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杂交兰

杂交兰

杂交兰的相关文献在2001年到2022年内共计111篇,主要集中在园艺、植物学、农学(农艺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8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14602篇;相关期刊42种,包括西北植物学报、热带作物学报、花木盆景:花卉园艺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第十六届中国科协年会、中国园艺学会观赏园艺专业委员会2012年学术年会等;杂交兰的相关文献由243位作者贡献,包括林榕燕、钟淮钦、林兵等。

杂交兰—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8 占比:0.53%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4602 占比:99.46%

总计:14682篇

杂交兰—发文趋势图

杂交兰

-研究学者

  • 林榕燕
  • 钟淮钦
  • 林兵
  • 叶秀仙
  • 吴建设
  • 李春楠
  • 赵福康
  • 郭和蓉
  • 吕复兵
  • 张志胜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肖毓淼; 王旭承; 崔永一
    • 摘要: 通过叶面喷施不同浓度的海藻肥,结合极端寒冷天气条件进行低温胁迫实验,研究在低温胁迫下对杂交兰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海藻肥处理对低温胁迫下杂交兰H_(2)O_(2)、MDA积累及叶绿素降解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缓解效应,同时也增强了POD、SOD活性,其中500倍稀释度的海藻肥处理对杂交兰的低温胁迫缓解效应较好。
    • 孔兰; 林榕燕; 樊荣辉; 林兵; 方能炎; 钟淮钦
    • 摘要: 为探究杂交兰花色形成的物质基础,以7个杂交兰品种为研究材料,采用显色反应、紫外-可见光谱方法初步判断花瓣中色素的类型;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技术分析黄色系品种‘玉凤’和红色系品种‘福韵红霞’中代谢物组分及其含量差异,为探索杂交兰花色形成机理和兰花育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7个品种均含有黄酮类化合物,不含类胡萝卜素,除‘玉凤’和‘双艺雅凤’外均含有花青素。(2)在代谢物中检测到160种差异代谢物,显著富集在花青素生物合成途径与黄酮和黄酮醇生物合成途径。(3)矢车菊素衍生物和芍药素衍生物是红色系杂交兰‘福韵红霞’的主要花色素成分;槲皮素类衍生物是黄色系‘玉凤’的主要花色素成分,推测花青素和黄酮醇生物合成的分流是杂交兰花色变化的主要原因。
    • 李湘妮; 谢利; 张晶; 田瑞钧; 郭和蓉; 魏倩; 张志胜; 曾瑞珍; 周志雁
    • 摘要: 【目的】利用杂交兰种质资源开展优质杂交兰选育,观察后代主要目标性状表现,获得符合目标性状要求的杂交兰新品种。【方法】以玉女兰和文引1号兔耳兰为亲本材料,开展杂交兰常规杂交和种子离体培养,对杂交后代进行性状调查分析,并与亲本和对照种摩耶紫晶兰进行比较。【结果】选育出优异杂交兰新品种玉清兰,集体杂种在英国皇家园艺学会登录,登录名为Cymbidium SCAU Love Song。品种比较和多年多点试验结果表明:玉清兰株型紧凑,叶片挺立,花序直立,平均着花9.5朵,花黄白色、有淡香,花横径5.6 cm、纵径5.9 cm,在广州简易大棚中栽培,12月下旬始花,单花寿命30 d,观赏期50 d,株型、叶型、花型上均区别于父母本,观赏期优于父母本,且比对照种摩耶紫晶兰更具观赏性和更强的抗病性,具有持续开花和形成花侧枝的特性,为兰花上的首次报道。【结论】通过杂交育种和创新改良方法,选育出优良杂交兰新品种玉清兰性状优良、观赏性强,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 孔兰; 樊荣辉; 林榕燕; 叶秀仙; 林兵; 钟淮钦
