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构造意义

构造意义

构造意义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2年内共计414篇,主要集中在地质学、地球物理学、石油、天然气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08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46186篇;相关期刊122种,包括大地构造与成矿学、岩石学报、中国地质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2009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2006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大地构造及陆内变形暨第六届全国地质力学学术讨论会等;构造意义的相关文献由1352位作者贡献,包括李莉、白云山、牛志军等。

构造意义—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08 占比:0.88%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46186 占比:99.11%

总计:46600篇

构造意义—发文趋势图

构造意义

-研究学者

  • 李莉
  • 白云山
  • 牛志军
  • 许文良
  • 张传林
  • 罗金海
  • 和钟铧
  • 张宏飞
  • 徐学义
  • 李才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殷桂芹; 陈友良; 张宝玲; 顾孟娟; 王勤; 姚建; 尹观
    • 摘要: 在扬子板块西缘断续分布有多套变质沉积岩系,厘定区内不同岩石单元的时代对于探讨扬子西缘的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出露于扬子板块西缘米易垭口地区的五马箐组变沉积岩以及侵入其中的片麻状黑云二长花岗岩体进行了锆石LA-ICP-MS U-Pb定年和Lu-Hf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区内五马箐组的沉积时代介于1.19~1.01Ga,其地层归属为会理群而非康定群,位于五马箐组之下的“冷竹关组”并非变沉积地层而是一套片麻状黑云二长花岗岩体。五马箐组碎屑锆石年龄存在~1.56Ga、~2.50Ga两个主要峰值以及~1.43Ga、~1.68Ga、~1.87Ga、~2.32Ga、~2.68Ga五个次要峰值,推断其物质来源主要为扬子板块西南缘的撮科杂岩、隐伏的或还暂未发现的太古代基底岩石、同时期岩浆岩和早期变沉积岩的再循环。碎屑锆石的ε_(Hf)(t)值在~1.7Ga发生了显著变化,暗示扬子板块西缘的构造体制由陆壳汇聚向裂谷活动转变,且在~1.56Ga处于裂谷岩浆活动的峰期。花岗岩体正的ε_(Hf)(t)值反映出扬子板块西缘在~1.0Ga有一次新生陆壳生长事件,可能是格林威尔造山后的伸展塌陷构造背景下裂谷岩浆活动的产物。
    • 郑振华; 张勤山; 何利; 田滔; 李生虎
    • 摘要: 东昆仑东段益克郭勒侵入体主要由闪长岩、石英碱长正长岩、英云闪长斑岩及花岗闪长岩组成。锆石LA-ICP-MS U-Pb定年结果显示,闪长岩、石英碱长正长岩和英云闪长斑岩的年龄分别为(223.4±1.1)Ma、(222.9±1.3)Ma和(230.9±1.1)Ma,表明益克郭勒侵入体形成于中三叠世。益克郭勒中三叠世侵入岩属于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具埃达克质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最可能为后碰撞火成岩,反映了东昆仑造山带在中三叠世晚期已经进入后碰撞造山阶段构造演化。这一成果为揭示东昆仑造山带晚印支期构造环境和动力学机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 吴建勇; 龙自强; 刘斌
