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植被分类

植被分类

植被分类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153篇,主要集中在植物学、林业、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3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74132篇;相关期刊82种,包括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山地学报、遥感信息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第二届成像雷达对地观测高级学术研讨会、2006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林业及生态建设领域相关学科、中国气象学会第25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等;植被分类的相关文献由477位作者贡献,包括余世孝、宋永昌、吕光辉等。

植被分类—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3 占比:0.17%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74132 占比:99.83%

总计:74260篇

植被分类—发文趋势图

植被分类

-研究学者

  • 余世孝
  • 宋永昌
  • 吕光辉
  • 师庆东
  • 张晓丽
  • 朱华
  • 温远光
  • 潘晓玲
  • 练琚蕍
  • 达良俊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乔雪婷; 张娟娟; 李文斌; 佟森; 李步杭; 杨琼; 徐华林; 陈婷; 余世孝
    • 摘要: 内伶仃岛植被,由于自然保护区的建立而得以迅速恢复。对其植被现状进行类型划分并绘制高精度植被图,对于保护区的科学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研究基于无人机技术所获取的全岛遥感影像,结合1个15 hm2大样地和113个100 m^(2)样地以及全岛踏查的317个样点的实地调查,对内伶仃岛的植被类型进行了划分,并绘制数字植被图,主要结果如下:(1)内伶仃岛主要的自然植被类型包括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南亚热带针阔叶混交林、南亚热带常绿灌丛、南亚热带竹林,并伴有滨海砂生灌草丛、红树林分布;(2)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该区域的气候顶极群落类型,占全岛植被分布面积的46.97%,居绝对优势地位,群落中优势物种破布叶Microcos paniculata和血桐Macaranga tanarius等均为内伶仃岛重点保护对象猕猴Macaca mulatta的主要食源植物;红树林退化明显,仅在东湾咀东侧和黑沙湾东侧海岸边有小面积分布,主要树种为蜡烛果Aegiceras corniculatum;(3)人工植被类型主要有台湾相思Acacia confusa、血桐、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幌伞枫Heteropanax fragrans、椰子Cocos nucifera和海滨木槿Hibiscus hamabo,以及荔枝Litchi chinensis和龙眼Dimocarpus longan等经济果林类型分布,其中台湾相思林为最主要人工植被,植被分布面积达29.80%,也是猕猴的最主要食源植物之一;(4)微甘菊Mikania micrantha和刺果藤Byttneria grandifolia分别为该岛屿最主要的外来入侵植物和本地有害植物,是除猕猴以外,影响岛内植被变化的重要胁迫因子,虽长期进行人工及化学防除,仍蔓延严重。通过无人机遥感影像技术和地面调查手段对内伶仃岛全岛植被进行精准复核,二者相互补充,为岛屿植被调查与植被制图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思路,运用地理信息系统绘制的数字化植被图,将为保护区提出合理、科学的植被保护策略和进行信息化管理提供重要依据,有利于维持内伶仃岛生态系统的稳定发展。
    • 温远光; 周晓果; 孙冬婧; 王磊
