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层序地层格架

层序地层格架

层序地层格架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2年内共计294篇,主要集中在地质学、石油、天然气工业、海洋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75篇、会议论文15篇、专利文献539818篇;相关期刊104种,包括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沉积学报、沉积与特提斯地质等; 相关会议12种,包括2011年沉积学与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新技术、新方法交流研讨会、2011年盆地动力学与油气储层研讨会、中国南海深水盆地油气成藏与勘探学术研讨会等;层序地层格架的相关文献由904位作者贡献,包括梅冥相、孟庆芬、于炳松等。

层序地层格架—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75 占比:0.05%

会议论文>

论文:15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539818 占比:99.95%

总计:540108篇

层序地层格架—发文趋势图

层序地层格架

-研究学者

  • 梅冥相
  • 孟庆芬
  • 于炳松
  • 田景春
  • 张海
  • 易定红
  • 朱筱敏
  • 李东海
  • 邓军
  • 马永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方小宇; 姚哲; 廖晋; 葛家旺; 赵晓明; 宋鹏; 向柱; 马畅
    • 摘要: 琼东南盆地深水区第四系乐东组是南海北部已证实的天然气水合物主要勘探层系。近年来,其层序地层格架、构成特征以及对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域及运聚成藏的控制影响作用等科学问题引发了广泛关注。为了厘清乐东组层序地层格架、构成特征及其展布规律,基于层序地层学理论,结合研究区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建立了乐东组精细层序地层格架及层序样式。依据典型的地震接触关系识别了乐东组复合层序界面T20、T14和T0,同时划分确定了乐东组下段6套三级层序(LDSQ1-6)和上段8套三级层序(LDSQ7-14)。在三级层序内部还进一步识别出初始海泛面、最大海泛面以及最大海退面,在三级层序中进一步划分出低位体系域(LST)、海侵体系域(TST)、高位体系域(HST)和下降体系域(FFST)。研究表明,1.8 Ma以来,红河物源体系沉积物供给充足,乐东组下段陆架边缘体系进积和加积组分厚度大,层序样式主要为H型层序;0.9~0.8 Ma至今,地层以进积叠置样式为主,且峡谷发育频次增大,低位体系域组分占比增大,主要发育L-H型层序。笔者结合国内外相似区域的沉积相模式,明确了层序格架约束下的沉积相发育类型及时空演化特征,为该区域天然气水合物储层预测提供了地质依据。
    • 张萌; 吴少波
    • 摘要: 厄瓜多尔Oriente盆地是南美最大的产油盆地之一,但高含水已经成为了研究区Mariann油田的显著特征。为了提高油气产量,综合利用测井、岩心和地震资料,对研究区进行经典层序地层学的研究,根据沉积旋回转换面、地层叠加样式的转换等,将厄瓜多尔Oriente盆地东北部Mariann油田白垩系Napo组划分为5个三级层序,细分为13个四级层序。在每个三级层序内部,海平面变化一般都经历了海退—海进—海退的过程,沉积物一般以加积—退积—进积沉积序列为特征,其中,低位体系域(LST)一般发育潮控河口湾沉积,海侵体系域(TST)和高位体系域(HST)发育潮控河口湾沉积。最后,结合全球海平面的变化特征,总结出了二级、三级以及四级层序的发育模式。
    • 林春明; 张霞; 黄舒雅
