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小波分析

小波分析

小波分析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3年内共计9153篇,主要集中在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大气科学(气象学)、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927篇、会议论文961篇、专利文献181341篇;相关期刊2085种,包括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广东气象、气象研究与应用等; 相关会议693种,包括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第30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第29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等;小波分析的相关文献由19685位作者贡献,包括李明、李建平、张伟等。

小波分析—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927 占比:4.17%

会议论文>

论文:961 占比:0.51%

专利文献>

论文:181341 占比:95.33%

总计:190229篇

小波分析—发文趋势图

小波分析

-研究学者

  • 李明
  • 李建平
  • 张伟
  • 黄强
  • 王涛
  • 张军
  • 郑海起
  • 柯熙政
  • 张杰
  • 张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吴路华; 王世杰; 白晓永; 周苗; 宋小庆; 田义超; 罗光杰; 李汇文; 操玥; 李琴; 陈飞; 邓元红
    • 摘要: 极端气候事件的发生改变了区域水热条件,并影响着生态环境变化。然而,目前长时间尺度上极端气候的演变规律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尚不明晰。采用Mann-Kendall趋势及突变检验法、连续小波变换和Hurst指数法揭示了喀斯特槽谷印江河流域极端气候的变化趋势、突变时间、周期性特征和未来演变规律,并利用Lindeman-Merenda-Gold模型定量评估了极端气候溶变对生态环境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印江河流域极端气温显著上升,降雨量增多,呈现湿热多雨的气候特征。未来极端气温事件持续等级将更高,持续强度也更强。(2)同类型极端气候具有潜在的关联性,但不同类型极端气候间的影响较小,且多呈负相关。(3)印江河流域平均净初级生产力(NPP)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在2000-2015年间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NPP平均值为598.53 g C m^(-2)a^(-1),平均减少速率为-3.32 g C m^(-2)a^(-1)。NDVI平均值为0.59,平均增长速率为0.0013/a。(4)冷持续指数(CSDI)、平均温差(DTR)、系统阈值结冰日数(ID6.4)和生长期长度(GSL)对NPP的贡献较大,贡献率分别12.64%、11.50%、11.05%和7.4%。其中,CSDI、DTR、GSL对NPP变化表现为负贡献,而ID6.4则表现为正贡献。大部分极端气候指数对NPP变化的贡献都不超过5%。ID6.4对NDVI变化的影响最大,暖夜日数(TN90p)、热持续指数(WSDI)和暖昼日数(TX90p)相对次之,贡献率分别为13.67%、13.54%、12.95%和10.02%。总体上看,在2000-2015年间,印江河流域湿热多雨的气候对NDVI增长有促进作用,但是由于气温升高和降雨量增加的原因,对NPP累积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研究结果可为喀斯特槽谷流域气候预测、水资源管理及生态环境恢复提供参考依据。
    • 王毅鹏; 薛进学; 赵国强; 吕宽宽
