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太极拳

太极拳

太极拳的相关文献在1962年到2023年内共计12173篇,主要集中在体育、中国医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877篇、会议论文186篇、专利文献991篇;相关期刊1970种,包括武当、搏击·武术科学、当代体育科技等; 相关会议105种,包括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2014年世界体育社会学大会、2013中国广州“首届国际养生大会”等;太极拳的相关文献由10993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宝银、龚建新、祝大彤等。

太极拳—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877 占比:90.98%

会议论文>

论文:186 占比:1.42%

专利文献>

论文:991 占比:7.59%

总计:13054篇

太极拳—发文趋势图

太极拳

-研究学者

  • 张宝银
  • 龚建新
  • 祝大彤
  • 谢远基
  • 王志远
  • 王涛
  • 王本德
  • 翁心诚
  • 张迎忠
  • 杨志英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关键词

    • 李雅萍; 刘红; 高真; 陈晓琳; 黄武杰; 江征
    • 摘要: 背景:太极拳练习出现膝关节疼痛者不在少数,而目前关于太极拳练习伴膝关节疼痛者行拳特征的生物力学研究较少。目的:运用三维运动分析系统比较太极拳练习伴膝关节疼痛者与健康练习者在太极拳习练时下肢生物力学的差异。方法:选择太极拳练习伴膝关节疼痛者6例为试验组,健康练习者6例为对照组。采用三维运动分析系统,记录两组受试者进行“搂膝拗步”时的运动学和动力学,比较在地面反作用力特征时刻下的动作特征。地面反作用力特征时刻包括左、右搂膝拗步推进期波峰时刻(T1、T5),右搂膝拗步后坐转向期波谷时刻(T2),右搂膝拗步单足支撑期第一、第二波峰时刻(T3、T4)。结果与结论:①运动学参数:两组的步长、步宽和质心高度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在T1和T5时,后支撑腿髋外展角度更大(P<0.05);T2、T3的左膝关节及T5的右膝关节内收(P<0.05);在T2和T4的右膝关节外展角度更小(P<0.05);②动力学参数: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在T3、T4和T5的垂直轴地面反作用力更小(P<0.05);在T1和T5的前支撑腿髋后伸力矩更小(P<0.05);在T5的前支撑腿伴更小的髋外旋力矩(P<0.05);在T1时左膝关节的总支撑力矩贡献度更大(P<0.01);③结果表明,相对于健康练习者,练习时伴膝关节疼痛者减少了对地面的作用力;两组训练者运动学动力学的不同主要集中在髋关节和膝关节,伴膝关节疼痛练习者的膝关节呈较大的内收,且弓步推进期的前支撑腿表现出髋关节伸展旋转不足、膝关节总支撑力矩贡献度更大;伴膝关节疼痛的训练者进行太极拳再训练时,需考虑从练习者髋关节和膝关节的运动模式进行调整。
    • 仲欣桐; 张洋; 张晓臣; 王健霖; 唐莹
    • 摘要: 目的分析太极拳结合八段锦锻炼对特勤疗养员血脂及生理机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5月于战略支援部队兴城特勤疗养中心进行疗养的84例特勤疗养员,以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42例,对照组常规疗养,研究组在常规疗养基础上给予太极拳结合八段锦锻炼,观察两组血脂指标及血压、肺活量、心率。结果疗养3个月后,研究组特勤疗养员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分别为(4.46±0.98)mmol/L、(1.59±0.32)mmol/L、(110.08±54.57)mmHg(1 mmHg=0.133 kPa)、(65.48±4.27)mmHg、(72.04±5.13)次/min较对照组(5.23±1.02)mmol/L、(2.35±0.37)mmol/L、(114.15±5.19)mmHg、(73.62±4.03)mmHg、(75.56±5.18)次/min明显降低(P<0.05),肺活量(2921.53±238.14)mL较对照组(2791.45±246.31)mL明显升高(P<0.05)。结论对特勤疗养员实施太极拳结合八段锦锻炼疗养方案效果显著,能够促血脂及生理机能改善。
    • 仲欣桐; 张洋; 张晓臣; 王健霖; 唐莹
