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对流云团

对流云团

对流云团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93篇,主要集中在大气科学(气象学)、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中国军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8篇、会议论文60篇、专利文献6677篇;相关期刊63种,包括大气科学、应用气象学报、浙江气象等; 相关会议31种,包括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2013年全国卫星应用技术交流会暨卫星天气应用平台技术研讨会、2012年全国重大天气过程总结和预报技术经验交流会等;对流云团的相关文献由470位作者贡献,包括滕卫平、刘爱鸣、卢家麟等。

对流云团—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8 占比:1.86%

会议论文>

论文:60 占比:0.87%

专利文献>

论文:6677 占比:97.26%

总计:6865篇

对流云团—发文趋势图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树基; 沈营珠
    • 摘要: 利用红外云图、水汽图、天气图相结合的方法,对2020年7月7日南方一次暴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此次暴雨是由一系列对流云造成的,而这些云团是在一定的大尺度云系背景下发生的;(2)云团的云型与大气流场有着密切的关系,从云团的云型特征可以分析大气气流与对流云间的相互作用;(3)云带的衰减与新生并存使得云团的生命期较长,所以降水持续过程长且强度较大、范围广。
    • 张鑫磊; 裴坤宁
    • 摘要: 本文利用葵花8号卫星资料结合数值模拟结果对2016年7月8日至9日在豫北发生的暴雨过程做了分析,结果表明:8日20:00山西省中部生成中尺度对流云团,500 hPa高度上对应有冷涡及风切变,切变线北侧冷平流加强,南侧暖平流加强,为云团东移提供动力条件;后云团分裂成多个对流单体向东移动,9日02:00移动至豫北西部,对流云团逐渐膨胀增大,暖平流变强,地面至450 hPa有上升运动,湿度较大,中尺度系统开始发展;9日05:00深对流云团完全覆盖豫北,暖平流再次加强,暴雨区上空850 hPa高度上出现强对流,雨强达到最大;9日08:00云团东移至豫北中东部,变形场形成,维持暖平流和对流运动,而后分裂出新的对流单体东移至豫北,维持至09:00;10:00~14:00云团逐渐东移减弱,变形场消失,直至9日20:00中尺度系统消亡,暴雨过程结束。
    • 张天成; 杜安妮; 郭俊含; 尹才虎
    • 摘要: 针对2021年5月29~30日发生在乌鲁木齐国际机场的一次雷雨天气,利用常规观测资、FNL再分析资料、多普勒雷达以及机场跑道自动观测系统(AWOS)采集的实时观测资料,对此次天气发生的环流背景、热力及动力条件、水汽条件等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 此次雷暴过程前,本场温度较高,当有弱短波活动带来弱冷空气活动时,冷暖空气交汇,为天气的发生提供大量不稳定能量;2) 雷暴天气发生时,乌鲁木齐机场跑道两端出现了短暂的风向风速不连续,形成了水平风切变;3) 500~850 hPa三层均为西北气流控制,多短波活动。低层沿天山北坡一带有偏北风,结合地形特点,利于上升运动;4) 乌鲁木齐南部山区为强的水汽辐合中心,为此次雷雨天气提供良好的水汽条件;5) 此次本场雷暴持续较长时间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不断有新的对流云团生成。
    • 肖雯; 刘玮薇
    • 摘要: 本文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卫星资料和雷达拼图资料等观测分析资料,对2017年6月23日~25日赣北地区一次连续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得到结论如下:1) 此次连续性暴雨过程是一次典型的梅雨锋暴雨过程,主要影响系统是高空低槽和低层低涡切变线,低层700 hPa、850 hPa、925 hPa上西南急流均达到急流标准,高层200 hPa对应高压辐散区,与低层切变辐合区对应,抬升条件良好,有利于暴雨的形成和维持。2) 整个降水过程中,强西南风气流不断地向赣北地区输送水汽,为强降水过程提供了充足的水汽供应,造成持续性的降水。3) 赣北地区处于假相当位温的高值区,能量锋区位于长江一线,赣北地区的对流不稳定能量(CAPE)值达2000 J/kg,良好的能量条件为此次特大暴雨过程的发生提供充足的能量,有利于对流性降水的发生。4) 此次过程是原地生成的对流云团和由赣西北发展东移的对流云团造成的强降水累积造成的结果,对流云团影响时间长,短时降水强度大,短时间内多次短时强降水的发生给上述地区带来了一次严重的洪水灾害。
