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三角韧带

三角韧带

三角韧带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138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基础医学、体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6篇、专利文献452012篇;相关期刊94种,包括体育师友、中国学校体育、双足与保健等; 三角韧带的相关文献由408位作者贡献,包括俞光荣、李兵、杨云峰等。

三角韧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6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452012 占比:99.97%

总计:452148篇

三角韧带—发文趋势图

三角韧带

-研究学者

  • 俞光荣
  • 李兵
  • 杨云峰
  • 赵有光
  • 张明珠
  • 于涛
  • 田勇
  • 马骁
  • 何洪波
  • 侯国进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郑国涛; 张程; 丁文谦; 李阳; 边劲松
    • 摘要: 目的通过对正常成人踝关节正侧位X射线片的相关形态学参数进行测量分析,为踝关节骨折及韧带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我院120例正常成人的踝关节正侧位X射线片,运用PACS图文分析系统分别测量内踝高度(H1)、踝内侧间隙(L1)、胫距上关节间隙(L2)、胫踝角(A1)、内踝倾斜角(A2)、踝穴弧长(L3)、侧位踝穴角(A3)、侧位踝穴高度(H2)共8组数据,并比较男性和女性的差异。结果男性和女性的踝内侧间隙(L1)、胫踝角(A1)、内踝倾斜角(A2)测量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内踝高度(H1)、胫距上关节间隙(L2)、踝穴弧长(L3)、侧位踝穴角(A3)、侧位踝穴高度(H2)测量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踝关节正侧位X射线片相关影像学参数范围,可以为踝关节骨折及韧带损伤的诊断与治疗提供帮助;内踝高度(H1)、胫距上关节间隙(L2)、踝穴弧长(L3)、侧位踝穴角(A3)、侧位踝穴高度(H2)存在性别差异,在应用其作为参考指标时,需考虑性别因素。
    • 潘艳华; 江劲明; 徐志庆; 关业勇
    • 摘要: 目的 分析踝关节骨折并三角韧带损伤患者给予三角韧带修复的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2015年1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踝关节骨折并三角韧带损伤54例患者.根据患者是否进行三角韧带修复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7例.所有患者均行踝关节骨折复位固定术治疗,对照组不给予三角韧带修复,观察组给予三角韧带修复.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两组术前、术后即刻、术后6个月及12个月内踝间隙与距骨倾斜角度;术后12个月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本组54例术后均获得12个月随访,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内踝间隙、距骨倾斜角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踝间隙:对照组,术前(4.46±0.26)mm、术后即刻(3.40±0.23)mm、术后6个月(3.77±0.34)mm、术后12个月(4.06±0.35)mm,术后均低于术前(P<0.001);观察组术前(4.56±0.25)mm、术后即刻(3.36±0.22)mm、术后6个月(3.38±0.23)mm、术后12个月(3.43±0.28)mm,术后均低于术前(P<0.001).距骨倾斜角度:对照组,术前(11.66±1.78)°、术后即刻(2.21±0.73)°、术后6个月(3.96±0.70)°、术后12个月(4.88±0.75)°,术后均低于术前(P<0.001);观察组术前(12.01±1.84)°、术后即刻(2.12±0.54)°、术后6个月(2.15±0.53)°、术后12个月(2.21±0.48)°,术后均低于术前(P<0.001).内踝间隙:观察组术后6个月(3.38±0.23)mm、12个月(3.43±0.28)mm,均低于对照组术后6个月(3.77±0.34)mm、12个月(4.06±0.35)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距骨倾斜角度:观察组术后6个月(2.15±0.53)°、12个月(2.21±0.48)°,均低于对照组的术后6个月(3.96±0.70)°、12个月(4.88±0.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2个月踝关节功能评分(95.06±4.46)分,高于对照组(87.55±4.3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踝关节功能优良率96.30%高于对照组7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三角韧带修复后可明显增加韧带抗张力强度及早期踝关节的稳定性,进而有利于踝关节功能的康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楚明; 刘炜; 曾德妙; 孙自力; 甘泉; 邹婷
    • 摘要: 目的 探讨对旋后-外旋Ⅳ型踝关节骨折患者采用修复以及不修复三角韧带方法进行治疗后获得的临床效果.方法 方便选取该院2016年5月—2019年1月收治的44例旋后-外旋Ⅳ型踝关节骨折患者,按数字奇偶法分组,治疗组(22例)采用术中修复三角韧带方法展开治疗,对照组(22例)采用术中不修复三角韧带方法进行治疗,就组间术中失血量、临床手术时长、VAS评分、AOFAS评分、骨折愈合时长等展开对比.结果 治疗组术中失血量为(83.36±6.43)mL;临床手术时长为(148.89±7.36)min,与对照组(80.77±4.75)mL、(147.23±3.69)mi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20、0.946,P>0.05);术前,治疗组VAS评分为(6.31±1.15)分、AOFAS评分为(48.46±6.89)分,对照组分别为(6.42±1.07)分、(48.52±5.91)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治疗组VAS评分为(1.99±0.85)分、AOFAS评分为(90.35±5.71)分,术后对照组分别为(2.02±1.02)分、(89.22±6.55)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骨折愈合时长为(13.96±2.35)周,对照组为(14.02±3.56)周,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66,P>0.05);两组患者均表现出切口Ⅰ期愈合,未表现出骨折不愈合、伤口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以及创伤性关节炎等现象.结论 旋后-外旋Ⅳ型踝关节骨折患者在接受治疗期间,对于三角韧带修复或者不修复,均可获得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
