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的相关文献在1955年到2022年内共计8141篇,主要集中在农业基础科学、林业、农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722篇、会议论文356篇、专利文献6304篇;相关期刊1945种,包括生态学报、中国水土保持科学、中国水土保持等; 相关会议231种,包括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第七届全国泥沙基本理论研究学术讨论会、第十届海峡两岸水土保持学术会议等;黄土高原的相关文献由11122位作者贡献,包括邵明安、李占斌、上官周平等。

黄土高原—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722 占比:53.69%

会议论文>

论文:356 占比:2.48%

专利文献>

论文:6304 占比:43.83%

总计:14382篇

黄土高原—发文趋势图

黄土高原

-研究学者

  • 邵明安
  • 李占斌
  • 上官周平
  • 杨勤科
  • 刘国彬
  • 彭珂珊
  • 穆兴民
  • 程积民
  • 吴发启
  • 张强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吉珍霞; 侯青青; 裴婷婷; 陈英; 谢保鹏; 吴华武
    • 摘要: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干旱事件发生频率和强度的增加导致陆地生态系统中植被多样性发生重大变化,研究植被物候对季节性干旱的响应对保护黄土高原的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基于MODIS遥感归一化植被指数(MODIS NDVI:MOD13Q1)数据及降水和气温逐月格点数据,采用岭回归分析方法,探讨黄土高原植被物候对季节性干旱的敏感性响应。结果表明:(1)上年夏季干旱指数(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evapotranspiration index,SPEI)和上年秋季SPEI会延迟植被生长季始期(Start of the season,SOS),年初冬季SPEI和当年春季SPEI导致植被SOS提前。年初冬季SPEI相比于当年春季SPEI和当年秋季SPEI更容易延迟植被生长季末期(End of the season,EOS),而当年夏季SPEI会导致植被EOS提前。(2)黄土高原植被物候对季节性SPEI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青海境内年初冬季干旱程度减弱时,会造成植被SOS提前;当年夏季干旱程度加剧会导致黄土高原大部分植被提前结束生长。(3)黄土高原不同植被物候对季节性SPEI响应差异明显,灌木SOS相比于森林SOS和草地SOS更容易受干旱的影响,草地SOS最易受年初冬季干旱的影响。该研究可为黄土高原植被应对季节性干旱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 王凯利; 王志慧; 肖培青; 王铁生
    • 摘要: 为了揭示近20年黄土高原蒸散发(evapotranspiration,ET)时空变化规律,明晰气候和下垫面变化对蒸散发的影响作用。基于黄土高原295个气象站数据、PML_V2 ET产品及MOD13A1 EVI产品,采用趋势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了2000—2018年黄土高原蒸散发时空变化特征,并评估了降雨、温度、日照时间、饱和水汽压差、植被和非植被下垫面等影响要素的相对贡献率。结果表明:(1)2000—2018年黄土高原蒸散发年际变化率为4.47 mm/a,62.8%的区域蒸散发呈显著增加趋势,主要分布在山西、青海、陕西省北部地区;不同土地覆盖ET为森林>农田>草地>灌木。(2)植被显著增加是黄土高原ET变化的主导因子,其相对贡献率最大(32.1%);不同气象要素对黄土高原ET相对贡献率大小为降雨(14.6%)>饱和水汽压差(13.2%)>温度(12.4%)>日照时数(10.0%);非植被下垫面变化(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等)对ET变化的影响作用不容忽视。(3)气象要素和增强型植被指数(enhanced vegetation index,EVI)对林草覆被ET影响作用>农田覆被ET,而非植被下垫面要素对农田覆被ET的影响作用较大。研究结果为黄土高原生态建设、水资源消耗恢复和水资源可持续性评价提供科学支撑。