    • 摘要: 下切河谷的研究不仅可以正确划分地层、确立年代地层格架、判定沉积环境演变、探讨海平面变化规律,对碳氢化合物勘探开发、地质工程等重大国民经济建设也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了下切河谷体系概念、特征、划分类型、研究历程和科学意义,着重论述了晚第四纪下切河谷的形成演化、层序地层格架和控制因素。晚第四纪下切河谷体系主要是海平面下降、河流向盆地扩展并侵蚀下伏地层的下切河流体系,在海平面上升时期被充填的长条状负向地形,以区域性的地层不整合面为底界。浪控型与潮控型下切河谷体系模式有许多不同之处:①前者存在河口砂坝、中央盆地、湾顶三角洲,后者则没有这些沉积单元;②前者浅海沉积较薄,后者较厚;③前者代表了贫砂的小河河口湾,由于泥砂量少,河口湾在最大海侵线附近,后者河流作用较强,泥砂量相对大,现代河口湾不断向海扩展,较下切河谷范围要大的多;④前者涉及溯源堆积在下切河谷充填中的作用,但对其强度估计不足。下切河谷体系的形成演化的影响因素众多,海平面变化、沉积物供应、沉积过程、下切河谷形态和气候变化等是主要控制因素。
    • 赵青; 戴晓燕; 刘波; 汤海磊; 全贵龙
    • 摘要: 在沉积序列、沉积特征和物性分析基础上,研究滇东-黔西地区二叠系龙潭组层序格架和致密储层类型及其空间展布规律。龙潭组是扬子板块在二叠纪碳酸盐台地基础上形成的以煤系为特点的海陆过渡相沉积,主要物源区是西部川滇地区,相带走向为北东-南西向。滇东-黔西一带靠物源一侧的西部地区以河流相细砂岩为主,往东为以含煤层系为特点的中间过渡相带和靠海一侧的河口湾海岸相带。龙潭组岩石类型主要有煤岩、泥页岩和致密砂岩,这3种岩石构成了3种致密天然气储层,都具有一定的含气性,但含气量从煤岩→泥页岩→致密砂岩具有逐渐变弱的变化规律。煤岩物性相对较好,泥页岩物性较差,致密砂岩物性最差。煤岩储层在黔西的大方-金沙-六盘水地区和滇东的富源-曲靖-罗平-丘北地区较为发育,三角洲平原、潮坪-潟湖相是煤层气发育的有利相带;往东南靠海方向主要发育泥页岩致密储层的潮坪-潟湖相带;致密砂岩储层主要发育在北西方向靠物源一侧的三角洲前缘亚相。煤岩和泥页岩在相邻的黔北地区、四川泸州、重庆永川和云南的弥勒、普者黑等地延展分布,这些区域的龙潭组可能存在相应的致密储层和天然气藏。
    • 张琴; 周琛; 田寒云; 朱筱敏; 吴新松; 宋泽平; 王凯
    • 摘要: 华北龙山地区新元古界出露完整,从下向上依次发育碎屑岩和碳酸盐岩,研究层序地层格架及其沉积相演化对恢复华北地区古地理环境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对龙山地区青白口系进行了系统的野外实测、岩石薄片鉴定、X射线衍射、微量元素等实验分析,在野外和室内岩性特征和沉积序列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区域构造运动背景,建立了等时层序地层格架,分析了各层序沉积相演化,并建立了层序地层发育模式。研究认为,依据不整合界面和岩性突变界面,将研究区青白口系自下而上依次划分为SQ_(1)(下马岭组)、SQ_(2)(长龙山组)和SQ_(3)(景儿峪组)3个三级层序,每个层序都发育了TST和HST两个体系域。SQ_(1)和SQ_(2)以碎屑岩沉积为主,对应陆源碎屑供给充分;SQ_(3)以混积岩沉积为主,对应相对清水沉积模式。根据岩性和沉积构造及其沉积序列等特征,SQ_(1)层序TST以浅海陆棚沉积为主,HST以潮下带砂坪和潮间带砂-泥混合坪为主;SQ_(2)层序TST以潮下带砂坪和潮道为主,HST以潮间带砂-泥混合坪和潮上带泥坪为主;SQ_(3)层序TST发育潮下带砂质浅滩和泥质灰坪,HST以潮间含云灰坪和潮上灰质和泥质云坪为主。在层序划分和沉积相演化基础上,建立了以潮坪-浅海陆棚相为主的陆源碎屑-碳酸盐岩混积型层序地层发育模式,具有开阔陆表海特征。
    • 刘永立; 李国蓉; 何钊; 田家奇; 李肖肖
    • 摘要: 通过对塔里木盆地北部寒武系的层序关键界面识别、层序延续时间分析、沉积相划分、地层叠置结构分析,以三级层序为单元勾绘了其台地边缘相带的展布,明确了其有利勘探区。研究结果表明:(1)塔里木盆地北部寒武系可识别出10个三级层序,自下而上为SQ1—SQ10,下寒武统SQ1—SQ2时期发育缓坡沉积,为Ⅰ型层序;SQ3—SQ5时期发育缓坡型碳酸盐岩台地,均为Ⅱ型层序;中寒武统SQ6时期发育碳酸盐岩台地,为Ⅱ型层序;中上寒武统SQ7—SQ10时期发育碳酸盐岩镶边台地,SQ7和SQ9为Ⅰ型层序,SQ8和SQ10为Ⅱ型层序。(2)研究区SQ3层序的台地边缘相带分布范围广,在柯坪隆起—沙雅隆起一线呈近东西向展布,自沙雅隆起—顺托果勒近南北向展布;SQ4—SQ10台缘相带主要呈近南北向展布,具有较好的继承性,台地边缘不断向斜坡—盆地推进,有明显的前积特征;SQ3—SQ10时期台缘高能礁滩相带展布较宽,台缘礁滩相储层面积大。(3)研究区塔深2井以东呈南北向延伸的台缘相带是储层发育的有利区带,与寒武系主烃源岩具备良好的空间配置关系,为最有利的勘探区带。
