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新子學

新子學

新子學的相关文献在2013年到2021年内共计173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哲学、中国文学、文化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3篇、专利文献99850篇;相关期刊22种,包括管子学刊、江淮论坛、人文杂志等; 新子學的相关文献由156位作者贡献,包括方勇、刁生虎、劉思禾等。

新子學—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73 占比:0.17%

专利文献>

论文:99850 占比:99.83%

总计:100023篇

新子學—发文趋势图

新子學

-研究学者

  • 方勇
  • 刁生虎
  • 劉思禾
  • 张涅
  • 張耀
  • 揣松森
  • 欧明俊
  • 袁朗
  • 郝雨
  • 吴剑修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涅
    • 摘要: 方勇先生的《方山子文集》收录了他在1980年至2019年期间的著作,对于《庄子》学史及诸子学研究有继往开来的贡献.其中提出的"新子学"理念,是基于现时代文化思潮的宏观认识,属于思想范畴,并非哲学概念.他认为,将儒学视为现时代中国文化思想的主流与正统失之偏狭,目前的思想任务应该是复兴子学以引领国学主潮.而当务之急,尤在于摆脱传统的、西学的研究模式,从当下的问题需要出发,重视会通和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
    • 曾建华; 苏诗悦
    • 摘要: 当前所谓"新子学",主要是指基于传统子学与现代西学所提出的新的学术理念、方法路径和文化观念."新子学"反思的重点在于传统经学思维所形成的圈层分化与代际割裂,因而要求"新子学"从"新学"的诠释与讨论,转向对"新子"的孕育和培养,使"新子学"担负起重构古典学术、推动时代进程、链接世界文明的使命.为了实现这一宏大理念,未来的"新子学"将合理吸收当今科技文明之成果,以观念—方法—话语—知识谱系作为其重要进路,着手中国学术话语的建构,直到形成完整的具有现代学术意义的中国文化知识谱系,即基于新观念、新方法、新理论和新话语体系的新古典学的知识谱系.
    • 孫柏林
    • 摘要: 方勇先生提出“新子學”理念,由此而形成了“新子學視域”,其旨在立足當下之生活境遇,延續中華優秀文化傳統,返本開新、匯通中西,從而做不僅具有中國特質而且有世界意義的經典研究。以“王闓運老莊異同論”這一個案爲核心,分析作爲視域的“新子學”之具體内涵,即看世界、續傳統、開新篇;探索“新子學”視域下爲何與如何研究王闓運老莊學思想,如加强文獻整理、拓展材料範圍、豐富思想研究;闡釋“王闓運老莊異同論”的特點,及其對於“新子學”之啓示——辨析異同、闡釋價值。從這三個方面作初步探索,對於當代具體如何做中國古代經典研究具有一定啓示意義。
    • 李桂生
    • 摘要: 在子學全面復興、“新子學”理論正在建構的當下,孫子學如何總結過去、直面現實、期待未來,是必須做出回應的時代課題。《子藏》在搜集整理“諸子百家”意義上的兵家文獻尤其是孫子學文獻上作出了積極貢獻。在“新子學”背景下,孫子學應該重新審視自漢魏以來尤其是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以來的孫子學發展歷程和學術範式,還原孫子學的諸子學性質和本貌,在全面整理孫子學文獻基礎上,多學科地多重多元多層地開掘孫子學理論,重新建構孫子學體系,摒棄那些背“兵道”“治道”而馳的旁門左道,返本還原,消解儒家經學對兵學的控制和束縛,實現歷史與當下、本土與世界、傳承與發展的自然接入,回歸複雜多元、平等開放、追求治道與人道真諦的諸子本心上來。
    • 張耀
