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弓法

弓法

弓法的相关文献在1955年到2022年内共计216篇,主要集中在音乐、书法、篆刻、戏剧艺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13篇、专利文献99207篇;相关期刊93种,包括琴童、北方音乐、戏剧之家等; 弓法的相关文献由172位作者贡献,包括俾托维茨基、蒋雄达、司徒华城等。

弓法—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13 占比:0.21%

专利文献>

论文:99207 占比:99.79%

总计:99420篇

弓法—发文趋势图

弓法

-研究学者

  • 俾托维茨基
  • 蒋雄达
  • 司徒华城
  • 赵薇
  • 黄晓芝
  • 宁文婷
  • 张洪岛(译)
  • 丁芷诺
  • 刘长福
  • 张欣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唐双文
    • 摘要: 在古今弦乐史研究中,学者们偏重小提琴的记载,虽然琴弓的历史比提琴悠久,但它并没有受到重视。20世纪初,HIP(Historical Informed Performance,历史知情表演)的表演理念在古乐复兴运动中应运而生,演奏者逐渐认识到早期琴弓在音乐表演中的重要性。故本文以"18世纪琴弓"为切入点,在梳理琴弓历史的基础上,对实践中"弓法"和"音色"进行探讨,进而思考乐器与表演的实践关系。
    • 夏颖奇
    • 摘要: 乐曲要有律动和收放,要认真体会乐曲的背景故事,演奏时要想象那些蓝天白云、小桥流水,给音乐注入情感才能好听。疫情期间,我零基础开始学二胡,半年下来,有腔有调了。文化馆老师讲网课,有板有眼的,弓法指法,换把揉弦,还要求我们拉好练习曲。我对老师说,我既不想考级,也不想登台,就是喜欢,自娱自乐。所以我不拉练习曲,太难太枯燥。我不是好学生,老师也没办法。
    • 郭巧兰
    • 摘要: 我自幼就喜欢胡琴,记得孩童时常常用粗高粱秆当成胡琴拉着玩。参加工作后任小学老师,每天晚上我们几个老师利用办公前的一点时间拉拉二胡,尽管不懂弓法,指法,拉的也不好听,但我还是朝思暮想。
    • 祝春葆
    • 摘要: 呼吸对于音乐和人的生命具有同样的基本作用。在演奏大提琴时,连续演奏强音后需要恢复一下自然的力量。呼吸对于人来说是下意识的动作,是生命的基础,是自然的,差不多是自动控制的。而大提琴演奏者能通过右手熟练的弓法不受限制地持续演奏。呼吸能作为分段和变换情绪的方式,如果没有这种方式演奏,就会变得没有活力和情感,从原则上来讲,呼吸对于所有音乐上的传递情感是尤为重要的。
    • 孙青
    • 摘要: 文章试通过阐述《夜深沉》这一乐曲的音乐背景、解析京剧曲牌的韵味及京胡的演奏技巧,分析如何通过二胡的演奏技法来演奏好京胡的这首著名曲牌作品。文章主要以指法、弓法及音乐表现三个方面作为研究重点进行分析和归纳,揭示作品的演奏技法。
    • 徐颖
    • 摘要: 分弓和连弓是给各种弓法打基础的,是基础弓法之一。分弓的表现力是最丰富的,一个小提琴演奏者学会了分弓和连弓,他就可以演奏很多乐曲,演奏时,一弓拉一个音,与连弓相反,每个音都不相连,但决不是说要有意识地在每一弓之间或长或短地停顿一下,正相反,从演奏效果来讲,在演奏一段分弓时应该是毫不间断地一片圆滑流畅、平坦匀整的音流。分弓应该在弓子的任何部位都能演奏。
    • 唐双文
    • 摘要: 在古今弦乐史研究中,学者们偏重小提琴的记载,虽然琴弓的历史比提琴悠久,但它并没有受到重视.20世纪初,HIP(Historical Informed Performance,历史知情表演)的表演理念在古乐复兴运动中应运而生,演奏者逐渐认识到早期琴弓在音乐表演中的重要性.故本文以“18世纪琴弓”为切入点,在梳理琴弓历史的基础上,对实践中“弓法”和“音色”进行探讨,进而思考乐器与表演的实践关系.
    • 张敬驰
    • 摘要: 教我小提琴的老师,可以说是本地提琴界的一股清流。当别的老师都在训练学生左手按弦的速度与熟练度时,他却不紧不慢地说:"小提琴右手弓法,重在节制。就好比全音符以下用半弓便可,无须拉全弓。"这我当然知道,只是4秒以下的音符,我的小笨手也来不及走完近一米的全弓弓长。在有些时候,节制并非是作为一种美德,而是刻意为之。当能力不足以承担全弓奏响的绚丽时,节制地运用半弓,也是一种不能为则不为的韬晦。
    • 胡迎建
    • 摘要: 夫胡琴者:筒蒙蟒皮紧,弓连马尾成。弦有千斤压,杆贯双轴横。旋轴以紧弦,加码以发声3木之上品,为紫檀致密;皮之佳者,为纹路均匀。右手拉弓,腕稍摆动;左手持琴,杆略前倾。左手有指法,右手有弓法。其揉弦之颤抖,如泣如诉,如陈皇后之居冷殿,孟姜女之哭长城;其滑音之升降,如颠如狂,如银河之倾泻,如快艇之滑行;其打音之连续,细碎急骤,如雨打芭蕉之悸动,如马奔战场之心惊。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