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中尺度辐合线

中尺度辐合线

中尺度辐合线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150篇,主要集中在大气科学(气象学)、农业基础科学、植物保护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6篇、会议论文34篇、专利文献898923篇;相关期刊48种,包括浙江气象、干旱气象、气象研究与应用等; 相关会议23种,包括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第九届全国灾害性天气预报技术研讨会、广西省气象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等;中尺度辐合线的相关文献由413位作者贡献,包括沈杭锋、叶朗明、夏丽花等。

中尺度辐合线—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6 占比:0.01%

会议论文>

论文:34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898923 占比:99.98%

总计:899073篇

中尺度辐合线—发文趋势图

中尺度辐合线

-研究学者

  • 沈杭锋
  • 叶朗明
  • 夏丽花
  • 何群英
  • 梁毅进
  • 梁玉春
  • 陈德花
  • 黄美金
  • 徐义国
  • 董疆南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全思航; 胡中明; 王婷婷; 张同; 毕潇潇; 李依鸿
    • 摘要: 根据Micaps常规资料,地面加密观测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详细分析了2021年8月10日吉林省中部地区产生的一次大范围短时强降水的成因和触发机制,此次过程是高空低槽、低层低涡共同影响,地面中部地区多条辐合线触发的强对流过程,具有局地性强、尺度小等特点。雷达资料表现为:强回波分散对流单体,质心较低且接地,是典型强降水回波特征;VIL值的跃增与下降有助于短时强降水的预报;同时,冷池特征的出现对超强短时强降水的预报具有一定指示意义。
    • 邱双
    • 摘要: 2020年8月10—11日雅安市出现了一次区域大暴雨天气过程,其中芦山县出现了特大暴雨,此次大暴雨天气过程持续时间长,最大累积降水量和最大小时雨强较大,均突破了历史极值,具有较强的极端性。通过分析雷达回波可知,此次极端强降水是由强降水超级单体风暴的稳定少动造成,具有有界弱回波区、V字型缺口以及被包裹于强降水区的中气旋等特征。该文根据雅安市365个区域自动站雨量数据、MICAPS实况资料、雷达以及NCEP 1°×1°再分析资料等资料,分析了造成此次强降水超级单体风暴产生的原因为:①行星尺度和天气尺度系统稳定少动,低层夜间低层急流发展,输送暖湿平流,有利于对流不稳定层结的建立,为强降水超级单体风暴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②地面到低层的假相当位温异常偏高,有利于对流不稳定的进一步发展,在强对流风暴附近还存在中尺度的假相当位温的密集区,锋区的动力强迫生成的次级环流有利于低层不稳定能量和水汽向高层输送,同时也触发不稳定能量的释放,产生较强的上升运动。③强的垂直风切变以及大的对流有效位能有利于强降水超级单体风暴的发生和维持其有组织的程度。④水汽条件异常也是此次强降水超级单体风暴的重要原因。⑤极端的高能高湿的大气状态下,边界层的中尺度辐合线是触发此次强降水超级单体风暴的直接原因,并且受地形的阻挡作用,强降水超级单体稳定少动,造成了此次极端强降水的发生。
    • 钱宏超; 马中元; 何文; 苏俐敏; 钟思奕; 王立志
    • 摘要: 为了提高连续性大暴雨的监测预警能力,文章利用MICAPS天气图、云图、地面实况、江西WebGIS雷达拼图和FNL再分析等资料,对2020年7月8—10日梅雨锋连续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初步分析。文章详细介绍了天气实况及灾情,对天气形势进行了演变分析;对云图、MCS特征,回波特征及地面中尺度辐合线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成果为提高大暴雨的监测预警能力提供理论依据。
    • 杜安妮
    • 摘要: 本文利用FNL 0.25˚ ×0.25˚逐6小时再分析资料、加密自动站、雷达资料等,对2022年6月28日乌鲁木齐机场雷雨大风天气过程的发生发展的环境条件及雷达回波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 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发生在较强西风气流中短波影响背景下,中低层风速辐合区、辐合切变区、低空急流等为强对流提供了较好的大尺度强迫抬升条件。2) 强对流发生前,北疆区域处于明显的热力不稳定环境中,强对流发生区域对流能量的释放与500 hPa和850 hPa假相当位温差及对流有效位能的变化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乌鲁木齐机场的探空曲线结构呈现上下干、中层湿的结构,与机场出现弱降水和雷暴大风相对应。3) 影响乌鲁木齐机场的强对流云团是由多个中γ尺度对流单体合并加强并迅速东南移动引起,雷达回波图像清晰地再现了整个发展过程。该中尺度雷暴系统是在较强的露点梯度区和地面中尺度辐合线上触发的,对流触发后强烈的上升运动和水汽的迅速汇聚使得中尺度雷暴系统得以长时间发展和维持。
    • 张凌云; 刘蕾