    • 陈玉兰; 焦菊英; 田红卫; 徐倩; 冯兰茜; 王楠; 白雷超; 杨雪
    • 摘要: 植被对改善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有着关键作用,系统研究黄土高原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空间分布和环境因子的空间关联性,可为新时代黄土高原植被高质量建设提供科学依据。以黄土高原2000—2017年年均植被NDVI为研究对象,选取气候要素、地形因素、土壤类型和植被类型等自然环境因子,运用GIS和地理探测器技术手段,在剔除土地利用类型发生变化栅格的基础上,研究黄土高原年均NDVI与环境因子的空间关联性,结果表明:2000—2017年黄土高原年均NDVI值在0.016—0.72之间,呈地带性分布,由西北部向东南部逐渐升高,大于0.3的区域占50.23%;2000—2017年黄土高原年均植被NDVI分布具有空间异质性,且在不同植被区、地貌区、土壤区和气候区中,NDVI空间分布的主要环境驱动因子具有差异性。年均降雨量对NDVI空间分布具有强解释力,是黄土高原85.20%的区域植被生长的主要制约因子;约12.01%的区域主要受土壤类型影响,为中等解释力,其余区域的植被生长主要受年均气温,日照时数或海拔影响。建议综合考虑不同环境条件下植被NDVI的空间分布与环境影响因子的空间关联性,明确不同区域中植被NDVI的环境制约因子,以制约因子定植,在防止土壤干燥化、贫瘠化的前提下,提高植被覆盖率和生物多样性,以期促进黄土高原植被建设高质量发展。
    • 张学彬; 赵杰
    • 摘要: 一、高考试题回顾1.原题呈现(2020年全国卷二)地名常和所在地特定时期的地理环境有关。图1所示区域有1700多个行政村,其中85%以上村名与自然要素或地理方位等有关。该区域处于毛乌素沙地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据此完成下题。
    • 王玉明
    • 摘要: 陇上中南、枹罕故郡,界分两州,连通甘青。青藏高原之东坡,黄土高原之西端,突兀奇峰,高耸入云。时人为纪念秦太子扶苏监蒙恬军修长城至此,而得名曰:太子山也!险峰叠障,千谷滴翠,横空巍峨,形胜陇上;东起冶力关,环洮河与岷迭相望;西至积石关,隔黄河同昆仑争峰;东西蜿蜒三百里,主峰挺拔千余丈;背高原而怀峦壑,南碧草而北森木.
    • 王逸男; 孔祥兵; 赵春敬; 姚贵琦; 郭凯
    • 摘要: 以2000—2020年MODIS-NDVI植被指数为数据源,反演计算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度,通过转移矩阵和重心迁移等方法分析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度时空格局变化及其与降水、气温、坡度和土壤类型等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1)2000—2020年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度由0.39提高到0.61,整体呈上升趋势,2017年后实现快速提升;(2)近20年,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度显著好转类型与极显著好转类型改善面积比例达到37.93%,2009年前以低覆盖和中低覆盖植被为主,2010年后以中覆盖及更高等级覆盖植被为主,2019年以后中高覆盖植被所占比例最高;(3)从2000年到2020年,黄土高原低覆盖、中低覆盖、中覆盖和中高覆盖植被向更高等级覆盖植被转化比例分别为93.10%,96.57%,82.99%,43.34%,中低覆盖、中覆盖、中高覆盖和高覆盖植被向更低等级覆盖植被转化比例分别为0.30%,2.21%,7.83%,12.47%;(4)近20年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度变化与气温和降水的变化表现敏感,斜坡地和陡坡地植被覆盖度较高,淋溶土类型下的植被覆盖度较高,国家政策和措施实施等人为因素对植被覆盖度改善发挥重要作用。
