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触发机制

触发机制

触发机制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3年内共计801篇,主要集中在大气科学(气象学)、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地球物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22篇、会议论文274篇、专利文献41369篇;相关期刊240种,包括干旱气象、气象与环境学报、气象等; 相关会议55种,包括2014年全国重大天气过程总结和预报技术经验交流会、河南省气象学会2013年年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九届年会等;触发机制的相关文献由2092位作者贡献,包括岳东、胡松林、解相朋等。

触发机制—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22 占比:0.77%

会议论文>

论文:274 占比:0.65%

专利文献>

论文:41369 占比:98.58%

总计:41965篇

触发机制—发文趋势图

触发机制

-研究学者

  • 岳东
  • 胡松林
  • 解相朋
  • 樊渊
  • 翁盛煊
  • 吴媛媛
  • 曹志强
  • 张凯
  • 叶成志
  • 黄崇鑫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思成; 韩挺; 王广凤
    • 摘要: DNA自组装由于其低毒性、高生物相容性和内置特性,在生物传感、药物递送和临床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大多数天然聚合物或合成纤维相比,这些DNA分子相对坚固,可通过序列变异进行修饰。作为侧链连接到聚合物上形成的二级结构赋予DNA结构可设计的响应特性,如对金属离子、蛋白质、pH、DNA、RNA和其他一些小信号分子(如ATP)的响应,可实现DNA原位自组装并进一步用于细胞荧光成像分析。该文综述了DNA自组装的最新进展,重点介绍了引发剂,并以触发机制分类探究其荧光成像应用。
    • 季忠艳; 张圆圆
    • 摘要: 存款保险早期纠正职能是“风险最小化”模式下存款保险制度的核心内容,现阶段我国仍在进一步构建和完善存款保险制度。在实践中发现我国现有的存款保险早期纠正制度仍存在法律支撑不足、触发机制不完善、措施工具不够细化且难落实等问题,以及金融风险延迟暴露与处置成本增加等潜在风险,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存款保险制度的有效性。文章在总结分析我国存款保险早期纠正制度演进历程和我国实践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系统梳理存款保险早期纠正机制,比较成熟国家和地区的改革发展经验,为构建适合我国投保机构的存款保险早期纠正机制提供政策参考。
    • 蒋昌松; 蒋婷; 祁鹏; 辛禹; 郭丹
    • 摘要: 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的触发机制包括启动与约束条件、评估周期和触发规则三个要素,据此将我国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触发机制的发展历程分为定性触发、半定性半定量触发、定量触发三个阶段。文章总结了定性触发阶段的基本情况,梳理并比较了半定性半定量触发阶段各省触发机制的异同,提出了通用型项目和复杂型项目定量触发机制的操作方法。
    • 谈明轩; 吴峰; 马皓然; 付奕霖; 张旭; 崔浩楠
    • 摘要: 海底扇是由沉积物重力流形成的海底沉积体。其分类学和相模式研究表明,海底扇主要由海底水道、溢岸及朵叶体等沉积单元构成。然而古代和现代海底扇沉积均无法由单一的通用相模式进行解释。以粒度差异所建立的相模式类型涵盖了多方面信息,相对简单实用。海底扇的触发机制主要包括海底沉积物失稳、洪水型异重流、海洋动力过程及复合成因机制等类型。海底扇的主导流体类型(碎屑流与浊流)、海底地貌形态(限制性与非限制性)及海洋动力条件(底流作用)深刻影响了海底扇的沉积作用、平面形态及空间组合特征,整体上分为三类。其中,浊流沉积主导的海底扇在非限制性海底环境中主要表现为扇状或指状形态,在限制性海底环境中则直接受控于盆地的地貌形态;碎屑流沉积主导的海底扇以块体搬运为特征,平面上表现为舌状和叶状展布形态;底流与重力流共同作用形成的混合型海底扇朵叶体沿底流流向侧向偏转,部分受底流改造沉积形成孤立漂积丘状形态。海底扇沉积物记录了环境信号从“源”到“汇”传输效率和保存程度,对构造变形和古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人类世以来的现代海底扇沉积物同时也是深海微塑料、陆源有机碳的重要储库,定量评估其丰度特征对于环境评价、污染治理与管控及全球碳循环均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 云天; 王宁; 刘子琪; 姚凯
