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多丽丝·莱辛

多丽丝·莱辛

多丽丝·莱辛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759篇,主要集中在世界文学、中国文学、文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58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79944篇;相关期刊397种,包括文教资料、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海外英语(中)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五届文体学国际研讨会暨第九届全国文体学研讨会等;多丽丝·莱辛的相关文献由647位作者贡献,包括冯春园、张建春、陶淑琴等。

多丽丝·莱辛—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58 占比:0.94%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79944 占比:99.06%

总计:80703篇

多丽丝·莱辛—发文趋势图

多丽丝·莱辛

-研究学者

  • 冯春园
  • 张建春
  • 陶淑琴
  • 多丽丝·莱辛
  • 简剑芬
  • 张琪
  • 肖庆华
  • 赵晶辉
  • 向丽华
  • 周丹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邓湘楚
    • 摘要: 英国著名作家多丽丝·莱辛(Doris Lessing,1919-2013)出生于伊朗,曾在南罗得西亚(现津巴布韦)移居二十五年,期间亲历的种族不平等成为莱辛创作的重要主题之一。陈星曾评论:“莱辛在作品中从没有指着种族主义的鼻子破口大骂,但每篇故事的字里行间都透露着她对种族歧视、殖民主义的坚决反对和鄙夷。”
    • 秦一鸣
    • 摘要: 多丽丝·莱辛在小说《野草在歌唱》中,描写了种族隔离制度下南非黑人所遭受的种族歧视和压迫,白人团体的虚伪、残暴与偏狭,以及个体在失常的社会中不可避免的性格扭曲和悲惨命运。东方主义代表着西方人的一种偏见性思维,倾向于把东方建构为异质的和他者化的,成为西方侵略者开拓、奴役殖民地的思想武器。殖民主义和种族压迫,不仅给南非原住民带来长久的创伤与悲痛,也造就了白人殖民者畸变、扭曲的人性。小说预示着殖民体系必将走向毁灭的结局。
    • 柏云彩
    • 摘要: 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因其巨大的文学成就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本文运用互文性理论分析其科幻小说《玛拉和丹恩历险记》中的"荒原"意象。多丽丝·莱辛借用了艾略特《荒原》中的"荒原"意象创作了《玛拉和丹恩历险记》。她通过显性的文学文本隐喻隐性的社会历史文本,刻画自然生态的文明荒原,表现现实主义的主题思想。多丽丝·莱辛通过互文性创作策略,不但书写了人类历史,而且促进了人类对历史的追问与反思。本文对《玛拉和丹恩历险记》的互文性解读有助于进一步揭示该作品的主题与艺术价值。
    • 张书勉
    • 摘要: 主要运用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研究方法,对《弗兰肯斯坦》与《裂缝》的文本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对比剖析。两部作品都对男权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予以了颠覆式批判,倡导男女平等、互助、互惠,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囿于时代所限等,《弗兰肯斯坦》的作者玛丽·雪莱以较隐晦的叙事方式,表述其生态女性主义思想。主要得益于社会的进步,《裂缝》的作者多丽丝·莱辛则淋漓尽致地把自己对男女两性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等深度思考的生态女性主义主张,毫无掩饰地呈现在作品中。在当今世界,两部作品所蕴含的一些较为合理的生态女性主义的伦理理念等,可以为构建和谐、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社会提供一定的借鉴。
    • 刘晶晶
    • 摘要: 《裂缝》是英国著名作家多丽丝·莱辛于2007年出版的一部惊世佳作。小说通过讲述人类的始祖——裂缝族与喷射族从起源到冲突最后到融合的过程,探索人类与自然之间、种族之间、男女两性之间的平等,以及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关系的意识形态,表达了莱辛希望种族与种族、人类与自然、男性与女性和谐共生的强烈愿望和建构"天人合一"的和谐世界的美好愿景。
    • 徐健翔; 张建春
    • 摘要: 文章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解析了英国著名女作家多丽丝·莱辛《屋顶丽人》《到十九号房间去》和《裂缝》三部作品的共同主题,即女性从缺乏自我到被男性的凝视再到两性和谐这样一个探索历程。莱辛突破了女性主义的观念教条,对男权社会中的女性地位做了独立的思考和反思。主张女性的独立并不意味着女性的独自存在,只有男女两性和谐相处,女性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独立。
    • 吴菲
    • 摘要: 20世纪70年代,多丽丝·莱辛一改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开始创作幻想小说,以她所熟悉的非洲草原与英国伦敦为想象的支点,在虚拟的文学世界中,探讨、反思现实中由于道德危机造成的种种混乱。本文通过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这一具有兼容性和多维性的理论来阐释多丽丝·莱辛最为缤纷多彩的幻想小说中的未来世界,以便更好地解读作品和理解作家的创作思想,并为思考和解决现代人类在发展中面临的精神困境和价值危机提供参照视角。
    • 张琪; 曾博
    • 摘要: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多丽丝·莱辛将自身流散经历置于《三四五区间的联姻》之中,描绘三个不同区间从封闭到流动状态的转变历程。以地方视角为切入,从地理自我、地方感和地方意义三个方面,探讨在地方流动的情境下爱丽和本恩所面临的地方问题及其与地方的关系变化。莱辛通过对小说人物迁移历程的描写,影射出人类在地方流动情境下的生存困境。这不仅彰显莱辛对人地关系的深切关注,同时为现代社会思考人地关系指明方向。
    • 钱虹
    • 摘要: 英国作家多丽丝·莱辛的自传作品《在我的皮肤之下》和《影中漫步》是研究作家生平与思想最重要的文本。“创伤”是研究其自传的重要视角。从家庭创伤来说,父母不得法的家庭教育给童年莱辛造成了难以愈合的创伤,使其成年后从家庭创伤的受害者变成实施者。从文化创伤来说,因其白人侵入者身份而不被非洲大陆所接受,返回伦敦后,因思想“左倾”与英国主流社会格格不入,使莱辛成为一个行走于黑白世界边缘的文化流浪者。从创伤治疗来说,莱辛将其所遭受的创伤以文学创作的方式进行心理治疗,实现自我重构。出色的创伤书写使莱辛自传成为运用心理分析、后殖民理论与文学创作论进行分析的一个典型样本。
    • 李智敏
    • 摘要: 《野草在歌唱》是莱辛于1950年发表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其背景是种族隔离下的非洲南罗得西亚英属殖民地。该小说以女主人公玛丽·特纳悲惨的一生展现了英属南非殖民地人民与殖民者的矛盾。本文将运用亨利·列斐伏尔的空间再现理论探求《野草在歌唱》中三个典型的社会空间再现地点:店铺、农场和房子,它们分别再现出了社会生产关系中的种族、阶级和性别,而这三层社会结构正是玛丽·特纳悲剧命运的根源所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