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放牧

放牧

放牧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2898篇,主要集中在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中国文学、农业基础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532篇、会议论文11篇、专利文献355篇;相关期刊747种,包括生态学报、畜牧与饲料科学、养殖技术顾问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中国草学会饲料生产委员会第十六届学术研讨会、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生态学分会第七届全国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第三届中国牛业发展大会等;放牧的相关文献由5225位作者贡献,包括侯扶江、韩国栋、常生华等。

放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532 占比:87.37%

会议论文>

论文:11 占比:0.38%

专利文献>

论文:355 占比:12.25%

总计:2898篇

放牧—发文趋势图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关键词

    • 桂建华; 马腾飞; 胡姝娅; 陈晓鹏; 王常慧; 董宽虎
    • 摘要: 围封是退化草原修复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围封将有助于恢复退化草地的物种多样性和提高草原植被生产力。以内蒙古锡林河流域长期围封和自由放牧的羊草草原及大针茅典型草原为试验对象,通过样方调查研究长期围封对地上地下生产力和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围封显著增加了羊草和大针茅典型草原植物群落的总盖度、平均高度、平均密度和地上生物量;长期围封对羊草和大针茅典型草原物种多样性存在不同的影响,其显著提高了羊草和大针茅典型草原的丰富度指数,但显著降低了大针茅草原的均匀度指数;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在放牧处理下,大针茅草原植物群落的均匀度指数与地上生物量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但是羊草草原植物群落的均匀度指数与地上生物量间相关性不显著。长期围封对羊草草原和大针茅草原的大部分植物群落基本特征具有相似的恢复效果,仅对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存在差异性恢复效果。因此,围封管理过程中应该建立长期监测体系,适度放牧与割草相结合是维持典型草原生产力和多样性的重要草地管理方式。
    • 吴姣姣; 向明学; 拉多; 武俊喜
    • 摘要: 为了探明不同放牧强度如何影响物种的生态位和种间联结,本研究设置三种放牧强度,采用“Levins”方法计算物种的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值,以及使用方差比率法(VR)、卡方检验、联结系数(association coefficient,AC)和Ochiai(OI)指数分析了种间联结性。结果表明,中度放牧和禁牧增加了优势种的生态位宽度,但重度放牧却减小了优势种的生态位宽度;卡方检验表明三种处理下的15个主要物种所组成的105个种对中,分别有53.3%,52.4%,50.5%的种对表现出负联结性;联结系数AC表明,三种放牧强度下白草(Pennisetum centrasiaticum)与高山嵩草(Kobresia pygmaea)和黑褐穗薹草(Carex atrofusca)之间均呈负联结;OI指数表明,随放牧强度的增加,OI指数逐渐降低。因此,重度放牧使拉萨河谷温性草原主要物种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值降低,使群落内物种间联系不紧密,群落处于不稳定状态,不利于植物群落的发展。
