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

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相关文献在2007年到2022年内共计108篇,主要集中在物理学、化学、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5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941874篇;相关期刊54种,包括中州大学学报、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材料导报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2017中国生物材料大会等;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相关文献由377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宪华、刘清君、刘超等。

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5 占比:0.01%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941874 占比:99.99%

总计:941950篇

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发文趋势图

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

-研究学者

  • 刘宪华
  • 刘清君
  • 刘超
  • 卢妍利
  • 廖雯
  • 张雅男
  • 杨娇凤
  • 洪昕
  • 罗宏
  • 胡智勇

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

-相关会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雪萌
    • 摘要: 等离子体纳米生物传感器是一种基于金属纳米粒子的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LSPR)的光学生物传感器。该文介绍了等离子体纳米生物传感器的光学原理和常见检测体系,重点关注了这类生物传感器在病原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讨论了这类生物传感器的优化策略,并对未来发展与应用提出展望。
    • 郑玉霞; 帕尔哈提江·吐尔孙; 热米莱·阿卜来提; 程龙; 马登攀
    • 摘要: 贵金属纳米颗粒具有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特性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其中Au-Ag合金纳米颗粒具有良好的结构稳定性、光热性能以及潜在的抗癌功效而得到普遍研究。在众多应用中的特性与其粒径和浓度密切相关,然而目前常用的电子显微镜观察法和动态光散射法不能同时获得粒径和浓度信息,因此采取有效手段测量颗粒粒径和浓度信息至关重要。基于光谱消光法,利用非负的Tikhonov正则化方法解决反演问题,并根据Mie理论计算消光矩阵。针对噪声问题,采取两种情况研究多分散Au-Ag合金纳米球粒径分布与浓度的反演问题。未添加噪声情况下,颗粒系Ⅰ的反演相对误差小于颗粒系Ⅱ,在波长范围300~500 nm之间的反演相对误差最小,对应平均粒径、粒径标准差和颗粒数浓度的反演相对误差分别为0%,-0.03%和0%。添加随机噪声情况下,将0.5%和1.0%的随机噪声添加进颗粒系Ⅰ中的消光谱,经过数据比较发现在波长范围200~600 nm之间的反演相对误差最小。当添加0.5%的随机噪声时,粒径分布、粒径标准差和颗粒数浓度的变化范围分别为79.76~80.15 nm,5.60~6.61 nm和0.9958×10^(10)~1.0059×10^(10)个·cm^(-3);当添加1.0%的随机噪声时,粒径分布、粒径标准差和颗粒数浓度的变化范围分别为78.87~80.27 nm,5.36~9.00 nm和0.9924×10~1.0277×10个·cm^(-3)。反演结果随着随机噪声的增大,变化范围也明显增大即反演相对误差增大,并且每次添加相同随机噪声后的反演结果不同。为了减少随机噪声导致的不稳定性,对100次反演结果进行平均得到平均粒径、粒径标准差和颗粒数浓度。当随机噪声从0.5%增大至1.0%时,其反演结果的相对误差均增大,但是反演得到的粒径分布、粒径标准差和颗粒数浓度相对误差均小于6%,这说明通过反演算法得到的反演结果具有较好的稳定性。研究表明,光谱消光法为反演多分散Au-Ag合金纳米球粒径分布与浓度提供了一种简单、快速的表征手段,也对研究非球形纳米颗粒有启示作用。
