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快速收敛

快速收敛

快速收敛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353篇,主要集中在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数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2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365082篇;相关期刊97种,包括地球物理学报、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通信技术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第二十二届中国过程控制会议、第十四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2008促进中西部发展声学学术交流会等;快速收敛的相关文献由901位作者贡献,包括俞大风、周渊平、杨力等。

快速收敛—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2 占比:0.03%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365082 占比:99.96%

总计:365211篇

快速收敛—发文趋势图

快速收敛

-研究学者

  • 俞大风
  • 周渊平
  • 杨力
  • 熊怡
  • 魏德宾
  • 宫丰奎
  • 李鉴
  • 谢宁
  • 高洋
  • B·C·巴斯勒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窦勇敢; 袁晓彤
    • 摘要: 联邦学习是一种分布式机器学习范式,中央服务器通过协作大量远程设备训练一个最优的全局模型。目前联邦学习主要存在系统异构性和数据异构性这两个关键挑战。本文主要针对异构性导致的全局模型收敛慢甚至无法收敛的问题,提出基于隐式随机梯度下降优化的联邦学习算法。与传统联邦学习更新方式不同,本文利用本地上传的模型参数近似求出平均全局梯度,同时避免求解一阶导数,通过梯度下降来更新全局模型参数,使全局模型能够在较少的通信轮数下达到更快更稳定的收敛结果。在实验中,模拟了不同等级的异构环境,本文提出的算法比FedProx和FedAvg均表现出更快更稳定的收敛结果。在相同收敛结果的前提下,本文的方法在高度异构的合成数据集上比FedProx通信轮数减少近50%,显著提升了联邦学习的稳定性和鲁棒性。
    • 何仁杰; 张立辉; 郭秀娟
    • 摘要: 5G时代来临,人工智能技术给图像修复带来了春天。生成式对抗网络是人工智能范畴图像修复的佼佼者。双生成器对抗网络模型的书法图像修复技术,与传统生成式对抗网路相比,能够极大地提升模型的性能,处理大面积缺失图像问题时,需要提供高质量及完整的训练样本的缺点。双生成器的模型结构在模型收敛等方面有着极大的优点,在古字画研究方面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 邓皓文; 孙迅; 蒋林; 季海福
    • 摘要: 首先介绍了低轨增强北斗精密单点定位(PPP)的观测模型、参数估计与数据处理策略。然后对低轨导航增强仿真验证系统及误差仿真配置进行了说明,基于验证系统仿真了全球20个监测站的北斗及低轨导航数据,并通过单北斗及低轨增强北斗静态PPP试验,给出了低轨增强北斗的高精度定位测试评估结果。结果表明,加入150颗低轨卫星观测量后,20个测站PPP精度收敛到10cm之内只需约1min;低轨增强北斗实现静态收敛后,定位精度东方向均值为1.5cm,北方向均值为0.3cm,高程方向均值为2.2cm。相较于北斗单独精密定位,20个监测站收敛后组合定位精度从5cm左右提升到3cm左右。加入低轨卫星可大大加快PPP收敛速度,提升定位精度,验证了低轨卫星在增强PPP精度和收敛速度上的优越性,同时仿真验证系统可支持全链路闭环仿真验证。
    • 黄晓钉; 王忠伟; 蔡建臻; 佟亚珍; 王宁; 虞娇兰
