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本构方程

本构方程

本构方程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3年内共计1495篇,主要集中在金属学与金属工艺、力学、建筑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19篇、会议论文160篇、专利文献13822篇;相关期刊472种,包括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材料导报、材料工程等; 相关会议126种,包括2015年全国塑性工程青年学术会议暨第九届泛珠江三角塑性工程年会、第十二届全国流变学学术会议、第十五届全国钛及钛合金学术交流会等;本构方程的相关文献由3922位作者贡献,包括彭向和、刘勇、付强等。

本构方程—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19 占比:8.62%

会议论文>

论文:160 占比:1.05%

专利文献>

论文:13822 占比:90.33%

总计:15301篇

本构方程—发文趋势图

本构方程

-研究学者

  • 彭向和
  • 刘勇
  • 付强
  • 刘平
  • 张毅
  • 田保红
  • 陈宗平
  • 李伟
  • 韩式方
  • 李忱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代孟强; 桂在涛; 廖振成; 侯清宇; 黄贞益
    • 摘要: 采用Gleeble-2000D热模拟试验机对42CrMoA钢在900~1100°C以0.1~10.0 s^(-1)的应变速率进行了热压缩,以研究钢的动态再结晶行为。结果表明:42CrMoA钢在热压缩过程中发生了动态再结晶,并且在高温、低应变速率条件下更容易发生动态再结晶;采用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检测了不同热压缩变形条件下再结晶晶粒的体积分数,以揭示热变形条件对再结晶晶粒体积分数的影响;利用加工硬化率求得了再结晶过程中的临界应变,并重新构建了临界应变与峰值应变之间的关系,即ε_(c)=0.39ε_(p);计算了动态再结晶激活能Q=279351 kJ/mol,并利用Sellars-McTegar双曲正弦函数模型构建了ε、σ和Q之间的本构方程以及Z参数方程,得知动态再结晶的峰值(临界)应力和峰值(临界)应变与Z参数呈线性关系;采用42CrMoA钢的σ-ε曲线构建了动态再结晶体积模型,且构建的动态再结晶本构方程能准确地描述42CrMoA钢的高温流变行为。
    • 李律达; 洪鑫; 满绪存; 陈俏; 张建波; 刘锦平
    • 摘要: 采用MMS-100热力模拟机对Cu-Ni-Ti合金进行了温度为700~850°C、变形速率为0.01~10 s-1的等温压缩试验。研究表明,流变应力随应变程度增加快速上升至极限值后逐渐转变为平缓曲线,随温度增加而降低,随应变速率增加而上升。基于应力与变形速率和应变温度之间的关系,构建了Cu-Ni-Ti合金的本构方程和热加工图。得到了Cu-Ni-Ti合金较优热加工工艺:温度为840~850°C,应变速率为0.1~1 s^(-1)。较优工艺条件下,组织为动态回复、再结晶的晶粒,失稳区组织多为细长的纤维组织。
    • 彭培火; 黄朝军
    • 摘要: 针对多个弹性元件和黏性元件以任意连接方式组成的线性黏弹性模型,本文探究了其本构方程的通用矩阵形式表述。首先将研究问题扩展为由Maxwell基本单元构成的标准模型,然后转化为有向图,根据独立路径和闭包围的形式表征出基本应力方程和应变方程,进一步推导得到了任意线性黏弹性模型的微分型本构方程的一般矩阵形式。论文最后总结并建立了一套适合计算机编程的固定范式,利用Python编程实现了该算法、获得了一些数值计算结果。
    • 武川; 刘斌; 周宇杰; 徐广胜
    • 摘要: 目的揭示新型高强韧钛合金Ti-6Cr-5Mo-5V-4Al(Ti6554)在710~910°C和0.001~10 s^(-1)条件下的热变形行为、热加工图和微观组织演化机制。方法基于Gleeble-3800D热模拟试验和金相观察,基于实测数据拟合Arrhenius型全应变本构模型。结果建立了本构模型σ=0.0045ln{(Z/4.66×4.66×10^(12))^(1/3.76)+[(Z/4.66×10^(12))^(2/3.76)+1]^(1/2)};建立了应变为0.1~0.9的热加工图;Ti6554钛合金在温度高于850°C、应变速率低于0.1 s^(-1)和应变大于0.6的条件下,会发生明显的动态再结晶现象。结论预测流动应力值与实验值的最大误差为10%,为制定Ti6554钛合金锻件热加工工艺提供了理论依据。
