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最大力量

最大力量

最大力量的相关文献在1953年到2022年内共计331篇,主要集中在体育、经济计划与管理、中国政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31篇、专利文献12897篇;相关期刊161种,包括田径、当代体育科技、山东体育科技等; 最大力量的相关文献由466位作者贡献,包括徐玄冲、朱文雄、刘巍等。

最大力量—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31 占比:2.50%

专利文献>

论文:12897 占比:97.50%

总计:13228篇

最大力量—发文趋势图

最大力量

-研究学者

  • 徐玄冲
  • 朱文雄
  • 刘巍
  • 孙建辉
  • 张云贵
  • 李志远
  • 欧文勤
  • 董德朋
  • 迪安尼·霍拉姆
  • 冯文龙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杜黎明; 朱晓兰; 程鹏; 王硕
    • 摘要: 目的:探究铁链深蹲和传统深蹲对下肢最大力量和爆发力训练效果的影响.方法:20名男性受试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实施6周的铁链深蹲和传统深蹲,测试训练前后最大力量(1 RM),测力台测试垂直纵跳高度和力的发展率(RFD).结果:两组训练后下肢最大力量、纵跳高度均显著提高,铁链组纵跳时力的发展速率显著提高.结论:铁链深蹲不仅可以提高最大力量和纵跳高度,且更有助于整体爆发力的发展.
    • 黄林杰; 杨群; 梁兴悦; 张志勇; 姬红慎; 李端英; 孙健
    • 摘要: 目的:对快速伸缩复合训练在下肢最大力量及肌肉形态的应用效果进行综述评价,为后续有关快速伸缩复合训练的研究及训练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多个文献数据库中检索并获取相关文献,根据排除与纳入标准对所得文献进行筛选最终确定本研究纳入文献,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估与数据提取,最后对快速伸缩复合训练在下肢最大力量与肌肉形态的训练效果上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检索得到1491篇文献,经筛查最终纳入11篇文献,其中涉及下肢最大力量研究的文献8篇,下肢肌肉形态研究的文献4篇,文献质量评价均为中等质量。研究对象共345人,年龄12-70岁,包括高水平运动员、普通健康人群与老年人。实验干预的周期为6-12周,干预频率主要为2-3次/周。结论:训练周期为6-8周,训练频率为2-3次/周的快速伸缩复合训练可一定程度提高下肢最大力量,且不受年龄及性别影响,但训练效果不及传统抗阻力量训练;快速伸缩复合训练可以使下肢肌肉围度得到积极影响,但提升效果不如传统抗阻力量训练。快速伸缩复合训练增强下肢最大力量及肌肉形态的深层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
    • 陈幸; 张文峰; 孙健
    • 摘要: 目的:采用Meta分析系统评价单侧(Unilateral)、双侧(Bilateral)训练对下肢最大力量不同效应指标影响的效果,为促进训练者在实践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检索Web of science、Google Scholar、CKNI、PubMed等数据库中关于单、双侧训练对下肢最大力量干预的随机对照实验文献,对纳入文献的筛选、数据提取及质量评价由2名研究者独立完成,使用Reviewer Manager5.0、Stata SE12.0进行效应量合并、敏感性分析、亚组分析及异质性检验和回归、偏倚分析。结果:9篇文献纳入Meta分析,分析总样本量186人。Meta分析结果显示:(1)单侧训练对1RM深蹲[MD=0.91,95%CI(-2.50,4.33),P=0.60]不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但单侧训练[MD=10.6,95%CI(7.32,13.88),P<0.00001]和双侧训练[MD=10.88,95%CI(7.90,13.86),P<0.00001]在独立基线随访效应上表现出在统计学上的显著提高,单侧训练对1RM深蹲影响相对较大;(2)单侧训练对1RM保加利亚深蹲[MD=3.31,95%CI(0.12,6.51),P=0.04]具有显著影响。结论:单侧训练比双侧训练更能显著提高1RM保加利亚深蹲。单侧训练提高1RM深蹲没有显著性差异。单侧和双侧训练组内森林图对比,双侧训练提升1RM深蹲效果优于单侧训练。双侧训练对于1RM深蹲有效性的研究证据需在未来进一步发现。
    • 车同同; 李志远; 杨铁黎; 陈子桐; 王硕