    • 摘要: 该研究以杂交兰(Cymbidium hybrid)不同花色花香品种‘玉凤’(K18,黄色)和‘福韵丹霞’(K24,紫红色)为材料,采用RNA-Seq技术获得杂交兰不同花期的花朵转录组数据,分析杂交兰不同时期花色/花香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探讨杂交兰花色花香形成的分子机理,为杂交的定向改良和新品种选育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K18和K24分别获得11914和6793个差异表达基因;KEGG注释显示,有58个差异基因与花色花香合成相关;进一步分析发现,类黄酮是K18和K24的主要花色素,其合成基因在小花蕾期显著上调,其中K18通过查尔酮异构酶基因(CHI)、类黄酮-3',5'羟化酶基因(F3'5'H)和黄酮醇合酶基因(FLS)途径生成黄酮醇,K24则通过花青素合成酶基因(ANS)途径生成花青素.(2)qRT-PCR验证表明,萜类骨架基因羟甲基戊二酰辅酶基因(HMGS)、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基因(HMGR2)和甲羟戊酸-5-焦磷酸合酶基因(MVD)等的表达量均在K18盛花期最高,同时6个下游的萜烯合酶(TPS)基因在K18中表达量比K24上调100倍以上.(3)定量分析表明,K24、K18中的花色素苷总含量分别为608.74、122.28μg·g-1,K18花色苷含量仅为K24的20%;K24花中色素物质主要成分为矢车菊素苷,使其花色呈红色;K18中飞燕草素苷含量相对较高(花色为黄色).研究推测,ANS基因的较高表达可能是K24花瓣中花色苷含量高于K18的原因之一,K18通过CHI、F3'5'H、FLS途径积累了大量黄酮醇而不是花青素,从而影响了花朵颜色的决定.
    • 陆继亮
    • 摘要: 杂交兰属国兰和洋兰经过人工多次杂交选育出来的园艺品种,她身姿优美,幽香诱人,有国兰的风韵雅致,又有洋兰的雍容华贵。
    • 宋丹丹; 朱鹏宇; 黎文敏; 俎俊蕊; 曾瑞珍; 谢利; 郭和蓉; 张志胜
    • 摘要: 本文以'小凤兰'两种叶艺突变体G1和G2试管苗为材料,研究叶艺杂交兰组培快繁技术,结果表明,'叶艺小凤兰'G2茎尖根状茎诱导率显著高于G1;暗培养有利于'叶艺小凤兰'根状茎增殖,在MS+6-BA 1.5 mg L-1+NAA 0.5 mg L-1+活性炭0.3 g L-1培养基上暗培养40 d,G1和G2根状茎增殖系数分别为2.36和2.28;G1根状茎分化率和G2没有显著差异,但平均芽分化数显著低于G2;G2试管苗株高、叶片数、叶长和茎粗均显著高于G1,但根数和芽数显著少于G1;G2试管苗移栽90 d的成活率为96.35%,显著高于G1.G1和G2试管苗叶艺稳定,表明组织培养快速繁殖是生产'叶艺小凤兰'种苗的可靠方法.本研究可为加快叶艺杂交兰的新品种选育和产业化推广奠定基础.
    • 林榕燕; 吴建设; 林兵; 叶秀仙; 钟淮钦
    • 摘要: 为探明叶色变异对杂交兰叶片主要生理特性的影响,对杂交兰紫妍氏及其3个叶艺品系叶片的可溶性糖含量、丙二醛(MDA)含量、相对电导率、抗氧化酶活性及三磷酸腺苷酶(ATP)活性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相较于对照组(K21绿色叶片、K21-1和K21-2绿色区叶片),3个叶艺品系叶艺区叶片中ATP活性均有所下降,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相对电导率、丙二醛含量均有所提升.此外,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相对电导率、SOD活性和CAT活性与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含量存在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关系;而POD活性、MDA含量、ATP活性、可溶性糖含量与叶绿素a、叶绿素b和总叶绿素含量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由此推测叶色变异对相对电导率和抗氧化酶活性影响较大,抗氧化酶活性的提高有利于清除代谢产生的有害物质,防止膜脂过氧化加剧,对维持植物的正常生理代谢具有积极的作用.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开展杂交兰叶艺形成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