    • 摘要: 在角接触球轴承沟道磨削加工过程中,为了对其表面谐波源问题进行辨识,提出了一种基于小波分解和重构与功率谱密度法(PSD)、相关性分析的频谱分析方法。首先,采用表面轮廓仪采集了磨削试验中的7006C球轴承内沟的实际截面轮廓信息,再用小波分解的“db5”小波基对其进行了5层分解,并根据圆度误差、波纹度和表面粗糙度的分界指标,将经过小波分解后得到的5层信号重构为低频、中频和高频信号;然后,采用功率谱密度法(PSD)分析了重构信号的各频段信号,并对主要谐波源频率特性进行了辨识;最后,提取了其误差源频率,分析了误差源与加工表面谐波的关联度。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于电机转子不平衡、油膜半速涡动和电磁无心夹具调整不当等因素,在磨削试验加工的7006C内沟表面,由砂轮主轴振动导致的谐波占比大;该方法可以作为寻找角接触球轴承沟道磨削表面谐波源和比较谐波源关联度原有方法的一种补充。
    • 王坤
    • 摘要: 为了对建筑物变形数据进行有效处理,预测变形量,为建筑物的安全运营保驾护航,本文将GM(1,1)模型、小波分析与神经网络结合,提出了一种灰色—小波神经网络模型,并借用Matlab软件实现了该预测模型。将构建的变形预测模型应用到建筑物变形监测数据处理中,首先使用GM(1,1)预处理数据,并且将预处理后的数据作为小波神经网络模型的输入数据进行变形数据预测。试验结果表明,相比于灰色预测模型与小波神经网络模型,组合模型的预测准确度与稳定性更高,并且随着训练样本的增加,预测结果与实际观测值越接近。
    • 盛程; 王韵婷
    • 摘要: 临界热流密度对反应堆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温升速率进行观察可以有效判断临界热流密度的发生。应用Haar小波函数对自然循环条件下窄通道内的临界热流密度实验温升数据进行分析,通过对温度信号的分解及重构,认为小波分析的结论与通过试验获得的温升数据结果符合性较好,能够准确判断临界热流密度的发生位置和时刻。
    • 陈美霞; 梁师嵩; 胡佳乔
    • 摘要: 梳理了列车充电机电流传感器的运行机理,分析了两台充电机输出电流数据,提出了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和小波分析法的列车充电机电流传感器故障检测方法。以南京地铁宁溧线(S7线)列车为例,验证了该方法的准确性,能够检测出故障并能判别出故障类型。
    • 李欢欢; 张凯; 牛璨; 罗宇骞; 王涛; 支敏康; 张迎仲; 玄兆坤
    • 摘要: 为深入了解保定市空气质量状况,揭示PM_(2.5)与臭氧(O_(3))的变化特征及相互关系,利用小波分析法对保定市2013—2020年每年4—9月AQI、PM_(2.5)、O_(3)-8 h(O_(3)日最大8 h滑动平均值)和NO_(2)浓度的逐日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2013—2018年保定市O_(3)污染呈逐年加重趋势,最大日浓度达到347μg/m^(3);随着治理措施的颁布与实施,PM_(2.5)超标天数由2013年的97 d减至2020年的1 d,PM_(2.5)超标情况逐年改善.②O_(3)超标天数由2013年的3 d增至2018年的95 d,2020年减至61 d;O_(3)超标天数占PM_(2.5)和O_(3)超标总天数的比例从2013年的3%增至2020年的98%,说明O_(3)逐渐成为影响保定市空气质量的主要污染物.③2013年保定市O_(3)-8 h浓度低于“2+26”城市均值,2014—2020年O_(3)-8 h浓度高于或接近“2+26”城市均值,说明近年来保定市O_(3)-8 h浓度的升幅已超过“2+26”城市的平均水平.④小波分析发现,2013—2020年(除2015年和2018年外)AQI与PM_(2.5)污染序列的第1主周期相近,从2017年开始,AQI与O_(3)-8 h污染序列的第1主周期和第2主周期均一致,说明近年来保定市空气污染逐渐由PM_(2.5)污染转为PM_(2.5)与O_(3)复合污染.⑤在同一时间尺度范围内,PM_(2.5)与O_(3)-8 h污染序列的震荡频率基本一致,说明二者存在较明显的正相关关系;2015—2019年,NO_(2)与O_(3)-8 h污染序列的震荡频率趋于一致,说明保定市O_(3)-8 h浓度受前体物NO_(2)影响较大,2020年震荡频率有较大差异,这可能与新冠肺炎疫情复工后生产规模尚未完全恢复,致使NO_(2)、PM_(2.5)等污染物排放强度同比降低有关.因此,减少NO_(2)排放,协同控制多污染物是实现保定市空气质量改善的主要途径.