    • 魏英聪; 张琪琪; 周颖; 马雄风; 王乐乐; 王严杰; 洒荣建; 龙金林; 付贤智; 员汝胜
    • 摘要: 氢燃料具有无污染与高质量能量密度的特点使其成为一种重要的清洁能源.通过半导体光催化过程将太阳能转化为氢能,是应对能源与环境问题的理想方案之一.在传统光催化产氢过程中,光生电子可将质子还原生成氢气,而同步产生的光生空穴一般被牺牲剂消耗.虽然反应体系中牺牲剂的添加可以有效提升产氢速率,但是空穴的氧化能力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同时,昂贵牺牲剂的使用极大制约了光催化制氢半反应的经济效益和应用前景.通过有机物无氧脱氢反应,同步生成氢气和高附加值有机化合物,不仅实现了电子和空穴的同步利用,而且提升了太阳能的转化效率.尽管这类双功能催化剂近年来已有少量报道,但仍存在光吸收范围窄(紫外-可见光)、掺杂贵金属或载流子分离效率低等问题.因此,开发廉价、高活性、全光谱吸收的催化材料及体系仍是重要且极具挑战性的任务.本文报道了一种非贵金属(MoO_(3-x))等离子共振增强的全光谱响应(200–1400 nm)Zn_(0.1)Cd_(0.9)S/MoO_(3-x) S型异质结光催化剂.以乳酸为牺牲剂时,该催化剂可实现高效光解水产氢,其产氢速率高达149.2 mmol·g^(–1)·h^(–1),是纯Zn_(0.1)Cd_(0.9)S体系的6倍.此外,当以苯甲醇同时充当电子受体和给体时,可见光(420–780 nm)和近红外光(780–1050 nm)激发均可驱动苯甲醇无氧脱氢,生成苯甲醛和氢气,从而同步有效利用光生电子与空穴.该体系较高的催化效率主要由于:Zn_(0.1)Cd_(0.9)S纳米棒和MoO_(3-x)纳米片之间的界面紧密接触以及内建电场对光生电子转移的动力学促进;S型异质结的构建有效提升了载流子分离效率,同时提高了光生载流子的氧化-还原能力;MoO_(3-x)纳米片的LSPR效应使得Zn_(0.1)Cd_(0.9)S/MoO_(3-x)复合材料具备了包含紫外-可见-近红外光区域的宽光谱吸收范围.综上,本文系统研究了不同激发能量下产氢过程的反应机理,为理性设计双功能光催化氧化-还原反应体系,实现光催化产氢与精细化学品的同步合成提供了借鉴.
    • 葛小雪; 王玉芳
    • 摘要: 基于局域表面等离子共振(Local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LSPR)原理,本文利用有限元法研究了银圆锥纳米阵列共振波长的调控方法。使用COMSOL仿真软件模拟银圆锥纳米阵列表面附近的平均电场强度随入射光的变化,结果表明其共振波长与阵列周期和环境折射率有关。圆锥阵列周期p的增加,导致共振波长发生红移。两者间近似呈线性关系,可根据有效波长理论拟合得到阵列周期与共振波长间的线性关系式:p=0.97λ+21.244。圆锥半径r和高度h的变化对共振波长无影响。周期p为560 nm时,r=120 nm, h=200 nm,共振波长峰高达到最值。环境介质折射率增加导致共振波长红移,峰高减小,并且出现多个共振波峰。
    • 李朝; 周军; 俞宪同
    • 摘要: 贵金属表面附近的荧光分子因其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影响,荧光发射特性发生显著变化,被广泛应用在荧光探针等纳米器件的设计、开发中。荧光分子与金属之间的能量转移机制是设计此类荧光探针的基础。使用时域有限差分(FDTD)方法,对Au/SiO_(2)/Ag核壳纳米复合结构的等离子体杂化场中荧光单分子的表面能量转移(SET)效应和金属操控自发辐射效应进行了理论仿真研究。研究了金核和银壳共同作用时,荧光分子的SET和金属调控自发辐射过程随荧光分子位置及分子偶极矩取向的变化规律。计算结果表明,由于金核和银壳之间的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杂化耦合,荧光分子与金属间的能量转移效率与距离d呈现出10次方的关系,这一结果明显区别于常规的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效应,较之单金属结构的SET效应更加剧烈。这一结果有希望在生物光子学领域的纳米级局域光源的创建和生物分子的检测中得到应用。
    • 杨婷; 张震; 贾华萍; 菅傲群; 桑胜波
    • 摘要: 贵金属纳米颗粒的局域等离子体共振可以显著增强宽禁带半导体的可见光响应,但纳米颗粒小体积强散射特性存在吸收系数低的问题,严重限制了其光电转换效率。偶极子镜面效应通过相对简单的金属-介质-金属(metal-insulator-metal,MIM)结构就可以实现宽频谱高效吸收,而了解其性能随关键参数调变规律对于器件设计制备具有重要指导作用。以AuNPs/TiO_(2)/Au三明治结构为基础,通过时域有限差分法(finite difference time domain,FDTD)仿真了AuNPs/TiO_(2)/Au的电/磁场强度和面积,得到不同结构参数下电磁场以及吸收效率的变化趋势。仿真结果表明,中间介质层可以有效调控结构的光吸收特性。当介质层厚度为60 nm时,MIM三明治结构会产生最强的等离子磁共振,且在宽频带(500~850 nm)实现最佳的可见光吸收效率(92%).该研究为进一步设计基于MIM三明治结构的高效等离子光催化剂和光电器件提供了理论指导。