    • 摘要: 目的:讨论与分析6周下肢低强度加压组合高强度抗阻训练对青少年女子摔跤运动员身体核心区和下肢肌肉力量的影响。方法:招募北京队青少年女子摔跤运动员24名,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8名运动员,进行为期6周且每周3次的训练实验。其中,加压组每周3次均为低强度加压半蹲起训练,常规组每周3次均为高强度半蹲起训练,结合组为每周2次低强度加压半蹲起训练和1次高强度半蹲起训练。分析6周训练前后身体核心区肌群最大力量和静态肌肉耐力、等速肌力、卧推和深蹲最大力量的变化。结果:1)6周干预训练后,结合组身体核心区肌群的腹屈、背伸和向右侧转的最大力量显著增大(p<0.05),加压组身体核心区肌群的腹屈和向右侧屈最大力量显著增大(p<0.05),常规组身体核心区肌群的腹屈最大力量增大显著(p<0.05)。2)6周干预训练后,结合组腰背肌屈、伸静态耐力均显著增强(p<0.05),加压组和常规组腰背肌屈静态耐力均显著增强(p<0.05)。3)6周干预训练后,在角速度为60(°)/s时,时间和组别交互作用对左膝屈曲的峰值力矩有显著性影响(p<0.05,F=6.00),结合组左膝屈曲、右膝屈曲和左膝伸展的峰值力矩显著增大(p<0.05),加压组左膝伸展峰值力矩显著增大(p<0.05);在角速度为180(°)/s时,时间和组别交互作用对右膝伸展峰值力矩有显著性影响(p<0.05,F=4.52),结合组右膝伸展和左膝屈曲的峰值力矩显著增大(p<0.05)。4)6周干预训练后,结合组卧推和深蹲最大力量均显著增大(p<0.05),加压组深蹲最大力量显著增大(p<0.05)。结论:6周低强度加压组合高强度抗阻训练在提高青少年女子摔跤运动员的身体核心区肌群的最大力量和静态耐力、膝关节等速肌力、深蹲和卧推最大力量方面的影响效果优于分别单独使用低强度加压训练和高强度抗阻训练。两者组合训练除了能更好地发展受限部位的肌肉以外,还可以使未受限部位的肌肉得到发展。
    • 王虎
    • 摘要: 研究目的:本文通过探讨不同动作节奏(TUT)的力量训练对上肢肌肉最大力量和围度的影响,探寻最佳动作时长的时间比例。研究方法:采用实验法对16名排球运动员进行不同动作节奏的卧推训练。实验组为4-2-1节奏训练组(n=8),对照组为4-0-1节奏训练组(n=8),通过8周实验干预对比训练前后卧推最大力量、胸部和上臂围度的变化。结果:8周实验干预后,4-2-1与4-0-1动作节奏训练组卧推最大力量和上肢肌肉围度均有显著性提高,4-2-1动作节奏训练对卧推最大力量和肌肉围度的影响明显优于4-0-1动作节奏训练。结论:以85%1RM负荷重量进行动作节奏训练,两组动作节奏训练通过延长动作时长能有效提高肌力和增加肌肉围度,而4-2-1动作节奏训练较4-0-1动作节奏训练效果更明显。
    • 李志远; 虞松坤; 楼恒阳; 汪焱
    • 摘要: 目的:探讨、分析6周加压抗阻训练对大学生男子网球运动员上下肢、核心肌群最大力量和专项灵敏素质的影响。方法:将20名运动员随机分成加压组和对照组,两组各10人,分别进行深蹲、硬拉、卧推、斜上举、下蹲跳和侧抛实心球练习,加压组在进行深蹲和卧推练习时采用30%1RM低强度加压练习,对照组则采用70%1RM传统高强度练习,每周一和周四进行训练共2次。比较训练前6周训练后运动员最大力量和专项灵敏素质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1)6周训练后,加压组深蹲、卧推和硬拉最大力量明显增加(P<0.05),对照组卧推最大力量也明显增加(P<0.05)。另外,加压组核心区肌群屈曲、伸展、左右侧屈和左右旋转最大力量明显增加,且加压组屈曲和向右旋转最大力量在训练后显著大于对照组。(2)6周训练后,加压组场上变向移动、六边形跳和10m加速跑用时显著缩短(P<0.05)。结论:6周、每周2次的上下肢结合加压抗阻训练计划相比于传统训练而言,对网球运动员卧推最大力量和六边形跳用时的影响效果相当,并在增加深蹲和硬拉最大力量以及核心区肌群最大力量,缩短场上变向移动和10m加速跑用时方面优于传统训练。
    • 石林; 韩冬; 蔡治东; 郭炜; 陈贞祥
    • 摘要: 目的系统评价可变阻力训练对最大力量和爆发力表现的急性干预和训练干预效果,为在实践中科学运用可变阻力训练提供证据支持。方法通过CNKI及PubMed、Web of Science、SPORTDiscus等数据库检索文献,采用Brughelli改进的质量评分表评价文献质量。应用Stata 16.0软件分别进行数据合并、亚组分析、绘制森林图、异质性分析、meta回归、发表偏倚评价。结果急性干预共纳入8篇文献,与恒定阻力训练相比,可变阻力训练能更有效地诱导激活后增强效应(postactivation potentiation,PAP)(SMD=0.37,95%CI:0.18~0.56,P<0.001),且采用强度相同的设计方式诱导的PAP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4~7 min间歇时间诱导的PAP趋向显著性(P=0.05),8~12 min诱导的PAP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采用较大的可变阻力诱导的PAP可能更好(P=0.064)。训练干预共纳入12篇文献,与恒定阻力训练相比,可变阻力训练能更有效地提高最大力量表现(SMD=0.25,95%CI:0.05~0.45,P<0.05),且<7周的训练周期(P=0.04)以及使用铁链作为可变阻力设备(P=0.01)的训练效果更佳。可变阻力训练可能更有益于提高爆发力表现(SMD=0.26,95%CI:−0.03~0.55,P=0.08),且强度相同的设计方式以及使用弹力带作为可变阻力设备的训练效果可能更佳(P=0.08)。结论设计可变阻力训练方案时,采用强度相同的设计方式以及较大的可变阻力是诱导PAP的最佳策略,且在干预后4~12 min的效果最佳。<7周以及使用铁链的训练策略对最大力量表现的训练效果更好;采用强度相同的设计方式以及使用弹力带的训练策略对提升爆发力表现可能效果更佳,但可变阻力不宜过大。
