功能量、城市流强度和能源城市对消费城市的能源输送引力大小进行测度.结果 表明:(1)陕西城市流强度和外向服务功能量最高,能源综合竞争力居于第2位,是西部各省区的核心区域;(2)内蒙古和新疆为西部各省区能源综合竞争力较强地区;(3)榆林、鄂尔多斯和咸阳能源供给潜力较高,可作为我国主要的能源供给城市;(4)能源需求较大的重工业城市应当成为能源城市优先供给区域,其次是直辖市地区和我国城市群中心城市;(5)东北三省、广州、海口等距离中心能源区较远的地区与能源城市之间的引力弱,应注重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以满足自身发展需要.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