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水土保持林

水土保持林

水土保持林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512篇,主要集中在林业、农业基础科学、农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99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46280篇;相关期刊215种,包括山西水土保持科技、中国水土保持科学、中国水土保持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第十四届中国科协年会第六分会林业新兴产业科技创新与绿色增长学术研讨会、第二届辽宁现代农业发展论坛、2005全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学术研讨会等;水土保持林的相关文献由796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建军、沈慧、佘济云等。

水土保持林—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99 占比:1.07%

会议论文>

论文:10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46280 占比:98.91%

总计:46789篇

水土保持林—发文趋势图

水土保持林

-研究学者

  • 张建军
  • 沈慧
  • 佘济云
  • 姜凤岐
  • 曾思齐
  • 王世忠
  • 杨吉华
  • 刘启慎
  • 刘新宇
  • 卞义宁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赵玉堂; 胡文萍
    • 摘要: 通过对《云南省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操作细则(2013年修订)》中水源涵养林与水土保持林的定义及区划条件进行分析,提出水源涵养林是江河干流及其重要支流上游发源地汇水区内以涵养水源为主要目的的有林地、疏林地和灌木林地,而水土保持林则是以防止水土流失、保持与恢复土壤肥力为主要目的。为此,从土地利用、分布地域、功能与经营目的、林分起源和结构、林地保护等级等方面探讨了水源涵养林与水土保持林的划分差异。
    • 王永辉(文/图)
    • 摘要: 通过对楚雄彝族自治州武定县干热河谷地区的自然环境条件的分析,按上、中、下三个坡位及立地类型,根据“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对干热河谷的自然环境条件、造林技术、造林植物的耐旱性、植物生理等方面进行研究,通过特殊的整地方式,对天然降雨进行再分配,并针对坡面水土流失的形式和程度,营造出优良的水土保持林,发挥森林多种效益,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缓解干旱制约,控制水土流失,减少自然灾害,满足人民对林产品的需要,实现社会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 胡万波
    • 摘要: 为了改善生态环境,减少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我国早在2000年就启动了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建设。根据退耕还林工程在干旱地区的实践,生产中采用牧草与林木相结合的间作栽培模式,能更好地开发利用和保护土地,防止水土流失,解决纯生态林生产周期长、成本高、见效慢及封山禁牧发展舍饲养殖缺草的问题,有效增加退耕农户的收入,确保退耕还林“退得下,稳得住,不返弹,能致富”,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结合。一、树种及草种选择目前适合在干旱地区林草间作技术中推广的树种较多,包括水土保持林树种(如沙棘、柠条、山杏、沙枣、四翅滨藜等)、水土保持用材林(如旱柳、毛白杨、油松、白榆,伴生的树种可以选择沙棘)、生态经济林树种(如沙枣、花椒、食用杏、大果沙棘等),适合的牧草种类包括白三叶、紫花苜蓿、黑麦草、红豆草、锤穗披碱草等。
    • 王辅; 何倩; 韩芬; 张鹤; 赵强
    • 摘要: 为分析果树经济林在区域水土保持生态中的补偿性作用和深层次影响,给地方绿色GDP提供基础数据支持,提取甘肃省平凉市2012—2020年统计年鉴、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当地政府公开的数据和同期水土保持公报数据,借鉴生态功能服务价值理论和研究方法,依据《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GB/T 38582—2020),对平凉市境内葫芦河流域果树经济林和同期水土保持林的生态功能服务价值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黄土丘陵沟壑区果树经济林和水土保持林虽然在林型和用途方面具有很大的差异性,但在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释氧、林木养分固持、净化大气环境、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服务价值的贡献方面没有显著差异。同时分析了果树经济林在保持水土、维持区域生态良性循环方面潜在的巨大生态功能量和作用。
