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微咸水

微咸水

微咸水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2年内共计476篇,主要集中在农业工程、农业基础科学、农作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80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172524篇;相关期刊143种,包括地下水、农业工程学报、农业机械学报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第三届全国青年地质大会 、第九届全国微灌大会、国际农业与生物系统工程学会第十八届世界大会暨中国农业机械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等;微咸水的相关文献由1013位作者贡献,包括王全九、毕远杰、张余良等。

微咸水—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80 占比:0.22%

会议论文>

论文:9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72524 占比:99.78%

总计:172913篇

微咸水—发文趋势图

微咸水

-研究学者

  • 王全九
  • 毕远杰
  • 张余良
  • 张继红
  • 吴忠东
  • 王胜
  • 田军仓
  • 张展羽
  • 何新林
  • 庞桂斌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姚高华; 黄元飞; 周凡; 陈小明; 齐明; 吴洪喜; 丁雪燕
    • 摘要: 马口鱼(Opsariichthys bidens),隶属鲤形目,鲤科,马口鱼属,其形态优美、体色艳丽,在自然环境中多生活于清澈、水温较低的山涧溪流中,是一种偏肉食性的小型野生淡水经济鱼类[1]。由于肉质细嫩、鱼刺较少、营养价值高,马口鱼深受消费者青睐,是山区溪流性养殖的主要品种,养殖前景十分看好[2]。目前,尚未有马口鱼在微咸水池塘养殖的试验报道。现选择在钱塘江入海口围垦区域,开展马口鱼微咸水温棚池塘养殖试验,旨在丰富马口鱼养殖模式,为广大养殖户提供参考。
    • 郑文刚; 罗晨云竹; 杨凤茹; 董静; 姚丽; 张钟莉莉
    • 摘要: 为探究在灌溉控制系统中灌水水质对土壤水分传感器性能的影响效应,选择了3种国内外常用的基于介电原理(FDR)的土壤水分传感器(5TE、CSF13、FDS100)对其精准性、一致性等关键性能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在测量精度方面,5TE和FDS100传感器精度较好,土壤含水量测试值与实际值的R^(2)达到0.892与0.914;在一致性方面5TE和CSF13传感器读数更为稳定,其变异系数C_(v)分别为0.031与0.026,而FDS100传感器的读数则波动较大,变异系数C_(v)达到0.051;典型灌水水质会对3种传感器的性能产生影响,3种传感器的测量值均与灌溉水盐度呈正相关,5TE、CSF13、FDS100传感器测量土壤含水量的敏感度分别为0.52%、1.51%、1.18%;当采用再生水进行灌水时,5TE传感器在高含水量时(高于0.15 cm^(3)/cm^(3))测量误差增大,CSF13和FDS100传感器受再生水的影响不显著,研究结果可对不同水源灌溉条件下土壤水分传感器的选型提供依据。
    • 李万精; 杨广; 雷杰; 王春霞; 何新林; 李毅; 龚萍; 乔长录; 蒲胜海
    • 摘要: (微)咸水资源运用于农业灌溉为缓解干旱半干旱地区淡水资源紧缺问题提供了关键途径,适宜矿化度水质灌溉棉田可有效增加作物产量且在短期内不会加重土壤盐渍化。为探明不同矿化度水质膜下滴灌对棉田土壤水盐运移及棉花生长的影响,于2018—2020年开展测坑试验,设置1、2、3、4、5、6 g·L^(-1)等6个不同矿化度灌溉水源情景,分析土壤水盐、八大离子、水化学类型变化及棉花生长特性。结果表明:(1)(微)咸水灌溉下土壤含水率在花铃期达到峰值,矿化度5、6 g·L^(-1)处理下土壤含水率明显高于其他处理,窄行处灌后12 h各处理土壤含水率在60 cm土层处达到峰值,各处理土壤平均含水率峰值为20.61%;土壤盐分随着棉花生育期的推进及灌溉水矿化度的增加而增大,并逐年增加。(2)离子含量随着灌溉水矿化度增加而增加;(微)咸水灌溉下各处理盐分被滴灌水淋洗至60~100 cm土层,土壤溶液水化学类型主要为Cl·SO_(4)-Na·Ca型。(3)灌溉水矿化度>4 g·L^(-1)时,棉花株高、茎粗、叶面积和叶绿素含量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4 g·L^(-1)处理下产量高出淡水处理0.02%,矿化度≤4 g·L^(-1)的水源灌溉下土壤积盐较少,是适宜的灌溉水源。