    • 摘要: (1)补喂精料。一般细毛、半细毛孕羊,冬季每天要添加玉米、高粱、大豆、豆饼等精饲料200~300 g,有条件的可在孕羊分娩前15 d开始饮豆浆水。(2)科学放牧。母羊妊娠后期,每天要坚持放牧6~8 h。放牧时,稳走慢赶,不跨沟、不越坎、不惊吓、不走冰滑路面。出入圈门时要拦羊,防止拥挤,临产前最好留舍待娩。(3)保证饮水。每天给羊饮水2~3次,水质要洁净,饮温水更好。每隔5~7 d,在饮水中添加一些食盐,有利于调节食欲和保胎,增强孕羊体质和抗寒的能力。
    • 张文华; 杜瑶瑶; 王文情
    • 摘要: 干扰草地生态系统的重要因子是封育和放牧。以黄土高原云雾山草原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对比研究封育和放牧方式对甘青针茅营养成分的影响,以便制定更加合理的草地管理制度,使牧草的各种营养成分含量达到峰值,从而为退化草地生态学的发展和深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 王德平; 宋倩; 刘忠宽; 赵坤; 刘玉玲; 肖红; 曹婧; 戎郁萍
    • 摘要: 草地土壤微生物是维持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功能的关键要素,也是指示草地生态系统变化的敏感指标。通过对呼伦贝尔草地围封、刈割、放牧和开垦4种利用方式下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土壤理化性状的研究,了解草地利用方式对草地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1)草地开垦为农田后土壤全碳(TC)、全氮(TN)含量分别降低了41.45%和45.08%,电导率(EC)、速效磷(AP)分别增加了371.93%和139.40%;农田微生物群落磷脂脂肪酸(PLFA)含量受碳、氮限制。2)刈割草地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革兰氏阳性菌(G^(+))、革兰氏阴性菌(G^(-))及微生物群落PLFA量显著高于围封草地、放牧草地和农田。3)将4种利用方式综合分析可知,TC、TN与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G^(+)菌、G^(-)菌及微生物群落PLFA量正相关,与AP、pH、EC负相关。因此,草地开垦为农田造成土壤碳、氮养分流失,进而降低微生物群落PLFA量;综合土壤养分及微生物群落考虑,不建议呼伦贝尔草地开垦为农田使用。
    • 孙佳美; 刘智全; 钟瑾; 王天威; 王相权; 孙昌荣; 高树琴; 潘庆民
    • 摘要: 发展生态草牧业是我国新时代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南方草山草坡可利用面积约4.7×10^(5 )km^(2),具有丰富的光、热、水、土资源,牧草生长期长、生产力高,蕴藏着巨大的生态草牧业发展潜力。同时,南方草山草坡地形复杂,植被和气候呈现出明显的垂直分异。但是,迄今对南方草牧业模式的探索较少。为此,在云南省昭通市永善县开展生态草牧业科技示范工作,根据不同海拔的气候和植被特点,探索适合云贵高原不同海拔的草山草坡草牧业发展模式。得出:在高海拔(2500 m以上)地区,发展以放牧为主的草牧业模式;在中海拔(1500~2500 m)地区,发展放牧与舍饲结合的草牧业模式;在低海拔(1500 m以下)地区,发展以舍饲为主的草牧业模式,从而在云贵高原形成生态草牧业立体发展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南方草山草坡发展生态草牧业需进一步考虑草畜平衡、生态草牧业全产业链技术研发以及“科技+政府+企业+农牧户”模式的推广,以期为南方草山草坡生态草牧业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 洛桑塔青; 普布卓玛; 旦增姑桑; 格珍; 普布普赤
    • 摘要: 草地生态系统是我国最大的生态系统,放牧是草地生态系统最常见的利用方式。不同的放牧条件下,动物不喜食的或不可采食的毒杂草量增加,且由于家畜不均匀采食、践踏以及排泄粪尿等都会加剧草地异质性的程度,从而导致重度放牧情况下草地群落空间异质性高于适度放牧,导致草地生态系统的空间异质性存在差异。禁牧条件下,在一定的时间内可以提高典型草原的物种多样性,但持续时间不长。本文主要论述了不同放牧程度下以及游牧民定居条件下草地生态系统的异质性,并对我国草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做了展望。
