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岩溶管道

岩溶管道

岩溶管道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2年内共计153篇,主要集中在水利工程、公路运输、地球物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9篇、会议论文13篇、专利文献183668篇;相关期刊69种,包括地下水、中国岩溶、地球学报等; 相关会议11种,包括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第五届地质及勘探专业委员会第二次工程地质学术研讨会、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地质及勘探专业委员会、中国水利电力物探科技信息网2012年学术年会、贵州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等;岩溶管道的相关文献由366位作者贡献,包括李术才、许振浩、李利平等。

岩溶管道—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9 占比:0.05%

会议论文>

论文:13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83668 占比:99.94%

总计:183770篇

岩溶管道—发文趋势图

岩溶管道

-研究学者

  • 李术才
  • 许振浩
  • 李利平
  • 冯现大
  • 李树忱
  • 李海燕
  • 周先练
  • 刘人太
  • 夏日元
  • 孙怀凤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司琴; 赖本忠; 付智勇; 徐勤学; 陈洪松
    • 摘要: 基于西南喀斯特坡地近地表岩溶管道的调查统计,建立喀斯特区地表—地下二元空间水土过程试验微区,通过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不同雨强下(52,133 mm/h)岩溶管道孔径大小(1,2,5 cm)对水土地下漏失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1)岩溶管道孔径的增大显著增大了地下径流系数和径流强度,但对初始产流时间的影响并不显著;在中雨强(52 mm/h)条件下,随着孔径的增大,初始产流所需要的时间也相应延长;在大雨强(133 mm/h)条件下则相反。(2)随着孔径的增大,中雨强(52 mm/h)下的地下径流特征曲线呈现先增强后趋于平稳状态;大雨强(133 mm/h)下的径流强度随着孔径的增大呈现持续上升的变化趋势,且2 cm和5 cm孔径的地下总径流强度较1 cm时分别扩大75%和74%。(3)不同岩溶管道的地下产沙量均与其孔径大小呈正比。在中雨强(52 mm/h)条件下,2 cm和5 cm岩溶管道孔径的产沙量分别是1 cm孔径的2.5,14.9倍;大雨强(133 mm/h)条件下,2 cm和5 cm岩溶管道孔径的产沙量分别是1 cm孔径的6.9,10.3倍。(4)大雨强(133 mm/h)条件下,不同粒径范围的泥沙漏失质量大小顺序为粒径3~2 mm>5~3 mm>5 mm以上。研究结果有利于深入理解岩溶管道孔径的大小对西南喀斯特区地下漏失的影响,为该地区水土流失防治提供参考。
    • 陈亚洲; 董维红
    • 摘要: 岩溶管道结构特征对岩溶水资源的合理取用、保护及地下工程安全施工均具有重要影响。目前在利用示踪试验曲线分析岩溶管道结构特征时,难以通过曲线叠加、钝锋、不规则上升和下降等形态准确解释多条岩溶管道连接关系、地下湖所处位置和地下水状态。运用地下水溶质运移理论,推导出岩溶管道流溶质运移模型,根据模型绘制三维溶质运移形态和理论时间-浓度曲线,结合水力学相关知识,对岩溶管道连接关系、地下湖位置及岩溶管道流形态变化对应的时间-浓度曲线进行解释。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曲线出峰个数对应岩溶管道条数,由于管道径流长度及流速存在差异,双管道并联曲线存在3种模型,分别为2个孤立的单峰、下降曲线存在双峰叠加和2个连续上升的叠加峰;(2)单管道曲线下降梯度个数对应地下湖个数,多管道需结合管道个数和地下湖位置具体分析下降梯度和地下湖个数关系,根据地下湖位置将双管道并联岩溶管道划分4种类型,即地下湖存在于未分支管道、主管道、支管道、主管道和分支管道上;(3)曲线形态极速变化标志着管道流发生表流和承压流的相互转化。研究结果可为岩溶地区地下水保护及地下工程安全建设提供保障。
    • 焦友军; 黄奇波; 于青春
