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实验观测

实验观测

实验观测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2年内共计145篇,主要集中在物理学、力学、天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3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136364篇;相关期刊70种,包括成才之路、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中学生阅读中考版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中国空气动力学会近代空气动力学研讨会、2004年全国结构风工程试验技术研讨会、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传热传质学学术会议等;实验观测的相关文献由343位作者贡献,包括焦文俊、狄帮让、甘云丹等。

实验观测—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3 占比:0.06%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36364 占比:99.93%

总计:136453篇

实验观测—发文趋势图

实验观测

-研究学者

  • 焦文俊
  • 狄帮让
  • 甘云丹
  • 袁建飞
  • 魏建新
  • 孙也涵
  • 张杰
  • 曹宇
  • 潘军
  • 王鹤霖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陈学芬; 胡德军; 赵晶; 吴微微; 赵航; 梁宏; 黄雪影
    • 摘要: 主要介绍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成都基地)5种新型野外地震观测手段:高精度氢实验观测、电磁监测实验卫星三频信标系统地面接收站、AETA多分量地震监测系统、高精度光纤应变场检测仪实验观测和冷原子绝对重力仪实验观测
    • 陈家成; 陈泰然; 韩磊; 耿昊; 谭树林
    • 摘要: 本文专门设计搭建了低温介质空泡演化实验测试平台,对液氮单空泡非定常演化过程和动力学特性开展了实验研究.实验中利用电火花瞬态放电激发液氮汽化形成单空泡,通过高速摄影系统对单空泡的瞬态特征进行了精细化捕捉.为了进一步揭示低温介质独特的物理性质以及强热力学效应对单空泡演化过程的影响机制,对比分析了在相同环境压力下,77.41 K液氮和298.36 K水单空泡的演化过程和动力学特性.基于实验得到空泡半径与界面速度等定量数据,阐明了液氮单空泡球形与非球形演化阶段的非定常特性.研究结果表明:(1)在相同输入电压下,液氮单空泡的整体尺寸比常温水更小,当输入电压为400 V时,液氮空泡的最大半径约为常温水空泡的0.69倍;同时,液氮单空泡经历了膨胀阶段-收缩阶段-振荡阶段以及上升阶段的演化过程.(2)液氮空泡的收缩过程主要由相界面的热传导主导,没有明显的塌陷现象,收缩阶段液氮空泡的最小收缩半径约为常温水的5.5倍.(3)在液氮空泡振荡初期,空泡相界面传热增强,Rayleigh-Taylor不稳定与热力学效应共同引起了空泡界面的表面粗化效应;在整个振荡阶段,空泡界面附近存在破碎的小泡.当输入电压较高时,空泡底部的小泡数量显著增多.(4)由于液氮空泡浮力系数较大,液氮空泡在演化后期空泡整体向上迁移显著,液氮空泡底部收缩更快产生凹陷,促使空泡变为环状.
    • 佚名
    • 摘要: 2021年2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基础研究管理中心)发布了2020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中国科学家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取得突出进展,嫦娥五号首次实现月面自动采样返回,奋斗者号创造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揭示人类遗传物质传递的关键步骤,研发出具有超高压电性能的透明铁电单晶,2020珠峰高程测定,古基因组揭示近万年来中国人群的演化与迁徙历史,大数据刻画出迄今最高精度的地球3亿年生物多样性演变历史,深度解析多器官衰老的标记物和干预靶标,实验观测到化学反应中的量子干涉现象。
    • 强激光与粒子束编辑部
    • 摘要: 征稿截止日期:2021年5月30日计划出版日期:2021年8月15日近年来,激光在测距、观测、成像、通信、激光武器等领域的应用使学术界对激光在大气中的传输倍感兴趣,众多学者对激光在大气中的传输进行了理论上的各种探讨和实验观测等科学研究。为分享我国在激光大气传输领域的最新进展,研讨未来发展方向,促进学术交流,推动相关领域向纵深发展。编辑部特别邀请本刊编委李新阳研究员、朱文越研究员策划组织"激光大气传输技术"专刊,并计划于2021年第8期刊出,现在公开向相关领域学者、专家、科研人员征集高水平研究论文及综述。