    • 摘要: 国际单位制变革后,阻抗参数需溯源至量子化霍尔电阻,其中将交流量子电阻传递到被测交流标准电阻是主要难点之一,需要研制10^(–8)量级的阻抗电桥,而常规精密阻抗电桥的准确度在10^(–4)至10^(–5)量级,仅有四端对同轴阻抗电桥在理论上能实现10^(–8)量级的准确度,但结构十分复杂,需要多次平衡,其过程存在相互影响,使平衡收敛十分缓慢,测量效率很低,同时存在频点单一的问题。针对以上不足,提出微差补偿网络隔离供电和可调虚部补偿输入比例的措施,大幅提高电桥收敛速度,并实现用于交流量子电阻传递的多频点四端对同轴阻抗电桥。同时给出四端对同轴阻抗电桥的校验方法和整体验证的标准器,验证结果表明:研制的交流量子电阻传递电桥10∶1的测量不确定度达到10^(–8)量级。
    • 莫中秋; 刘浩; 吴倩男; 王恩钊
    • 摘要: 模糊度固定是影响精密单点定位精度和快速收敛的主要问题之一,而相位偏差的有效分离是模糊度固定的关键因素,采用包含相位偏差的钟差和与之耦合的轨道来完成模糊度的固定,基于全球分布的5个IGS连续跟踪站5 d的观测数据,采用采样间隔为30 s的高精度精密钟差产品,研究精密单点定位(PPP)的整周模糊度在固定解模式和浮点解模式下的定位精度,并对这2种模式的定位结果进行比较试验.验证结果表明,模糊度固定模式下,定位精度在X,Y两个方向的RMS平均提高59%,38%,Z方向的提升幅度相比X,Y两个方向较小,为13%,且固定模式下模糊度的固定率都在95%以上.
    • 张普; 薛惠锋; 高山; 左轩
    • 摘要: 针对具有弱通讯的高阶严反馈非线性多智能体系统,提出一种新颖的分布式自适应反演控制方法,并研究了该系统的协同跟踪控制问题.首先,以5个智能体作为被控对象,其中一个智能体以分布式结构组成"领航者-跟随者"编队模式,并且将领航者的运动速度作为整个编队系统的前行速度,其余智能体作为跟随者跟随领航者编队运动.其次,采用自适应反演方法,对系统中由于弱通讯导致的不确定参数进行自适应估计,并对系统设计补偿追踪控制律,使系统中的智能体能够实现自主跟踪时变的参考轨迹,最终以最优的轨迹避开障碍物,并保持期望队形运动.接着,根据Lyapunov稳定性理论,证明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最后,通过仿真对比表明,所提方法能够使多智能体系统的横向、纵向跟踪误差以及参考轨迹的相对误差均实现快速收敛,并在跟踪过程中保持该系统渐近稳定.
    • 窦健泰
    • 摘要: 扩展叠层成像技术可同时重建待测物体和照明光场.文中提出了基于自适应照明光场校正的扩展叠层成像方法,可提高收敛速度,减少计算时间.在自适应照明光场校正部分,通过设定强度阈值对光阑的边界进行追踪,从而确认光阑形状,并将其用于约束光阑平面处的光场.在前几次迭代中,通过对光阑形状的约束可构建出合理的照明光场猜测值,将构建的猜测值代入后续迭代过程,即可实现加速收敛以及提高重建精度.仿真和实验已经证实,当达到诸如均方误差或者具有相同重建质量等迭代终止条件时,文中所提出的方法与常规扩展叠层成像算法相比,具有更快的收敛速度.
    • 裴莹; 苏山; 付加胜; 韩霄松
    • 摘要: 针对利用遗传算法解决参数维度高、计算复杂,且适应度依赖于其他工具的问题,提出一种加快遗传算法收敛速度的聚集算子.该算子首先利用AP(affinity propagation)聚类对种群进行划分,然后通过主成分分析(PCA)对每个聚簇降维,再利用加权最小二乘法在低维空间下将种群分布拟合成二次曲面,并将计算极值点作为优势个体返回到原始空间.实验结果表明,相比于传统遗传算法,聚集算子在保证优化精度的同时可有效提高收敛速度.
    • 汤平
    • 摘要: 本文将介绍如何以开放式最短路径优先(Open Shortest Path First,OSPF)方式组网,采用双向转发检测(BidirectionalForwardingDetection,BFD)技术,通过BFD与OSPF路由协议联动,实现路由协议的快速收敛,提升网络服务的可靠性。
    • 桂欣颖; 辛沙欧; 宋震林; 戚国庆
    • 摘要: 基于纯角度观测下的无人机环航跟踪系统因其隐蔽性强、跟踪效果好而得到广泛的应用。针对跟踪系统环航控制收敛速度较慢的问题,对单目标纯角度环航跟踪方法进行改进。通过结合无人机运动特性和饱和控制设计了一种能快速收敛的环航控制器,使用李雅普诺夫稳定性理论证明了控制器的渐近稳定性,根据饱和控制给出该控制策略下具有快速收敛性的控制器的参数应该满足的条件,通过与已有的环航控制器进行对比测试,验证了文中提出的环航控制器的快速收敛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