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时移地震

时移地震

时移地震的相关文献在1997年到2022年内共计199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地球物理学、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1篇、会议论文18篇、专利文献91157篇;相关期刊50种,包括地球物理学报、物探化探计算技术、物探与化探等; 相关会议14种,包括环渤海湾-泛珠三角区域地球物理学术研讨会、2015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等;时移地震的相关文献由368位作者贡献,包括陈小宏、朱振宇、王小六等。

时移地震—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1 占比:0.14%

会议论文>

论文:18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91157 占比:99.84%

总计:91306篇

时移地震—发文趋势图

时移地震

-研究学者

  • 陈小宏
  • 朱振宇
  • 王小六
  • 张金淼
  • 李景叶
  • 薛东川
  • 范廷恩
  • 桑淑云
  • 云美厚
  • 欧阳炀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郭奇; 庄天琳; 何书梅; 李祯; 魏朋朋; 刘丽杰
    • 摘要: 油田进入高含水开发期后,预测储层渗透率参数是剩余油挖潜的关键。通常渗透率资料通过测井解释获得,然而受油藏开发和储层注水冲刷的影响,开发后期投产井的测井资料无法真实反映油藏原始状态的渗透率情况。利用不同含水阶段时移地震资料,提取并筛选地震属性,优选均方根振幅、反射强度、瞬时频率、振幅包络、主频五种时移地震属性构建数据集,通过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建立时移地震数据与测井渗透率数据的关系,进而预测中低、高、特高含水开发阶段投产井的渗透率数据,得到全区三期渗透率模型。通过示踪剂资料验证渗透率变化倍数分布,结果表明,井组内渗透率变化趋势与示踪剂资料相吻合。提出的储层渗透率预测方法能够客观反映油藏受注水冲刷影响造成的渗透率变化,为不同开发阶段油藏储层参数预测提供依据。
    • 王笋; 丘学林; 赵明辉; 姚道平; 张艺峰; 闫培; 金震
    • 摘要: 调查浅源地震在地表附近产生的同震破裂对研究地震发震构造、防御地震灾害具有重要意义。常规的地形地貌和探槽调查方法易受到盖层复杂多变的影响,在海域更是难以应用。为此,文中提出参考石油工业中时移地震的思路,用分别采集于地震发生前、后的2期反射地震剖面来识别隐伏同震破裂。2018年台湾海峡南部发生了M_(S)6.2地震,文中基于福建省地震局于地震发生前、后(2017年和2019年)在宏观震中西侧分别采集的2期多道地震资料,筛选出噪声残留、照明度、速度场、偏移算法等成像条件完全一致的2期数据体并进行互均化。经对比,同频段(20~50Hz)剖面的主要强反射波组相位相同且基本重合,满足检测地层变化的要求。对比发现,在宏观震中以西约25km、震源机制解反演得到的地震断层与反射地震剖面交叉处,断层F_(1)的形态在地震发生后无显著变化,但400m以下深度与之接触的各反射波组形态发生了显著变化,表现为标志层的极性反转、界面形态变化和基底反射波组移位。结合研究区的地质构造特征,推测此处断层的封闭性在地震发生时发生了快速改变(即同震滑动),孔隙流体沿断层面快速运移导致地层波阻抗剧烈变化。文中研究证明虽然以反射地震剖面的分辨率难以直接识别垂向同震位移,但隐伏同震破裂引起的流体运移可能使断层面附近地层的波阻抗发生显著变化,而在时移地震剖面上可以可靠地识别出这种变化。与传统的地表类调查方法相比,时移地震方法可以克服盖层对同震变形的吸收影响,扩展同震破裂的可识别范围。该方法为判别浅源地震的发震构造、滑动分布提供了新思路,对通常缺少地质调查和地表形变资料的海域地震研究尤为重要。
