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小秦岭

小秦岭

小秦岭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2年内共计294篇,主要集中在地质学、矿业工程、工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86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47903篇;相关期刊141种,包括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大地构造与成矿学、岩石学报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第八届全国勘察地球化学学术讨论会、北方七省市植物学会年会暨学术讨论会、中国地质学会矿产地质勘查专业委员会第四届第一次学术研讨会等;小秦岭的相关文献由613位作者贡献,包括叶会寿、张欢欢、徐建昌等。

小秦岭—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86 占比:0.59%

会议论文>

论文:8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47903 占比:99.39%

总计:48197篇

小秦岭—发文趋势图

小秦岭

-研究学者

  • 叶会寿
  • 张欢欢
  • 徐建昌
  • 薛志强
  • 张苏坤
  • 王社全
  • 王红军
  • 王鹏飞
  • 田海涛
  • 韩军旺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普涛; 辜平阳; 李永军; 何世平; 汪双双; 庄玉军; 陈锐明
    • 摘要: 华阳川铀矿位于小秦岭构造带西部,是一个以U、Nb共生为主,并伴生Pb、稀土的多金属矿床。已有的年代学数据表明华阳川地区存在印支期和燕山期两期铀成矿作用。近年来,在华阳川矿区及外围发现了大量含铀伟晶岩。对位于华阳川地区草坪沟一带的含铀伟晶岩进行岩相学、矿物学、锆石及独居石U-Pb年代学等研究。结果表明:含铀伟晶岩中锆石U-Pb年龄为(1 922.5±6.0)Ma,锆石与含铀矿物共生表明存在成岩期成矿现象,反映吕梁期(2.0~1.8 Ga)华北克拉通南缘基底拼接过程中的铀成矿作用;含铀伟晶岩中独居石的稀土元素含量具有总量较高且轻、重稀土元素分馏十分明显,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具有Eu强烈亏损和右倾特征,显示出高度分异岩浆的晚期热液结晶成因特征;独居石U-Pb年龄((141.9±1.8)Ma)表明存在燕山期花岗岩浆热液作用对已有富铀地质体的叠加改造成矿作用。总之,华阳川地区除印支期铀成矿外,至少还存在吕梁期U预富集成矿作用和燕山期叠加改造成矿作用。
    • 杨文博; 魏丽; 徐涛; 焦建刚; 周海; 薛宇泽; 俱晓东
    • 摘要: 华北克拉通南缘卷入印支期的陆陆碰撞和随后的陆内演化中。上述过程的岩浆活动及其伴随的构造活动、地热异常和流体活动,为区域性的金属成矿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前人对华北南缘小秦岭—熊耳山—外方山一带的金属成矿规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总结,而对华北南缘金堆城—潼关一带则较少涉及。据此,本研究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考察、岩石学和矿床学研究,结合前人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归纳了区域成矿规律,并重新构建了区域成矿模式。初步得出以下结论:1)华北克拉通南缘金堆城—潼关一带金钼矿床成矿类型可以划分为:斑岩型—矽卡岩型、石英脉—碳酸盐脉型、构造蚀变岩型3种。