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木材密度

木材密度

木材密度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222篇,主要集中在林业、轻工业、手工业、化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3篇、会议论文24篇、专利文献62268篇;相关期刊79种,包括桉树科技、江苏林业科技、林产工业等; 相关会议18种,包括第五届全国生物质材料科学与技术学术研讨会、2012年全国桉树会议论坛暨中澳合作东门项目30周年成果展示会、第四届全国生物质材料科学与技术学术研讨会等;木材密度的相关文献由571位作者贡献,包括管宁、骆秀琴、徐有明等。

木材密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83 占比:0.29%

会议论文>

论文:24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62268 占比:99.67%

总计:62475篇

木材密度—发文趋势图

木材密度

-研究学者

  • 管宁
  • 骆秀琴
  • 徐有明
  • 江泽慧
  • 费本华
  • 刘盛全
  • 文小明
  • 李耀翔
  • 吴方明
  • 吴炳方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陈洋洋; 张清桐; 迟明超; 郭晨艳; 王双飞; 闵斗勇
    • 摘要: 低弯曲度的管道结构和良好的导电性能,使得碳化木材(CW)电极在储能和催化领域越来越受到关注。以红花梨、榉木、白蜡木、黑胡桃、杨木、椴木、松木和桐木等8种木材为原料,采用低惰性气体流量的自活化碳化方法制备了具有高比表面积和多级孔隙结构的CW电极。对不同木材CW电极的形貌、得率、收缩率、密度、电导率、抗压强度、孔隙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等进行了系统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密度高的木材原料,对应的CW电极密度也高。CW电导率和抗压强度与电极密度和管壁厚度呈正相关。通畅的管道结构、较薄的管壁厚度和较低的木素含量有利于木材在自活化过程中产生丰富的多级孔隙结构,使得CW电极表现出更低的电化学阻抗。高密度木材原料可制得活性炭负载量高的CW电极,因此相应的单片电极具有更高的面积比电容。但是不通畅的管道结构限制了自活化,导致CW电极电化学性能较差。CW-榉木电极的密度、比表面积以及电导率分别高达0.42 g/cm^(3)、1 018.0 m^(2)/g和17.6 S/cm,在5 mA/cm^(2)的电流密度下,面积比电容和质量比电容分别高达5.12 F/cm^(2)和121.8 F/g。
    • 赵厚本; 周光益; 李兆佳; 邱治军; 吴仲民; 王旭
    • 摘要: 【目的】分析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4个常见树种的生物量器官分配特征,构建各树种单株及不同组分(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生物量模型,以提高其生物量估算准确性。【方法】以位于广州市的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对象,以该地区森林历史调查数据为依据,结合研究区实际树种组成,选取黧蒴、中华锥、千年桐和华润楠4个常见树种,采用收获法测定各树种不同组分生物量,构建各树种单株及各组分的生物量模型,并探讨树高(H)和木材密度(ρ)作为第二自变量以不同形式加入模型对模型精度的影响。