    • 摘要: 目的分析太极拳结合八段锦锻炼对特勤疗养员血脂及生理机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5月于战略支援部队兴城特勤疗养中心进行疗养的84例特勤疗养员,以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42例,对照组常规疗养,研究组在常规疗养基础上给予太极拳结合八段锦锻炼,观察两组血脂指标及血压、肺活量、心率。结果疗养3个月后,研究组特勤疗养员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分别为(4.46±0.98)mmol/L、(1.59±0.32)mmol/L、(110.08±54.57)mmHg(1 mmHg=0.133 kPa)、(65.48±4.27)mmHg、(72.04±5.13)次/min较对照组(5.23±1.02)mmol/L、(2.35±0.37)mmol/L、(114.15±5.19)mmHg、(73.62±4.03)mmHg、(75.56±5.18)次/min明显降低(P<0.05),肺活量(2921.53±238.14)mL较对照组(2791.45±246.31)mL明显升高(P<0.05)。结论对特勤疗养员实施太极拳结合八段锦锻炼疗养方案效果显著,能够促血脂及生理机能改善。
    • 王疆娜; 孙威
    • 摘要: 背景:楼梯行走是导致老年人跌倒的外部因素,双任务干扰的姿势控制能力下降是导致老年人跌倒的内部因素。太极拳改善单任务姿势控制能力、预防跌倒的功效得到公认,但对双任务干扰时楼梯行走姿势控制能力的影响尚未可知。目的:探讨上下楼梯行走附加双任务干扰,运动人群类型(组间)及任务类型(组内)对身体稳定性、下肢关节运动特征及力学特征指标的影响。方法:招募太极组、快走组与对照组健康老年女性各20名,分别进行单任务、认知任务、动作任务、组合任务的楼梯行走测试。应用Vicon系统与Kistler测力台分别同步采集上、下楼梯行走中的运动学与动力学数据。结果与结论:(1)身体稳定性指标方面,相比于单任务,对照组老年人组合任务条件中质心-压心前后与内外距离显著增长(P=0.002,P=0.021),抬脚高度显著降低(P=0.018);太极组老年人组合任务条件中只有上楼梯抬脚距离显著降低(P=0.034);太极组在双任务范式中楼梯行走质心-压心前后与内外距离显著短于对照组(P=0.041,P=0.006),下楼梯行走抬脚距离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01);(2)下肢髋膝踝三关节运动学指标方面,在动作与组合任务条件中,对照组上楼梯踝关节跨越角度显著增大(P <0.001),下楼梯踝关节运动幅度显著减小(P <0.001)、跨越角度显著增大(P <0.001);太极组上楼梯动作任务与组合任务踝关节运动幅度显著增大(P <0.001);在动作任务与组合任务范式中,太极组踝关节运动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05,P=0.012),跨越角度显著小于对照组(P=0.033,P=0.021);(3)下肢关节力学指标方面,相比于单任务,3组老年人组合任务、动作任务条件上楼梯行走伸髋力矩峰值显著减小(P <0.001),伸膝力矩峰值显著增大(P <0.001),下楼梯下肢关节力矩均显著减小(P <0.001),太极组伸膝力矩峰值显著大于对照组(P <0.001);(4)提示长期太极拳练习有助于老年女性加强下肢神经肌肉控制,提高跨越台阶高度,进而起到增强身体稳定控制、抵抗双任务干扰、降低跌倒风险的效果。
    • 王疆娜; 孙威
    • 摘要: 背景:楼梯行走是导致老年人跌倒的外部因素,双任务干扰的姿势控制能力下降是导致老年人跌倒的内部因素.太极拳改善单任务姿势控制能力、预防跌倒的功效得到公认,但对双任务干扰时楼梯行走姿势控制能力的影响尚未可知.目的:探讨上下楼梯行走附加双任务干扰,运动人群类型(组间)及任务类型(组内)对身体稳定性、下肢关节运动特征及力学特征指标的影响.方法:招募太极组、快走组与对照组健康老年女性各20名,分别进行单任务、认知任务、动作任务、组合任务的楼梯行走测试.应用Vicon系统与Kistler测力台分别同步采集上、下楼梯行走中的运动学与动力学数据.结果 与结论:①身体稳定性指标方面,相比于单任务,对照组老年人组合任务条件中质心-压心前后与内外距离显著增长(P=0.002,P=0.021),抬脚高度显著降低(P=0.018);太极组老年人组合任务条件中只有上楼梯抬脚距离显著降低(P=0.034);太极组在双任务范式中楼梯行走质心-压心前后与内外距离显著短于对照组(P=0.041,P=0.006),下楼梯行走抬脚距离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②下肢髋膝踝三关节运动学指标方面,在动作与组合任务条件中,对照组上楼梯踝关节跨越角度显著增大(P<0.001),下楼梯踝关节运动幅度显著减小(P<0.001)、跨越角度显著增大(P<0.001);太极组上楼梯动作任务与组合任务踝关节运动幅度显著增大(P<0.001);在动作任务与组合任务范式中,太极组踝关节运动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05,P=0.012),跨越角度显著小于对照组(P=0.033,P=0.021);③下肢关节力学指标方面,相比于单任务,3组老年人组合任务、动作任务条件上楼梯行走伸髋力矩峰值显著减小(P<0.001),伸膝力矩峰值显著增大(P<0.001),下楼梯下肢关节力矩均显著减小(P<0.001),太极组伸膝力矩峰值显著大于对照组(P<0.001);④提示长期太极拳练习有助于老年女性加强下肢神经肌肉控制,提高跨越台阶高度,进而起到增强身体稳定控制、抵抗双任务干扰、降低跌倒风险的效果.