    • 摘要: 大排田岩体位于粤北澜河铀矿集区内,对研究区内大排田岩体粗中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进行了详细的岩相学和地球化学分析,以探讨其岩石成因、岩浆源区及与铀成矿的关系。结果表明,大排田岩体中粗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具有高SiO_(2)(73.6%~76.5%),富Al_(2)O_(3)(12.4%~13.5%)、富碱(K_(2)O=5.21%~5.63%,Na_(2)O=2.44%~2.76%),且钾大于钠,贫MgO(0.23%~0.52%)的特征,铝饱和指数(A/CNK)为1.30~1.56,FeO_(t)/MgO为3.21~6.61,属于高钾钙碱性过铝质花岗岩。大排田岩体微量元素显示了Rb、Th、U、Ta相对富集,Ba、Nb、Sr等元素相对亏损特征。稀土元素配分模式总体呈右倾型,轻重稀土分馏明显,轻稀土相对富集(112×10^(-6)~245×10^(-6)),重稀土相对亏损(26.7×10^(-6)~53.3×10^(-6)),Eu显示了负异常特征。上述地球化学特征指示其具有A2型花岗岩特征。推测其形成于拉张构造背景下,由变泥质沉积岩发生部分熔融形成的。
    • 张传林; 马华东; 李怀坤; 朱炳玉; 邱林; 王威
    • 摘要: 库鲁克塔格地区出露了塔里木克拉通最完整的前寒武纪基底,其中新太古界—古元古界构成了塔里木早前寒武纪结晶基底。本文详细总结了该区古元古界岩石组成及变质变形特征,并获得其中的变质火山岩锆石U-Pb年龄为(1965±13)Ma,代表了该区古元古界沉积年龄。结合区域地层格架、变质事件的研究,认为古元古界沉积时代为2.0~1.8 Ga,并在1.8 Ga发生角闪岩相变质。该变质事件是对北塔里木地体哥伦比亚超大陆汇聚的构造响应。依据岩石组合、前寒武纪大陆地壳生长过程及变质事件综合分析,推测北塔里木地体在中元古代之前属于印度—华北克拉通的一部分,哥伦比亚超大陆裂解过程中与印度—华北克拉通分离,形成一个独立的微陆块,并在罗迪尼亚超大陆汇聚过程中,与南塔里木地体拼合形成了统一的塔里木克拉通前南华纪基底。
    • 杜保峰; 张荣臻; 胡红雷; 何玉良; 刘品德; 程兴国
    • 摘要: 西昆仑西段库尔干一带新识别出退变榴辉岩,呈透镜状、团块状被三叠纪花岗岩包裹,岩石中发育石榴子石+辉石+金红石+石英的高压变质矿物组合,可见减压分解结构和“白眼圈”结构。岩石地球化学显示,退变榴辉岩SiO2含量45.19%~48.23%,Na2O+K2O为1.44%~3.82%,Al2O3为14.0%~17.19%,TiO2为0.48%~1.94%,原岩属拉斑玄武岩系列。稀土分布模式具轻稀土富集的弱Eu异常、右倾斜特征,微量元素Th,U明显富集,Ti,Nb呈亏损,具岛弧玄武岩特征。原岩为基性火山岩或侵入岩,形成于大陆边缘环境,经地壳物质混染。退变榴辉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分为两组:429 Ma左右限制了西昆仑地区原特提斯洋闭合后陆壳深俯冲-碰撞时代不晚于中志留世;228.4 Ma左右代表三叠纪古特提斯洋闭合后的一次强烈构造-岩浆活动事件。该认识对深入探索西昆仑造山带构造演化具重要意义。
    • 闫东晗; 徐智涛; 徐岳仁; 孙立影; 冯靖乔; 韩迪
    • 摘要: 在区域地质构造调查、地球物理资料和遥感解译基础上,采用钻探、槽探、^(14)C年代学测试等方法,对伊通-舒兰断裂带四平段NE向隐伏断层的时代、性质及构造意义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四平段断裂主要发育于上更新统长英质(含角砾)砂岩层内部,为逆冲推覆断层;2)槽探与钻孔揭露的耕土层、粘土层、泥质砂岩层和长英质(含角砾)砂岩层AMS^(14)C测年结果分别为-70~6270 BP、60~7780 BP、110~21780 BP和11740~26100 BP,断层活动年代总体应归属为前第四纪(>26100 BP);3)结合区域岩浆构造与地震事件可知,本次揭露的NE向隐伏断裂带可能形成于晚更新世。
    • 杜林涛; 李亚林
    • 摘要: 羌塘—拉萨碰撞造山作用是青藏高原中生代最为重要的构造事件,羌塘盆地内晚白垩世阿布山组是羌塘—拉萨碰撞造山作用的沉积记录。托纳木地区发育了北羌塘坳陷少有的晚白垩世阿布山组沉积,然而对其形成构造背景和动力学机制尚不清楚。本文通过对托纳木地区阿布山组沉积环境、物源区详细表明,该地区阿布山组下部以冲积扇环境为主,中上部为辫状河环境。砾石成分、古水流、砂岩岩石学、砂岩重矿物、碎屑锆石U-Pb定年等物源综合分析显示中央隆起带和盆地内部均为阿布山组提供物源,结合邻区阿布山组对比,认为研究区物源来自盆地内西南方向下伏沉积、晚三叠世那底冈日组火山岩以及盆地基底,阿布山组沉积受盆地内构造控制。托纳木地区阿布山组物源区特征反映了北羌塘晚白垩世地体内部的逆冲事件,与羌塘—拉萨地体碰撞有关。
    • 翟明国
