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植物多样性

植物多样性

植物多样性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2年内共计1992篇,主要集中在林业、植物学、建筑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72篇、会议论文95篇、专利文献540268篇;相关期刊612种,包括生态学报、生物多样性、北方园艺等; 相关会议85种,包括201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与技术年会、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5年会、中国园艺学会观赏园艺专业委员会2014年学术年会等;植物多样性的相关文献由5251位作者贡献,包括温远光、张喜、牟长城等。

植物多样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872 占比:0.35%

会议论文>

论文:95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540268 占比:99.64%

总计:542235篇

植物多样性—发文趋势图

植物多样性

-研究学者

  • 温远光
  • 张喜
  • 牟长城
  • 庄雪影
  • 杨殿林
  • 何浩
  • 常杰
  • 戴欢
  • 梁宏温
  • 蒲云海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梓豪; 李卓凡; 张雷; 高孝威; 杨海峰; 张文军; 王晓江
    • 摘要: 为探讨灌丛化对荒漠草原植被和土壤的影响,在四子王旗短花针茅荒漠草原选择不同灌丛化程度样地,进行群落调查并结合室内土壤理化性质测定,分析灌丛化对短花针茅草原植被(物种组成、生物量)和土壤(土壤容重、养分含量和碳氮比)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灌丛化程度增加,草本植物高度、地上生物量显著增加,草本密度、盖度、丰富度指数及Shannon多样性指数显著降低;随着灌丛化程度增加,各层土壤容重、总磷含量和总钾含量显著降低,各层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增加,土壤总氮含量和碳氮比均表现为0~10 cm无显著差异,10~20 cm显著增加,而20~30 cm显著降低。可得结论,一定程度灌丛化利于土壤养分积累,提高荒漠草原生产力。
    • 杨利华; 李金才; 黄小波; 何俊; 段海龙
    • 摘要: 为探究云龙天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云南松天然林草本层多样性的分布格局,选取云龙天池云南松天然林林下草本植物为研究对象,调查其组成与结构、重要值,求算物种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Pielou指数,分析不同海拔梯度下草本植物的物种组成和多样性特征。结果显示,云龙天池云南松天然林中草本植物共有33种,分属16科31属,其中菊科所包含的物种数最多;宽穗兔儿风和野拔子为优势种,重要值分别为0.285和0.184。物种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以及Pielou均匀度指数在高海拔及低海拔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物种多样性各指数均随海拔的上升呈下降的趋势,海拔对4个多样性指数可解释的变异量分别为23%、28%、21%和17%。
    • 于冲
    • 摘要: 随着当前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原有自然植被受人为因素影响而被破坏和退化,使得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恢复和重建健康的生态系统成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因此,在城市建设中越来越关注生态园林的兴建。其不仅能够改善环境、丰富植物多样性,同时能够优化生态系统结构,切实推动可持续发展。而在当前生态园林建设中,应当结合当前现状,注重保护植物多样性,以升级城市绿地系统,美化城市景观。鉴于此,本文主要阐述生态园林建设中植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意义,并根据现阶段的现实情况,提出有效对策和路径,旨在进一步推动城市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加快生态恢复速度。
    • 彭浪; 段剑; 刘士余; 汤崇军