    • 摘要: 2020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公布[中国科学院院刊]2月27日,科学技术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基础研究管理中心)发布了2020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我国科学家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取得突出进展、嫦娥五号首次实现月面自动采样返回、"奋斗者"号创造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揭示人类遗传物质传递的关键步骤、研发出具有超高压电性能的透明铁电单晶、2020珠峰高程测定、古基因组揭示近万年来中国人群的演化与迁徙历史、大数据刻画出迄今最高精度的地球3亿年生物多样性演变历史、深度解析多器官衰老的标记物和干预靶标、实验观测到化学反应中的量子干涉现象等10项重大科学进展入选。
    • 曹建玲; 张晶; 闻学泽; 冯蔚; 石耀霖
    • 摘要: 现行的基于数十至百m长的跨断层短基线的测量方法精度较高,但往往不能有效跨越大型活动断裂带进行观测;而GNSS目前受站点密度及观测精度所限,对断层近场尤其是运动速率偏低的断层开展形变观测的分辨率较差.基于上述现状,在川滇块体东边界构造带新布设2个实验场地,分别跨越则木河断裂大箐梁子段和昭通断裂的龙树分支进行测量.实验利用km尺度跨距的基线测量活动断裂带的近场运动与变形,获得3a的实验观测数据.文中首先介绍了场地选建、 监测断裂、基线测量方法以及实验观测结果,然后利用测量资料,基于刚体、弹性和组合模型3种假设条件计算分析这2个场地的断层近场位移和应变.则木河断裂大箐梁子段在刚体模型下2盘近场平行断裂走向的位移分量在±3mm内波动,无明显趋势变化;垂直断裂走向的位移分量在2015—2016年持续下降,反映断裂呈横向水平压缩,累计降幅达6mm,但2017年出现近2mm的横向水平拉张;弹性模型下该断裂段的横向水平应变分量εy以挤压为主,年变化幅度接近1×10-5,另外2个应变分量均为10-6量级.昭通断裂龙树分支2盘近场的相对位移虽然变化较小,但表现出与该断裂地质活动一致的右旋走滑特征,位移速率约0.7mm/a;沿该分支断层走向的应变分量εx为挤压状态,量值不超过2×10-6;垂直断层走向的应变分量εy则以拉张为主.文中还讨论了应用组合模型的效果与问题.
    • 陈学芬; 吴微微; 刘雪梅; 赵晶; 赵天霞; 梁宏; 黄雪影
    • 摘要: 为进一步认识汶川余震区破碎断裂带逸出氢的动态特征,选择位于北川—映秀断裂的映秀地震台观测井开展井孔逸出氢观测实验.实验数据显示:映秀台井孔逸出氢浓度较高,日变幅较大且具有明显的日变规律,呈现与气压变化同步及负相关的特征,日变形态与气温、水温、静水位相关性较小.通过不同仪器与采样方式进行观测实验,结果表明:映秀地震台井孔逸出氢浓度动态清晰、测值平稳,作为地震前兆观测地下逸出氢项目是可行的.
    • 郑晓静; 王国华
    • 摘要: 高雷诺数壁湍流(high Reynolds number wall-bounded turbulence,HRNWT)是目前湍流科学研究的一个热点也是一个难点,对其现象、规律及机制的认知不足,理论体系远未建立而且研究手段受到各种限制.本文基于对HRNWT主要研究手段的介绍,针对HRNWT中的湍流统计量、超大尺度结构(very large scale motions,VLSMs)的尺度和形态以及起源和影响及其与颗粒的相互作用,总结了HRNWT的研究现状和最新进展,特别梳理了近年来本文作者团队在HRNWT特别是高雷诺数颗粒两相壁湍流方面的研究成果,并对HRNWT的进一步研究给出了建议及展望.
    • 吉彦; 陶在琴; 罗蔓利; 钱鹰
    • 摘要: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在化学检测、化合物表征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近期在实验中发现,在坐标图纵轴的负坐标区域发现有零线以下的吸收图谱,被称为紫外–可见光负吸收图谱。该现象少有发现和报道,在常规思维与科学理论下非常难以理解,从而被忽略。本文以树枝分子吡啶基PAMAM和碘基苯分支化合物的紫外光区负吸收图谱为基础,分析了负吸收的相关的因素及特征,试图解开负吸收的相关机理,为找到特征的负吸收材料提供基础数据。化学材料在紫外–可见光区域内的负吸收现象具有潜在的科学价值和广阔的研究前景。
    • 张宏建; 刘俊伯
    • 摘要: 共振现象在生活中极其普遍,无论是桥梁的建设,电路的振荡,还是乐器的共鸣,其中都牵扯到了共振的现象.然而,这种现象的观测并不容易,为了研究这种现象,本文论述了如何制造一个可用于实验的观测记录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观测并且测量这种共振现象.系统主要面向20Hz—20KHz的频率范围,包含了录音设备,低通滤波器,带有DSP指令集的STM32F407高性能开发板,以及音频发射装置,采用易产生振荡的玻璃杯为待测物体,测量其发出的声音频率并运用基2-FIT FFT算法进行运算得到频谱图,显示在开发板TFT液晶上.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