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贫困治理

贫困治理

贫困治理的相关文献在2005年到2022年内共计850篇,主要集中在农业经济、社会学、中国政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42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27133篇;相关期刊489种,包括人民论坛、甘肃社会科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第五届中国农村发展研究博士生论坛、第四届可持续发展战略论坛、中国生态文明论坛海口年会等;贫困治理的相关文献由1073位作者贡献,包括向德平、张琦、韩广富等。

贫困治理—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42 占比:3.01%

会议论文>

论文:8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27133 占比:96.96%

总计:27983篇

贫困治理—发文趋势图

贫困治理

-研究学者

  • 向德平
  • 张琦
  • 韩广富
  • 祁志伟
  • 黄承伟
  • 何得桂
  • 张婷
  • 李雪萍
  • 林闽钢
  • 雷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彭新万; 张承
    • 摘要: 在新型城镇化与城镇结构转型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城镇相对贫困的隐患日渐显现.现阶段我国缓解城镇相对贫困面临识别标准缺失与治理体系缺位两大现实困境.基于阿玛蒂亚·森的可行能力理论,构建包含收入与福利维度的经济条件、政治权益、社会机会、防护性保障及透明性保证共15项指标的城镇多维相对贫困指标体系,旨在为精准识别我国城镇相对贫困群体提供标尺.以提升个体可行能力为主要内容的协同治理体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以国家为主导,提供提升个体可行能力的制度性保障;以个体为核心,培育个体的内生可行能力;以市场为媒介,提升重新赋予个体可行能力的效率;以社会为依托,拓宽提升个体可行能力的渠道.在消除绝对贫困的新时期,应据此形成缓解我国城镇相对贫困的治理路径.
    • 丁辉侠
    • 摘要: 中国成功消除绝对贫困不仅向世界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在贫困治理领域的制度领导力.制度是中国共产党贫困治理制度领导力的来源,主要包括国家根本制度、专门扶贫制度和益贫性制度;制度领导者是制度领导力的价值引领者,中国共产党历代核心领导人在反贫困思想方面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贫困治理理论,成为贫困治理价值理念的重要引领者;制度变迁是制度领导力保持活力的内在要求,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贫困群体的脱贫需求和党的治国理政需要是中国贫困治理制度变迁的内部动力,中国的大国担当和证明社会主义制度的比较优势是外部动力.制度领导力视角下中国共产党减贫成功的经验启示主要包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党的领导、坚持适合本国国情的基本社会制度、坚持不断完善与发展贫困治理制度体系、保持政府与执政党目标的一致性以及注重激发贫困群体的内生动力.
    • 左梦雪; 罗文春
    • 摘要: 我国现阶段的贫困治理已从绝对贫困阶段转向相对贫困阶段,在共同富裕的背景之下,有必要构建陕西省的相对贫困治理机制。文章从相对贫困的内涵出发,深入探讨共同富裕背景下陕西省相对贫困治理的五大特征,并找出陕西省在治理相对贫困时出现的问题,从而找出解决方法,寻求破解路径。
    • 王雪琳; 廖声兰
    • 摘要: “黑土麦田”是通过培养青年开展公益扶贫项目,与政府、社会力量对不同乡镇进行产业扶贫的公益性组织。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N村(以下简称湘西州N村)是“黑土麦田”组织开展产业扶贫的一个实践点。“创客”扶贫队伍入驻N村后,在结构上将原有的“输血”式扶贫变为“造血”式扶贫,在设计上将原有的“开放”式扶贫变“参与”式扶贫,增强了N村内发展动力,提高了贫困人口的自脱贫能力。这一扶贫模式为产业扶贫提供了可参考、可操作和可持续的发展思路。
    • 崔玉丽