    • 摘要: [目的]对比分析花岗岩侵蚀区不同水土流失治理年限的植物物种组成、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差异,为花岗岩侵蚀区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重建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在江西省兴国县平江流域花岗岩侵蚀区,选择治理4 a, 14 a, 24 a, 34 a的4个不同治理年限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以未人为治理林地和次生林作为对照,采用样方调查法,调查分析不同林地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结构及植物多样性。[结果](1)共调查植物43种,隶属于31科41属,其中乔木层17种,灌木层8种,草本层18种。(2)“竹节沟+乔灌草”措施能够有效增加植物多样性,促进植被恢复与演替,不同治理年限林地的辛普森指数和香农—威纳指数均大于未人为治理林地。(3)随着水土流失治理年限的增加,植物群落的辛普森指数、香农—威纳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呈上升—下降—上升的趋势,且均小于次生林。(4)不同治理年限林地、次生林和未人为治理林地之间的共有物种较少,整体上表现为不相似。[结论]仅靠自然封禁难以有效恢复花岗岩侵蚀区的植物多样性,“竹节沟+乔灌草”措施能有效促进植被恢复,提升植物多样性
    • 彭浪; 段剑; 刘士余; 汤崇军; 郑海金
    • 摘要: [目的]对比不同治理模式治理模式下植物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差异,为水土流失治理与植被恢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江西省兴国县塘背小流域为研究区域,选取果园开发(模式A)、生态恢复(模式B)为水土流失主要治理模式,以次生林、未人为治理样地(对照,CK)作为对照样地,采用群落学样方调查法,调查分析各林地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结构及植物多样性。[结果]①模式A、模式B、次生林、CK的乔灌层优势种分别为脐橙、马尾松、青冈和马尾松。草本层优势种在模式A中为马唐、其余3组均为芒萁。相较CK,模式A群落结构发生改变,模式B的群落结构并没有改变,仍以马尾松、芒萁等阳性先锋植物为主;②次生林的物种丰富度、辛普森多样性指数、香农—威纳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最高,相较于CK,模式A、模式B对于物种丰富度及植物多样性均有提升,两者多样性水平相近;③各样地植物群落组成整体表现为极不相似,共有植物种仅有一种。相较于模式A,模式B、次生林和CK之间的群落组成较为相似。[结论]进行水土流失治理有利于植被的恢复。果园开发模式在满足水土流失治理和植被恢复的同时,具备一定的经济效益,是值得推广的水土流失治理模式。
    • 汪洁琼; 陈俊延; 王蓉蓉
    • 摘要: 针对上海正大力推进绿化品质提升的“四化”建设,研究提出在城市滨水空间的景观营造中应当注重同时兼顾植物多样性与公众景观偏好的秋叶植物配置,通过对上海市黄浦滨江景观带两岸的16个群落样地开展的实地调研,运用问卷调查与BIB-LCJ法获得公众对各秋叶植物景观单元的偏好程度,结果表明:(1)秋叶植物群落中能显著影响公众景观偏好的关键性指标是群落秋叶植物变色率、秋叶植物优势度、群落垂直结构层次;(2)秋叶植物群落多样性指标不与公众景观偏好呈现明显的相关性,而增加秋叶植物优势度,即增加秋叶植物在群落中的比例,可显著提升公众景观偏好程度;(3)含有圆锥形树冠样地的公众偏好程度显著增高;(4)提高群落秋叶植物变色率能提升公众偏好度,而秋叶乔木具有高大树冠,与低矮灌木相比,更能显著提升视野中的变色比例,因此增加秋叶乔木在秋季植物群落中的比例是有效提高公众偏好的重要手段;(5)不同变色类型的秋叶植物中黄色叶更受欢迎。研究最后总结了城市滨水空间秋叶植物群落优化模式,为“平衡型彩化”的植景规划设计循证提供参考。
    • 陈秋海; 周晓果; 朱宏光; 温远光; 王磊; 邵文哲; 张彧娜
    • 摘要: 桉树人工林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一直是全球性争议的热点问题,桉树与珍贵乡土树种混交的生态环境效应备受关注。为探究桉树混交营林措施对林地土壤养分及林下植物功能群的影响,该研究以桉树纯林(PE)、桉树×红锥混交林(MEC)和红锥纯林(PCH)为对象,开展了林下植物群落及环境因子的调查测定。研究结果显示:不同林分的土壤理化性质具有显著差异,混交林的土壤pH、有效氮(AN)和有效磷(AP)含量显著高于纯林;而土壤含水量(SMC)、有机碳(SOC)、总氮(TN)含量及C∶N和C∶P在混交林中没有显著优势,并呈现PEMEC>PCH的趋势。混交林显著增加林下木本植物功能群(WFG)的物种丰富度,而PCH显著增加蕨类植物功能群(FeFG)的物种丰富度。混交林的WFG和禾草植物功能群(GFG)的重要值均显著高于红锥纯林,而红锥纯林FeFG的重要值显著高于混交林。主坐标分析结果表明,MEC与PE的林下植物功能群组成差异不显著,但与PCH的差异显著;冗余分析结果揭示了AN和AP是WFG占优势的主要影响因子,SMC、TN和SOC是FeFG占优势的主要影响因子,SBD是GFG占优势的主要影响因子。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在南亚热带地区桉树与红锥混交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林地土壤养分的有效性和林下植物多样性
