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安全厚度

安全厚度

安全厚度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130篇,主要集中在公路运输、建筑科学、矿业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5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414412篇;相关期刊69种,包括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神华集团第三届矿长大会、第2届全国工程安全与防护学术会议、第六届全国地面岩石工程学术会议暨第二届岩土力学与工程前沿论坛等;安全厚度的相关文献由348位作者贡献,包括赵明华、曹文贵、王勇等。

安全厚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5 占比:0.03%

会议论文>

论文:9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414412 占比:99.97%

总计:414526篇

安全厚度—发文趋势图

安全厚度

-研究学者

  • 赵明华
  • 曹文贵
  • 王勇
  • 蒋冲
  • 刘铁雄
  • 孙彩红
  • 张军伟
  • 刘福明
  • 刘记鹏
  • 尚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大金; 闻磊; 石召龙
    • 摘要: 以某矿山开采为工程背景,充分考虑地下水因素对矿山围岩稳定性的影响,采用FLAC^(3D)软件建立矿山数值计算模型,结合岩石力学试验及工程地质调查结果获得围岩体力学参数,模拟矿区回采时围岩的地下水渗流场、位移场、应力场、塑性区分布等特征,获得矿坑顶板最小安全厚度。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表明,矿坑疏干排水作用以及第四系、强风化带黏性土固结压密、渗流固结,使计算范围内出现地面位移大于开挖面位移的情况;对采空区进行高质量充填并充分接顶,能有效控制顶板及上覆岩土体的变形;当计算区域顶板安全厚度≥35 m时,地下开采对地面的危害较小,可以满足保护第四系含水层与地面建筑物的要求。
    • 向明清
    • 摘要: 为解决隐伏充填溶洞探测难、失稳具有突发性等给隧道工程建设带来的安全风险,以南白花隧道岩溶治理工程为背景,结合工程地质条件,基于两端固结梁理论建立力学分析模型,推导了隐伏充填溶洞失稳的最小安全厚度和分析了其影响敏感参数,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施工治理措施。研究表明,隐伏充填岩溶失稳的最小安全厚度受围岩的弹性模量、岩溶的大小、围岩及溶洞充填荷载、结构支撑荷载的影响显著;根据以上因素对隐伏充填岩溶失稳的最小安全厚度影响规律,提出了相应的预测预报方法和针对不同岩溶大小的治理措施,监测结果表明加固措施有效,保障了隧道的顺利贯通。
    • 郜江俊; 肖豹; 蒋春桂; 杨小龙
    • 摘要: 岩溶地区进行桩基础施工时,常因溶洞上方岩层厚度不够而被压碎,引起工程安全问题。为保证桩基-岩层-溶洞的整体稳定性,以泰康(南京)国际医学中心项目为背景,开展基于岩体质量的溶洞顶板安全厚度确定方法研究。引入岩体质量等级参数,并结合极限分析法、弹性力学薄板理论,得出以下结论:溶洞顶板冲切或剪切破坏模式下,当岩体质量较差时,各桩基不同直径条件下的厚径比结果基本满足规范要求;当岩体质量较好时,厚径比取值有一定降低;顶板弯拉破坏模式下,溶洞顶板安全厚度取值变化情况并不明显;给出了3种不同破坏模式下的溶洞顶板安全厚度建议值。
    • 马小刚; 夏楠; 吴传宗; 吴鹏程
    • 摘要: 为了探究高炉炉缸的内衬侵蚀状态及侵蚀边界的形成规律,通过对炉缸内衬的传热特性分析,提出计算内衬侵蚀边界的移动边界搜索方法,并分析该方法的原理和求解过程,结合实例验证移动边界法的可行性。从冷却壁安全热负荷和内衬应力强度角度确定炉缸内衬安全厚度计算式。采用该方法对炉缸内衬的侵蚀边界进行计算,可综合评估炉缸的安全风险。
    • 李涛; 张丽; 蒋庆; 冯春; 赵然