    • 摘要: 岩溶地区地下发育着大量的溶洞和地下河管道,地下水流状态既有层流也有紊流,而紊流是溶洞管道形成的重要条件。紊流的形成受到岩石初始裂隙的影响,初始裂隙的张开度、分布、走向、迹长、密度等因素都影响着裂隙发育过程中水流状态的变化。通过对不同统计特征的初始裂隙网络进行水流和溶蚀的数值模拟发现,以张开度标准差反映的裂隙网络非均匀性越强,模拟紊流出现的时间就越早;主要裂隙的存在使裂隙网络的非均性增强,主要裂隙与水力梯度总方向的角度越小,紊流出现的时间就越早;当裂隙平均迹长过小时会导致裂隙连通性较差,影响裂隙水流和溶蚀作用;裂隙密度,尤其是主要裂隙密度,对岩溶发育的影响较大。相对于次要裂隙,如果主要裂隙密度偏小,紊流形成时间会大大增加,甚至很难形成紊流。当初始裂隙张开度小于0.001 cm,增大水力梯度仍没有紊流发生,岩溶几乎不发育。
    • 夏延檐; 肖胶; 潘盛泽
    • 摘要: 锅圈洞水库为一岩溶地区拟在建水库,库区出露地层为三叠系永宁镇组(T1yn)灰色中厚层状灰岩、白云岩,为强可溶岩,透水层,岩溶十分发育。地下水主要发育以岩溶泉为集中排泄点的锅门洞暗河岩溶水系统,包括锅门洞小河集雨区、娅密集雨区、两河集雨区;以盲谷入伏点归并的岩溶水流动系统包括海子铺盲谷岩溶水系统、马场屯、小猴场盲谷岩溶水系统、吴官屯盲谷岩溶水系统。水库左岸存在通过层面及溶蚀裂隙向拖长江右岸鸡锁箐~马脚寺汇合口河段渗漏的可能。水库右岸存在向拖长江右岸岩子脚村河段至上游马脚寺汇合口段渗漏的可能,也存在向S14岩溶管道的渗漏问题。
    • 江晓铭; 蒋亚萍; 陈余道; 徐康; 陆晓俊; 郑杲
    • 摘要: 原位化学氧化(in situ chemical oxidation,ISCO)是一种高效便捷的去除地下水有机污染物的技术,相比于多孔介质,岩溶地下河中ISCO技术应用还未见报道.为了更好地认识ISCO技术在岩溶地下河石油污染修复中应用的可行性,使用过硫酸盐(persulfate,PS)作为化学氧化剂,在实验室利用碳酸盐岩管道模型,探查了不同浓度的过硫酸盐在岩溶管道内的迁移能力和稳定性,评价了过硫酸盐对汽油苯系物组分(包括苯、甲苯、乙苯和二甲苯)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在管道流量为120mL·h-1的水动力条件下,过硫酸盐在未污染岩溶管道中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较强的迁移能力;在过硫酸盐投注浓度为21 g·L-1、投注流量为15mL·h-1情况下,岩溶管道汽油苯系物的去除速率为4.1 mg·h-1,PS消耗速率为86.2 mg·h-1;流水状态下的去除效果比静水状态下的效果好.同时,碳酸盐岩缓冲作用能够抑制化学氧化引起的pH下降,并促进碳酸盐岩溶蚀,使得钙离子含量增大.
    • 周大勇
    • 摘要: 通过对岩溶地区高速铁路穿越竖向岩溶管道处理情况的介绍,结合施工实际制定岩溶地区穿越竖向岩溶管道的的处理方案,为今后类似施工的处理提供参考.
    • 王冬升; 李诚波; 吉贵宝
    • 摘要: 石林地下水库的成库关键在于有效拦截隐伏地下暗河和岩溶裂隙,致使地下水充填岩溶洞隙抬升地下水位蓄积成库。由于该水库枢纽区适宜建坝的地段岩溶暗河管道不明确,通过钻探与物探循环结合进行综合分析。在岩溶发育且地下水位低槽地段采用集水廊道以施工代勘察,基本探明枢纽区隐伏岩溶管道的分布与发育特点,保证了有效地封堵并拦截隐伏地下暗河。经水库蓄水检验在正常蓄水位条件下运行正常,基本达到预期设计目标,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 李永; 熊英举
    • 摘要: 高密度电阻率法是一种阵列勘探方法,它以岩、土导电性的差异为基础,研究人工施加稳定电流场的作用下地中传导电流分布规律.与传统的电阻率法相比,成本低,效率高,信息丰富,在水文地质调查中寻找地下水、岩溶管道、断层构造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 李永; 熊英举
    • 摘要: 高密度电阻率法是一种阵列勘探方法,它以岩、土导电性的差异为基础,研究人工施加稳定电流场的作用下地中传导电流分布规律。与传统的电阻率法相比,成本低,效率高,信息丰富,在水文地质调查中寻找地下水、岩溶管道、断层构造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 王银军
    • 摘要: 冗各水电站水库库首右岸为河湾凸岸.岩层倾向左岸,走向与河湾弦线基本一致.未发现大型溶洞、岩溶管道发育,层间溶蚀较严重.右岸地下水位高于河水位,但水力坡降平缓.原设计帷幕虽将发生渗漏位置涵盖,且该段防渗帷幕已实施,但未将深部岩溶查明,导致原设计防渗帷幕下限深度不够.虽前期钻孔深度、压水试验结果满足相关规范对水库防渗要求,但该位置岩溶发育具有其特殊性,发育深部岩溶,从而导致了库首右岸防渗失败,发生了水库渗漏.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