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块,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文献在2013年到2022年内共计199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临床医学、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99篇、专利文献55627篇;相关期刊49种,包括中国临床保健杂志、磁共振成像、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等; 斑块,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文献由811位作者贡献,包括刘新峰、周华东、宋建勋等。

斑块,动脉粥样硬化—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99 占比:0.36%

专利文献>

论文:55627 占比:99.64%

总计:55826篇

斑块,动脉粥样硬化—发文趋势图

斑块,动脉粥样硬化

-研究学者

  • 刘新峰
  • 周华东
  • 宋建勋
  • 张丹凤
  • 朱武生
  • 叶瑞东
  • 孟晓瑜
  • 张卫东
  • 张涛
  • 操兰平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王婷婷; 李妍; 张明明; 蒋国健; 郭文怡; 张东伟
    • 摘要: 背景 泡沫细胞的形成是动脉粥样硬化重要的病理基础,其是由巨噬细胞吞噬大量胆固醇和三酰甘油后转化而来.因此,如何促进巨噬细胞的脂质代谢、抑制其转化为泡沫细胞是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病情进展的关键.目的 分析异鼠李素通过抑制泡沫细胞形成增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机制.方法 本实验时间为2020年8月至2021年10月.动物实验:将10只雄性C57BL小鼠作为空白对照组(不进行干预);将20只ApoE-/-小鼠随机分为动脉粥样硬化组(采用高脂饲料喂养16周以构建动脉粥样硬化小鼠模型)和动脉粥样硬化+异鼠李素组(采用高脂饲料喂养16周以构建动脉粥样硬化小鼠模型,于高脂饲料喂养第9周开始给予异鼠李素,连续给药8周),每组10只.检测三组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脂质核心面积百分比、泡沫细胞所占比例.细胞实验:取对数生长期的RAW 264.7巨噬细胞,将其分为空白对照组(不进行干预)、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干预组(采用ox-LDL干预24 h以体外诱导泡沫细胞形成)、ox-LDL+异鼠李素干预组(采用异鼠李素孵育8 h,之后采用ox-LDL干预24 h以体外诱导泡沫细胞形成),检测各组巨噬细胞中SIRT6表达水平.取对数生长期的RAW 264.7巨噬细胞,将其分为空白对照组(不进行干预)、ox-LDL组(采用ox-LDL干预24 h以体外诱导泡沫细胞形成)、ox-LDL+异鼠李素组(采用异鼠李素孵育8 h,之后采用ox-LDL干预24 h以体外诱导泡沫细胞形成)、ox-LDL+异鼠李素+Ad-sh-SIRT6组〔采用异鼠李素孵育8 h,转染Ad-sh-SIRT6腺病毒以干扰SIRT6的表达,12 h后用ox-LDL干预24 h以体外模拟动脉粥样硬化状态〕,检测各组巨噬细胞中脂滴数目.结果 动物实验:动脉粥样硬化+异鼠李素组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脂质核心面积百分比低于动脉粥样硬化组(P<0.05).动脉粥样硬化组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泡沫细胞所占比例高于动脉粥样硬化+异鼠李素组(P<0.05).细胞实验:ox-LDL干预组、ox-LDL+异鼠李素干预组巨噬细胞中SIRT6表达水平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ox-LDL+异鼠李素干预组巨噬细胞中SIRT6表达水平高于ox-LDL干预组(P<0.05).ox-LDL组、ox-LDL+异鼠李素组、ox-LDL+异鼠李素+Ad-sh-SIRT6组巨噬细胞中脂滴数目多于空白对照组(P<0.05);ox-LDL+异鼠李素组巨噬细胞中脂滴数目少于ox-LDL组(P<0.05);ox-LDL+异鼠李素+Ad-sh-SIRT6组巨噬细胞中脂滴数目多于ox-LDL组、ox-LDL+异鼠李素组(P<0.05).结论 异鼠李素通过上调SIRT6表达水平,减少巨噬细胞中脂滴数目,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泡沫细胞形成,缩小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脂质核心面积,进而增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
    • 苗珂; 葛洪; 夏蕾; 徐秋贞
    • 摘要: 背景 CT血管造影(CTA)已成为影像学研究的热点,近年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目的 探讨CTA在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其斑块类型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江北院区2018年8月至2020年8月收治的冠心病(CHD)患者98例,均接受CAG和CTA检查.记录CTA对冠状动脉管腔的评价结果,以CAG为诊断冠状动脉节段狭窄程度的"金标准",采用Kappa检验分析CTA与CAG诊断结果的一致性,基于CTA比较不同狭窄程度的冠状动脉节段斑块类型.结果 98例CHD患者中满足管腔评价要求的冠状动脉节段704段(占84.0%).CTA与CAG诊断冠状动脉节段狭窄程度的Kappa值为0.926.98例患者通过CTA共检出228个冠状动脉斑块,其中非钙化斑块92个、混合斑块76个、钙化斑块60个.中/重度狭窄冠状动脉节段的非钙化斑块及混合斑块发生率高于无/轻度狭窄的冠状动脉节段,钙化斑块发生率低于无/轻度狭窄的冠状动脉节段(P<0.001).结论 CTA对CHD患者冠状动脉节段狭窄程度的诊断价值较高.且基于CTA发现,中度及重度狭窄的冠状动脉节段多存在非钙化斑块及混合斑块.
    • 高夏青; 康玲玲; 李静; 唐坤龙; 代艳楠; 韩凤超; 张红利; 贾春新