    • 何庆斌; 张继红
    • 摘要: 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与演化是控制砂体形态、准确预测储层的关键。综合岩心、测井、地震等资料,在层序界面识别的基础上,结合小波系数曲线和时频色谱图建立姚一段等时地层格架,通过分析各层序单元内的沉积特征,明确基准面升降对沉积演化、砂体形态的控制。结果表明:姚一段为1个长期基准面上升半旋回,可分为3个中期旋回,MSC1主要发育基准面下降期的泥岩,MSC2和MSC3则发育基准面上升期的砂岩;研究区浅水三角洲分为2个亚相和4个微相,以三角洲前缘沉积最发育,仅东南部见少量前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是研究区主要的砂体类型,呈片状展布的席状砂厚度薄、含油性差;姚一段在总体水进的背景下经历了早期基准面缓慢下降、中期基准面快速上升和晚期基准面缓慢上升3个演化阶段,基准面周期性升降形成的季节性河流控制了沉积相演化,是造成各层序单元内沉积相类型、砂体形态差异的重要原因。研究成果为松辽盆地南部大安地区姚一段难采储量的整体动用和高效开发提供了地质依据。
    • 范宏娟; 刘殊
    • 摘要: 威远向斜钻井揭示,龙马溪组I段为主力气藏,其页岩厚度、品质变化较大,与产能关系密切。沉积微相的研究是储层目标评价、气藏描述的关键。但用地震资料精细描述龙马溪组I段优质页岩分布,还有一定难度。为此,通过基底结构分析上覆地层构造、沉积微相变化规律,并分析其形成机理;采用单井旋回划分,结合地震反射结构识别,建立层序地层格架;综合构造、沉积相描述,预测龙马溪I段页岩气藏分布规律。研究表明:下震旦统发育一个大型的洼陷,东南侧发育一个大型的隆起;上覆地层的向斜和背斜,与下震旦统的洼陷-隆起正好对应。其次,威远向斜中部优质页岩厚度较大、品质优,正对下方古洼陷位置;龙马溪组2-3段在东南侧发育由东南向西北进积的斜交反射,正对下震旦统古隆起位置,页岩品质也相对较差。威远向斜的构造、沉积相明显受下震旦统古洼陷–隆起控制。下震旦统大型洼陷上方的志留系洼陷,预测为龙马溪组I段优质页岩、最佳气藏分布带。
    • 杨丽玉; 徐少华; 秦磊; 毛金昕; 李小刚; 尚文亮; 刘家恺
    • 摘要: 文中利用地震正演模拟技术,基于地震反射结构特征对梁家楼地区Es3z(S6层序)的层序边界进行识别,探索Es3z内部低位体系域(LST)在地震剖面上能够识别的地层厚度下限,建立Es3z时期的精细层序格架.研究发现:当地震主频为22 Hz时,梁家楼地区LST在地震剖面上可识别的沉积厚度下限为45 m.由下至上准层序S6-7至S6-6属于高位体系域(HST),准层序S6-5至S6-2属于下降体系域(FSST),准层序S6-1是LST(低位体系域)和TST(海侵体系域)的复合体系域.受气候影响,季节性湖盆可容空间的快速变化导致梁家楼地区LST沉积厚度往往较薄.
    • 唐武; 赵志刚; 谢晓军; 宋双; 王一博; 刘世翔
    • 摘要: 以北康盆地为例,运用层序地层学和沉积学的原理和方法,通过地震、钻井、测井等资料的综合分析,建立了区域性新生代层序地层格架;在厘清区域构造事件的基础上,结合地层发育特征,提出了南沙地块构造层序演化模式.研究表明,北康盆地新生代地层可划分为3个构造层序和8个三级层序,各层序界面在地震上可见明显的削截或上超反射特征,钻测井上表现为测井曲线形态或岩相组合的突变.新生代以来南海周缘不同构造事件及其响应对南沙地块构造层序演化阶段的准确划分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北康盆地新生代经历了断拗期(Ⅰ幕和Ⅱ幕)、转换期、拗陷期等3个构造演化阶段:断拗期,断裂体系发育,以浅水沉积为主;转换期,盆地隆升,以内部短距离搬运物源为主;拗陷期,断裂体系活动微弱,发育深水沉积体系.相应地,南沙地块新生代发育漂移前、漂移期、碰撞期、漂移后等4期构造层序:漂移前期,发育一系列地堑或半地堑结构;漂移期,随着南海扩张作用,逐渐与北部陆缘分离,远离大陆物源,向南漂移,发育碳酸盐岩;碰撞期,与婆罗洲地块发生碰撞,南海扩张作用终止;漂移后期,发生快速沉降,进入深水沉积环境.本文研究可为北康盆地下一步勘探工作部署提供参考依据,对整个南沙地块构造层序演化和沉积充填的深入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