    • 摘要: 近些年来,孔兹岩成为前寒武纪地质、变质地质以及大陆演化研究中一个使用非常普遍的词。在不少的文章中,孔兹岩被赋予特定的地质含义。例如,在变质作用中联系到高温-高压麻粒岩相或者是高温—超高温变质作用;在地质历史中,代表元古宙的特定时期;在构造环境中联想到古老大陆边界或者克拉通盖层,等等。这些说明孔兹岩类岩石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经过仔细分析,还可看到不同的研究者对于孔兹岩的定义、岩石组合和出露规律、变质环境和变质历史、构造指示意义诸方面的理解都存在很大的差异,甚至有时各说各话,不利于交流或产生歧义和误解。因此,有必要对孔兹岩一词的定义以及它的使用做一个梳理和界定,对其内涵、构造意义以及相关问题进行讨论。这就是本文的初衷。此外,本文还认为,华北的古元古代孔兹岩类的原岩是与其他沉积岩共生的富铝沉积岩,由于它们经历了高级变质作用,因此有相当比例的沉积岩变成原地-准原地重熔的花岗岩,并与变质的基性岩墙或岩体密切共生。含孔兹岩的沉积岩系具有沉积环境稳定的特点,不含或罕见火山岩层,是在新太古代克拉通化和古元古代“静寂期”之后的代表性裂谷型沉积组合。“静寂期”超过200 Ma,使得古老的陆壳有长期和充裕的风化时间,沉积物具有充分的搬运和分选特点,伴有厚层碳酸盐沉积,并以含有较普遍或较频繁出现的碳质黑色页岩夹层而与太古宙的沉积岩石相区别。华北的孔兹岩类的分布以及特点,具有全球可比性,对于理解可能的休伦裂谷事件和相伴随的大氧化事件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同时对于理解古元古代末期成山纪(Orosirian)的构造事件以及构造体制的重要转变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孔兹岩是地球特殊地质过程的记录。
    • 陈有炘; 朱生强; 裴先治; 王盟; 周海; 李佐臣; 李瑞保
    • 摘要: 伊犁地块是中亚造山带西南缘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南北缘出露前寒武纪变质基底,其中伊犁地块北缘温泉岩群中识别出奥陶纪岛弧型岩浆岩,被认为是准噶尔洋向南俯冲于伊犁地块之下的物质记录,但相应的变质作用记录很少有报道。近期,从温泉县托克赛地区温泉岩群中识别出的石榴角闪岩具有顺时针P-T-t轨迹,可能记录了伊犁地块北缘早古生代俯冲、碰撞事件,但其形成时代和构造属性尚不清楚。本研究在详细野外地质调查和岩相学研究的基础上,对托克赛石榴角闪岩及其围岩开展详细的岩石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托克赛石榴角闪岩呈透镜状分布于温泉岩群中,原岩为拉斑玄武岩,岩石TiO_(2)(3.10%~3.89%)含量较高,K_(2)O+Na_(2)O(0.76%~2.01%)含量低,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具有陆内裂谷拉斑玄武岩的特征(Th/Ta=1.70~2.76、Ta/Hf=0.23~0.37),来源于具有OIB特征的幔源岩浆。岩石较低的MgO(4.82%~6.40%)、Cr(70.8×10^(-6)~224×10^(-6))、Ni(9.68×10^(-6)~65.7×10^(-6))含量及Mg^(#)值(34.0~41.3)、Nb/U值(14.3~36.3)、Nb/Ta值(9.70~16.2)和La/Sm值(2.01~3.28),表明岩浆经历了较强的分离结晶作用和少量的地壳混染。锆石U-Pb测年结果显示石榴角闪岩原岩形成于新元古代中晚期,峰期变质时代为晚奥陶世末期(450~440Ma),围岩中的锆石和独居石均记录了同时期的构造热事件。综合研究认为,石榴角闪岩原岩形成于板内裂谷环境,是伊犁地块响应罗迪尼亚超大陆裂解事件的物质记录,暗示伊犁地块是原塔里木地块的一部分;石榴角闪岩及其围岩中识别出的奥陶纪末期高角闪岩相变质作用事件,记录了阿克套-温泉微陆块向南与伊犁地块或哈萨克斯坦微陆块的拼贴-碰撞过程。
    • 马方彬; 郗国庆; 任永健; 刘星旺; 于汪; 王朝金; 冯宏业; 柳霞丽; 钱洪夫
    • 摘要: 研究区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北缘南天山拜城以北,区内碱性岩研究程度较低。通过对区内碱性岩的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研究,探索其岩石成因及构造环境。主微量元素研究表明,碱性岩具富碱,高钾、铝,富集Rb、Th、U、Pb及LREE,低钙、镁,亏损Sr、Ba、Ta、Nb、Zr、Ti、P及强负Eu异常的特征,属准铝质高钾钙碱性—钾玄质花岗岩类,具I型花岗岩的特征,可能形成于造山晚期—同碰撞的构造环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