    • 齐飞宇
    • 摘要: 该文分析了辽西干旱地区营造水土保持林的重要意义,并结合实际提出了水土保持林可持续经营技术,包括科学选择树种、确定合适的栽植密度、改造油松纯林、推广农林牧复合经营模式等,以充分发挥辽西干旱地区水土保持林的生态效益.
    • 丛秀艳
    • 摘要: 作为重点的防护林建设区域,四平市全市林业拥有35 个国有场圃,98 个林业工作站,职工大约7000 人,林地占用面积可达28.31 万hm^(2),森林覆盖率可达16.9%。森林东部半山区域为水土保持林,主要种植落叶松、天然林、樟子松等;中部平原主要种植杨树,属于农山防护林;西部地区也主要种植杨树,属于防风固沙林。四平市在重视生态建设的基础上,采用多种措施改善林业经济管理。但实际运行期间,当地林业经济依然存在较多困难,经济比重较低,部分企业规模较小,无法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且林业经济链较短,初级产品较多,无法根据市场配置合理分配林业资源。
    • 曹佳锐; 龚可杨; 别宇静; 吴冠宇; 毕郑文; 拓卫卫; 王健; 佟小刚
    • 摘要: 为探究水土保持林恢复过程中土壤可溶性碳氮含量变化及其有机组成特性,揭示水保林土壤固存可溶性有机质的效应及机制.选取了黄土丘陵区恢复12-45a的人工柠条、刺槐林以及撂荒地,分析了土壤可溶性碳氮含量及其三维荧光光谱特征与特性参数的动态变化.结果 表明:随恢复年限的增加,3种植被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有机氮(DON)、无机氮(DIN)的含量均呈增加趋势,并且相同恢复年限下DOC、DON、DIN含量总体表现为撂荒<柠条<刺槐;但柠条和刺槐林土壤DOC:DON及二者占总有机碳、全氮比例并未持续增加,到恢复45a时DOC占总有机碳比例以及DOC:DON均以撂荒地最高,刺槐林最低,DON占全氮比例则表现相反.三维荧光结合平行因子分析得出所有样地土壤可溶性有机质(DOM)主要有大分子腐殖物质(C1)、低分子量类富里酸(C2)、类色氨酸(C3)及农业措施输入的腐殖物质(C4)4个组分,并且以C1组分占比最大,平均达37.4%.随恢复年限增加,3种植被土壤DOM中C3组分占比升高,C2和C4组分占比降低,C1组分占比在柠条和刺槐林中升高,在撂荒地中则降低.不同植被土壤可溶性有机质荧光指数(FI)、新鲜度指数(β:α)及自生源指数(BIX)差异不显著,分别为1.63、0.58、0.59;不同恢复年限撂荒地腐殖化指数(HIX)没有差异,但柠条和刺槐林显著高于撂荒且随恢复年限增加先增大后稳定.综上,水保林持续恢复可以显著提升土壤可溶性碳氮含量,也使土壤可溶有机质组成趋向复杂和相对稳定,利于累积固持,特别以刺槐林效应最明显.
    • 时岩
    • 摘要: 皂角又名皂荚、扁皂角,为豆科落叶乔木,是我国特有的乡土树种之一,寿命长达600年,盛果期有200年,广泛分布在我国南北各地。皂角根系发达,耐旱,在年降水量300毫米左右的西部和北方地区,可用作防护林和水土保持林。皂角耐热、耐寒、抗污染性强,是城乡景观林、道路绿化的好树种,也是很好的绿篱树种。皂角具有固氮能力,能较好地改良土壤,适用性广,抗逆性强,综合价值高,和松树混交可抑制松毛虫,是天保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的优选树种。皂荚荚果和种子生物化学成分丰富,是医药、食品、保健品等的天然绿色原料。
    • 施政乐; 张建军; 申明爽; 刘畅; 胡亚伟; 徐勤涛; 李阳
    • 摘要: 为明确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水分的影响,采用土钻法在2019年和2020年4—10月定期对晋西黄土区人工油松林地、荒草地、农地0—10 m土层的含水量进行了观测研究。结果表明:(1)人工油松林地0—10 m土层的蓄水量为1281.13 mm,荒草地为1712.85 mm,农地为1804.77 mm。油松林地较荒草地和农地多消耗431.72,523.64 mm的水分,且多消耗的土壤水分主要来源于深层土壤。(2)3个土地利用类型0—10 m土层含水量的垂直变化可以划分为土壤水分剧烈变化层、弱变化层和稳定变化层,各层的含水量随时间的变化也不尽相同。(3)油松林根系的直接吸水深度为5.4 m,影响深度可达10 m土层以下,农作物的吸水深度为4.2 m,影响深度可达8 m土层以下。对研究区内地势平坦、交通便利的地方可种植农作物,促进当地农业经济建设;而针对油松林地土壤含水量低的现象,可采取适当水分管理措施降低林地耗水。
    • 摘要: 贵州省龙里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是水利部首批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位于龙里县东城郊。示范园2002年开工建设,2007年基本建成。主要示范内容包括水土保持林5000亩,封禁治理及生态修复面积3800亩,经果林1600亩,母本园400亩,苗圃200亩,盆景观赏园30亩,水土保持培训设施,降雨及径流观测设施,土壤侵蚀观测试验场,组织培养室、温室以及节水灌溉设施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