    • 钟淮钦; 林榕燕; 吴建设; 林兵; 叶秀仙
    • 摘要: 该研究以杂交兰'紫妍氏'(K21)及其3个叶色变异(叶艺)新品系(K21-1、K21-2、K21-3)为材料,分析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叶绿素合成前体物质含量、叶绿素合成相关酶活性及叶绿素荧光参数变化,并进一步观察叶片显微结构和叶绿体超微结构,以探讨其叶色变异的生理基础.结果 表明:(1)3个叶艺品系叶片叶艺区域的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含量均显著低于其相应的绿色区域和亲本绿叶;相较于相应的叶片绿色区域,K21-1、K21-2叶片叶艺区域的UrogenⅢ大量积累,K21-3叶片叶艺区域的PBG大量积累;3个叶艺品系叶片叶艺区域中的光系统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Fm)和实际光化学效率[Y(Ⅱ)]均显著低于叶片绿色区域,三者的光化学淬灭系数(qP)则显著高于叶片绿色区域.(2)在显微结构和叶绿体超微结构比较中,相较于叶片绿色区域,叶片叶艺区域的细胞中含较少的叶绿体,且叶绿体的发育成熟程度较低,其中K21-3呈现出一种空腔化的结构.研究推测,叶绿素前体物质合成受阻、叶绿体结构发育不良和叶绿素含量下降是杂交兰3个叶艺品系叶艺形成的原因.该研究从生理和细胞层面初步解释了杂交兰叶艺形成的可能原因,为进一步开展相关分子机理研究及合理利用种质资源奠定了理论基础.
    • 于静; 向波
    • 摘要: 为杂交兰组培苗的炼苗移栽提供参考,从保护栽培设施与灌水要求、出瓶前准备、出瓶与移栽、缓苗期管理、小苗期管理、中苗期管理、大苗期管理、催花期管理、花箭抽长期及现蕾期管理、开花期管理、病虫鼠害防治等方面介绍了杂交兰组培苗炼苗移栽技术.
    • 郭和蓉; 张腾; 袁红丽; 曾瑞珍; 张志胜; 谢利
    • 摘要: 为创建抗茎腐病杂交兰资源,本研究以玉女兰类原球茎为材料,采用^(12)C^(6+)重离子辐射技术结合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粗毒素筛选抗茎腐病突变体。结果表明,经不同剂量^(12)C^(6+)重离子辐射后,玉女兰类原球茎的死亡率差异显著,辐射剂量为50 Gy时,死亡率为54.66%;尖孢镰刀菌粗毒素对玉女兰类原球茎存活率影响显著,当粗毒素滤液浓度为80%时,玉女兰类原球茎存活率为41.98%。采用逐步筛选法对经50 Gy^(12)C^(6+)辐射后的玉女兰类原球茎进行抗茎腐病筛选,获得14个抗性系类原球茎,筛选率为4.67%;对抗性系类原球茎进行分化、生根壮苗和移栽,获得3个抗性系Z50Gt_(1)、Z50Gt_(2)和Z50Gt_(3)。在含80%粗毒素滤液的培养基上抗性系类原球茎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均高于对照,POD活性峰值比对照提高了867.67 U·g^(-1)·h^(-1);丙二醛(MDA)含量呈现先高于对照,随着毒素胁迫时间的延长,转变为低于对照的趋势。对3个抗性系试管苗和小苗进行人工接种鉴定,结果表明,抗性系Z50Gt_(2)和Z50Gt_(3)的再生植株具有稳定的茎腐病抗性,2个抗病株系7个月大的盆栽植株病情指数分别为20.00%和19.33%,均为抗性级别。本研究结果为采用重离子辐射技术选育抗茎腐病杂交兰新品种奠定了基础。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