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多维贫困

多维贫困

多维贫困的相关文献在2008年到2022年内共计541篇,主要集中在农业经济、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经济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32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11978篇;相关期刊312种,包括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社会保障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第五届中国农村发展研究博士生论坛、第七届全国农林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论坛 、2016中国农林经济管理学术年会等;多维贫困的相关文献由908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全红、周强、庄天慧等。

多维贫困—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32 占比:4.25%

会议论文>

论文:9 占比:0.07%

专利文献>

论文:11978 占比:95.68%

总计:12519篇

多维贫困—发文趋势图

多维贫困

-研究学者

  • 张全红
  • 周强
  • 庄天慧
  • 毕洁颖
  • 刘林
  • 周云波
  • 朱玉春
  • 杨帆
  • 吴海涛
  • 师荣蓉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诗韵; 陈光燕
    • 摘要: 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因此,探讨子女外出务工与农村留守老人多维贫困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根据2012年CFPS数据,分析了子女外出务工与留守老人多维贫困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子女外出务工显著降低了农村留守老人的多维贫困,且对男性留守老人多维贫困的减缓作用明显更大。机制分析表明,子女外出务工主要通过经济、生活和社会途径减缓农村留守老人多维贫困,但同时加重了农村留守老人健康与精神贫困。依据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关启示。
    • 王金亮; 张环
    • 摘要: 集中连片特困区是我国减贫的主战场.以江西省罗霄山集中连片特困区为研究区,从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因素中选取影响贫困的驱动因子,建立多维贫困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均方差决策分析法构建了贫困驱动指数,分析其空间分布格局;利用探索性空间自相关分析法描述了多维贫困在整个区域及区县尺度上的空间关联和空间差异特征,借助地理探测器揭示了区域贫困驱动因子空间分异特征及其相互作用方式.结果表明:1)生态环境指标类与社会经济指标类的贫困驱动指数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反向态势,整个特困区的贫困驱动指数空间分异明显.2)区域贫困驱动指数在整个研究区表现出空间正自相关特征,具有显著的空间聚集性,并在局部空间自相关上表现出“高高”和“低低”聚集形式.3)地形对特困区的贫困影响最大,并且与其他指标种呈现双因子增强作用特征,且各指标种两两交互之后对区域贫困驱动指数的空间分布影响无显著差异.因此,提出对于集中连片特困区,需要依靠当地的资源禀赋,深入挖掘当地独特的资源优势和人文优势,推动资源优势转换为产业优势,带动社会经济发展,实现减贫目标.
    • 潘思宁; 朱震锋; 张雪; 李尔彬
    • 摘要: 贫困是一种复杂而综合的社会现象。以多维贫困为研究主题,采用文献分析方法系统梳理国内外关于多维贫困的相关研究,归纳和整理学界围绕多维贫困在理论内涵、评定标准及测度方法三个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有助于为学界特别是国内学者立足国家共同富裕的宏观愿景,从缓解多维贫困的视角下持续开展探求富裕道路的创新研究提供参考,也对林场、林区等特殊的资源型地区改善职工及居民生计,享受国家改革发展红利提供启发。
    • 赵晓峰; 康宇兰
    • 摘要: 农民合作社的综合化发展与相对贫困的多维治理具有内在的理论自洽性,这为双方协同推进机制构建提供了基础条件。在绝对贫困治理阶段,合作社因其制度益贫性成为精准扶贫的重要组织载体。随着组织成员异质性不断增强,为了满足社员的多元化需求,合作社不断拓展经营业务。这使合作社能够从不同维度参与治理相对贫困的实践活动,帮助化解相对贫困群体的多维贫困难题。通过双方协同机制的构建,一方面有助于依托合作社建立融合资产收益扶贫、合作养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与社区性服务业为一体的治理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合作社增强资金实力、培养合作人才、增进与政府的信任关系,更好地实现高质量发展。
