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文体

文体

文体的相关文献在1958年到2023年内共计8206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常用外国语、汉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112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89篇;相关期刊2414种,包括阅读与作文:高中版、作文成功之路(中旬)、作文成功之路(上旬)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中国文体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文学遗产》论坛、第五届中国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学术研讨会、中国文体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文学遗产》论坛等;文体的相关文献由6740位作者贡献,包括唐惠忠、罗小军、姜有荣等。

文体—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112 占比:98.85%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06%

专利文献>

论文:89 占比:1.08%

总计:8206篇

文体—发文趋势图

文体

-研究学者

  • 唐惠忠
  • 罗小军
  • 姜有荣
  • 冯汝汉
  • 黄琼
  • 崔益林
  • 晓君
  • 耿林莽
  • 汪政
  • 王珂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关键词

    • 王佳; 崔德全
    • 摘要: 苏轼“自然”文艺观与创作中“自然”与“经营”的矛盾一直引人关注,但从文体角度的讨论则较为少见。文章运用现代文体学方法,从形式机制、风格形态、哲学意味三个层面,考察苏轼“自然”之文的形式与意味。苏轼的“自然”文体是一种表现生命本质的文本样式,在体制体式上表现为乘一总万、以意摄法;在风格形态上将豪放、清旷、枯澹三种元素历史性地融入“自然”;在思维和实践方式上折射出应物而变、以物为乐的感性观照和“无可无不可”的游世态度。苏轼的“自然”之文经营有方,借用万物众法以益得道为文,不离自性而得神通,达到“忘适”之自然。
    • 吴怀东
    • 摘要: 《前殿中侍御史柳公紫微仙阁画太一天尊图文》是一篇独特的题画文,风格“古怪”,学术界对其思想内容与文体特点还存在很大争论。此文具有真实的现实社会基础,反映了天宝时期道教兴盛的社会状况与时代特点。就文体性质而言,此文采用了俗赋的手法,类似于“辅教”之小说。这篇“古奥”之文反映了杜甫对道教有相当的了解和一定的兴趣,但其应酬性与虚构性亦表明杜甫并非纯正的道教信仰者,反映出杜甫虚构性文学创作的才能。这种独特的文体试验显示民间文学、宗教文化对杜甫的深刻影响,可惜唐宋转折和相关文化、文学背景的丧失使得后代读者看不到这种影响,并导致对此文思想倾向与文体性质的误解。
    • 李德辉
    • 摘要: 古行记在魏晋南北朝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而其文体孕育生成则在汉魏。汉魏间张骞等外交官撰写的七种叙述西域天竺风土的著作,已具后世行记的文体要素。两晋南北朝隋唐古人沿着汉魏行记开辟的方向加以发展,即成为真正的行记。后人根据不同的写作目的,采用不同的著述体例,写出风采各异的纪行作品。作者出身和写作目的的差异,让行记朝着多个不同的方向和路径发展,史学著作的横向渗透和叙事文体在六朝隋唐的成熟,也加快了行记内部各体的分化。由此,纪行之书在体式定型后,又衍生出很多的变种,其中有和文学靠得较近的行传体、游记体、笔记体,也有和史学靠得较近的语录体、杂史体和行程录体。这一分化演变历程,最终在宋代得以完成,古行记至此而众体皆备。这一成就的取得,也是宋代文章学发达的重要标志。
    • 司方维
    • 摘要: 师陀的《一片土》延续了五四时期文体互融的传统,介于散文与小说之间的文体特征也与其行脚人的题材相互契合。行脚人"他"的身上有鲁迅式"过客"的深刻影响,但"他"流浪的起因是完满而非痛苦,与田汉笔下的流浪者更为相像。师陀在《一片土》中并未采用自然与社会对立的模式刻画乡土,对乡土景物人事的诗意描绘显现出京派的陶染,但"他"并不视乡土为灵魂的安宁土。因完满而跋涉,不因短暂的美好而停留,"他"的流浪不是自我与他者的对抗,而是在个体内部表达了对生命意义的迷惘与追寻。
    • 宋扬
    • 摘要: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茅盾从香港转移到桂林。《劫后拾遗》是他到达桂林后创作的第一部作品,具有特殊的标志性意义。在传播过程中,《劫后拾遗》经历了从文学文体到新闻文体的认知流变。笔者认为,"速写小说"的命名不仅可以较为贴切地概括《劫后拾遗》的文体美学,也能够较为有效地解释这种文体焦虑的深层原因。作为"速写小说"在20世纪40年代的发展形态,《劫后拾遗》既是二三十年代流行一时的"速写"文体在消解自身独立性后发展的文学一脉,也是抗战时代语境复苏"速写"文体、催生美学新质的产物。
    • 马俊慧; 王涛
    • 摘要: 《聊斋志异》中的叙事序列与作品的叙事形态是有区别的。通过对《聊斋志异》文本叙事序列的分析,揭示其中作品的叙事形态,可以发现《聊斋志异》中作品的故事结构,这是辨认《聊斋志异》文体的依据。由此可以进一步发现传奇是在志怪“粗陈梗概”的基础上,通过“敷衍”演进而成的类型化的故事结构的文体
    • 马莎
    • 摘要: 诗词进入说部的案例颇多,但《少年游》“并刀如水”一词有特殊性:因为叙事与抒情兼美的特质,其词并非服务于叙事的工具,而是情节构筑与人物塑造的基础。由此产生的周邦彦与宋徽宗、李师师艳情故事,在宋笔记、元传记、明杂剧中屡经改编,乃至与水浒故事勾连,广为流传。这一叙事化过程体现了历代作者对文体融合的探索,也影响了读者对艺术与事实的辨析体认。诸种文体在审美层面上充分互动、彼此渗透,令读者产生丰富且立体的阅读体验,进而以极富感染力的艺术性塑造并固化了周邦彦的“风流词客”这一形象标签,使之深入人心。这反映了历史与文学的共生互动,也显示了在文学领域知人论世的特殊性与复杂性。
    • 郭光芳
    • 摘要: 要想抓住文体亮点,开展说明文教学,教师就要做好创新设计,梳理文本特色,探寻教学切点;校准文本目标,呈现教学要点;基于文本价值,启动教学思考;把握文本基调,助力教学发掘;创新文体训练,延伸教学视野,启动学生阅读思维,在对比阅读以及内化训练中锻炼学生的学科认知能力。
    • 吴昌林; 王逸驰
    • 摘要: 《说林》《储说》是《韩非子》中最具有文学特色的部分,目前对二者的专章研究并不多,且其文体定性存在争议。探究《说林》《储说》中“说”及“说体”源流,辨析“寓言”说、“小说”说、“连珠体”说的得失,认为《说林》《储说》是“说体”文。
    • 朱岩
    • 摘要: 《尚书·洪范》与清华简《五纪》在思想内容与文体形式上都极其相似,是具有传承关系的同质文献,但又存在明显的差异,具体表现为:“五纪”所指不完全相同;《尚书·洪范》中基于隐喻的“庶征”系统发展为《五纪》中基于“征验”的天地人神系统;《五纪》的叙事特征远比《尚书·洪范》显著,体现出更为强烈的“为故事以证其义”的文体风格。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