    • 刘朋; 周瑞明; 孙嘉明; 陈海军
    • 摘要: 光照下催化剂表面温度难以使用传统方法准确获得,文中通过搭建红外测温装置,获得光照下甲烷重整光热协同催化剂表面温度分布,考察并分析1.2Ni-0.3Ir/SiO2、1.5Ni/SiO2催化剂在不同波段光照下的升温性能.在利用热电偶对红外热像仪进行温度校准后测量光照下催化剂温度,获得催化剂表面温度分布以及温升曲线.测试发现1.2Ni-0.3Ir/SiO2在JB490滤光片(实际光强63 kW/m2)和UVIRCUT420滤光片(实际光强59 kW/m2)下的温度几乎相同;且在QD420滤光片波段下1.2Ni-0.3Ir/SiO2温升比1.5Ni/SiO2高2°C,与UV-Vis谱图的分析结果相符,证明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对双金属催化剂温升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 申珣; 翁国军; 李剑君; 朱键; 赵军武
    • 摘要: 随着现场实时快速检测技术的需求和发展,贵金属纳米颗粒由于具有独特的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LSPR)光学性能和优点(高稳定性、易于合成、易于表面修饰等),在疾病诊断、食品安全、环境质量检测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空间。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使得贵金属纳米颗粒在可见光范围内展示出丰富的色彩变化,并且这种色彩变化很容易通过改变贵金属颗粒的形状、大小、组成、周围介质环境进行调控。将这种可调控的显色与传统的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ELISA)相结合,构建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ELISA,相比传统ELISA具有高灵敏度、快速、便携、可靠性高等优点。本文总结了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ELISA显色的方法,并介绍其在疾病诊断、食品及环境检测等领域的比色检测进展,最后对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ELISA当前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分析。
    • 柳维端; 穆国鑫; 解国奥; 王亚琦; 李根; 胡永明; 李岳彬
    • 摘要: 采用热注入法,通过添加短链配体辛酸和辛胺制备金属卤化物钙钛矿CsPbBr3纳米片,引入AgBr作为Ag前驱体,通过光照还原合成Ag@CsPbBr3复合纳米片,组装Au/CsPbBr3/Au和Au/Ag@CsPbBr3/Au光电导型探测器.研究发现,探测器对520 nm可见光具有良好的探测性能,在Ag纳米颗粒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的作用下,探测器响应度由198.6μA/W增至240.3μA/W,增幅达21%.该探测器在520 nm波段光电响应良好,在未来的可见光通信中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 王波; 姚孟智; 高鑫馨; 黄玥; 赵栓; 王君
    • 摘要: 探究金纳米粒子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LSPR,Localized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现象的规律,为以后依附于LSPR生物传感器的研制提供理论参考数据.基于时域有限差分法(FDTD)对金纳米粒子进行消光特性仿真分析.此项目对于系统研究纳米量级结构和引起光学性子变化的局部环境因素,以及预测的结构变化等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实验,若纳米结构的光学性质可调试,则可以在后续应用于许多领域.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