    • 摘要: 目的探讨血清颗粒蛋白前体(PGRN)水平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稳定性心绞痛(SAP)及健康人群的差异及意义。方法选择老年冠心病患者234例,其中ACS组153例,SAP组81例,纳入体检中心健康体检的老年人80例为对照组,检测各组血清PGRN、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CS组男性比例、年龄、肌酐、hs-CRP、D-二聚体、PGRN水平明显升高,SOD水平明显减低,SAP组年龄增高(P<0.05)。ACS组男性比例、hs-CRP、PGRN水平明显高于SAP组,HDL-C、SOD水平明显低于SAP组(P<0.05)。血清PGRN水平与收缩压、HDL-C及SOD水平呈负相关,与D-二聚体、肌酐、hs-CRP水平呈正相关(P<0.05,P<0.01)。性别和PGRN是ACS的独立预测因素(95%CI:1.446~13.648,95%CI:1.161~1.327,P<0.01)。血清PGRN水平预测ACS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61(95%CI:0.821~0.901,P<0.01)。结论ACS患者PGRN水平明显升高,可能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 韩云飞; 施璇; 叶瑞东; 刘锐; 朱武生; 刘新峰; 殷勤
    • 摘要: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评价老年与中青年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特征的区别。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7年6月至2021年2月在东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内科完成颈动脉OCT检查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86例,分别将年龄0.05)。(2)老年组患者斑块破裂、富脂斑块、AHAⅥ型斑块占比高于中青年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41/69比5/17,χ^(2)=4.937;52/69比8/17,χ^(2)=5.180;37/69比4/17;均P0.05)。结论相对于中青年患者,老年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更倾向于富脂斑块、AHAⅥ型斑块和斑块破裂,但是中青年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伴有血栓及新生滋养血管生成,对中青年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的管理也应重视。本研究结论尚需进一步验证。
    • 郝文超; 刘艳如; 张婧环; 王晓雷
    • 摘要: 目的探讨健康体检中颈动脉斑块的检出情况,分析其形成的高危因素,以利于早期发现和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方法选择2020年1—12月行健康体检并进行颈部血管彩超检查的某铁路公司职工9391例,计算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按照颈动脉彩超显示有无颈动脉斑块分为斑块组和对照组,分析颈动脉斑块形成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及危险因素。结果颈动脉斑块检出率为18.3%。性别、年龄、收缩压、舒张压、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PG)为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P<0.05,P<0.01)。结论性别、年龄为颈动脉斑块形成的不可干预危险因素,收缩压、舒张压、血清TC、TG、LDL-C、FPG为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可干预危险因素,临床可对以上可干预危险因素早期评估、预防及干预,以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 俞峰; 郑毅敏; 张帅; 吴峰
    • 摘要: 目的 比较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高血压并颈动脉斑块对血脂及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陆军第七十二集团军医院诊治的高血压并颈动脉斑块患者92例,根据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每天1次20 mg;研究组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每天1次40 mg;两组疗程均为3个月.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血脂及内皮功能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体质量指数(BMI)、颈动脉斑块分级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前,两组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两组TC、TG、LDL-C水平均下降[研究组:TC前后(5.8±2.3)mmol/L 比(3.5±1.3)mmol/L,t=5.904;TG前后(2.5±0.8)mmol/L 比(1.2±0.5)mmol/L,t=9.346;LDL-C前后(5.0±0.4)mmol/L 比(3.3±0.4)mmol/L,t=20.382;对照组:TC前后(5.9±1.8)mmol/L 比(4.5±1.5)mmol/L,t=4.052;TG前后(2.6±0.3)mmol/L 比(1.8±0.7)mmol/L,t=7.125;LDL-C前后(4.9±0.5)mmol/L比(4.2±0.5)mmol/L,t=6.714,均P<0.01),HDL-C水平均升高(研究组:HDL-C前后(0.8±0.5)mmol/L 比(1.5±0.3)mmol/L,t=8.142;对照组:HDL-C 前后(0.8±0.4)mmol/L 比(1.3±0.2)mmol/L,t=7.583,均 P<0.01],且研究组 TC、TG、LDL-C 水平低于对照组,HDL-C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TC =3.417、tTG=4.731、tLDL-C=9.533、tHDL-C =3.762,均P<0.01).干预前,两组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非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两组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MD)均提高[研究组:FMD前后(7.5±1.8)%比(10.9±2.5)%,t=7.486;对照组:FMD前后(7.7±1.5)%比(8.9±2.2)%,t=3.057;均 P<0.01],且研究组 FMD 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73,P<0.01),但在非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NMD)上,对照组干预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干预后NMD明显提高[研究组NMD(12.5±2.3)%比(13.6±2.5)%,t=2.196,P=0.031)].结论 对高血压并颈动脉斑块患者给予每天1次40mg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可有效调节血脂,提高患者内皮功能,效果优于给予每天1次20 mg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