2)收集汇总了华北克拉通南缘近年来国内外学者最新的成岩成矿年龄数据,总结了矿床时空分布规律。3)从岩浆热液、构造、地层等方面总结了区域成矿地质条件和控矿因素,划分了成矿系列,阐明了区域成矿规律;并以初始矿源阶段(新太古代—早元古代)、第一期成矿(晚三叠世约240~200 Ma)和第二期成矿(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约160~110 Ma)3个阶段为基础,构建了华北克拉通南缘金堆城—潼关一带的区域成矿模式。4)在成矿规律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下一步找矿方向,主要为老牛山岩体北侧一带、华阳川—源头东沟—葫芦沟一带、金堆城南侧百花岭一带、黑山—木龙沟一带4个找矿靶区,尤其是要加大这些区域的深部勘查力度。
    • 王鹏飞; 冯帆; 陈书印; 杨生强; 薛志强; 丁毅; 张苏坤; 黄昊
    • 摘要: 杨砦峪金矿床位于华北克拉通南缘,是小秦岭金矿田大型石英脉型矿床之一,关于区内金矿床成矿流体及成矿物质来源尚存争议。在总结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对杨砦峪金矿S60深部矿脉进行碳-氢-氧(C-H-O)同位素特征研究,以探究成矿流体来源和成矿机制。H-O同位素测试结果表明,其δ^(18)O_(quartz)值为9.8‰~11.5‰,平均值为10.71‰,δD_(H2O)值为-56.1‰~-86.5‰,平均值为-68.02‰,与变质水和岩浆水接近。C-O同位素分析数据显示δ^(13)C_(CO2(PDB))值为8.90‰~-1.80‰,平均值为-4.20‰,δ^(18)O_(quartz)值为-2.03‰~13.61‰,平均值为8.38‰,表明成矿热液中的碳可能来自深部幔源;前人流体包裹体结果表明,成矿流体与高盐度、富含子晶的变质流体截然不同,而与燕山期花岗岩岩浆期后低盐富CO_(2)、H_(2)O的流体十分相似。这些特征表明,小秦岭金矿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深部幔源流体而非变质热液,成矿机制主要是华北克拉通破坏、减薄,成矿物质被带出成矿,并非造山作用成矿,矿床成因类型属于克拉通破坏型金矿。
    • 李普涛; 辜平阳; 李永军
    • 摘要: 小秦岭-北秦岭地区位于秦岭造山带东部,长期处于华北板块、秦岭微地块和扬子板块边缘构造活动地带,具备良好的古陆块边缘铀成矿条件。分析多期次不同类型铀成矿作用与相应的秦岭造山带构造演化背景的关系,有利于理解区域铀成矿规律和创新铀矿成因理论。文章通过对区内典型铀矿床(点)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出铀成矿的成因机制,并以秦岭造山带形成与演化的视角来分析不同类型铀成矿作用发生的构造背景。分析显示在小秦岭-北秦岭构造带的华阳川地区、蓝田牧护关岩体以及“商南-丹凤三角区”等3地,存在伟晶岩型、碳酸岩型和构造岩浆热液叠加改造型等3种铀矿类型,成矿期次历经古元古代、古生代奥陶纪—泥盆纪、早中生代三叠纪、晚中生代侏罗纪以来等4个时期。研究结果表明北秦岭-小秦岭地区的铀矿具有“古老地层+深大断裂+岩浆作用”耦合成矿的成因机制,铀成矿作用均发生在秦岭造山带块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由碰撞转向伸展的构造体制转换阶段。
    • 王社全; 徐建昌; 孙保花; 薛志强; 田海涛; 王红军; 张苏坤; 王鹏飞; 黄昊
    • 摘要: 经数十年的强力开发,小秦岭地区中浅部金矿保有资源量处于濒临枯竭的境地,急需补充新的资源储量,同时亟需开展对深部金矿资源勘查。因此对深部成矿规律研究和成矿预测的开展就显得十分迫切。幔枝构造是近二十余年兴起的新的构造理论,近年来,我们在开展小秦岭金矿田成矿规律及深部找矿预测研究项目中尝试运用地幔柱理论对小秦岭金矿的成矿进行解释,以期对小秦岭金矿田的成矿规律、成矿模式、找矿方向提出新的认识,对以后的勘查工作提供一定的帮助。
    • 薛志强; 黄昊; 王鹏飞; 张苏坤; 王红军; 王社全; 徐建昌; 孙保花; 田海涛