    • 石林; 韩冬; 郭炜; 陈贞祥; 张宏杰; 张铭鑫; 马晓蔚
    • 摘要: 目的:探讨4周可变阻力训练在复合式训练中对大学生篮球运动员深蹲最大力量和爆发性运动表现的干预效果。方法:招募23名身体健康的男性篮球专项大学生,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训练干预4周,每周2次。训练内容包括深蹲、跳深、下蹲跳、立定跳远和20 m冲刺,深蹲强度为80%~85%1RM。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训练内容和负荷量均相同。实验组采用占总强度40%的弹力带负荷取代部分自由重量。比较4周训练前后身体成分、深蹲最大力量、下蹲跳、蹲跳、立定跳远、20 m冲刺的变化。结果:4周训练后,①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体重、去脂体重以及体脂率均未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②深蹲相对力量存在组别和时间的交互效应(VRT vs CRT:+18.99%vs+14.38%,P=0.019,η^(2)=0.247),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深蹲最大力量(P0.05)。结论:与恒定阻力训练相比,4周可变阻力训练对深蹲相对力量表现的提升效果更明显,且运用复合式训练方式能更有效地提高蹲跳高度。
    • 黄熙瑜
    • 摘要: 目的:检验8周CrossFit训练是否对健康成年人最大有氧能力、爆发力、体成分有影响,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是否显著.方法:选取14名至少受过CF训练一年以上的男性训练者分别在训练前和训练8周后进行功率自行车递增负荷测试、wattbike 6S峰值功率测试,采集训练者的最大摄氧量(VO2 max)、体成分、6S峰值功率等相关参数.结果:结果:1)8周crossFit后,健康成年男子的BMI、最大摄氧量绝对值有显著下降(P<0.05),体脂百分比下降具有极显著性(P<0.01)、最大摄氧量相对值,6S峰值功率均有显著性提高(P<0.01),体重虽然有所下降但是不具有显著性.2)从皮尔逊相关性得出体重与体成分之间相关性不高,体脂百分比与最大摄氧量相对值(rp=0.94,P<0.01)、最大摄氧量绝对值(rp=0.87,P<0.01)峰值功率(rp=0.89,P<0.01)之间也存在显著性相关.结论:(1)体重与体成分其他指标之间相关性不明显(2)CrossFit可以显着改善健康成年男子的最大摄氧量、无氧峰值功率和身体成分.
    • 潘颖; 赵彦; 田宜鑫; 马晓缓; 谭朝文; 俞莹莹
    • 摘要: 目的:探讨急性离心运动伴4种不同程度的血流限制对年轻女性外周疲劳及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综合评价各方案的安全性,为长期血流限制运动干预提供参考.方法:将40名女大学生随机分为4组,分别进行小强度抗阻(30%1RM)伴0%(CON组)、40%(BFR40组)、60%(BFR60组)和80%(BFR80组)动脉闭塞压(AOP)的血流限制运动.各小组进行4组伸膝离心运动,第1组重复30次,后3组重复15次,组间休息30 s.检测运动前、运动后即刻、15 min、30 min、1 h以及24 h的骨骼肌收缩性能(最大径向位移、收缩速度)、最大等长力量和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结果:1)与CON组相比,BFR40组的副交感神经活性受到轻微抑制(P0.05);2)BFR60组的最大等长力量在运动后显著下降(P0.05);3)BFR80组运动后诱发显著的外周疲劳(P<0.01),使副交感恢复显著延迟,交感活性大幅增强(P<0.05),需更长时间恢复交感—副交感神经的平衡性(24 h内);4)相关性分析显示,副交感神经活性分别与最大径向位移(r=0.65)、收缩速度(r=0.62)和最大等长力量(r=0.55)呈正相关(P<0.05),交感神经活性与上述3个指标呈负相关(P<0.05).结论:血流限制运动中,40%AOP会抑制迷走神经活性;60%AOP可明显影响交感神经活性和交感—副交感调控的平衡性;80%AOP可诱发显著的外周疲劳,且与心脏自主神经调控密切相关.综上所述,不建议心血管风险高的患者使用80%AOP训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