    • 摘要: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前提。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创新第一驱动力以及人才第一资源的融合地、发源地、培育地的高校,具有提升相对贫困人口发展能力的独特优势,能够推进贫困治理现代化,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进而推动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本文从贫困治理角度,提出高校参与脱贫成果巩固、推进乡村振兴的路径。
    • 史敦友
    •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贫困治理经历了四个主要阶段。坚持党的领导、以人民为中心、精准扶贫、发展改革及与时俱进,成为改革开放特别是十八大以来我国贫困治理取得决定性胜利的基本经验。进入到后小康时代,重新认识相对贫困群体的新特征是相对贫困治理的前提基础,由物质扶贫主导升级为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求是相对贫困治理的核心要点,因地制宜培育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是相对贫困治理的持续动力,由超常规集中攻坚作战调整为以乡村振兴为统筹常态化推进是相对贫困治理的长效路径,构建以乡村振兴为主导的相对贫困治理制度框架是相对贫困治理的制度保障,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相对贫困治理的长远目标。
    • 林健
    • 摘要: 从“农村工作队”到“驻村第一书记”的不断再生产囿于国家宏观政治社会环境,更嵌于乡村社会环境变迁历程,是一个经济、政治与文化多领域交融下制度变迁的过程和结果。动员和组织乡土社会以达成党和国家对乡村的有效整合是贯穿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的主线,而党建动员社会则是贯穿其中的重要机制,是政治社会发展变迁的本质特征。在党政统合下,兼备政治机制与行政机制优势的派驻干部辅以资源联动机制和情感融通机制,通过自身独特的组织和政治特性与其他主体之间的互动,最终演变成一种相对稳定和较为成熟的制度,并且该过程呈现出了常规治理和运动式治理之间复杂微妙的“制度化”平衡。
    • 吴振磊; 康颜钰; 王泽润
    • 摘要: 中国已全面消除现行标准下的农村绝对贫困,提前10年完成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具有中国特色的反贫困理论可为国际减贫话语体系做出来自发展中国家的新贡献。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的基本框架可以概括为“一条主线、两个重点、三个结合和五位一体”,即以实现共同富裕为主线,以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与拓展、贫困人口可持续生计资源配置与结构优化为重点,纵向与横向贫困治理相结合,利贫性经济增长政策、包容性社会发展政策与精准扶贫政策相结合,政府、市场与社会力量相结合,具有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五重内涵意蕴。当前,“一带一路”低收入国家仍面临严峻的减贫挑战,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蕴含着的具有普遍性的经验法则可与这些国家分享,进而助力他们把握减贫规律,探索并形成符合自身实际的反贫困道路。
    • 任雪娇; 马池春
    • 摘要: 贫困是长期存在的世界性难题,贫困治理的探索从未止步。经过系列扶贫举措,中国业已消除绝对贫困,但相对贫困仍然大量存在。其中,因病致贫返贫是贫困产生的主因,解决因病致贫返贫问题是新时期贫困治理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新发展阶段推进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以基本医保为主体、大病保险为补充、医疗救助为托底、专项扶助、商业健康保险及慈善救助为辅助的多层次医疗保障制度体系,凭借填补贫困人口医疗费用支出、减弱因病致贫返贫的疾病经济风险,成为贫困治理的重要方式,但在具体运行过程中,仍面临诸多现实困境。为此,在健全评估标准、精准识别医保扶贫对象的基础上,着力从全面提升医疗保障水平和强化医疗费用——质量双控制入手,探索完善多层次医疗保障制度体系助推贫困治理的长效机制,切实推动共同富裕目标的顺利实现。
    • 张向达; 祖俊涛; 梁超
    • 摘要: 基于行政授权的理论视角,提出一个中国政府间关系及其治理模式的分析框架,以此揭示中国政府“集权-分权悖论”治理特征形成的因果逻辑。在此框架下,作为政府分权治理的一种有效形式,行政授权程度及其模式的选择取决于政府组织内部委托方关于代理方“治理效率-治理风险”的动态权衡,进而决定了授权边界范围和具体内容中诸种剩余控制权的不同分配组合形态,由此塑造出相应的中国政府间关系及其治理模式。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