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雷达回波特征

雷达回波特征

雷达回波特征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207篇,主要集中在大气科学(气象学)、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地球物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5篇、会议论文55篇、专利文献116190篇;相关期刊59种,包括干旱气象、气象研究与应用、气象与环境科学等; 相关会议29种,包括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2014年全国卫星应用技术交流会、第十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等;雷达回波特征的相关文献由617位作者贡献,包括俞小鼎、张一平、王正廷等。

雷达回波特征—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5 占比:0.12%

会议论文>

论文:55 占比:0.05%

专利文献>

论文:116190 占比:99.83%

总计:116390篇

雷达回波特征—发文趋势图

雷达回波特征

-研究学者

  • 俞小鼎
  • 张一平
  • 王正廷
  • 冯晋勤
  • 植江玲
  • 黄先香
  • 李娜
  • 杨希
  • 王福侠
  • 蔡康龙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超; 彭小燕; 林应; 束艾青; 顾沛澍; 梅一清; 岳梦琦
    • 摘要: 为提高冰雹天气过程的预报预警能力,减轻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利用多种气象资料,对2018年5月16日南通市北部首场大冰雹过程从环流背景、水汽、热力等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应用中尺度非静力WRF模式,对该降雹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再现了冰雹形成的背景条件及过程。分析表明:上冷下暖的配置导致大气层结不稳定,本次过程的动力抬升条件是由高低空急流、中低层切变线及露点锋等系统相配合提供的;地面切变线是触发系统。在高0°C层的不利背景下,高CAPE值、较强的深层风垂直切变、600 hPa以上明显的冷平流、低层较强的水汽输送及边界层θse随高度增加明显减小均有利于冰雹天气的出现。深层垂直风切变、中低层温湿梯度大值区及边界层θse锋区与高能舌重叠区均与冰雹落区有较好的对应。雹暴单体具有入流V型缺口、钩状回波、高悬的强反射率因子、三体散射、持续高VIL值等大冰雹回波特征;70 kg/m^(2)以上VIL高值的稳定维持与大冰雹的出现对应较好。WRF模式成功地再现了本次冰雹影响的全过程,是局地不断生成的对流单体与飑线相结合,促使飑线南段对流增强,飑线系统再次发展的过程。对流有效位能的释放、垂直风切变的加强、暖平流的增强及明显干入侵对强对流的发展增强有指示意义。
    • 马丽; 张青梅; 马秀梅; 梁靓
    • 摘要: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天气雷达以及EC-EAR5再分析资料,对2020年8月24日西北气流冷温槽形势下青海东部一次强冰雹天气过程形成机制和雷达回波特征进行了精细化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冰雹过程具有强度大、持续时间长的特点;(2)上干冷下暖湿的不稳定层结,配合地面地形抬升和辐合线诱发,造成了此次强冰雹的发生;(3)0°C层高度和-20°C层高度差值小于3 km,离地高度2 km的冰雹融化层高度,更有利于大冰雹的产生;(4)雷达回波具有回波悬垂、旁瓣回波、径向速度辐合深厚的特征,午后垂直风切变增大使得对流风暴长时间维持;(5)50 dBZ顶高超过-20°C层,最大反射率因子67 dBZ和最大VIL值44 kg/m^(2)均对此次过程有一定预警意义。分析结果可为青海省冰雹天气的临近预报预警工作提供科技支撑,对全省防灾减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 吴和俐; 张艳梅; 赵宝筑; 王君军; 奚悦
    • 摘要: 利用国家气象站常规观测资料和地面加密气象观测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FY-2D卫星云图、ERA5逐小时再分析资料对2021年5月9日贵阳市一次大范围冰雹天气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对流在850 hPa切变线南侧、急流前侧以及地面辐合线附近触发,强对流沿地面辐合线不断东南移影响贵阳。强对流发生时,贵阳上空有强上升气流和明显的高层辐散、中低层辐合的结构。逆温层、700 hPa暖脊、热低压使得不稳定度增强,贵阳地区强雷暴发生概率增加。回波具有典型的冰雹回波特征。冰雹天气主要出现在TBB梯度大值区和TBB大值区之间。
    • 王清川; 刘艳杰; 周涛; 东高红; 黄浩杰; 李娜
    • 摘要: 根据常规观测、北京和天津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等资料,对2020年6月25日夜间发生在河北省廊坊市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空冷涡前部高空槽叠加地面冷锋系统是此次超级单体风暴发生的背景条件,高CAPE值、强垂直风切变以及适当的0°C层和-20°C层高度等为其发展、维持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超级单体属于右移强风暴,发展演变过程中回波形状不断变化,中气旋特征持续存在,回波垂直结构呈现回波墙—回波悬垂和有界弱回波区—三体散射和旁瓣回波等典型超级单体雷达回波特征。55 dBZ及以上强回波迅速向高层伸展后迅速下降并配合较低的强回波质心高度,预示地面将出现大冰雹和灾害性大风;VIL最大值达到55 kg/m^(2)可以作为本地发布冰雹预警的指标,发布冰雹预警时间可以提前12 min;将VIL值升到40 kg/m^(2)作为地面灾害大风预警指标,发布雷暴大风预警的提前量为24 min。三维空间图像可以直观地展现出超级单体的空间结构。