    • 杨英杰
    • 摘要: 目的:探讨外踝骨折内固定术后用锚钉修复三角韧带损伤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本次研究选取的是外踝骨折并伴有三角韧带损伤的患者,共44例,均来自我院骨科,随机将入选患者分成两组,治疗组予手术固定骨折并行三角韧带修复,对照组单纯行手术固定骨折但对于三角韧带未予修复,对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及踝-后足功能评分进行比较组间差异.结果:在手术时间、出血量方面组间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关于术后并发症的出现,对照组例数相对较少,且术后踝-后足功能方面的评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在治疗外踝骨折伴有三角韧带损伤的患者时,采用固定骨折联合采取带线锚钉修复三角韧带对其治疗效果较好.
    • 潘平; 邓凯
    • 摘要: 目的 讨论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损伤是否予以修复手术的临床观察.方法 将8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损伤80例患者纳入本次研究,根据随机双盲法分组,其中试验组予以修复韧带,对照组则未修复韧带,两组病例数均为40例,比较2组临床价值.结果 试验组术后3个月功能评定总优良率为97.50%,与对照组的82.50%相比,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修复后的疼痛评分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不良症状总发生率为5.00%,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各项围术期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治疗后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踝关节骨折修复三角韧带,不良症状发生率减低,临床效果明确,病人的生存质量明显增高,因此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 潘艳华; 江劲明; 徐志庆; 关业勇
    • 摘要: 目的分析踝关节骨折并三角韧带损伤患者给予三角韧带修复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1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踝关节骨折并三角韧带损伤54例患者。根据患者是否进行三角韧带修复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7例。所有患者均行踝关节骨折复位固定术治疗,对照组不给予三角韧带修复,观察组给予三角韧带修复。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两组术前、术后即刻、术后6个月及12个月内踝间隙与距骨倾斜角度;术后12个月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本组54例术后均获得12个月随访,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内踝间隙、距骨倾斜角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踝间隙:对照组,术前(4.46±0.26) mm、术后即刻(3.40±0.23) mm、术后6个月(3.77±0.34) mm、术后12个月(4.06±0.35) mm,术后均低于术前(P<0.001);观察组术前(4.56±0.25) mm、术后即刻(3.36±0.22) mm、术后6个月(3.38±0.23) mm、术后12个月(3.43±0.28) mm,术后均低于术前(P<0.001)。距骨倾斜角度:对照组,术前(11.66±1.78)°、术后即刻(2.21±0.73)°、术后6个月(3.96±0.70)°、术后12个月(4.88±0.75)°,术后均低于术前(P<0.001);观察组术前(12.01±1.84)°、术后即刻(2.12±0.54)°、术后6个月(2.15±0.53)°、术后12个月(2.21±0.48)°,术后均低于术前(P<0.001)。内踝间隙:观察组术后6个月(3.38±0.23) mm、12个月(3.43±0.28) mm,均低于对照组术后6个月(3.77±0.34) mm、12个月(4.06±0.35)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距骨倾斜角度:观察组术后6个月(2.15±0.53)°、12个月(2.21±0.48)°,均低于对照组的术后6个月(3.96±0.70)°、12个月(4.88±0.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2个月踝关节功能评分(95.06±4.46)分,高于对照组(87.55±4.3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踝关节功能优良率96.30%高于对照组7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角韧带修复后可明显增加韧带抗张力强度及早期踝关节的稳定性,进而有利于踝关节功能的康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刘维统; 李宏云; 李宏; 华英汇; 陈世益
    • 摘要: 目的:评估关节镜下三角韧带深层前束解剖中心点定位的精确性及制作内侧辅助入路的安全性.方法:13例新鲜冰冻踝关节标本,平均年龄65.7±4.3岁(56~77岁),男性8例,女性5例,左侧8例,右侧5例.所有标本提前一天解冻后,按照以下程序进行操作:1.关节镜操作:制作踝关节镜前内、前外侧及内侧辅助入路,通过内侧辅助入路在内踝锚钉植入点处置入一枚直径为1.5 mm的克氏针;2.切开操作,测量经内侧辅助入路植入的克氏针距重要结构及三角韧带深层前束在内踝足印中心的距离.每次测量重复3次,并计算其平均值.同时计算观察者内部一致性.结果:观察者内部一致性为0.938.置入克氏针距离胫前肌腱平均距离为22.9±6.6 mm,距离胫后肌腱平均距离为8.5±3.9 mm,距离隐神经平均距离为12.4±4.2 mm,距离大隐静脉平均距离为11.0±3.4 mm,距离三角韧带深层前束在内踝足印区中心点的平均距离为2.1±0.5 mm.结论:本研究证实,通过内侧辅助入路进行关节镜下三角韧带深层前束的解剖中心点定位是一种准确、安全性高的技术.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