    • 摘要: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0.25°×0.25°)再分析资料及多普勒天气雷达等资料,对2016年6月17—19日吉林省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强对流天气主要发生在冷涡减弱阶段,低空急流的移动和扰动、地面中尺度系统起到关键作用。根据东北冷涡强度的演变将此次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7日11时—18日17时)冷涡缓慢减弱,强降水伴随相对密集的冰雹和雷暴大风出现在中西部地区,热力条件强于第二阶段;第二阶段(18日17时—19日23时)冷涡减弱为高空槽,强降水伴随相对较弱的对流出现在中南部地区,水汽条件优于第一阶段。(2)SI指数、CAPE值、θ;的高、低层差值等在第一阶段均出现了明显高于(或低于)第二阶段的峰值(或谷值),而第二阶段的湿层厚度远高于第一阶段,湿区范围也随之扩大。(3)两个阶段的主要触发条件均为低空急流和地面辐合线,第一阶段辐合线和露点锋双重触发条件产生了直径较大的冰雹,密集降雹引发地面气温骤降和气压骤升,诱发阵风锋再次触发强对流;第二阶段地形抬升为降水的增幅提供了有利条件。
    • 付文睿; 王成福; 刘倩
    • 摘要: 结合环流形势、探空诊断以及云图资料,对2020年8月10日出现在甘南迭部、舟曲的局地暴雨触发机制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局地暴雨天气过程,低层大气饱和度高、水汽集中程度高,为暴雨的发生提供了水汽条件;500 hPa低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700 h Pa切变、地面辐合线以及地形的共同作用造成此次暴雨过程。
    • 夏迩豪; 计自飞
    • 摘要: 随着我国航空航天事业的不断发展,对于发动机控制的研究也达到了新的高度。就现阶段而言,大多数航空发动机的控制系统都是通过全权限数字电子控制器(FADEC)实现对总线的触发,这种通过"点对点"的方式实现的控制系统,面对海量采集信息的冲击,总线方触发机制往往会受到负载的影响而出现延时,为此,设计更具机动性的触发机制成为提高发动机运行效率的关键。以总线为基础的分布式通信系统作为未来控制领域发展的主要趋势,关键就是要控制多节点数据在竞争过程中所产生的网络诱导延迟,对其进行约束。
    • 赵强; 陈小婷; 王楠; 彭力
    • 摘要: 2015—2018年陕西关中出现了4次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影响下的强对流天气,造成局部地质灾害和城市内涝,全球模式对短时暴雨出现了漏报。利用ERA5再分析资料(0.25°×0.25°)、地面加密自动站和西安站多普勒天气雷达等资料,分析此类强对流的环境场特征和触发机制,为预报预警提供思路。分析结果表明:陕西关中副高控制下的强对流往往与高温天气并存。对流发生时低层水汽含量大,可降水量在50 mm以上;相对于副高外围的系统性暴雨,此类天气水汽输送较弱;水汽输送强弱决定了过程总雨量大小。此类强对流强辐合中心位于地面到800 hPa,相对于系统性暴雨辐合中心位置更低,低层的辐合主要作用是克服对流抑制,释放不稳定能量。对流发生有利的环境条件包括:强的位势不稳定层结、低自由对流高度、中等强度对流有效位能、较厚的暖云层。触发机制主要是地面冷锋和低层风场辐合线,上游冷锋后的降水降温效应会加大温度梯度使冷锋增强,锋面侵入副高内部高温、高湿大气,从而触发对流;暖区对流一般由地面中尺度辐合线触发,对流产生的冷池前沿阵风锋触发新生对流。秦岭地形对对流的移动和传播有明显影响,在关中北部新生对流南移过程中容易在秦岭北麓沿山维持,造成暴雨天气。而在秦岭北麓的地形辐合线上新生的对流系统,下山过程中由于势能向动能转化,对流系统移速加快,其出流边界触发平原地区对流发展,强降水持续时间较短,更容易产生大范围雷暴大风天气。
    • 陈东东; 肖守讷; 阳光武; 杨冰; 朱涛; 王明猛; 邓永权
    • 摘要: 考虑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carbon fiber reinforced polymers,CFRP)层内和层间力学性能特点,建立CFRP圆管轴向压溃有限元模型,并与实验测试的载荷-位移曲线和失效模式对比,验证建模方法的可靠性。在此基础上,考虑机车车辆薄壁吸能装置结构特点,研究内翻触发、外翻触发、嵌入式内翻触发和嵌入式外翻触发机制对CFRP圆管轴向压溃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相比倒角触发机制,在内翻和外翻触发机制作用下,管壁材料破坏不充分导致CFRP圆管能量吸收分别下降36.5%和43.4%。嵌入式触发机制可有效提高材料利用率,内腔尺寸参数L与CFRP圆管失效模式和能量吸收性能密切相关。L由8 mm增大为16 mm,圆管压溃变形过程得到改善,结构能量吸收先上升后下降。在嵌入式内翻机制作用下,L=12 mm时CFRP圆管能量吸收效果最好,相比倒角触发机制,能量吸收提升63.1%。管壁材料向内变形可进一步提高材料利用率。
    • 许敏; 刘璇; 沈芳; 任福玲; 田晓飞
    • 摘要: 利用MICAPS、自动气象站、FY2气象卫星和美国NCEP 1°×1°再分析等资料,对2019年7月29日出现在京津冀的一次区域性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综合分析,探讨了其发生的大尺度天气背景以及环境场和触发机制。结果表明:高空西风槽与副热带高压、低空切变线和地面冷锋是此次暖区强对流天气形成的主要影响系统,地面辐合线的生成对强天气的爆发起到了触发作用;副高外围的暖湿气流在850 hPa形成西南低空急流,配合低空切变线的作用使得水汽在京津冀地区强烈辐合,当850 hPa水汽通量散度降至-4×10^(-8)g/(cm^(2)·hPa·s)以下时,预示着强降雨的出现,而700 hPa大气的辐合、500 hPa以上的强辐散加强了大气的垂直上升运动,对雨强产生明显的增幅作用;冀南地区中高层的干空气侵入使大气的层结不稳定增强,引发了雷暴大风,北京的深厚湿层则更利于产生高强度的降水,即雷暴大风的生成需要更强的大气层结不稳定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