【结果】4个树种树叶生物量占比为5.34%~7.28%,华润楠显著低于黧蒴(P<0.05);4个树种树枝生物量占比为16.82%~24.20%,华润楠显著低于中华锥和黧蒴(P<0.05);4个树种树干生物量占比为47.22%~58.05%,中华锥显著低于其他3个树种(P<0.05);4个树种树根生物量占比为14.25%~22.25%,黧蒴和千年桐显著低于中华锥和华润楠(P<0.05);随着胸径增大,千年桐和华润楠的树叶生物量占比呈极显著下降趋势(P<0.01),4个树种的树枝生物量占比均呈上升趋势,树干生物量占比均呈下降趋势,根生物量占比和胸径之间均未表现出显著相关性;以胸径(D)为单一自变量的生物量模型具有较好拟合精度(平均R^(2)=0.947);将H以D2H形式包含在模型中,导致地上和全株生物量模型的拟合能力下降,但地下生物量拟合能力略有提升;将H以独立第二自变量包含在模型中,将增加模型的多重共线性问题;将ρ以D2ρ形式包含在模型中对单株及各组分生物量的估算精度均有所下降;将ρ以独立第二自变量包含在模型中,能略微提高估算精度。【结论】阳生树种千年桐分配较多生物量给树干,耐荫树种中华锥分配较多生物量给枝叶,耐荫树种中华锥和华润楠的根系更发达。随着胸径的增加,4个树种的树干生物量分配比例呈下降趋势而树枝的生物量分配比例呈上升趋势。对4个树种的生物量估算,建议选用D为单一自变量的模型,不建议将H作为第二自变量包含在模型内。增加ρ为第二自变量后仅能小幅提高模型拟合能力,建议实际应用中根据调查目的在准确性和工作难度间做出取舍。
    • 邢馨忆; 王冰冰; 关莹; 周亮; 刘亚梅; 刘盛全; 贠慧玲; 高慧
    • 摘要: 分析楸树的品质性状遗传变化规律,选出优良无性系,为楸木人工林种质资源选育和工业化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测定了6个不同无性系楸木的化学成分、密度和纤维形态特征,并对不同无性系的部分木材性质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洛楸5号苯醇提取物含量最少,综纤维素、半纤维素和α-纤维素含量最多,纤维宽度最宽;洛楸1号木质素含量最少;洛楸3号纤维长度最长,纤维双壁厚、壁腔比最小。由髓心向外,6种楸木苯醇提取物含量逐渐增加,8年后明显下降;木质素含量由髓心向外逐渐降低,6年后趋于稳定;综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含量由髓心向外均呈下降趋势,α-纤维素含量缓慢上升。从髓心向外,纤维长度随树龄增长而增加;纤维宽度变化不明显,整体呈现出略微下降的趋势;纤维双壁厚度随树龄增长而波动,变化规律较差;从髓心向外,壁腔比呈现缓慢增长的趋势,第9年轮以后,开始出现下降趋势,但下降幅度小于增长幅度。楸木密度适中,其中天楸2号密度最大,苯醇抽提物含量较高,颜色较深,可以考虑将其制作成乐器、棋盘等。
    • 张哲宇; 李耀翔; 王志远; 李春旭
    • 摘要: 木材密度可以反映木材的干缩性、抗压抗拉强度等多种物理性质,是重要的木材物理特性。采用近红外光谱技术能够实现木材密度的快速预测,可克服传统检测方法耗费人力、物力、时间的弊端,但建模结果往往受异常样本的影响。为准确识别并剔除样本集中的异常样本,提出一种孤立森林结合学生化残差方法(IFSR),在利用孤立森林集成特征的优点基础上考虑样本对模型的影响度,可同时检测异常样本与强影响样本。该研究对181个落叶松木材样本的近红外光谱及其在常温下的气干密度进行了测定。通过对比多种方法预处理和特征选择方法,确定采用标准正态变量变化(SNV)+去趋势处理(DT)+均值中心化(MC)+标准化(Auto)方法进行预处理,采用竞争性自适应重加权算法(CARS)进行特征波段选择,消除噪声及无关信息对算法的影响,简化数据集,提高算法剔除异常样本的准确性。为验证IFSR方法剔除异常样本的能力,将其与蒙特卡洛交互验证(MCCV)、马氏距离(MD)等其他六种异常检测方法对比分析,建立偏最小二乘(PLS)模型对其进行异常检测性能评价。同时在上述基础上采用粒子群寻优-支持向量机回归(PSO-SVR), BP神经网络(BPNN)与PLS分别建立落叶松木材密度近红外预测模型。结果表明,IFSR结合PSO-SVR方法得到的优化模型预测能力最强,IFSR可有效剔除奇异样本,提高模型精度。