    • 陈双双; 朱宁华; 周光益; 袁星明; 尚海; 王迤翾
    • 摘要: 目前石漠化地区的植被恢复是生态系统研究的一大难题。以武陵山石漠化综合治理国家长期科研基地人工林为研究区,通过野外踏查选定樟树-马尾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该地区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在无石漠化、轻度石漠化、中度石漠化和强度石漠化4种等级石漠化环境下的植被特征、土壤物理特征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以期探寻不同等级石漠化环境下人工林植被和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规律,为该地区生态恢复和石漠化治理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1)4种等级石漠化环境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存在显著差异,均匀度与丰富度指数随石漠化等级的增加而逐渐减小。(2)草本层植物共有24科35属36种,以禾本科、菊科为主;灌木层植物共有28科43属47种,以蔷薇科为主;乔木层植物共有13科13属13种,以樟科为主,物种相对丰富。同一物种对不同等级石漠化环境的适应性差异显著,蔷薇科植物可作为石漠化等级的区分指标。(3)同一石漠化环境下,除土壤容重外,土壤自然含水量、田间持水量、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土壤通气度等土壤物理指标随土层的加深呈减小趋势。不同石漠化环境下土壤物理特征(土壤容重、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除土壤容重以外,其他指标随着石漠化等级的增加呈现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4)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物理特征与石漠化等级、植物多样性指数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P<0.05)。主成分分析表明,土壤容重、土壤自然含水量、田间持水量、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毛管孔隙度和总孔隙度是影响不同等级石漠化环境下植物群落特征的主要土壤因子,累积解释量为82.486%。综上,在人工造林一定时间后,该区域不同等级石漠化环境下的物种数量逐渐增加,土壤物理结构有所改善,植被和土壤之间存在相互作用,但距离恢复成理想的群落结构还有一定的差距。建议在后期植被恢复时不仅要考虑植物的多样性,还要考虑不同石漠化等级的适生植物物种。
    • 覃应花
    • 摘要: 为了探讨小区园林绿化景观设计方案,笔者主要从设计原则和植物多样性应用这两个方面着手,首先分析小区园林绿化景观类型,之后通过具体案例解读景观设计原则,发现:在现代化设计理念中,设计师应该遵循人本性、生态性、整体性、特色性四个原则,突出显示小区不同类型功能区的特点,充分运用艺术手段,设置植被多样性,最终提升小区绿化景观品质感,使小区更加富有人文气息和自然气息。
    • 李惠珍; 王天琦; 黄楠; 闫文彬; 罗雅琴; 黄子轩; 刘志英
    • 摘要: 植物多样性是影响牧草光合特性和生物量的重要因素,探究不同植物多样性水平下牧草光合特性及生物量的变化,对于优化多年生混播草地物种配置、提高持久性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以羊草、无芒雀麦、紫花苜蓿和扁蓿豆为对象,按照1、2、4个物种丰富度梯度,构建3个多样性水平的人工草地。结果表明,不同牧草及多样性水平下叶片的荧光参数具有显著差异(P<0.05)。单播豆科牧草的实际光合效率[Y(Ⅱ)]高于禾本科牧草26.16%,与各物种单播相比,2物种混播下羊草、无芒雀麦、紫花苜蓿的Y(Ⅱ)分别增加了1.17%、14.23%、16.97%;4物种混播下羊草、无芒雀麦、紫花苜蓿和扁蓿豆的Y(Ⅱ)分别降低了4.48%、44.27%、1.70%、62.22%。2物种和4物种混播的地上生物量分别比单播增加了13.99%和15.03%,且禾本科牧草地上生物量的增加幅度明显高于豆科牧草。扁蓿豆地上生物量与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与光化学淬灭系数(qP)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综上,豆科与禾本科牧草两物种混播更利于牧草充分利用光能,并且有利于维持较高的牧草产量。这将为半干旱区人工草地建设和可持续利用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