    • 洛桑卓嘎; 次仁拉姆; 四郎措姆; 边琼
    • 摘要: 利用Micaps常规观测资料以及数值预报、物理量诊断、卫星云图、地面自动站等资料,对7月9日20:00~10日20:00和7月19日20:00~20日20:00出现的两次相似环流背景、但最强中心落区不一致的两次降水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两次过程500 hPa上中高纬均为两脊一槽型,在本地上空均无明显的影响系统,均为西路冷空气,但冷空气南压过程不一致,最终将709过程认定为高压脊型降水,719过程认为高压外围型或暖云降水、两次过程水平动力结构不一致,719过程更有利于水平运动的发展、两次过程垂直动力结构不一致,709过程更有利于垂直运动的发展、两次过程的主体云系来源不同,709过程的主体云系来自北部,而719过程的主体云系来自南部.
    • 摘要: 7月1日,我国新一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四号B星成功获取首批高精度高时效可见光观测图像。图像可直观显示对流云团的精细化结构,时空分辨率从5分钟500米提高到1分钟250米,提升了中小尺度云团连续快速监测能力,对强对流天气监测预警,特别是突发性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 吴君涛; 魏杰平
    • 摘要: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卫星观测资料和雷达资料,对孝感市2021年5月10日和5月14—15日2次强对流天气进行对比诊断分析,并结合预报服务情况进行简要回顾,旨在提高暴雨预报预警水平,提高防灾减灾能力。结果表明:2次过程前期的环流背景均有利于能量累积,同时高空槽线、中底层西南急流和切变线的存在也有助于不稳定能量的触发,形成强降水过程。但是,10日强对流天气局地性更强,强对流天气以大风为主,雨带落区有明显向北移动的轨迹;14—15日强对流天气以短时强降水为主,在雷达回波上出现了明显的列车效应,形成14日夜间持续性的强降水过程。
    • 次珍
    • 摘要: 2020年7月昌都频繁出现雷暴天气,其中7月9日、15日、24日因雷暴天气昌都地区部分地方出现小时雨量大于5mm的降水,局地出现超过10mm的短时强降水,导致昌都灾情频发。文章选取昌都和类乌齐站,利用卫星云图和探空资料,以及常规气象观测资料,通过分析高低空环流背景,整层水汽、不稳定层结、抬升力、垂直风切变,以及对流云团的结构形式、边界形状和云顶亮温等对比分析上述三次雷暴天气的特征。结果表明:三次雷暴天气,200hPa南亚高压为西部型,中心处在青藏高原,且后两个雷暴日300~500hPa昌都东侧存在深厚低槽,高低层配置条件好。T-lnP图08时,湿层深厚,DBZ和WBZ高度相等,500hPa附近存在扰动,根据当日14时地面温度和露点温度订正后Cape明显增大(600~1500J/Kg),其中15日08时Cape面积较大,且湿层深厚(-20°C附近),订正后Cape超过1000J/Kg,有利于形成短时强降水和冰雹等强的对流天气。
    • 杨晓亮; 杨敏
    • 摘要: 利用常规地面高空观测资料、地面自动站资料、NCEP 1° ×1°再分析资料、卫星云图、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等,对2017年秋季发生在河北省中部的一次由飑线引发的雷暴大风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本次雷暴大风过程发生在高空冷涡底部,槽后冷空气与低层暖平流叠加配合地面冷锋的有利天气背景下,由飑线回波直接造成.环境条件中水汽和热力达到了中国华北地区产生强雷暴大风的平均值,大气温度直减率和垂直风切变比夏季更适宜,但能量不如夏季充足.飑线的强度、形态与夏季产生雷暴大风的雷达回波特征无异,但依据低层径向速度大值区预警秋季飑线大风需提高阈值.秋季飑线过程中地面同样伴随风场辐合、雷暴高压等中尺度系统,冷池密度流作用有利于地面大风产生.
    • 贾宁; 杨旋; 刘梦迪
    • 摘要: 利用通辽市气象观测资料、高空探空资料、c波段雷达资料和风云卫星4A资料对2020年7月4日通辽市科尔沁区大暴雨及5日库伦旗暴雨过程进行分析.两日暴雨均发生在高空槽前的天气尺度背景下,在高温高湿的前期环境中受切变线的触发产生,云图分析上,科区为切变线云带前界处发展的对流云团,库伦旗为较典型飑风云团后向发展型云团.雷达分析上,两日暴雨均受列车效应影响,低层反射率因子较大,利于短时强降水.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