    • 摘要: 开展全国性植被清查、分类和植被志研编是一项重大的科学工程,可为山水林田湖草沙的系统性治理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本文介绍了中国植被调查的历史和现状,主要植被分类系统的分类依据、等级、分类结果和特点,以及国家和地方层面植被志研编进展,指出了我国植被科学研究中存在植被分类混乱、植被志研编体系尚不健全、缺乏统一的植被数据库建设、植被家底不清等不足,提出了加快建立国家数字植被大数据平台、进一步规范全国和地区植被志研编体系的建议。
    • 温远光; 周晓果; 王磊; 孙冬婧
    • 摘要: 广西是我国植被类型较丰富的省区之一,开展《广西植被志》研编意义重大。本文在全面总结广西植被调查研究历史的基础上,将植被调查研究的进程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50-1980年,第二阶段为1981-1999年,第三阶段为2000年至今。对《广西森林》《广西植被志要》和《广西植被(第一卷)》中的植被分类原则、等级、分类结果及各分类系统的特点进行分析比较。在遵循《中国植被志》的研编标准及规范的基础上,提出《广西植被志》的研编方案,建议以植被型组独立成卷,即可分为6卷:森林卷、灌丛卷、草丛卷、沼泽与水生植被卷、农林植被卷、城市植被卷。其中,森林卷可分为6册,即针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分册、落叶阔叶林分册、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分册、常绿阔叶林分册、季雨林和雨林分册、竹林分册;灌丛植被、草丛植被和沼泽与水生植被各独立成卷;农林植被卷分为两册,分别是农业植被分册和林业植被分册;城市植被独立成卷。此外,加上第一卷总论,《广西植被志》可由7卷13册组成。对建立10个植被信息数据库及广西数字植被大数据平台提出初步方案。《广西植被志》的研编及出版必将推动广西植被生态科学的进一步发展。
    • 张子慧; 李新国; 李勇
    • 摘要: 以博斯腾湖西岸湖滨带为研究区,采取高光谱数据和Sentinel-2A遥感数据,采用包络线去除(CR)法提取并分析箭杆杨、沙枣树和芦苇3种典型植被类别间的可区分特征,利用光谱角匹配(SAM)法对研究区3种典型植被的分布状况进行分类识别。结果表明:①SAM分类方法对3种典型植被的识别百分比为58.47%,基于包络线去除的光谱角匹配(CR-SAM)分类方法对3种典型植被的识别百分比为79.12%,CR-SAM能够突出植被光谱细节特征,减少环境背景对植被光谱的影响。②CR-SAM分类结果的总体分类精度为70.50%,较SAM分类方法提高了17.50%,Kappa系数由SAM分类方法的0.32增加到0.66,CR-SAM分类方法更能满足影像分类过程中的精度需求。③3种典型植被中,箭杆杨呈片状分布于道路两侧,面积3.98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01%;沙枣树主要分布于荒地与耕地之间的过渡带,面积19.76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9.98%;芦苇主要分布于湖滨带湿地及开都河下游沿岸,面积174.26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88.01%。
    • 濮毅涵; 张栋; 徐丹丹; 栾兆擎
    • 摘要: Sentinel-2A影像凭借其较高的空间分辨率和时间序列连续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植被生长监测领域,其红边区域窄波段的设置保证其可精确捕获植被的光谱红边特征,为高植被覆盖区域的植被群落分类提供了可能性.以太湖竺山湾湖滨带区域的植被缓冲带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植被红边斜率计算模型,统计不同植被群落红边斜率的年内变化趋势,评价红边斜率在湖滨带植被群落分类中的效果,辅以基于归一化植被指数的分类结果、不同分类方式下各植被群落间可分性的定量统计作为验证.研究结果显示,植被红边斜率在湖滨带植被群落分类中应用效果较佳,且在植被高覆盖时期优势更为明显.通过研究分析,可以认为Sentinel-2A的光谱红边斜率特征在植被群落分类中具有较好的应用能力.
    • 廖金雷; 张磊; 周湘山; 陈洪刚; 熊淑华; 卿粼波