    • 乔若楠; 程煜; 闫思慧; 罗敏; 张通港; 王春; 张体彬; 冯浩
    • 摘要: 为探究不同微咸水水质对土壤盐分和作物生长的影响,在日光温室条件下,以生菜为供试对象开展盆栽试验,以CaSO_(4)的饱和溶液为对照(CK),向去离子水中添加氯化盐形成不同阳离子组成的微咸水处理(Na^(+),TNa;Na^(+)/K^(+)比为1∶1,TNa-K;K^(+),TK),各处理添加盐分总摩尔量相同,研究灌溉水中不同阳离子组成对土壤盐分、阳离子含量以及生菜光合特性、离子吸收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微咸水灌溉下生菜生长季末(播后80天)各处理0—20 cm土壤饱和提取液电导率(ECe)较播种前和播种后50天显著升高,其中,CK处理显著低于其他处理(P0.05)。生长季末土壤盐分阳离子大多积累在表层,与盐分分布一致。(2)与CK相比,单盐离子胁迫(TNa和TK处理)显著降低生菜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等光合特性(P0.05)。(3)与CK相比,TNa和TK分别显著提高生菜叶片中Na^(+)和K^(+)含量;而TNa-K处理叶片Cl-含量虽然高于CK,但显著低于TNa和TK处理(P<0.05)。微咸水中Na^(+)、K^(+)阳离子比为1∶1的盐分组成维持了生菜植株的离子平衡,缓解了单个一价阳离子对生菜生长的盐胁效应,而对于单个离子来说,Na^(+)对生菜的毒害作用明显大于K^(+)。研究结果为微咸水灌溉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 谭军利; 马永鑫; 王西娜; 李淼; 李存云
    • 摘要: 为探讨滴头流量及灌水量对微咸水灌溉条件下覆砂土壤入渗规律及水盐分布的影响,开展室内土槽试验研究了微咸水灌溉下相同灌水量时3种滴头流量(0.85、1.70、3.40 L·h^(-1))及相同滴头流量下3种灌水量(5.88、6.60、10.00 L)对压砂土壤湿润锋迁移以及灌溉后土壤水盐分布特征,以期为压砂地合理利用微咸水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滴头流量越大,湿润锋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运移距离越大,湿润锋水平和垂直入渗距离与入渗时间存在幂函数关系。供试土壤在0.85 L·h^(-1)和3.40 L·h^(-1)滴头流量下湿润体稳定的垂直/水平的比值为1.1,而1.70 L·h^(-1)滴头流量下其比值为0.9。覆砂条件下高含水率及低盐分区出现在距滴头较远的区域,并随着滴头流量增加逐渐向滴头靠近;随灌水量增加该区域范围不断扩大,土壤水分及盐分分布模式则越接近无覆砂条件模式。因此,砂层覆盖改变了微咸水滴灌条件下土壤水分、盐分的分布规律。
    • 王罕博; 张栓堂; 焦艳平; 陈文彬; 李洁
    • 摘要: 为寻求合理的微咸水利用方式,揭示微咸水喷灌下作物生理生长响应机理,在河北低平原地区开展了冬小麦微咸水喷灌试验,研究了225 kg·hm^(-2)施氮量条件下不同矿化度(2、3 g·L^(-1))微咸水灌溉和不同施氮量条件(高氮275 kg·hm^(-2),中氮225 kg·hm^(-2),低氮175 kg·hm^(-2))下2 g·L^(-1)矿化度微咸水喷灌对冬小麦光合特性、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淡水喷灌相比,采用矿化度3 g·L^(-1)微咸水喷灌会导致冬小麦叶片蒸腾速率(T_(r))、气孔导度(G_(s))和净光合速率(P_(n))显著下降,但叶片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了37.0%~106.8%;2 g·L^(-1)微咸水喷灌高氮和中氮处理的G_(s)、P_(n)与淡水喷灌无显著差异,且拔节期高氮处理的叶片P_(n)略高于淡水喷灌处理5.0%。2 g·L^(-1)微咸水喷灌对冬小麦的叶面积指数和株高影响不显著,3 g·L^(-1)矿化度微咸水喷灌对冬小麦的叶面积指数和群体密度造成不利影响。2 g·L^(-1)微咸水喷灌3个处理冬小麦产量与淡水喷灌处理均无显著差异,但3 g·L^(-1)矿化度处理冬小麦平均产量比淡水喷灌处理显著降低了25.9%。综上所述,矿化度不大于2 g·L^(-1)的咸淡混合水喷灌适用于河北低平原地区冬小麦田间灌溉,添加适量氮肥会促进作物产量的增加。
