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无人工作面

无人工作面

无人工作面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2年内共计156篇,主要集中在矿业工程、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工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6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429644篇;相关期刊67种,包括煤炭高等教育、科学之友、科技致富向导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2014第二届煤炭科技创新高峰论坛、第21届全国煤矿自动化与信息化学术会议暨第3届中国煤矿信息化与自动化高层论坛、山东煤炭学会2011年工作会议暨薄煤层开采学术论坛等;无人工作面的相关文献由219位作者贡献,包括方新秋、梁敏富、谢小平等。

无人工作面—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6 占比:0.03%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429644 占比:99.97%

总计:429766篇

无人工作面—发文趋势图

无人工作面

-研究学者

  • 方新秋
  • 梁敏富
  • 谢小平
  • 吴刚
  • 孙继平
  • 宋正廷
  • 张步勤
  • 梁香过
  • 赵连忠
  • 刘过兵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孙继平; 程加敏
    • 摘要: 目前用于煤矿井下的信息承载网主要是百兆、千兆和万兆矿用以太环网,其时延和可靠性不可控,难以满足煤矿井下少人或无人作业、地面远程控制等需求。服务质量(QoS)可保证最高优先级应用的实时性和可靠性,但当多路接口信号同时汇入且数据量较大,或前1个数据包正在发送时,最高优先级应用的实时性和可靠性也无法保证。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煤矿智能化信息综合承载网技术要求:传输带宽宽、传输时延短、可靠性高、传输距离远、抗干扰能力强、本质安全防爆、电网电压波动适应能力强、抗故障能力强、防护性能好、多业务综合承载等。基于上述要求,提出了基于灵活以太网(FlexE)的煤矿智能化信息综合承载网,根据时间敏感和时间不敏感视频、时间敏感和时间不敏感音频、人员定位、车辆定位、设备定位、安全监控、供电监控、运输监控、排水监控、采煤工作面监控、掘进工作面监控等不同业务对带宽、时延和可靠性的需求,分配不同的信道,将煤矿监控、定位、视频和音频等多网合一。基于FlexE的煤矿智能化信息综合承载网既满足了地面远程控制、人员定位、安全监控等不同业务对带宽、时延和可靠性的需求,又实现了煤矿智能化信息一网综合承载,减小了维护难度和工作量。
    • 闫旭; 邬建雄
    • 摘要: 煤炭资源在我国能源体系中是不可替代的,煤炭工业的持续、安全、健康、绿色的开采是煤炭行业的发展方向,但煤炭开采属高危行业,因此开展无人开采工作面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受到煤层结构、煤尘、震动、噪声以及相关技术未突破等因素影响,煤层状态难以预判,采煤机滚筒在截割过程中经常遇到夹矸和岩石断层,工作面无人化割煤难以真正实现。而采煤工人却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的判断,控制采煤机作业。因此从视觉判断的技术角度,研究利用图像处理技术实现人眼判断工况的方法具有可行性。利用图像的特征向量、相似度判断、检索平台应用等技术,可以实现图像的检索,采煤机工作过程中,其姿态和位置可以理解成是由多张图片组成,建立其工作的图像库,并在工作过程中不断更新、丰富图库,当积累到一定程度,将图库分成正常姿态、割顶、割底、报警等各类图像,全覆盖采煤机的各类姿态,通过专家系统进行检索当前状态与图库中存储的状态进行对比,通过相似的数值来确定姿态,进而达到采煤司机视觉判断的效果,解决目前传感器无法准确预测采煤机工作姿态、煤岩识别等技术难题,实现采煤机的自学习、自诊断,自控制开采。
    • 徐琦; 王向前
    • 摘要: 煤矿的智能化无人开采逐步走入大众的视野并成为一种发展趋势,本文旨在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煤矿无人工作面项目成功应用的关键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分析得出智能控制因素,地质环境因素、自动技术因素这3个是影响煤矿无人工作面的关键因素;然后针对3个关键影响因素提出了煤矿无人工作面项目成功应用的相应对策建议,即应用多重传感器、完善相关软件系统,运用远程遥感技术和上下高速通讯技术;完善前期可行性研究,确定科学的开采参数;完善自动成巷技术和工作面调整技术,将理论与实践相融合,对未来煤矿无人工作面项目的成功应用提供一定理论基础。
    • 田帅
    • 摘要: 在现今煤矿开采当中,已经向着智能化以及自动化的方向发展.在薄煤层开采当中,更是对自动化采煤机进行了较多的应用.在本文中,将就薄煤层无人工作面采煤机关键技术及实现方法进行一定的研究.
    • 贺新星
    • 摘要: 无人采煤工作面系统是煤炭综采成套装备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煤矿综采工作面在煤矿生产过程中涉及的设备较多,而且工作环境恶劣,是一种工作复杂的操作系统。无人工作面的采煤机作业,利用先进技术全程智能化操控,提升采煤安全率的同时,节约了劳动成本,是一种先进高效的回采技术。在采煤过程中矿井通信十分重要,矿井下的各类指标数据、实际情况等都要进行井上井下的双向输出。文章针对无人工作面的采煤机智能控制的关键技术展开讨论,具体分析采煤机智能控制技术在无人工作面的相关应用,以供参考。
    • 孙继平
    • 摘要: 为减少煤矿井下采掘工作面作业人员,提出了采掘工作面无人5G地面远程控制方法:在采掘工作面设置工业摄像机和传感器,将视频、音频和传感器信号通过5G网络传输至地面,地面操作人员远程操作设备,将控制命令通过5G网络传输至采掘工作面,控制采掘设备动作.提出了用于综采工作面无人地面远程控制的无线传输距离和传输带宽计算方法.综采工作面两端头的基站之间无线传输距离应不小于综采工作面长度的1/2.综采工作面无人地面远程控制所需上行传输总带宽与综采工作面长度成正比,与液压支架中心距成反比,与支架和摄像机数量比成反比,与单台摄像机视频压缩后所需传输带宽成正比.为减少综采工作面无人地面远程控制对上行传输带宽的需求,可以只传输邻近采煤机的摄像机视频.综采工作面无人地面远程控制所需上行传输最小带宽与邻近采煤机的摄像机数量成正比,与单台摄像机视频压缩后所需传输带宽成正比.提出了综采工作面无人地面远程控制系统无线传输距离测试方法,用于综采工作面无人地面远程控制的5G等无线传输系统,在保证传输带宽、时延和可靠性的前提下,对无线传输距离进行测试,基站上行无线传输带宽不得小于20 Mbit/s,同时无线传输距离不小于150 m.提出了基于网络硬切片的全矿井一体化信息传输网,通过网络硬切片,给煤矿安全监控、矿井监控、人员及车辆和设备定位、视频监视、语音通信、5G通信等分配不同的信道,既保证了煤矿安全监控和矿井监控等高可靠、低时延的要求,也统一了煤矿井下信息传输网络,将煤矿安全监控网、矿用工业以太网和矿用5G通信网等多网合一.
    • 冯帅哲
    • 摘要: 煤炭的深部开采成本较高,且矿井整体安全水平也随深度的增加而存在差异。作为我国浅部煤炭资源占比较重的薄煤层,在既往受开采技术局限,而未获有效开采。本文就薄煤层无人工作面自动化开采技术予以分析,以期借鉴。
    • 邓成均
    • 摘要: 本文对煤矿无人工作面开采技术加以简要分析,许多新技术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实现突破,推广应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