    • 刘巍; 邓海东; 张亮; 黄旭日; 李法律; 陈小春
    • 摘要: 时移地震可以指导进入开发中后期的油气田进行二次开发和调整挖潜,以提高油气田采收率,增加经济效益。但是,时移地震监测结果的不确定性和高投入使监测采集具有高风险性。因此,在油气田实施时移地震监测采集前,须对其采集时机可行性进行系统分析和评价。以南海L气田为例,基于油藏数值模拟结果,利用岩石物理模型将气藏开发过程中的流体及孔隙压力变化转换成声学参数变化,并通过地震正演模拟得到气藏开发过程中各个时间点的理论合成地震响应。从气藏动态数据递减趋势规律分析、时移地震响应变化规律分析以及信噪比影响分析3个方面对L气田时移地震采集时机可行性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L气田最佳的时移地震采集时机应在2022年前后。研究结果为指导L气田进行更有效的时移地震采集提供了重要依据。
    • 付欣; 张小龙; 孙云强; 代仕明; 贾俊生
    • 摘要: 叠前时移地震资料中包含着重要的振幅随炮检距变化(AVO)信息。对时移地震资料反演可以得到油藏开发前、后弹性参数的动态变化,进而能够勘探剩余油分布、优化注采方案、提高油田采收率等。但是由于不同年份时移地震数据间的反演不一致性常造成反演假象,导致不正确的解释结果。为解决上述问题,将时移全波形反演中的双差反演策略引入时移AVO反演;同时,使用改进的射线参数域地震纵波反射系数近似方程作为正演方程进行时移地震AVO反演。模型测试结果显示,所提的基于双差反演策略的时移地震AVO反演方法不易受基准模型的反演质量、基准模型反演和监测模型反演行为的不一致的影响,可以有效压制目标区域外的反演假象,使反演结果集中在目标区域,从而准确地反映储层变化,提高了目标区域的反演精度,并减小油藏解释的误差。该方法还具有较强抗噪性,可稳定、准确地反演储层的纵、横波阻抗变化,并有效地反映上覆地层压力变化造成的微小纵、横波阻抗变化。
    • 芮拥军; 尚新民
    • 摘要: 时移地震是一项解决油藏动态描述的有效技术,但自20世纪取得成功以来,受高昂成本和应用范围的限制,一直以来未得到广泛的应用.2007年以来,胜利油田针对高成熟探区二次地震采集普遍化的现状,提出了非一致性时移地震的思路,针对如何评估与消除非一致观测系统的影响、如何检测开采变化的微小差异、如何综合利用时移结果等一系列技术难题,历时十余年,创新形成了非一致性时移地震观测系统匹配技术、基于井数据的叠前互均化技术、叠前叠后敏感属性联合优化技术和基于油藏数值的时移地震综合解释技术等4项关键技术.配套形成了水驱型复杂断块油藏时移地震技术、小尺度气藏边界监测时移地震技术、蒸汽吞吐型稠油油藏时移地震技术,实施了6个区块300 km2的应用示范,展示了成果的广阔前景,拓宽了油藏地球物理技术解决开发难题的能力.
    • 高云峰; 范廷恩; 高静怀; 李辉; 董洪超; 马时刚; 岳庆峰
    • 摘要: 利用加拿大Kinosis油砂典型岩心开展了温敏岩石物理特征实验测量、模型计算和频散现象分析,应用于研究区油砂蒸汽辅助重力泄油(SAGD)开发蒸汽腔发育形态的时移地震监测研究.研究表明,对于弱胶结、低阻抗的油砂,利用聚醚醚酮树脂代替常规钛合金设计超声波基座进行超声波测试,可以提高信号能量、信噪比,得到清晰的初至波形.随着温度的变化,研究区稠油可出现玻璃态、准固态和液态这3种相态,玻璃态温度点和液态温度点分别为-34.4°C和49.0°C,准固态的稠油具有明显频散现象.高含油饱和度油砂的弹性特征主要由稠油性质决定,低含油饱和度油砂的弹性特征主要受骨架颗粒刚度控制.油砂的弹性参数具有明显的温敏特征,将温度从10°C提高到175°C,其纵、横波速度都会明显降低.基于实验数据建立油砂纵波阻抗与温度之间的定量关系图版,并通过时移地震反演实现了研究区目的 层段蒸汽腔温度变化预测.
    • 朱贺; 何涛; 梁前勇; 吴学敏; 董一飞