    • 裴育; 张瑞庭
    • 摘要: 本文主要利用常规观测资料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6年6月13日长治市一次冰雹天气过程展开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长治市冰雹天气是高空槽、东北冷涡、西北气流、地面冷锋等系统的共同影响下产生的。
    • 覃皓; 农孟松; 赖珍权; 翟丽萍
    • 摘要: 2020年1月24-25日,广西出现近20年来范围最大的一次冰雹天气过程.利用常规观测资料、雷达、卫星以及再分析资料,对此次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和诊断.结果表明:(1)500hPa宽槽、高空急流、低层切变、地面冷锋以及辐合线相配合提供有利环流背景,异常偏冷的中层导致大温度直减率,大气不稳定增强;(2)深层强垂直风切变、热力不稳定层结以及适宜的0°C、-20°C层高度为冰雹产生提供适宜的热动力条件;(3)对流云团呈"长椭圆"型,具有造成区域性冰雹天气的典型特征,雷达回波图上的回波悬垂结构、超过60dBz的强反射率因子、VIL跃增、持久深厚中气旋以及高层辐散低层辐合等特征,对于冰雹天气的识别和预警具有指示意义.
    • 程思; 韩赓
    • 摘要: 利用常规高空和地面观测资料、区域自动站资料和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19年春季福建两次不同类型强对流天气过程从动力条件、不稳定层结和水汽条件、雷达回波特征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3月29日和4月10日的过程均发生在高空槽前、低层切变南侧的西南暖湿气流中,低层系统的位置及移动速度是导致两次对流发生范围和地点不同的主要原因,而地面倒槽内的中尺度辐合线、冷暖空气的交绥分别是触发机制.从探空资料上来看,0329湿层深厚,中上层和近地面层较干,呈"喇叭口"形态,更有利于短时强降水和雷暴大风产生;0410合适的0°C和-20°C层高度为形成冰雹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从雷达回波分析,0329可见弓状回波、速度模糊、大风核等特征;0410可见三体散射、回波垂悬、旁瓣回波等特征,降雹前后回波顶高、最强回波中心高度、质心高度、VIL有先跃增再减小的趋势.
    • 何钰; 陈小华; 李耀孙; 尹丽云; 李华宏
    • 摘要: 统计分析了2014-2016年5-10月国家站共出现的219站次有效短时强降水及云南省7部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将云南省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外围的短时强降水进一步细分为两高(青藏高压和西太平洋副高)辐合类、单纯副高外围类及副高西侧配合西风槽类.初步得出以下结论:8月为云南省副高外围类短时强降水的高发期且降水时段集中在午后及前半夜;两高辐合类降水沿着辐合区呈显著的带状分布特征,降水强度强、落区相对集中.单纯副高外围类降水主要位于滇南地区,存在三个强降水中心.副高西侧配合西风槽类降水主要位于云南省的边缘地区,落区较为分散;三类降水回波主体平均强度均在35~45 dBz,平均持续9个体扫;近1/4的回波出现回波倾斜及强回波梯度特征,且降水明显强于未出现的回波,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判断降水强度的参考依据;三类降水的最强雷达回波顶高及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出现的时间均同最强回波出现的时间基本一致或略有滞后;两高辐合类的垂直风廓线中有近一半的个例在低层存在西南风或西风气流,对应明显的暖平流输送特征.随着降水发展与副高外围晴空区相对应的无资料区的逐渐消失则是单纯副高外围类降水的垂直风廓线表现最为明显的特征.副高西侧配合西风槽类降水开始前后均存在高空西北气流入侵及中层风切变特征,与低槽后部带来的冷平流及冷暖气流交汇相对应.
    • 汤洁; 徐芬; 吴海英; 夏网萍; 安礼政
    • 摘要: 2017年8月1日18:10-18:30受1710号台风“海棠”外围螺旋雨带影响,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出现EF1级龙卷.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1°×1°再分析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等,对龙卷过程进行分析.结果 显示:龙卷发生在“海棠”残留低压和副高边缘间的东南暖湿急流中,其发生前1h地面出现小尺度涡旋并沿着地面辐合线移动.龙卷影响时,相邻地面自动站观测到气压上升、气温和露点下降、风力明显增大.逐渐增大的对流有效位能、小的对流抑制能量、较大的0~1 km垂直风切变、1 km以下的抬升凝结高度、干侵入等环境场特征均有利于本次龙卷风暴的生成.淮安多普勒雷达探测到入流缺口、TVS特征、气旋性风场结构.通过垂直螺旋度分析和双多普勒雷达风场反演等方法,发现在龙卷发生前低层环境垂直风切变有利于小尺度涡旋生成,中低层水平风场以辐合为主.当出现龙卷时,气旋式辐合中心下降有利于涡旋触地,龙卷发生地位于低层涡旋移动方向左前侧与1 km高度切变线附近.
    • 顾天红; 李阳
    • 摘要: 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雷达资料对2018年4月21日贵州西北部和北部地区出现的强对流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空槽过境、中低层切变线和低空急流,形成了上干冷下暖湿的不稳定层结,地面热低压、辐合线配合湿度锋区,同时在有利的热力、动力、水汽条件下,造成了此次局部冰雹和短时强降水天气.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