    • 徐姗; 万山琦; 吴淑芳; 於朝广; 殷云龙
    • 摘要: 对11年生的4株中山杉试验材(中山杉405、中山杉406、中山杉407和中山杉502)及其亲本落羽杉、墨杉(墨西哥落羽杉)的木材密度、结晶度、化学组成和纤维形态特性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初步探索了两株中山杉的制浆性能.研究结果显示:4株中山杉的基本密度0.24~0.33 g/cm3,略低于墨杉(0.33 g/cm3)和落羽杉(0.34 g/cm3).中山杉纤维数均长度和重均长度分别为1.09~1.31 mm和1.52~1.73 mm,介于墨杉和落羽杉之间;纤维长宽比与墨杉相近,明显低于落羽杉.中山杉总聚糖质量分数与亲本相近,均约占木材干质量的60%;木质素质量分数约占木材干质量的31.0% ~33.2%,略低于亲本.中山杉和亲本的灰分质量分数均低于1%,但中山杉的灰分质量分数明显高于亲本.中山杉横切面可见典型针叶材管胞,薄壁细胞呈星散状,早晚材交界处可见大量受伤的树脂道;弦切面呈现单列木射线,由2~22个细胞构成.对中山杉406和中山杉407进行了初步的制浆性能探索,当硫酸盐蒸煮得率为45% ~46%时,浆料的卡伯值约38.蒸煮浆料进行氧脱木质素,木质素脱出率达约64%时,脱木质素选择性较好.浆料再经二氧化氯-碱抽提-二氧化氯(DED)漂白,白度可达75% ~78%(ISO).
    • 秦理哲; 杨章旗; 段文贵; 胡拉; 徐慧兰
    • 摘要: 胶合性能径向变异的研究可为马尾松防腐集成材的原料选取提供重要依据.以35年生马尾松为试验用材,选用季铵铜防腐剂和间苯二酚-苯酚-甲醛树脂胶黏剂制备防腐材胶合试件,并检测其拉伸剪切强度及木破率,研究胶合性能的径向变异,从木材密度和胶黏剂渗透性能两方面分析胶合性能变化的原因.结果 表明:沿髓心至树皮方向,马尾松防腐材剪切强度呈现出先增加(1~13 a)而后趋于稳定(≥14 a)的变化规律,不同部位对应的木破率均在90%以上,未表现出显著差异;木材密度(0.493~ 0.572 g/m3)沿径向的变化趋势与剪切强度一致,且两者之间呈较强的线性正相关性(Pearson相关系数为0.659),而径向不同部位对应的胶黏剂平均渗透深度(76.65~88.01 μm)之间无显著性差异.成熟材区域对应的马尾松防腐材的胶合性能明显优于幼龄材区域,因而在生产集成材时应优先选择14年生以上的成熟材为原料.木材密度是马尾松防腐材胶合剪切强度出现明显径向变异的重要影响因子,而胶黏剂在木材中的渗透性能对其影响较小.
    • 秦理哲; 杨章旗; 段文贵; 胡拉; 徐慧兰
    • 摘要: 胶合性能径向变异的研究可为马尾松防腐集成材的原料选取提供重要依据。以35年生马尾松为试验用材,选用季铵铜防腐剂和间苯二酚-苯酚-甲醛树脂胶黏剂制备防腐材胶合试件,并检测其拉伸剪切强度及木破率,研究胶合性能的径向变异,从木材密度和胶黏剂渗透性能两方面分析胶合性能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沿髓心至树皮方向,马尾松防腐材剪切强度呈现出先增加(1~13 a)而后趋于稳定(≥14 a)的变化规律,不同部位对应的木破率均在90%以上,未表现出显著差异;木材密度(0.493~0.572 g/m^(3))沿径向的变化趋势与剪切强度一致,且两者之间呈较强的线性正相关性(Pearson相关系数为0.659),而径向不同部位对应的胶黏剂平均渗透深度(76.65~88.01μm)之间无显著性差异。成熟材区域对应的马尾松防腐材的胶合性能明显优于幼龄材区域,因而在生产集成材时应优先选择14年生以上的成熟材为原料。木材密度是马尾松防腐材胶合剪切强度出现明显径向变异的重要影响因子,而胶黏剂在木材中的渗透性能对其影响较小。
