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杨木

杨木

杨木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1261篇,主要集中在轻工业、手工业、林业、化学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02篇、会议论文47篇、专利文献512篇;相关期刊190种,包括林产工业、林产化学与工业、东北林业大学学报等; 相关会议33种,包括第六届全国生物质材料科学与技术学术研讨会、江苏省造纸学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广东省造纸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等;杨木的相关文献由2195位作者贡献,包括张洋、杨桂花、陈嘉川等。

杨木—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02 占比:55.67%

会议论文>

论文:47 占比:3.73%

专利文献>

论文:512 占比:40.60%

总计:1261篇

杨木—发文趋势图

杨木

-研究学者

  • 张洋
  • 杨桂花
  • 陈嘉川
  • 周定国
  • 周兆兵
  • 房桂干
  • 卢晓宁
  • 吉兴香
  • 贾翀
  • 刘君良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蒋通宝; 张文文; 吴开丽; 陈芸璟; 杨振虎; 刘苇; 侯庆喜
    • 摘要: 采用自水解预处理和纤维素酶水解双重温和活化的方法制备杨木基多孔碳,并将其用作超级电容器的电极材料,探讨了自水解预处理辅助纤维素酶水解对杨木基多孔碳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单纯利用纤维素酶水解只能使杨木基多孔碳在纹孔内产生少量孔隙,限制了酶水解对其电化学性能的提高作用;采用自水解预处理辅助纤维素酶水解处理,当纤维素酶与杨木质量比为0.05∶1时,得到的杨木基多孔碳制备的电极材料在0.1 A/g电流密度下,质量比电容达149.70 F/g;在2 A/g的高电流密度下,循环5000次后的电容保持率仍高达94.0%。
    • 刘莹; 杨森
    • 摘要: 本文通过热重分析仪研究了杨木与红薯秆共混物的热解特性并进行了热解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杨木的热解主要发生在两个阶段,而红薯秆发生在四个阶段。随着红薯秆的添加量由0%增加到66.7%,混合物的起始热解温度向低温区移动,并逐渐与纯红薯秆的重合;热解活化能也随着红薯秆添加量的增加呈逐渐降低的趋势,这说明在主要热解阶段,杨木和红薯秆的一次热解过程是彼此独立的,没有明显的交互作用。
    • 杜浩佳; 吕文华; 刘强强; 孔静; 王小青
    • 摘要: 【目的】研究改性材的微观形貌、化学结构和元素成分等变化,探讨三聚氰胺–尿素–葡萄糖(MUG)生物质树脂复合改性剂对杨木的改性作用机理,旨在为MUG复合改性剂的应用提供依据,促进木材的绿色改性。【方法】通过将有机硅烷等疏水基团,引入MUG生物质树脂与硅酸钠的复配溶液中,制备硅烷杂化MUG树脂/硅酸钠复合改性剂(GST),对杨木进行真空加压浸渍处理,测试改性杨木的物理力学性能,采用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仪(SEM-EDX)、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和X射线衍射仪(XRD)等,表征改性材的微观形貌、化学结构、元素成分和结晶度,利用微型量热仪(MCC)测试其燃烧性能和热解特性。【结果】SEM-EDX分析表明:GST改性剂渗透性好,能有效渗入木材细胞腔和细胞壁中;改性材的C、O、Si元素无规分布于木材细胞腔、细胞壁、细胞间隙等处,导管沉积最为明显;改性剂对木材孔隙的填充以及对纤维素非结晶区的充胀,有效提高了木材的尺寸稳定性和力学性能。FTIR分析表明:GST改性材中半纤维素等多糖与改性剂发生了交联反应,减少了C=O、-OH等吸水性基团。XPS分析表明:GST改性材的C1最多,C3最少,木材的多糖类物质、木质素醇羟基、酚羟基以及羰基等活性基团与改性剂发生反应,减少了羰基等活性基团,增加了C-H、C-C结构含量。XRD分析表明:GST改性材衍射峰无明显变化,相对结晶度增大,说明改性剂进入纤维素非结晶区使其分子排列更加有序。MCC分析表明:GST改性材的热释放能力、热释放速率峰值和总热释放量分别下降了65.7%、66.2%和6.2%,800°C残炭率提高了122.6%,热释放强度大大降低,火灾危险性减小。【结论】GST复合改性剂可有效渗入杨木内部,与木材中半纤维素等多糖发生交联反应,减少糖基等活性基团,使非结晶区排列更为有序,从而提升改性杨木的物理力学性能。
    • 胡强利; 纪佳俊; 冉雪蕾; 王梦蕾
    • 摘要: 以杨木树脂材、175°C真空热处理杨木树脂材、辐射松树脂材、190°C真空热处理辐射松树脂材为试验材料,研究改性木材种类、孔径比对抗拔力的影响以及孔径比与不同预埋螺母长度抗拔力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改性木材的种类不同,木材预埋螺母的抗拔力差异较大;木材预埋螺母的抗拔力随孔径比的增大而减小;当螺母长度确定时,4种改性木材的孔径比与抗拔力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 魏立婷; 贾丽丽; 张军华