    • 摘要: 利用FNL再分析资料、高空和地面观测资料及数值模式资料,对柳州市2020年6月24—26日的“龙舟水”成因和预报偏差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龙舟水”过程可划分成前期北部的暖区暴雨和后期南部的持续暴雨阶段;(2)在暖区暴雨阶段,地面中尺度辐合线是暴雨触发的重要机制,迎风坡地形抬升和喇叭口地形收缩对暖区暴雨有增辐作用;(3)在持续暴雨阶段,地面静止锋、中尺度辐合线是暴雨触发和维持的重要天气系统,低层强盛的西南气流和急流脉动为持续暴雨提供源源不断的水汽、能量供应和水汽辐合条件;(4)数值模式对低层切变线、地面冷空气和中尺度辐合线的预报偏差是导致暴雨落区预报偏差重要原因。
    • 刘圣楠; 吕健
    • 摘要: 利用自动站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8年4月29日夜里金华中部出现的暴雨过程展开分析.结果表明:(1)大尺度环流场分析显示,暴雨发生时段高层有低槽,中层有槽切缓慢东移,金华处于槽前上升运动区,而低层并没有明显的切变对应,仅有一个小槽东移北缩减弱,底层处于类似鞍形场的偏南一侧高、低压之间,地面为均压场.(2)对中低层和底层风场的进一步分析表明,中低层西南风风速增大和西南气流中风向辐合为暴雨发生时段的水汽输送和上升运动的维持起到了重要作用,而造成此次暴雨的最直接的动力触发机制,是925 hPa在暴雨发生期间浙中地区一直存在的底层中尺度辐合线.(3)在暴雨发生时段,浙中地区存在一条明显的西南风和偏南风的中尺度辐合线,它为此次暴雨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对流触发和动力抬升机制;该辐合线维持时间长,其周围不断有新生对流单体东移,产生"列车效应".(4)底层辐合线的维持,使小的对流单体不断生成,为此次暴雨过程提供了动力触发机制;强盛的西南气流使得水汽输送十分充足,为此次暴雨过程提供了水汽来源;辐合区的稳定少动造成了降水时间较长.(5)中尺度辐合线的形成机理、与产生"列车效应"的对流云团之间的反馈机制、对暴雨的动力触发机制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 叶朗明; 徐碧裕; 刘显通; 蒲义良; 李晓惠
    • 摘要: 2017年6月22日广东西部经历了一次罕见的极端降水事件(24 h最大累积雨量562.5 mm),刷新了多项当地的历史雨量纪录.本文利用区域自动站、多普勒雷达和风廓线仪等观测资料,分析了这次极端暖区降水的维持机制,并通过二维雨滴谱仪、FY-3B微波湿度计研究了其微物理特征.结果表明:6月21日夜间一条地面中尺度辐合线触发对流单体,导致准静止长生命史MCS(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的产生和维持.这条辐合线位于天露山附近,处于由降水物蒸发冷却导致的较冷空气堆(较低相当位温)与来自海洋的较暖空气堆(较高相当位温)之间,中尺度辐合线两侧温差约2~3°C,环境大气的特征为对流抑制能量弱,抬升凝结高度低.本次降水事件中,对流云云顶高度较高,降水极值中心位于两个亮温极值中心之间过渡区以西的亮温梯度大值区,可降水量较高.降水雨滴谱在高湿环境中表现为暖性降水特征,最强降水时间段内,小雨滴数浓度超过105 mm?1 m?3,远高于华南地区夏季平均值(约104 mm?1 m?3),且同时存在部分大粒子,从而导致了更高的降水效率和局地强降水.MCS产生的偏北风冷出流与西南暖湿气流相遇并产生强辐合,持续触发新的对流单体,使得MCS维持准静止,不断地产生降水.
    • 吴福浪; 虞本颖; 钱峰; 沈欣
    • 摘要: 本文利用常规天气资料、自动气象站资料、宁波机场自动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8年7月26日发生在宁波机场及附近的伴冰雹脉冲风暴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高层东风波、强对流不稳定能量和较弱的垂直风切变条件下,脉冲风暴由中尺度辐合线激发生成.宁波机场地面至对流层顶湿度较好,对流有效位能为2 794 J·kg-1,低层暖平流、高层冷平流配置增加了气层的不稳定性,利于有组织的强对流风暴的产生和发展.
    • 张晓茹; 贾宏元; 谭志强; 纪晓玲; 马国涛
    • 摘要: 利用"葵花-8"卫星、多普勒雷达、常规气象观测和0.125°×0.125°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对2018年6月宁南山区午后发生的两次冰雹过程进行对比分析,旨在探明山区降雹及大冰雹生成的有利监测指标.结果表明:"西高东低"形势下,高空急流配合中低层切变线和地面中尺度辐合线有利于冰雹天气的发生.当反射率因子≥60 dBZ、液态水含量≥35 kg/m2、回波顶高≥7 km,降雹概率为100%;中低层速度大值区持续存在时,降雹可能性很大.降雹易发生在云体发展强盛处及最大云顶亮温梯度前端,且亮温越低、亮温梯度和降温率越高时,降雹直径越大.同一地区,高层辐散越明显、近饱和层和高水汽含量层伸展越高、垂直风切变越大,对流云团发展将越旺盛,最强回波伸展高度将越高,降雹直径将越大.
    • 张霏燕; 张日佳; 姜盈; 沈杭锋
    • 摘要: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区域自动站加密观测资料、GFS 0.25°×0.25°逐6h的分析场数据,以及多普勒天气雷达、风廓线雷达资料,对2020年3月21日发生在浙江中北部的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 表明:(1)该次过程发生前浙江中北部地区高低层均为西南气流控制,白天升温明显,中低层急流逐渐东移北抬,同时700 hPa西北气流南压带来弱冷空气渗透,有利于形成午后"上千冷、下暖湿"的不稳定层结,且浙江中北部地区处于干湿区交界处,环境背景场有利于对流发生.(2)中尺度辐合线是该次强对流天气的直接触发系统,辐合线先于对流形成,辐合线形成时冷空气楔入暖湿气流下方,将暖湿气流抬升,从而触发不稳定能量释放,激发了对流.辐合线强度增强时,回波强度也会随之增强.(3)在短时临近业务中,预报员需多利用高时空分辨率的地面加密自动站、多普勒天气雷达以及风廓线雷达等资料,尤其需加强对中尺度辐合线等强对流天气触发系统的分析.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