    • 刘斌; 武川; 周宇杰
    • 摘要: 目的基于电辅助压缩试验,建立Ti6554钛合金的电辅助压缩本构模型,并对本构模型进行验证。方法针对Ti6554钛合金材料,在一定脉冲电流参数(电流密度为40、32、24 A/mm^(2),频率为1、5、10 Hz,占空比为0.7、0.5、0.3)以及应变速率为0.002、0.005、0.01 s^(-1)、下压量为50%的条件下,进行电辅助压缩试验,并基于唯象和物理机制,建立电辅助压缩的本构模型,采用回归拟合的方法确定本构模型参数,得到具体方程,并基于电辅助压缩试验的应力–应变曲线,分析脉冲电流参数对应力–应变的影响规律。结果将电辅助压缩试验测得的试验值与本构模型得到的预测值进行相对误差分析,得到最大相对误差小于7%。结论采用回归拟合的方法建立的本构模型相对误差较小,能够准确预测材料在不同脉冲电流参数下的流动应力。
    • 朱超; 弋腾; 邢璐; 刘超
    • 摘要: 通过以再生骨料作为微生物载体制备自修复再生混凝土,采用控制变量法设计24个试件进行单轴受压加载试验,通过试验测得其单轴受压应力-应变曲线。试验结果表明,随着修复时间的不断增加,自修复再生混凝土的峰值应力、峰值应变和弹性模量均有一定程度的增加。采用单轴受压本构方程进行拟合,上半段曲线采用三次多项式拟合,下半段曲线采用有理分式拟合,拟合结果合理,匹配度高。
    • Majid SEYED-SALEHI; Bong Hwan KIM; Seung Yoon YANG; Shae Kwang KIM; Ghasem EISAABADI BOZCHALOEI
    • 摘要: 研究Cr元素对新开发的ECO-7175合金热变形行为的影响。采用Gleeble热模拟机对含Cr和不含Cr的ECO-7175样品进行热压(温度为350~500°C、应变速率为0.001~1 s^(−1)),研究合金的本构方程、加工图和显微组织演变。对变形激活能的分析表明,含Cr合金中速率控制变形机制由Al的自扩散(或Al中Mg的扩散)逐渐转变为Al中Cr的扩散,且Zener−Hollomon参数减小。对含Cr合金的加工图的分析表明,动态再结晶(DRX)区局限于高温和低应变速率下的变形,且随着应变的增加而扩大。另一方面,发现Al的自扩散(或Al中Mg的扩散)是无铬合金在所有加工条件下热变形过程中唯一的速率控制机制,其DRX区与塑性应变无关。
    • 尚涛; 甘朝晖; 余磊; 左自辉
    • 摘要: 记忆元件作为新型电路元件,其特殊的记忆特性引起了科研人员的广泛关注.从记忆元件的本构方程出发,推导出了记忆元件之间的转换关系,仿真实现了三种分数阶记忆元件之间的相互转换.仿真实验结果验证了分数阶记忆元件之间相互转换关系式的正确性.同时,也详细分析了分数阶阶次对记忆元件影响的规律.
    • 余秀平; 刘保川; 吴军国; 胥克明; 高飞; 杨旭
    • 摘要: 为了对岩石损伤本构方程有更深入的研究,基于D_P准则和岩石微元强度服从Weibull分布的概念,经过详细的推导,得出了本构方程的表达式。在此基础上,基于材料存在应变阈值的事实,结合岩石全应力-应变曲线,对本构方程做了分段处理。提出了两种求取分布参数的方法,并进行了修正。研究表明:基于应变阈值的本构方程与曲线的拟合更加接近实际情况,分布参数的两种求取方法分别侧重于试验和计算,与围压拟合从而对参数进行修正,提高了本构方程的普遍性。
    • 陈宗平; 贾恒瑞; 陈俊睿
    • 摘要: 为了揭示高温后方钢管与再生混凝土的界面黏结性能,以最高经历温度(T)、再生粗骨料取代率(γ)为变化参数,设计并完成了20个试件高温后的推出试验.通过试验观察了试件的受力破坏过程及形态,获取了试件加载端和自由端的荷载-滑移曲线,分析了各变化参数对界面黏结性能及界面损伤发展过程的影响规律,并提出了相应的黏结强度的计算公式及黏结滑移本构方程.结果表明:试件加载端和自由端的荷载-滑移曲线形态基本一致,但加载端的初始滑移发生相对更早,曲线形态可以分为T≤200°C和T≥400°C两类;界面黏结性能整体上相比方钢管普通混凝土较差(相应的黏结性能平均差距范围约为3.10%~19.05%);随着经历温度的升高,黏结强度及黏结抗剪刚度先减小后增大,界面耗能能力则逐渐增大;随着再生粗骨料取代率的提高,黏结强度逐渐减小,而黏结抗剪刚度和界面耗能能力则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再小幅恢复的变化趋势;界面初始黏结损伤的发生在T=600°C时明显推迟,并随再生粗骨料取代率的提高表现出逐渐提早的趋势,而T≤400°C时经历温度及再生粗骨料取代率对其影响均不大;黏结损伤发展速度随经历温度和再生粗骨料取代率的升高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