    • 摘要: 以乙酸、乙酸-双氧水两步预处理后的杨木残渣为底物,探讨化学助剂的种类和浓度对纤维素酶水解的影响,并以纤维素酶水解液中单糖为碳源,对枯草芽孢杆菌进行发酵培养,探究表面活性剂种类和剂量对其发酵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额外添加1000nkat/g的β-葡萄糖苷酶,杨木葡萄糖和木糖得率分别提高到74.35%和95.43%。添加吐温-80、PEG-6000、木质素磺酸钠对酶水解均有促进作用,且PEG-6000促进效果更为显著。不同表面活性剂对发酵有不同影响,吐温-80和PEG-6000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菌株生长,而木质素磺酸钠对发酵有促进作用,添加量为1g/L时活菌数提高到2.10×10^(9)CFU/mL。研究结果为木质纤维素的生物转化益生菌提供了科学依据。
    • 吴彦; 田中建; 陈嘉川; 张凤山; 房桂干; 吉兴香
    • 摘要: 探讨了预处理温度和预处理时间对杨木水热预处理液中各组分含量的影响,同时采用改良的Saeman双相动力学模型建立了预处理液中木糖和葡萄糖的反应动力学方程,通过非线性拟合确定了不同条件下木糖和葡萄糖生成及分解的反应速率常数,由阿伦尼乌斯公式线性拟合得出木质纤维原料水解反应活化能。杨木预处理过程中木聚糖易降解部分活化能(E_(f))为78.35 kJ/mol,难降解部分活化能(E_(s))为88.97 kJ/mol,木糖分解的活化能为80.17 kJ/mol;葡聚糖降解活化能(48.06 kJ/mol)低于葡萄糖分解活化能(90.18 kJ/mol)。研究结果表明:葡萄糖比木糖更加稳定,水热预处理温和的处理条件可实现溶解半纤维素的同时减少纤维素和单糖的降解。
    • 何锐; 刘雨晗; 石江涛; 黄琼涛
    • 摘要: 为探究溶剂体系对聚乙二醇浸渍处理后杨木尺寸稳定性的影响,采用分子量1000、2000和4000的聚乙二醇分别与丙酮、乙醇、水进行复配,然后浸渍杨木,考察了密度、增重率和体积膨胀率的变化。结果表明,丙酮作为溶剂时,浸渍后木材密度增幅最大,增重率显著高于乙醇与水的体系,常温30 d后尺寸变化最小。乙醇与水作为溶剂时,3种分子量的聚乙二醇浸渍木材密度和增重率相差不大,但乙醇溶剂在保持尺寸稳定性上明显优于水溶剂。丙酮作为溶剂时,易增加聚乙二醇在木材中的渗透性,提升增重率和木材密度,能有效控制体积膨胀率。说明聚乙二醇浸渍木材的性质与溶剂类型有关。
    • 赵天畅; 王杰; 侯海旭; 李海潮; 游婷婷; 许凤
    • 摘要: 合成两种新型三元低共熔溶剂:氯化胆碱/乙二醇/对羟基苯磺酸和氯化胆碱/1,4-丁二醇/对羟基苯磺酸,分别对杨木进行预处理。采用成分分析、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及扫描电镜等对预处理前后杨木的化学成分、结构及表面形貌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研究低共熔溶剂的氢键供体种类及预处理时间对杨木成分及后续酶水解的影响。成分分析及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氯化胆碱/乙二醇/对羟基苯磺酸及氯化胆碱/1,4-丁二醇/对羟基苯磺酸均可在短时间内(0.5~1.5 h)脱除大量木聚糖(>74%)和木质素(>70%),同时保留绝大部分纤维素(>74%)。X-射线衍射仪分析表明,预处理后杨木纤维素晶型仍为纤维素Ⅰ_(β),但结晶度上升。扫描电镜结果显示,样品表面粗糙度增加。酶水解结果表明,延长处理时间及增长氢键供体碳链均可促进纤维素酶水解,24 h酶解效率最高超过95%。因此,氯化胆碱/多元醇/对羟基苯磺酸体系可显著提高杨木的酶水解效率,是一种短时、高效的预处理体系,有望应用于开发低能耗的木质纤维素加工工艺。
    • 刘莹; 杨森
    • 摘要: 本文通过热重分析仪研究了竹粉与杨木粉共混物的热解特性,并对其动力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杨木和竹子的热解过程均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竹粉的添加使得样品的起始热解温度以及最大热解速率对应温度向低温区移动,这说明半纤维素和纤维素的热解阶段,二者存在协同作用。在200°C~500°C,二者混合无法明显降低热解活化能。此外,当杨木含量较高时,热解的残炭量逐渐下降,而杨木含量较低时,残炭量变化不大。
    • 马欣宇; 詹鹏; 卿彦; 刘进; 黄一磊; 余志强
    • 摘要: 采用水热耦合稀乙酸预处理技术对速生杨木进行拆解,研究了乙酸质量分数、固液比、温度及反应时间对杨木木糖去除率和纤维素拆解分离得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乙酸质量分数0.5%、固液比1∶20、温度170°C、反应时间30 min条件下,木糖去除率为92.9%,纤维素拆解分离得率为94.0%。通过对水热残渣和预处理液的结构与成分分析,表明水热耦合稀乙酸预处理是一种温和的拆解分离方法,其主要去除杨木纤维中半纤维素的木糖成分,将大部分木糖转化为低聚木糖,同时对纤维素和木质素的破坏较小,从而保护纤维素、提高纤维素酶的可及度。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