    • 张哲
    • 摘要: 西安至延安高速铁路铜川至延安段区内黄土沟壑纵横,滑坡灾害极其发育,给铁路工程带来极大危害。勘察期间通过野外调查、遥感解译等方法圈定8 000余处滑坡,研究表明,沿线黄土滑坡主要分布在铜川以北的黄土梁峁沟壑区、子午岭低中山区北段及河谷川道两岸斜坡地带,滑坡形态普遍为后缘呈较为规则的圈椅状,滑坡面为顺坡向,以中小型滑坡为主,滑坡堆积黄土具备孔隙比大、饱和度高等特点。随后论述黄土层内滑坡、黄土-基岩顺层滑坡、黄土-基岩切层滑坡的形成原因,结合线路绕避巨大型滑坡及隧道下穿滑坡两个案例,分析沿线滑坡分布特征、发育模式及方案比选期间的选线策略,综合确定适合于西延高铁的铁路选线思路及工程防治策略。
    • 罗叙; 王誉陶; 张娟; 李建平
    • 摘要: 为探讨黄土高原典型草原优势种植物及其根际土壤化学计量对不同降水量的响应,以宁夏固原云雾山封育20年典型草原为研究对象,利用遮雨棚技术模拟了3个不同的降水梯度(自然降水量的50%、100%和150%),测定了优势种长芒草(Stipa bungeana)、星毛委陵菜(Potentilla acaulis)和白莲蒿(Artemisia sacrorum)的地上、地下全碳(TC)、全氮(TN)、全磷(TP)含量及其根际土壤有机碳(RSOC)、全氮、全磷含量,分析了各个优势种及其根际土壤化学计量及其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3个优势种地上、地下总C含量、地上N含量均在50%降水下较高,星毛委陵菜地上和地下P含量及地上、地下总P含量均在100%降水处理下最高。(2)50%降水与150%降水处理相比较,长芒草地上C/N、C/P及白莲蒿、星毛委陵菜地下C/P均有显著差异(P<0.05),150%降水处理下优势种N/P显著高于50%降水处理(P<0.05)。(3)3个优势种根际土壤C、N含量高于黄土高原土壤C、N含量且150%降水处理下根际土壤C含量显著高于50%降水处理(P<0.05),增雨处理下优势种根际土壤C/N、C/P高于减雨处理,增雨处理N/P较减雨处理变化小。(4)50%降水处理下,白莲蒿和星毛委陵菜地上和地下N含量与其根际土壤C含量均呈负相关关系(P<0.05);100%降水处理下,优势种地上和地下及地上、地下总C、N、P含量与其根际土壤C、N、P之间均表现出较强的相关关系(P<0.05);150%降水处理下,优势种地下C含量与其根际土壤N含量均呈负相关关系。(5)3个优势种根际土壤N含量与地下N含量的负相关系数绝对值大于根际土壤P含量与地下P含量的相关系数绝对值。研究结果将为深入了解黄土高原典型草原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及判断植被养分限制提供科学参考。
    • 刘存梅
    • 摘要: 黄土高原山区由于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干旱少雨,土壤贫瘠,栽植的苗木成活率较低。本文从苗木保水性出发,阐述了影响林木栽植保水的因素,剖析了黄土高原干旱山区造林存在的问题,多方面探讨了黄土高原干旱山区造林技术,以期为促进林业生态建设提供借鉴。
    • 张宁宁; 许佳聪; 田仓; 严加坤; 亢福仁
    • 摘要: 为了更好地掌握黄土高原小流域退耕还林以后土壤微量元素分布状况以及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微量元素分布的影响情况,选择典型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土壤中四种微量元素(Mn、Fe、Cu、Zn)的分布特征,结果显示:(1)土壤中Fe元素的含量明显高于其它的微量元素,Zn含量次之,Mn和Cu的含量相对较少。Fe元素与Cu和Zn元素之间呈极显著相关关系,但Mn元素与其它三种元素之间的相关关系不显著。(2)土地利用方式显著影响了四种元素在研究小流域的分布特征。其中,Mn元素的分布状况是林地>坡耕地>灌木>苹果园>沟道>草地,Fe元素的分布状况是沟道>苹果园>灌木>林地>坡耕地>草地,Cu元素的分布状况是沟道>苹果园>灌木>林地>草地>坡耕地,Zn元素的分布状况是沟道>灌木>林地>苹果园>坡耕地>草地。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