    • 韩晓楠; 孙书洪; 马文慧; 薛铸
    • 摘要: 研究微咸水灌溉条件下硅肥对水稻全生育期生长性状及产量的影响。以水稻为研究对象,品种选取"津原89",设定灌溉水含盐量3个水平处理W1、W2、W3(矿化度:3、4、5 g/L),硅肥3个不同叶面喷施量处理F0、F1、F2(施硅量:0、6、12 kg/hm^(2)),淡水灌溉作为对照处理(CK)的试验,通过SPSS 26.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研究各生育期不同矿化度灌溉条件下不同硅肥施硅量对水稻生长性状的影响。不同矿化度灌溉水对水稻生长性状及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5 g/L的微咸水对水稻产量有明显抑制作用,施加硅肥后水稻产量测定结果均产生影响。不同硅肥施用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程度不用,施加硅肥比未施加硅肥株高可提高4.96%~20.00%,叶面积可增大0.56%~18.45%,产量可提高6.15%~14.62%。其中灌溉水矿化度为2.56 g/L,硅肥量为12 kg/hm^(2)的处理水稻产量最高。在微咸水灌溉模式下施加硅肥能在一定程度上减缓盐分胁迫,促进水稻生长发育,提高水稻产量,同时,还能节约淡水资源,为制定水肥盐调控方案提供参考。
    • 郑剑超; 王雷
    • 摘要: 为提高微咸水利用率并探索合理的灌溉模式,本研究设计微咸水、淡化水、苗期淡化水和苗期微咸水4种灌溉方式对番茄进行处理,调查番茄农艺性状、SPAD值、氮含量及产量变化。结果表明:微咸水不同灌溉模式对番茄生长发育影响显著,微咸水灌溉与其他处理相比对番茄株高增长有一定抑制作用,淡化水可促进株高增长;茎粗以微咸水处理最大,叶片数、始节高度和根长以淡化水处理最大;叶片SPAD值和氮含量以苗期淡化水处理最高,显著高于微咸水和苗期微咸水处理;单株结果数以苗期淡化水处理最高,单果重和产量以淡化水较高,但淡化水与苗期淡化水处理产量差异不显著。因此,在微咸水灌溉下,只在苗期进行淡化水灌溉可有效提高番茄产量,增加效益,降低淡化水使用成本,提高微咸水利用率。
    • 刘春成; 崔丙健; 胡超; 吴海卿; 高峰
    • 摘要: 为了探讨淡水资源不足地区微咸水的合理利用方式。通过盆栽试验,以清水灌溉为对照,研究不同比例微咸水与再生水混合灌溉对水盐、水溶性离子、滴水穿透时间WDPT、有机质以及酶活性的影响,并利用第二代生物综合响应指数法(IBRv2)对微咸水与再生水混灌效应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与再生水灌溉(T1)相比,随着混合溶液中微咸水比重的升高,土壤含水率和含盐量逐渐升高且差异显著(P<0.05)。(2)与T1处理相比,随着混合溶液中微咸水比重的升高,土壤K^(+)、Ca^(2+)含量呈降低趋势,Na^(+)、Cl^(-)含量显著升高,SO_(4)^(2-)含量显著降低,Mg^(2+)含量无明显变化规律。(3)与CK2(清水灌溉)相比,T1处理土壤WDPT和有机质含量差异不显著;与T1处理相比,随着混合液中微咸水比重的进一步提高,土壤WDPT和有机质含量总体上呈升高趋势。(4)不同比例微咸水—再生水混合灌溉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不同。土壤蔗糖酶活性以T2处理(微咸水—再生水1∶2灌溉)最高,土壤脲酶以T3处理(微咸水—再生水1∶1灌溉)最高但和其他处理差异不显著。(5)基于IBRv2指数法,T2处理IBRv2最小,为6.89。因此,综合考虑土壤环境质量指标,在淡水资源匮乏地区利用微咸水(5 g/L)灌溉时,可以考虑用再生替代清水与微咸水配合使用,微咸水—再生水混灌比例以1∶2为宜。
    • 陈建标; 陈亚楠
    • 摘要: 一、概述江苏省南通地区位于长江入海口,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开采地下水,很长一段时间内深层地下水是居民生活用水和工业生产的主要供水水源,农村居民的生活用水几乎全部取自地下水,但是浅部的微咸水由于矿化度较高,水质较差,不宜饮用,历史上开发利用程度较低。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