    • 摘要: 为了掌控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开采过程中的地质和环境风险,采用能够同时采集纵波信号和横波信号,并且满足实时性和长期性要求的四分量海底震缆(4C-OBC)技术,对天然气水合物储层进行时移地震动态监测。针对未来天然气水合物商业化开发时的水平井环境,通过射线追踪方法进行正演模拟,对地层模型进行地震照明分析,得到合理的4C-OBC布设参数,以期确保采集的地震数据具有良好的成像效果,并对不同开发阶段的时移地震数据进行走时与振幅分析。结果显示,差异走时与差异振幅均能很好地反映天然气水合物的开采程度,其中转换横波的效果更显著。观测系统的误差分析结果表明,震源船的定位误差不会对这套时移监测系统有明显的影响。总的来说,采用4C-OBC时移地震对天然气水合物储层进行动态监测的方案是有效的。
    • 周家雄; 张亮; 刘巍; 胡林; 王庆帅
    • 摘要: 崖城13-1气田是我国海上第一个大型整装气田,经过20多年的高效开发,已经处于开发后期.在超低压储层中寻找相对高压区,并且在多口井水淹的情况下,对气田进行深度挖潜,势必要对气藏进行动态监测.为了实现低成本气藏监测,在2018年重新采集了9条宽线二维地震数据,采集参数与2001年三维地震采集参数保持一致.根据2018年宽线二维地震测线的坐标,抽取2001年三维地震对应坐标的测线,保持相同的处理参数,采用鬼波压制、联合建模稀疏域匹配衰减多次波等技术进行保真、保幅处理,重点关注气水界面的变化.在此基础上采用一致性处理技术,对同一位置、相同覆盖次数的反射信号进行振幅、相位及频率的匹配,重点关注振幅属性的变化.最后结合1992年采集的三维地震数据,采用目标性地震资料解释技术进行时移地震研究,结果表明,时移地震均能够很好地监测由于开采导致的气水界面抬升、振幅属性变弱、剩余气分布等变化.研究结果为崖城13-1气田深度挖潜及管理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 江敏; 谢晋兴; 万志颖; 黄逸凡
    • 摘要: 大规模开采海底天然气水合物存在地质灾害风险,因此需要对开采过程进行相关监测.时移地震可以反演水合物分解引起的储层沉积物地震反射特性变化.该文首次基于高分辨率多道地震,提出海底原位激发和采集的二维时移地震系统,给出了系统及主要组成部分的结构设计、流程设计和关键参数设计,并对设计过程和相关依据进行详细论述.该系统主要由深水电火花震源、深水多基元接收缆、多通道数据采集系统和电池组及其管理系统组成,同时还包括深水电机、深水电滑环、自动排缆器等辅助机构.其中电火花震源最大激发能量为1000 J,接收缆采用16个耐压20 Mpa的深水检波器构成,基元间距为1 m,接收的地震子波经16通道采集卡处理后进行原位存储.系统由锂电池进行供电,采用周期性唤醒的工作模式,设计水下工作2个月,每小时进行1次激发采集,最大工作水深为1500 m,最大地层穿透深度为250 m,最高分辨率为0.5 m.该系统的海底原位激发和采集可以完美实现采集数据的空间一致性,确保时移地震数据反演出水合物开采过程中储层沉积物地震反射特性变化.
    • 廖仪; 周家雄; 刘巍; 马光克; 殷修杏; 张坤坤
    • 摘要: 时移地震是一种有效的油气藏监测技术,但高投入和高风险造成目前时移地震资料缺乏.由于不同年度采集、处理参数不同,地震资料存在非一致性问题,不能有效开展剩余潜力研究.为此,选择了处于开发后期的南海Y气田,通过对2001年二维和2015年三维地震资料优选和优化,形成拟时移地震资料;再应用拟时移地震资料识别气水关系、划分气藏水侵模式,并利用分频能量属性,结合气田生产数据模拟气藏动态,明确了气藏剩余潜力区.研究结果表明,当前Y气田西北区域隔层为高渗滤型和渗滤型,气藏处于强水侵状态,剩余潜力有限;东南区域隔层为非渗透型,气藏处于水侵初期,剩余潜力大,可作为下一步挖潜目标区.拟时移地震的应用证明了其可作为当前时移地震研究的补充部分发挥重要作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