    • 赵亮亮; 丁波; 王梓源; 卞雅金; 马海川; 王璐; 叶德刚; 马平
    • 摘要: 目的 探讨易损斑块伴心肌桥(MB)-壁冠状动脉(MCA)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VCAM-1)、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风险的关联.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至2016年4月秦皇岛市第二医院收治的190例ACS患者病历资料,根据冠脉病理改变分为A组(非易损斑块型ACS)63例、B组(易损斑块型ACS)60例、C组(非易损斑块伴MB-MCA型ACS)32例、D组(易损斑块伴MB-MCA型ACS)35例.采用双抗体夹心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各组血清VCAM-1、VEGF、ICAM-1水平进行检测,观察四组患者3年心血管不良事件.结果 四组VCAM-1、ICAM-1、VEGF水平由低至高依次为A组、B组、C组、D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D组死亡率、再发心肌梗死率、继发脑梗死率最高,分别为17.1(6/35)、17.1%(6/35)、17.1%(6/35),与A组、B组、C组死亡率、再发心肌梗死率、继发脑梗死率比较,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易损斑块伴MB-MCA患者血清VCAM-1、ICAM-1、VEGF水平与急性冠脉综合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风险密切,可能参与病理改变过程,影响预后.
    • 洪文娟; 周锐; 刘冬; 黄洁; 马晶晶; 王从过; 符晓艳; 周华东
    • 摘要: 目的 探讨老年人群心脑血管动脉钙化与骨密度减低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神经内科收治的1566例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CT血管成像(CTA)检查分为钙化斑块组和非钙化斑块组,比较两组一般资料,进行骨密度检测,同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钙化斑块的危险因素及其与骨密度减低的相关性.结果 在调整了混杂因素后,骨密度降低明显增加了心脑血管动脉钙化斑块的发生风险(P<0.05).吸烟、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与动脉钙化斑块具有明显相关性(P<0.05).在骨密度减低时,血清骨保护素(OPG)、骨钙素(OC)及Ⅰ型胶原交联末端肽(CTX)水平与动脉钙化斑块明显相关(P<0.05).结论 老年人群心脑血管动脉钙化与骨密度减低密切相关.
    • 黄菲虹; 朱武生; 刘新峰; 刘锐; 吴航; 董威辰; 袁琳瑛; 肖露露; 叶瑞东; 郭芮兵; 唐永刚
    • 摘要: 目的 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评价糖尿病与非糖尿病患者颈动脉斑块特征及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术后即刻结果.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4年1月至2019年3月在东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内科行CAS,并且术前和术后均行OCT检查的患者.比较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临床特征、颈动脉斑块OCT特征以及CAS术后即刻结果.对支架贴壁不良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共纳入46例患者,年龄(64.02±8.32)岁,男性41例(89.1%).其中糖尿病组20例(43.5%),非糖尿病组26例(56.5%).糖尿病组薄纤维帽粥样硬化斑块(40.0%对7.7%X2=5.166,P=0.023)、斑块破裂(55.0%对23.1%;X2=4.945,P=0.026)和巨噬细胞浸润(60.0%对30.8%;x2=3.930,P=0.047)患者比例均显著高于非糖尿病组.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较大[优势比(odds ratio,OR)1.208,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1.033 ~ 1.413;P=0.018]、冠心病(OR 15.953,95% CI 1.142 ~222.952;P=0.040)、饮酒(OR6.192,95% CI 1.098 ~34.923;P=0.039)和收缩压较低(OR 0.944,95% CI0.894~0.997;P=0.037)与支架贴壁不良独立相关.结论 与非糖尿病患者相比,糖尿病患者的颈动脉斑块可能更不稳定.年龄较大、冠心病、饮酒和收缩压较低与CAS术后支架贴壁不良相关.OCT能显示颈动脉斑块特征和CAS术后即刻情况,可为治疗决策提供有力证据.
    • 王意丹; 彭格红; 张松松
    • 摘要: 目的 探讨三维能量多普勒成像(3D-PDI)评估颈动脉斑块与缺血性卒中发生的相关性.资料方法回顾性分析142例常规超声检查发现的颈动脉斑块患者,采用3D-PDI检查并记录斑块的血管指数(VI)、血流指数(FI)、血管血流指数(VFI).根据头颅CT结果,分为脑梗死组67例和非脑梗死组75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颈动脉斑块与脑梗死发生的相关性.结果 梗死组的VI、FI、VFI均高于非脑梗死组(VI:0.72±0.23比0.48±0.18;FI:23.41±11.25比13.80±9.14;VFI:33.76±9.45比25.22±6.13;均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回声斑块(OR=2.42)、不规则斑块(OR=1.92)、溃疡斑块(OR=4.21)均为缺血性卒中发生的相关因素(P均<0.05).VI(OR=4.01)、FI(OR=4.35)、VFI(OR=4.57)也是缺血性卒中发生的相关因素(P均<0.05).结论 颈动脉斑块低回声、形态不规则、溃疡斑块及VI、FI、VFI升高与缺血性卒中的发生具有相关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