    • 摘要: 为分析隐伏岩溶水压致裂对隔水岩体安全厚度和破裂演化规律的影响,采用基于连续-非连续数值计算方法的高性能软件GDEM-DAS开展三维数值模拟研究,通过分析掌子面的位移演化规律获得不同水压下隔水岩体的安全厚度,同时引入无量纲指标破裂度来定量化描述隔水岩体随开挖进程的破裂演化规律.通过计算,获得水压分别为1、2、3 MPa时掌子面监测点的位移和研究区域破裂度的变化曲线.计算结果表明:1)不同水压下隔水岩体的安全厚度均为7 m;2)掌子面位移和破裂度均存在突变点,且破裂度突变点早于6 m,说明岩体内部损伤到灾变状态时才会引起位移突变;3)在同一计算工况下,不同溶洞水压下的位移和破裂度突变点具有一致性,说明水压非影响隔水岩体稳定性的首要因素.
    • 李涛; 张丽; 蒋庆; 冯春; 赵然
    • 摘要: 为分析隐伏岩溶水压致裂对隔水岩体安全厚度和破裂演化规律的影响,采用基于连续-非连续数值计算方法的高性能软件GDEM-DAS开展三维数值模拟研究,通过分析掌子面的位移演化规律获得不同水压下隔水岩体的安全厚度,同时引入无量纲指标破裂度来定量化描述隔水岩体随开挖进程的破裂演化规律。通过计算,获得水压分别为1、2、3 MPa时掌子面监测点的位移和研究区域破裂度的变化曲线。计算结果表明:1)不同水压下隔水岩体的安全厚度均为7 m;2)掌子面位移和破裂度均存在突变点,且破裂度突变点早于6 m,说明岩体内部损伤到灾变状态时才会引起位移突变;3)在同一计算工况下,不同溶洞水压下的位移和破裂度突变点具有一致性,说明水压非影响隔水岩体稳定性的首要因素。
    • 房忠栋; 杨为民; 王旌; 石锦江; 巴兴之; 王浩
    • 摘要: 针对深埋隧道掌子面前方承压溶洞突水问题,采用COMSOL数值模拟分析方法,模拟深埋岩溶隧道开挖和突水过程.研究隧道开挖过程中围岩渗流场信息变化规律和塑性区分布特征,结合掌子面主应力差和最大水平位移的变化,提出隔水岩体最小安全厚度确定方法,并通过与模型试验对比,验证数值模拟结果的有效性.分析溶洞直径、溶洞水压、隧道埋深和隧道跨度对隔水岩体最小安全厚度影响规律.基于多元线性回归理论,建立深埋岩溶隧道隔水岩体最小安全厚度预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对隔水岩体最小安全厚度HS影响程度最大的是溶洞水压P,其次是隧道埋深h,再次是溶洞直径D,影响最小的是隧道跨度L,并且HS与e0.0937P,lnL,D和h之间存在极其显著的线性关系.
    • 刘晨; 曾冠铭; 王松; 余来斌; 杨涛; 田荆涛; 梁超恒; 卢亚婷
    • 摘要: 突水突泥是隧道穿越岩溶、风化花岗岩等软弱地层常面临的地质灾害之一.在隧道开挖过程中,预留必要的安全厚度是保障岩土体不被高水压击穿,遏制突水突泥灾害的重要措施.为了确定合适的安全厚度,首先基于溶质运移和多孔介质渗流理论,导出可以考虑软弱地层颗粒物迁移的多场耦合突水突泥理论模型;其次依托实际隧道工程,采用Comsol多场耦合系统开展不同安全厚度下的隧道渗流侵蚀特性数值研究.通过分析地层孔隙率、渗透率、涌水及涌泥量发展规律,评定发生潜在突水突泥灾害风险,进而确定合理的安全厚度.结果表明:防突厚度小于4m时,短时间内掌子面前方颗粒即发生显著流失,极易形成突水通道,涌水涌泥量大大超过开挖设计的标准.当防突厚度大于5 m,地层围岩孔隙率、渗流通道得到有效遏制,掌子面的涌水涌泥均得到有效控制.从安全、经济、技术角度分析,防突厚度建议取4m~5m.
    • 邹洋; 彭立敏; 张智勇; 雷明锋; 彭龙; 施成华
    • 摘要: 为解决岩溶地区隧道安全施工的问题,在突变理论基础上,对岩溶隧道顶板安全厚度及稳定性问题进行研究.基于弹性梁模型,综合考虑围岩自重和隧道坡度等因素,建立隧道拱顶突变失稳的判别方程,得到岩溶隧道顶板安全厚度的计算公式,并分析相关因素对顶板安全厚度的影响规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隧道拱顶失稳预测方法,并结合工程实例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溶腔水压力、溶腔大小、围岩弹模对拱顶安全有着重要影响;基于突变理论得到的岩溶隧道顶板安全厚度计算方法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具备可行性与较高的准确性,建立的顶板失稳预测模型能有效预测岩溶隧道拱顶失稳时间.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