    • 摘要: 对于基于高光谱图像的植被分类,利用三维卷积神经网络和空谱结合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但存在计算代价大、参数过多容易过拟合等问题.基于此,设计了一种三维卷积与二维卷积相结合的深度网络,通过数据分块的思想减小了计算量;并提出了一种融合植被指数的特征提取方法,改善了现阶段因高光谱图像样本数量少、光谱层间信息相关度高,造成的容易过拟合的问题.在植物园数据集、IP数据集和PU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以较低的计算复杂度取得了出色的分类效果,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 宗影; 李玉凤; 刘红玉
    • 摘要: 基于Sentinel-2数据,以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核心区为研究区,采用基于面向对象的随机森林模型对研究区内的湿地信息进行分类研究.首先,对影像进行分割处理,计算光谱特征、纹理特征、水体指数、植被指数与纹理特征,并对特征重要性进行排序筛选.其次,基于此构建5种特征组合方案,并对研究区进行分类,比较不同组合的分类精度找出研究区最优的特征组合方案.最后,实验表明:通过特征优选后的随机森林算法进行分类效果最好,总体精度达到87.07%,Kappa系数为0.84.其中互花米草在3种植被中分类精度最高,为97.73%.证明此方法能够有效提高滨海湿地的分类精度,可用作该区域湿地变化研究.
    • 乔秀娟; 姜庆虎; 徐耀粘; 李伟; 江明喜
    • 摘要: 本文在文献研究和野外调查数据的基础上,从植被研究历史、植被类型组成和分布规律等方面,介绍了湖北省自然植被研究情况,并参考"《中国植被志》编研"拟定的分类系统,拟定了新的湖北省自然植被分类系统.湖北植被研究历史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标本采集和森林资源勘察阶段(20世纪70年代前)、全面调查和植被区划阶段(20世纪70年代到21世纪初)和自然保护区调查阶段(21世纪初到2015年).湖北的自然植被可分为森林、灌丛、草本植被、沼泽和水生植被等4个植被型组,植被型组又可划分为15个植被型、72个群系组、232个群系,其分布存在明显的纬度、经度和垂直分布格局.建议湖北植被未来研究要以详实的样方资料为基础,加强灌丛和草地植被的调查研究,对植被进行定量分类和排序,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推动《湖北植被志》的编研.
    • 杨小波; 陈宗铸; 李东海
    • 摘要: 本文结合历史资料和本团队30多年的野外样方调查数据,分析了海南植被的组成与结构特点,修订和完善了海南植被分类体系;通过遥感解译、样方数据和野外实地核实,完成了海南植被分布图的绘制.在水平地带性上,海南植被可区划为热带雨林区和季雨林区.在热带雨林区,垂直地带上可区划为低地雨林、山地雨林、高山云雾林和山顶灌丛;在季雨林区,植被类型垂直地带性差异不明显.非地带性植被类型有海草床(草丛)、红树林、滨海丛林,包括潟湖、岛屿和河口等海岸丛林(含三沙市的岛屿丛林)、滨江(河)丛林、次生草丛、次生灌丛和藤蔓丛等.海南植被可划分为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两大类,自然植被可分为森林、灌丛、草丛和藤蔓丛4个植被型纲, 5个植被型组, 14个植被型, 196个群系("群系"=《海南植被志》中的"类群");人工植被主要有3个植被型组:生态保护植被型组、生态景观植被型组和农业生产植被型组,共9个植被型.本研究同时完成了海南省尺度(不含三沙市)、市县尺度和乡镇尺度等三个级别的分布图(1:5万比例尺).
    • 张慧; 赵涔良; 朱文泉
    • 摘要: 充分利用多源植被分类/土地覆盖分类产品各自的优势,通过专门设计与青藏高原植被类型相适应的植被分类体系,选用集成分类方法,在数据可靠性的基础上遵循一致性的原则,制作了青藏高原现状植被图,其在现势性、分类体系的针对性和分类精度上均表现更优.从分类结果的现势性来看,青藏高原现状植被图较早期中国植被图能更好地反映青藏高原植被覆盖现状;从分类体系的针对性来看,青藏高原现状植被图采用了针对青藏高原植被专门设计的分类体系,有利于从多源数据产品中充分提取出具备高可靠性和一致性的植被覆盖信息;从分类精度来看,青藏高原现状植被图的总体精度(78.09%,Kappa系数0.75)较已有相关数据产品提高了18.84%~37.17%,特别是对草地、灌丛等植被类型的分类精度有明显提升.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