    • 摘要: 河南省杨砦峪金矿是小秦岭地区大型的石英脉矿床之一,位于华北克拉通南缘,矿体主要赋存于太古宙太华群深变质片麻岩系之中。矿体形态、产状、规模均受构造控制,S60矿脉为其主要开采矿脉。该矿床已探明黄金储量50 t以上,平均品位4 g/t。经多年开采,杨砦峪金矿床金金属储量不足,亟须在深部取得新的找矿突破。该文在总结了杨砦峪金矿床成矿规律的基础上,根据样品测试结果,结合构造叠加晕找矿理论,在杨砦峪矿床S60矿脉深部圈出了3个成矿预测靶区,为该区带进一步找矿提供了依据和建议。
    • 王社全; 徐建昌; 鲁增锋; 王鹏飞; 薛志强; 田海涛; 王红军; 张苏坤
    • 摘要: 河南省小秦岭金矿田北矿带在全国地质找矿战略突破行动中新增金金属量25500 kg,新增钼金属量85714 t,取得了较好的找矿成果。本文在收集研究小秦岭北矿带以往地质勘查、开采及科研资料基础上,总结了小秦岭北矿带矿床地质特征,矿石类型由石英脉型为主渐变为构造蚀变岩型为主。通过分析小秦岭北矿带最新普查成果,综合本区以往找矿预测研究,揭示了小秦岭北矿带深部尚有很大的找矿空间。印证了"一街五巷三层楼"预测找矿模型在小秦岭深部找矿中的意义,对小秦岭其他矿带开展深部普查,实现整个小秦岭地区深部找矿的突破具有参考价值。
    • 陈虹; 牟培吉; 张欢欢; 朱桂繁; 董红毅; 王宏晖
    • 摘要: 小秦岭金矿田位于华北克拉通南缘的华熊地块北缘,发育有产出于不同走向剪切带内的金矿脉。但是,目前研究和认识对矿脉和剪切带、以及不同方向矿脉之间的构造关系并不清晰。选择小秦岭中部善车峪一带的典型NNE向矿脉开展构造变形与矿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NNE向金矿脉以右阶排列的石英脉透镜体为特征,主体产状为120°∠70°;矿脉产出于与之近平行的左行逆冲剪切带内,并改造了早期近EW向剪切带,其所处构造应力场环境为近EW向水平伸展;矿体的主要矿石矿物为方铅矿、黄铁矿、闪锌矿等多金属硫化物,这些金属矿物多呈条带状或条纹状沿剪切面理或小角度斜交的张剪性面理贯入,显示与左行逆冲变形同期形成的特征。构造变形序列和矿化特征对比分析显示,小秦岭地区NNE向矿脉叠加改造了近EW向矿脉,其构造应力场环境分别与早白垩世和晚三叠世区域应力场特征一致。前人对于岩浆作用、成矿流体和成矿时代等方面的研究结果认为,小秦岭地区经历了印支期和燕山期两期构造与成矿作用的叠加,从而推测NNE向金矿脉应形成于燕山期陆内构造变形阶段,而近EW向矿脉可能形成于印支期华北板块和扬子板块碰撞拼贴阶段。
    • 张渐渐; 陈少伟; 黄传计; 许波; 杨凯; 常克明
    • 摘要: 小秦岭矿田是我国第二大产金基地,北矿带钼矿体的发现为寻找接替资源提供了方向.为使后续勘探找矿工作更有针对性,对该区的泉家峪钼金矿区、秦南钼金矿区、马家凹钼金矿区、大湖钼金矿区及车仓峪钼矿区的地质特征及钼矿体的赋存空间特征、成矿年代及成矿物质来源进行了总结,并据此对钼矿成矿潜力区进行预测.指出下一步的勘查方向应为:区域性大断裂F5的深部,五里村背斜南翼的构造带成矿有利部位,酸性岩体与太华群的接触部位及岩体内部断裂带,北矿带及以北区域进行隐伏岩体的勘查.
    • 冯伟华; 佘鹏涛; 彭海练; 王明志
    • 摘要: 对陕西小秦岭地区金矿体分布特征、成矿阶段进行了系统研究,对主要金矿体进行了显微测温、激光拉曼光谱分析,并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总结了小秦岭金矿成矿流体物化特征,分析了成矿模式.认为贯通全区的大月坪-金罗斑复式背形是陕西小秦岭主要控矿构造格架,复背形所派生次级脆韧性断裂控制矿体的展布,其中平行于褶皱枢纽近东西向断裂带是区域主要含矿构造;构造.带产状陡变形成的虚脱部位是含金石英脉产出部位;成矿过程划分为4个阶段,主成矿期(Ⅲ、Ⅲ阶段)形成脉束状、网状、浸染状含金多金属硫化物矿;成矿流体为低盐度富CO2流体,发生于中温热液作用、中压环境;成矿流体的扩容减压和大气降水混染是矿质沉淀的原因之一.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