    • 摘要: 諸子學起源問題是一個複合式問題,它涉及多個層面,這增加了該問題的複雜性,故難以形成定論。從古至今,相關的解釋不下十餘種,通過對它們之間的對比分析,可以梳理出造成它們分歧的兩條綫索:偏重歷史與偏重時代的對立,側重形上層面與側重形下層面的對立。在偏重歷史的一系中,依據形上意味由强到弱的順序,相關的解釋依次有“道術説”“六經説”“史官説”“周易説”“王官説”。依照同樣順序,偏重時代的相關解釋依次有“遞變説”“謁君説”“孔門説”“時勢説”“職業説”。之所以由這兩條綫索貫穿子學起源諸説,是因爲子學産生於變革的時代,它自身又具有義理與實踐結合的特質,由此造成了人們對它的多種理解。而且,上述兩條綫索同樣貫穿在當代子學開新的嘗試中,這體現在學界關於“新子學”界定的不同思路之中。
    • 孫廣
    • 摘要: “《子藏》學”是以《子藏》爲研究對象的一個學術範疇,其研究目的是通過發掘《子藏》編纂理念,建構子學文獻整理範式,爲今後的文獻整理和子學研究提供基本的理論自覺。同時,“《子藏》學”也應當探討《子藏》的開發利用空間,使《子藏》落實爲切實的學術助力,推動諸子學研究的發展。相比而言,子學史的研究重點在於子學思想和學術方法的梳理和繼承,“新子學”的研究重點則是當下及未來的學術思想、話語體系的建構。“《子藏》學”、子學史、“新子學”,均以《子藏》爲基礎,分别承擔了子學研究中的文獻研究、思想研究和理論創發三個層面的任務,共同構建了子學研究的立體大厦。
    • 李平安
    • 摘要: “子學”是研究諸子的子部之學,然而諸子研究在當代却往往受制於學科分類的限制。因此,“新子學”之“新”的要義之一正是打破學科壁壘,通融各學科的諸子研究成果。在此背景下,揚雄之“通”在當代研究狀況與思想特質兩個方面助益於“新子學”之“新”:科技哲學以中國古代科技史的視角,通過揚雄在天文領域的論辯貫通了揚雄的認知邏輯;而揚雄本身的“通”思想也展現出了較之前不同的“新”道觀。
    • 方勇
    • 摘要: 我們倡導“新子學”理念已經有七年之久,《四論“新子學”》則開始涉及《漢書·藝文志》有關經子關係論和子學源起論所存在的問題,並進而辨析了傳統諸子學的諸種舊説,分析了諸子時代的思想主題。本文擬在“四論”基礎上對《漢志》所存在的問題作進一步剖析,希望能從它的長期束縛中解脱出來,以便讓人們建立起一種諸子學的整體觀,努力從諸子元典中尋求仍具活力的思想資源,從而爲中華文化的重構提供强有力的支援。
    • 耿振東
    • 摘要: 蓋非常之功出於非常之人,非常之人自懷非常之思想,而非常之思想必收穫非常之學識,積聚非常之魄力,並終將以非常之毅力鑄就非常之功勳。此一切,就治學者言,必秉踐一種“學術者,天下之公器”之精神。無此精神,則“致遠恐泥”。“新子學”的提出與實踐者方勇教授即是如此。解讀方勇教授的治學歷程,歸納其治學理念,探賾其學術精神,可澤惠後學,亦可切磋於同道。
    • 袁朗; 王弘治; 方勇
    • 摘要: 在學界廣泛參與和積極推動之下,“新子學”理念的討論不斷豐富和深入,作爲具有極强現實指向性的學術和文化革新過程,在實踐層面上對於子學研究方法的創新性要求也愈加迫切。與之相應,信息技術的深入發展、數據庫的廣泛運用,這類將對子學研究産生深遠影響的技術革新過程也必將納入“新子學”關注的範疇。作爲子學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老學研究方興未艾,然而就老學史研究來説,目前的書寫方式或以作品、人物爲中心,或聚焦於時代主題,都是對老學著作内容的關注,可概稱爲老學的“内容史”。在這種老學史中,對於老學研究方法或作事實性梳理,或是中西簡單對比,或者表達模糊不精,在探討的廣度和深度上都有待加强,更缺乏專門性的研究。通過對傳統老學研究方法的系統梳理,對其合理性、有效性的現代檢討,重新確立起老學研究的中國範式,這是老學“方法史”的再構。而對數字人文視野下老學研究方法的討論,則可能成爲新時代老學“方法史”研究的重要内容。“新子學”視域之下從“内容史”到“方法史”的開拓,其實是學術研究從内容向方法轉型的一種自覺,這將對於老學研究傳統的接續、老學研究方法的創新産生推動作用,也是確立“新子學”主體性地位、建立子學研究中國範式的積極嘗試。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