    • 毛永胜
    • 摘要: 追寻太极拳的历史地理中心,最具文化内涵的当数怀庆古城,太极拳的近现代重大事件,多发生在以古城为中心的方圆50公里以内:陈家祖居陈卜庄,在城东,距离古城5公里;陈家沟在城东南30公里黄河岸边;陈鑫、6少林9太极2022年第3期王宗岳,都曾生活在这块土地;十匕世拳师陈子明,早在1927年就在古城设立国术团体传授太极拳;陈省三曾任教于怀庆府;十九世陈立宪定居古城;有限的太极拳史料,如《太极图说》等,也都以怀庆方言为基础写成。
    • 摘要: 2022 年1 月7 日,世界太极拳网特别公益直播“陕西太极有力量”成功举行。这场直播,是世界太极拳网专门为新冠疫情下的陕西特别策划,组织陕西省太极各流派太极名家和世界冠军参与,为陕西和全国的抗疫防疫助力。直播全程近4 小时,气氛热烈,始终洋溢着满满的正能量, 中国太极拳的文化内涵、技术风范和健康价值得到一次充分的展现和交流学习。中国武术协会原主席李杰,国际武术联合会荣誉副主席、中国武术协会常委、国家武术队总领队田苏辉在公益讲座开始分别致辞。陕西太极名家刘永强、李随成、赵幼斌、张世昌、马文国和世界冠军吴雅楠依次上线,讲述防疫抗疫生活的经历、感悟,分享因修习太极、中国武术带来的身心增益,分享讲解太极拳的功技理法和身心修养境界。这场直播充分展现了陕西太极的丰厚底蕴和内涵、陕西太极人的雄浑力量和饱满的生命状态, 进一步认识到太极拳的重要价值和魅力,领略了太极拳名家和太极拳冠军的风采。
    • 王雅君; 徐姝蕊; 刘娇
    • 摘要: 太极拳作为我国传统运动康复疗法,可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和对脑功能活动调节能力。文章总结归纳太极拳训练对脑效应机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主要从脑电、超声多普勒、近红外线、磁共振成像等多种技术探索太极拳对脑电波信号特征、事件相关电位(P300/N400等)、脑血流、脑血氧含量和脑结构及功能网络影响,为太极拳的脑效应机制提供初步证据。太极拳训练过程中对注意力控制的改善可能与调节大脑皮层α波的节律和活动有关;太极拳训练后P300、N400潜伏期缩短,改善资源分配、信息处理和词语加工能力,提高大脑感知信息容量与资源。太极拳训练可能通过改善神经内分泌调节功能,促进代谢酶的活性,降低血脂而改善脑血流速度。基于静息态功能核磁成像的横断面研究显示,长期太极拳训练调节大脑功能网络,且与训练的经验、对认知功能的保护显著相关;太极拳对认知功能的改善与其调节相关认知神经环路结构和功能有关。任务态功能核磁研究显示,太极拳训练对记忆、执行功能加工相关脑区和网络具有调控作用。此外,长期太极拳训练对脑灰质体积和白质形态结构具有可塑性改变。然而,目前研究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样本量偏小、以单模态脑影像为主、缺少纵向研究和长期随访、缺乏剂量-效应关系研究等。下一步研究还需开展多中心、大样本、多模态联合、不同训练剂量对比等高质量研究,以更深入探索太极拳的脑效应相关机制。
    • 翁心诚
    • 摘要: 太极拳训练的最高境界为天人合一:如何练成天人合一?这是所有训练者不得不明确与不得不实施的大问题。鄙人想就此问题谈一些体会,分三点来议:一、什么是天人合一?二、“天人合一”中常见障碍有哪些?三、如何操训达天人合一境界?
    • 胡建成; 胡精超
    • 摘要: 目的:观察太极拳和羽毛球练习对增强大学生平衡能力的影响。方法:排除相关干扰,随机选取40名河南理工大学学生进行太极拳训练,选取40名学生进行羽毛球训练,两组均进行为期16周的干预训练,每周进行3次,每次持续30min以上。在干预前和干预后进行动态平衡控制能力测试——星形偏移平衡;静态平衡控制能力测试——闭眼单足站立、闭眼高抬腿站立;变向条件下身体平衡控制能力测试——T字形跑、W字形跑测试。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动态和静态的平衡控制能力中,星形偏移测试(前、后)、闭眼单足站立(前、后)、闭眼高抬腿站立(前、后)均具有显著变化(P<0.05),而在进行变向条件下身体平衡控制能力的测试中,实验组的效果要低于对照组。结论:16周的太极拳练习和羽毛球练习均可以提高大学生动态和静态的平衡控制能力,但太极拳组的效果要显著高于羽毛球组,太极拳练习可以作为提高平衡能力的有效训练手段。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