    • 木巴热克·阿尤普; 杨波; 艾沙江·买买提; 龚鹏; 郭春苗
    • 摘要: 以当年生枝木质部解剖结构特征分析扁桃不同栽培品种的抗栓塞能力,可为深入了解扁桃干旱胁迫适应机制提供理论参考.利用光学显微镜解析扁桃当年生枝木质部组织解剖结构特征,通过隶属函数方法对扁桃不同品种的抗栓塞能力进行初步评价.结果表明:1)不同生态类群扁桃品种当年生枝木质部导管直径(D)、导管水力直径(Dh)、导管密度(VD)、单导管指数(Vs)和木材密度(WD)间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M7>M2>M1>M8>S14>S1>S9>S12,即美国品种的木质部抗栓塞能力高于新疆地方品种(除S3以外).
    • 苏巧灵; 李梦琳; 田立新; 李安民; 袁士云; 刘文桢; 米湘成; 黄继红; 许玥; 丁易; 臧润国
    • 摘要: 【目的】分析暖温带针阔混交林内木材密度的变化程度;探讨多元生境因子对不同群落木材密度空间分布的影响,揭示木材密度的种间和种内差异及其影响因素,为研究暖温带针阔混交林的物种共存与群落构建机制奠定基础。【方法】在甘肃小陇山地区的暖温带针阔混交林内布设大样地,依据样地内所有胸径≥10 cm独立个体的木材密度实测数据,利用方差分解分析种内、种间以及群落水平上木材密度的变化程度;利用多元回归分析探讨多元生境因子对群落水平木材密度空间分布的影响。【结果】样地内木材密度的差异主要来源于不同群落里树种间的差异,种间差异(71.70%)大于种内差异(28.30%)。在影响群落水平木材密度空间分布的因素中,非生物因子的影响大于生物因子。土壤因子中的pH值和地形因子中的海拔是影响木材密度的主要因子。在土壤pH值较低、海拔较高的群落中,木材密度的加权平均值较高。木材密度方差主要受土壤pH值影响,并随pH值的增大而增大。种内差异对木材密度加权平均值无显著影响,但对木材密度方差影响显著。【结论】甘肃小陇山针阔混交林木材密度空间异质性较强,非生物因子通过影响功能性状的总体分布来影响植物适应性,木材密度较高、种内差异较低的树种倾向于分布在海拔较高、土壤pH值较低的区域;相反,木材密度较低、种内差异较高的树种倾向于分布在海拔较低、土壤pH值较高的区域。在局域尺度下,忽视种内差异会导致木材密度方差被低估,影响对真实群落构建机制的理解。
    • 石传喜; 于英良; 朱莹琦; 刘亚梅; 余敏; 涂道伍; 刘盛全
    • 摘要: 以6个杨树无性系木材为研究对象,对杨树的密度及干缩性能进行了分析研究,为杨树木材的加工利用提供依据.结果 表明:6个杨树无性系木材基本密度为0.33 ~ 0.43 g/cm3,气干密度为0.39~0.51 g/cm3,全干密度为0.37~0.49 g/cm3,密度在不同无性系间差异极显著.50号杨、中林46杨、南杨木材密度沿径向呈逐渐增加的变化趋势,而108杨、N179杨和桑巨杨木材密度呈现先降低后逐渐增加的趋势.杨树无性系木材气干和全干干缩差异均值分别为2.53和2.22,不同无性系间气干干缩率(径向、弦向、体积、干缩差异)和全干干缩率(径向、弦向、体积、干缩差异)差异均极显著.50号杨、N179杨和桑巨杨木材干缩差异沿髓心向外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中林46杨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108杨和南杨则是呈现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相关性分析表明:木材密度与不同状态下干缩差异呈极显著负相关;木材基本密度除与弦向和体积气干干缩率不相关,与其他干缩指标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不同干缩指标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