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植物功能群

植物功能群

植物功能群的相关文献在2006年到2022年内共计99篇,主要集中在植物学、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林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6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146518篇;相关期刊49种,包括生态学报、植物分类与资源学报、植物生态学报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2010全国博士生论坛——植物生物学等;植物功能群的相关文献由369位作者贡献,包括温远光、丁圣彦、朱宏光等。

植物功能群—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6 占比:0.01%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146518 占比:99.99%

总计:1146615篇

植物功能群—发文趋势图

植物功能群

-研究学者

  • 温远光
  • 丁圣彦
  • 朱宏光
  • 胡楠
  • 范玉龙
  • 卢训令
  • 廖秉华
  • 柳静
  • 翟元杰
  • 周晓果

植物功能群

-相关会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宋梓涵; 李希来; 李杰霞; 卡着才让; 马戈亮
    • 摘要: 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活动在高寒草甸上会形成各种类型扰动斑块,扰动斑块类型的转变是导致草地退化的原因之一。目前,斑块类型发生转变的关键影响因子尚不清楚,因此,对高寒草甸活动斑块、非活动斑块和恢复斑块三个扰动斑块类型植物功能类群结构、根土复合体特征和斑块分布特征进行研究,旨在探讨斑块类型发生转变的主要因子,说明高寒草甸退化机理。研究结果表明,高寒草甸中活动斑块土壤表层由于放牧和高原鼠兔活动扰动强度大,无法形成稳定的植物群落,非活动斑块的植物群落处于次生演替早期阶段,但是恢复斑块已具备高寒草甸优势种莎草科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退化高寒草甸中活动斑块与非活动斑块呈现镶嵌性分布,而恢复斑块相对独立没有镶嵌性分布现象。造成高寒草甸干扰斑块类型转变的主要原因是高原鼠兔活动强度由间歇性干扰转变为持续干扰的结果。
    • 陈秋海; 周晓果; 朱宏光; 温远光; 王磊; 邵文哲; 张彧娜
    • 摘要: 桉树人工林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一直是全球性争议的热点问题,桉树与珍贵乡土树种混交的生态环境效应备受关注。为探究桉树混交营林措施对林地土壤养分及林下植物功能群的影响,该研究以桉树纯林(PE)、桉树×红锥混交林(MEC)和红锥纯林(PCH)为对象,开展了林下植物群落及环境因子的调查测定。研究结果显示:不同林分的土壤理化性质具有显著差异,混交林的土壤pH、有效氮(AN)和有效磷(AP)含量显著高于纯林;而土壤含水量(SMC)、有机碳(SOC)、总氮(TN)含量及C∶N和C∶P在混交林中没有显著优势,并呈现PEMEC>PCH的趋势。混交林显著增加林下木本植物功能群(WFG)的物种丰富度,而PCH显著增加蕨类植物功能群(FeFG)的物种丰富度。混交林的WFG和禾草植物功能群(GFG)的重要值均显著高于红锥纯林,而红锥纯林FeFG的重要值显著高于混交林。主坐标分析结果表明,MEC与PE的林下植物功能群组成差异不显著,但与PCH的差异显著;冗余分析结果揭示了AN和AP是WFG占优势的主要影响因子,SMC、TN和SOC是FeFG占优势的主要影响因子,SBD是GFG占优势的主要影响因子。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在南亚热带地区桉树与红锥混交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林地土壤养分的有效性和林下植物多样性。
    • 郭丽珠; 吕进英; 王堃; 范希峰; 黄顶; 武菊英
    • 摘要: 本研究以坝上天然草地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草地利用方式(打草场、冬牧地、公牧地)对植物群落的数量特征、物种组成、功能群特征及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冬牧地的群落高度、物种数及物种多样性指数均最大,打草场的群落盖度显著大于放牧地(冬牧地和公牧地)且其地上生物量与冬牧地没有显著差异,同时打草场物种多样性指数与冬牧地相近,而公牧地植被群落的大多数指标均最差。此外,放牧和刈割也显著影响群落物种及功能群组成,其中禾本科累积优势度、多年生禾草的累积优势度及组成百分比在放牧地都显著高于打草场,而多年生杂草在打草场中显著高于放牧地。综上,打草场利用方式对坝上天然草地植物群落特征的影响虽然次于冬牧地,但由于家畜的选择性采食,冬牧地浪费了草地的生产潜力,因此打草场利用方式有助于坝上天然草地的可持续利用。
    • 费璇; 锁才序; 向双; 孙书存
    • 摘要: 为阐明高寒草甸植物群落对长期季节放牧的响应机制,本试验选取有10年以上冷、暖季放牧历史的湿生、中生、旱生高寒草甸进行探究。结果显示暖季放牧(6月至10月)下,湿生草甸香农指数与物种丰富度均显著小于冷季放牧(11月至翌年5月)(P<0.05),而旱生草甸多样性指数显著大于冷季放牧(P<0.05);冷季放牧地上生物量显著高于暖季放牧(P<0.05),其中暖季放牧下莎草科地上生物量所占比例最高。湿生草甸暖季牧场与旱生草甸冷季牧场莎草科重要值最高,其余牧场均为双子叶杂草重要值最高(P<0.05);经ANOSIM检验,季节性放牧下群落结构均有显著差异(P<0.01),湿生、旱生草甸群落结构差异较大,而中生草甸群落结构差异较小。本研究表明长期季节性放牧会影响植物群落结构特征,研究可为不同生境草甸的放牧制度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 杨畅; 朱文琰; 许明圆; 王娅琳; 徐世晓; 孙平