    • 刘莉; 王明浩; 杨蔚; 任健; 张冉; 田健帆; 许文花; 马向丽
    • 摘要: 为了解不同干扰类型对土壤养分的影响,本研究以云南迪庆州高寒草甸为对象,分析了封育+火烧、封育+施肥、封育和放牧4种不同干扰类型下的土壤碳(C)、氮(N)、磷(P)、钾(K)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1)在同一类型干扰下,土壤C、N、P、K浓度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土壤C、N、P、K浓度与土层深度表现为负相关关系,均可用直线函数较好拟合。2)土壤C、N、P、K浓度以封育+施肥、封育地较高,其中,在0-30 cm土层,封育+施肥地土壤C、N浓度显著高于其他3种干扰(P <0.05);在0-10 cm土层,封育+施肥地土壤P浓度显著高于其他干扰。3)在0-40 cm土层,放牧与封育+火烧地C、N、P、K浓度大多低于其他两种干扰,表明放牧和封育+火烧干扰下的土壤营养严重流失。4)研究区域土壤中的N决定了该地草地生态系统中的化学计量学的过程变化。且土壤中C:N平均值为29.34,高于全国高寒草原平均水平(13.6),说明研究区域内土壤有机质分解速度较快,有机质处于匮乏状态。故封育+施肥是该地区高寒草甸草地恢复以及放牧管理最佳措施。
    • 刘孟君; 扎西央宗; 尼珍; 阚向东; 次旺仁增; 达娃顿珠; 任越
    • 摘要: 本试验旨在通过比较天然放牧条件下河谷型藏绵羊及其与萨福克羊杂交后代(萨藏杂交羊)的屠宰性能和肉品质,评估萨藏杂交商品羊生产模式是否适用于高寒高海拔牧区。选用体况、体型基本一致的3月龄断奶萨藏杂交羊、河谷型藏绵羊公羔各50只,做好标记放牧于隆子县热荣乡沃塘村天然牧场,放牧时间为15个月,正试期结束后分别选择接近组内体重平均值的萨藏杂交羊、河谷型藏绵羊各10只进行屠宰,采集背最长肌测定肉品质指标和营养物质含量。结果显示:1)7、18月龄萨藏杂交羊的体重极显著高于河谷型藏绵羊(P0.05)。3)萨藏杂交羊背最长肌的红度值极显著高于河谷型藏绵羊(P0.05)。4)萨藏杂交羊背最长肌中矿物元素(钙、铁、锌、硒)、胆固醇、维生素(维生素A、维生素E、维生素B1、维生素B2)含量与河谷型藏绵羊无显著差异(P>0.05)。5)萨藏杂交羊背最长肌中氨基酸种类及含量以及脂肪酸种类与河谷型藏绵羊无显著差异(P> 0.05)。萨藏杂交羊背最长肌中辛酸(C8∶0)、花生四烯酸(C20∶4n6)含量显著高于河谷型藏绵羊(P 0.05)。由此可见,天然放牧条件下,萨藏杂交羊的产肉性能高于河谷型藏绵羊,肉的营养品质与河谷型藏羊差异不大,且肉色及口感略优于河谷型藏绵羊。
    • 李营; 赵小蓉; 李贵桐; 林启美
    • 摘要: 土壤微生物量磷和磷酸酶在土壤磷的有效化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过度放牧干扰微生物主导的草原土壤磷的有效化过程,地形也会驱动土壤磷的形态转化和积累。然而,地形与放牧强度的交互作用对土壤微生物参与磷活化过程的影响尚不明确,它们对不同地形单元放牧强度的响应可能存在差异。基于十年定位不同地形单元(坡地和平地)放牧试验,研究不同地形单元放牧对土壤磷酸酶活性和微生物量磷(SMBP)的影响。结果表明,地形而不是放牧显著影响土壤全磷(TP)、有机磷(P_(0))、有效磷(Olsen-P)含量。坡地SMBP含量显著低于平地,平地重牧(G7.5-G9.0)显著提高了SMBP含量,而坡地放牧则对其没有显著影响。土壤碱性磷酸酶(ALP)和磷酸二酯酶(PD)活性的变化只受放牧影响,而酸性磷酸酶活性(ACP)受地形驱动。平地土壤PD、ALP活性与土壤理化性质间存在复杂的联系,且与放牧强度呈负相关关系,而坡地则只保留了土壤PD活性与磷、全氮(TN)的联系。平地和坡地的土壤ACP活性与土壤化学性质无关。土壤含水量(WC)驱动了平地和坡地SMBP和磷酸酶活性的差异,其中WC、P_(0)、TP、TN驱动平地土壤变化,而坡地土壤则受到WC、P_(0)、TOC的影响。综上,地形驱动SMBP和土壤磷酸酶活性对放牧的响应。本研究表明在平地放牧和坡地放牧是通过不同的方式影响的微生物活化磷的过程,并且土壤含水量起到关键作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