    • 宗思佳; 杨春霞; 栗保明
    • 摘要: 采用小波阈值法对等离子体点火密闭爆发器实验的压力信号进行降噪,选择平滑度和均方根误差建立多指标融合的评价体系,比较不同小波基函数、阈值方法、分解级数等条件下密闭爆发器实验压力信号的去噪效果,根据评价指标选择去噪效果最佳的小波参数。计算结果表明,小波基函数为db8,分解级数为8,阈值采用Birge-Massart策略,使用软阈值方法处理后的信号去噪效果最佳。应用势平衡理论分析去噪后的密闭爆发器实验压力曲线,确定与发射实验压力曲线的势平衡点相对应的等效势平衡点,分析不同输入电能条件下密闭爆发器实验等效势平衡点处ψ_(e)值的变化,从而研究发射药燃烧特性。结果表明:在密闭爆发器实验中,等离子体作用下等效势平衡点处压力升高,达到等效势平衡点时间缩短,相应的ψ_(e)值减小。
    • 李勤英; 张文萌; 钟谢非; 梁晶
    • 摘要: 根据雷州半岛地区6个国家气象观测站1970-2019年的月降水量观测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经验正交函数(EOF)分解、Morlet小波分析以及Mann-Kendall突变检验等方法,分析了雷州半岛近50年来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雷州半岛的年降水量北部偏多,中南部和东北部偏少;呈现2种空间分布类型,全市偏丰(枯)一致型和北丰(枯)南枯(丰)型,其中全市偏丰(枯)一致型是雷州半岛降水最主要的分布类型;全区年降水量在1 116.1~2 394.8 mm之间,减少趋势不显著;区域降水减少的突变发生在1975、1977和2018年,降水增多的突变发生在1980年,存在时间尺度8年的周期变化。
    • 董凡; 张晓影; 陈广泉; 戴振学; 王延诚
    • 摘要: 随着我国海岸带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人类活动的加剧,地下水超采现象十分严峻,由此引发的海水入侵已成为滨海地区普遍存在的地质问题。本研究以莱州湾南岸海水入侵区为研究对象,根据地下水连续监测数据分析了地下水位和电导率的动态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基于降雨、蒸发、潮汐及农业排灌用电量等影响地下水动态变化的因素,建立了小波分析(WA)与具有外部输入的非线性自回归神经网络(NARX)的混合模型,对地下水水位和电导率进行动态预测,并采用均方根误差和拟合度对预测结果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莱州湾南岸地下水年内动态变化特征为降雨入渗-开采型,地下水位和潮汐之间在0.5 d频率上呈现较高相关性,潮汐对地下水电导率的影响要弱于对地下水位的影响;WA-NARX混合模型在训练和测试阶段的均方根误差均小于0.03且拟合度大于0.98,可有效预测研究区海水入侵的变化程度。同时,为验证模型适用性,对比了不同影响因素作为模型输入参数对预测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降雨和潮汐参数是影响海岸带地下水位和电导率的主要变量,蒸发以及农业排灌用电量反映的部分抽水信息对地下水位和电导率也有影响,其影响程度与观测频率相关。本文研究结果可为海岸带海水入侵的实时监测、预测、预警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
    • 黄亦轩; 徐宗学; 陈浩; 付铁文; 万东辉
    • 摘要: 城市内涝等灾害会给人民生命财产和社会经济造成巨大损失,而其主要驱动因子为降水,因此科学、全面认识降水量的分布规律及发展趋势对城市防洪减灾至关重要。本文采用广东26个站点1960—2020的月降水数据,基于空间插值、Mann-Kendall检验、滑动t检验和小波分析等方法,对广东汛期降水的空间变异性、趋势性、突变点与周期性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广东按站点月降水量的峰值特征可分为四个降水类型区,各月之间、沿海与内陆降水量年际变化不同步,并阐明了前、后汛期降水高值中心与低值区的空间转移过程。按沿海/内陆-前/后汛期分组分析,对各组降水年际变化判定了趋势和显著性突变点,并识别了各个最强周期尺度下的主周期。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