    • 摘要: 长期过度放牧能显著改变高寒草甸的植物群落结构,严重时会导致草地发生退化,而草地生态系统具有自我恢复的能力,其中实生苗更新是草地维持生态稳定的重要途径。因此,探究不同放牧强度对实生苗群落的影响,对高寒草甸草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研究以青海省贵南县典型的高寒草甸植物群落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行不同强度的放牧模式[围栏封育(EG)、轻度放牧(LG)、中度放牧(MG)及重度放牧(HG)],调查试验样地的实生苗物种数和密度、土壤理化性质等数据,探究放牧效应对高寒草甸植物实生苗更新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封育样地相比,放牧会显著增加草地实生苗的物种数和密度(P <0.05)。2)与封育样地相比,放牧会显著增加草地实生苗群落的α多样性指数(P <0.05),且菊科和杂草的优势高于禾本科和豆科。3)放牧会导致草地表层土壤(0-10 cm)营养成分的流失,但土壤的全氮、全磷含量与草地实生苗的群落多样性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 <0.05)。4) HG样地草地实生苗的物种组成和密度呈下降趋势,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退化。研究认为放牧能够促进高寒草甸实生苗的建植,有利于维持草地生态稳定,且LG和MG有利于草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HG则会抑制实生苗的生长,造成草地退化。
    • 魏晶晶; 秦瑞敏; 张中华; 李永良; 邓艳芳; 马丽; 苏洪烨; 佘延娣; 常涛; 周宸宇; 杨旭芹; 邵新庆; 孙建; 周华坤
    • 摘要: 为探究退化高寒草地植物群落组成及土壤性质的变化规律,本研究选择铁卜加、河南县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地为研究对象,对轻、中、重度退化高寒草地的植物群落结构组成和土壤理化性质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随退化程度加剧,植被群落优势种由莎草科为主逐渐转变为杂类草为主;植被高度、盖度、地上-地下生物量逐渐减小;Patrick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与Pielou指数呈先增后减趋势;土壤含水量、全碳、有机碳、硝态氮含量明显减小且土壤pH值逐渐偏弱碱性,促使土壤养分含量不断流失,贫瘠化加剧;经相关系数矩阵图分析,退化草地群落植被生物量受土壤含水率和氮含量变化影响较为严重。总之,高寒草地退化接替过程中,杂类草逐渐占植物群落组成的主导地位,土壤含水率和氮含量变化是致使这2个地方草地退化的关键性因子。
    • 曾庆圣; 董辉; 宋霞; 王丹枫
    • 摘要: 该研究以桉树纯林、湿地松纯林、混交林的3种林龄阶段林分为对象,探究不同林龄林地土壤因子和林下植物丰富度及重要值,明确林下植物功能群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 表明,3种类型林分土壤全氮、全钾、钾氮比与植物功能群重要值都有着显著的相关性,土壤氮元素和钾元素对林下植物群变异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不同林分类型不同林龄人工林林下阳性、耐阴性植物功能群丰富度和重要值都存在显著差异,随着林龄或混交树种增加,耐阴性植物功能群的丰富度增加,重要值降低,群落逐渐向成熟阶段发展.
    • 周晓果; 左晓庆; 温远光; 王磊; 朱宏光; 梁宏温; 邵文哲; 陈秋海; 张彧娜
    • 摘要: 除草剂在桉树人工林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但关于除草剂对桉树人工林林下植物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知之甚少.通过桉树人工林低剂量高频率(LHF)、中剂量中频率(MMF)、高剂量低频率(HLF)除草剂喷施试验,并与人工除草(MT)为对照,比较分析不同剂量、不同频率除草剂施用对林下植物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 表明,施用除草剂导致桉树人工林林下植物种类和功能群组成发生显著变化,但并未显著降低林下植物群落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随除草剂施用频率的降低及恢复时间的增加,物种丰富度及多样性指数呈恢复趋势.除草剂施用也导致土壤养分含量降低.除草剂通过对林下植物群落和土壤养分的负面影响间接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LHF显著降低藤本植物而显著提高蕨类植物功能群的重要值,从而显著降低了微生物群落、真菌和放线菌的磷脂脂肪酸(PLFA)含量.MMF显著降低木本和藤本植物而显著提高禾草植物功能群的重要值,导致土壤微生物群落和放线菌的PLFA含量显著降低.HLF未显著影响林下植物及土壤微生物群落,但土壤全磷含量显著降低,速效磷含量也大幅下降.施用除草剂显著降低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含量.因此,生产上应减少除草剂的施用,以减少对林下植物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的负效应.
    • 郑红玉; 刘秀梅
    • 摘要: 植物功能群是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揭示环境对植物的影响机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研究是在局域尺度上研究不同退化梯度上植物功能群对环境的适应机制,结果表明:随着草地退化程度的加剧,植物功能群组成、地上生物量、土壤含水量、容重、pH值等发生显著变化——从未退化、轻度退化、中度退化、重度退化的变化,禾本科丰富度均在重度退化时最小,差异不显著(p<0.05);随着退化程度的增加,禾本科牧草地上生物量所占比例大幅下降,而其他牧草所占比例明显增加,土壤湿度逐渐减小,容重逐渐增大,pH值逐渐升高.
    • 郑红玉; 刘秀梅
    • 摘要: 植物功能群是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揭示环境对植物的影响机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研究是在局域尺度上研究不同退化梯度上植物功能群对环境的适应机制,结果表明:随着草地退化程度的加剧,植物功能群组成、地上生物量、土壤含水量、容重、pH值等发生显著变化——从未退化、轻度退化、中度退化、重度退化的变化,禾本科丰富度均在重度退化时最小,差异不显著(p<0.05);随着退化程度的增加,禾本科牧草地上生物量所占比例大幅下降,而其他牧草所占比例明显增加,土壤湿度逐渐减小,容重逐渐增大,pH值逐渐升高。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