    • 李壮壮; 龙莹
    • 摘要: 以CFPS2018年的农村家庭数据为样本,从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的双重视角出发构建符合新发展阶段情景的中国农村多维贫困指标体系,采取改进的AF法识别、测度和分解农村居民家庭的多维贫困状况。研究表明:中国农村居民家庭在受教育年限、养老保险参保率和家庭平均旅游支出等几个指标上的贫困发生率较高,在收入、健康、生活水平等维度上存在较高的返贫风险;从多维贫困指数的变化来看,随着K值的上升,多维贫困指数虽然在逐渐减小,但在K_(1)=0.2和K_(2)=0.4时的贫困指数仍然较大,表明农村居民家庭在4~7个指标上发生多维贫困的概率较高;进一步的指标分解发现,在吉林、辽宁、广西等地区,严重的相对贫困问题和高绝对贫困返贫风险共存,家庭人均工作小时数和家庭人均旅游支出等休闲维度指标逐渐对农村居民家庭相对贫困产生重要影响。
    • 张杨; 聂荣
    • 摘要: 辽宁省脱贫攻坚成效明显。受客观环境影响,部分村屯存在产业扶贫范围狭窄,部分群众收入增长缓慢,部分农户因病、婚丧大办而导致“返贫”,仍然存在大量的脱贫不稳定户、突发严重困难户和边缘易致贫户。我们不仅要促进脱贫群众生活持续改善,还应关注农村的多维贫困问题。要从思想上指明致富道路,从技术上夯实致富基础,着力发展“飞地”经济,以工代赈促进贫困劳动力就业;扶持农村发展新产业,提高社会保障的参与度和受益面,持续改善脱贫地区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提升脱贫地区公共服务水平,构建社会力量参与机制。
    • 李宝军; 罗剑朝
    • 摘要: 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和任务之一。文章基于四川省、陕西省和甘肃省的农户家庭微观调查数据,应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实证分析了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户家庭多维贫困的影响。研究发现: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户家庭具有显著的多维减贫效应,其中,收入维度和教育维度的减贫效应最为突出,健康维度的减贫效应比较微弱,并且劳动力流动的多维减贫效应具有明显的省份差异。因此,促进农村劳动力流动是提高农村人口收入及自我发展能力、摆脱自然生存环境束缚,实现由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过渡的可选路径。
    • 李涛; 何静
    • 摘要: 随着我国步入后扶贫时代,学术界的研究重点也由绝对贫困转向相对贫困。在对相关研究热点问题进行综述的基础上发现:相对贫困涵盖了能力、权力与文化等要素,动态性、多维性、长期性等特征凸显。此外,我国城市悬崖效应、农村精英俘获和城乡马太效应明显,相对贫困治理面临着严峻的现实困境。因此,必须遵循“益贫式增长—包容性发展—整体性治理”的制度框架,从经济、发展与生态三个层面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相对贫困治理实践路径。既有研究的理论分析与实践经验尚不充足,仍需在研究内容、研究对象与贫困成因等方面深入探索,进而推动国家反贫困理论创新,构建整体性治理格局,实现可持续脱贫目标。
    • 易莹莹; 陆书馨
    • 摘要: 基于2014—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通过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从代际视角检验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民工多维贫困的影响,并进一步讨论就业机会的传导机制。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新老两代农民工的多维贫困均有明显的减缓作用,且对老一代农民工的作用更大;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数字普惠金融对新老两代农民工多维贫困的缓解作用加强;数字普惠金融通过提高农民工的就业机会缓解其多维贫困
    • 吕新博; 赵伟
    • 摘要: 研究选取CHNS数据库中9个省份农村家庭2000—2015年的数据及2020年山东省农村调研数据,动态测度和分析了中国农村地区的多维贫困指数。研究表明:(1)进入新世纪后,农村整体多维贫困指数呈逐年下降趋势,这与逐步减少的多维贫困发生率密切相关;(2)教育、健康状况和医疗状况指标的改善,对于农村多维贫困指数下降的贡献最大。生活水平贫困指标整体也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但是对农村多维贫困指数的贡献存在反复,其中农户清洁饮用和照明方面的贡献最小;(3)暂时性贫困家庭与长期多维贫困家庭同时存在,长期多维贫困家庭的比例逐渐低于暂时性多维贫困的比例;(4)个别省份多维贫困指数呈现波动和反弹,脱贫和返贫现象并存,脱贫效应的作用大于返贫效应和长期贫困效应,其中脱贫效应和长期贫困效应的交互作用是引起多维贫困指数变动的主要因素,返贫效应的作用是次要因素。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