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黄土滑坡

黄土滑坡

黄土滑坡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432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公路运输、灾害及其防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79篇、会议论文28篇、专利文献6372篇;相关期刊162种,包括西安科技大学学报、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地质通报等; 相关会议24种,包括第四届全国工程风险与保险研究学术研讨会、中国地质学会地质灾害研究分会第六届委员会换届大会暨第六届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术大会、第九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等;黄土滑坡的相关文献由942位作者贡献,包括许强、彭大雷、张茂省等。

黄土滑坡—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79 占比:5.59%

会议论文>

论文:28 占比:0.41%

专利文献>

论文:6372 占比:94.00%

总计:6779篇

黄土滑坡—发文趋势图

黄土滑坡

-研究学者

  • 许强
  • 彭大雷
  • 张茂省
  • 亓星
  • 段钊
  • 李同录
  • 裴向军
  • 王家鼎
  • 戴福初
  • 王念秦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哲
    • 摘要: 西安至延安高速铁路铜川至延安段区内黄土沟壑纵横,滑坡灾害极其发育,给铁路工程带来极大危害。勘察期间通过野外调查、遥感解译等方法圈定8 000余处滑坡,研究表明,沿线黄土滑坡主要分布在铜川以北的黄土梁峁沟壑区、子午岭低中山区北段及河谷川道两岸斜坡地带,滑坡形态普遍为后缘呈较为规则的圈椅状,滑坡面为顺坡向,以中小型滑坡为主,滑坡堆积黄土具备孔隙比大、饱和度高等特点。随后论述黄土层内滑坡、黄土-基岩顺层滑坡、黄土-基岩切层滑坡的形成原因,结合线路绕避巨大型滑坡及隧道下穿滑坡两个案例,分析沿线滑坡分布特征、发育模式及方案比选期间的选线策略,综合确定适合于西延高铁的铁路选线思路及工程防治策略。
    • 郭霞; 刘鹏翔; 李国建
    • 摘要: 由于已有方法未能对黄土滑坡区域的发育特征进行分析和提取,导致预警结果不理想。提出一种基于Logistic模型的黄土滑坡灾害预警方法,从降雨入渗角度出发,结合各种各样的致灾因子,采用逻辑回归分析研究区域内的滑坡风险,同时对其进行划分,进而提取黄土滑坡的发育特征。通过SPSS计算各种致灾因子的回归系数,使用Logistic模型计算黄土滑坡发生的概率,获取风险区划图,最终实现黄土灾害预警。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能够获取比较理想的预警结果。
    • 杨昭颖; 韩灵怡; 郑向向; 李文吉; 冯磊; 王轶; 杨永鹏
    • 摘要: 我国是滑坡灾害频发的国家之一,近年来发生的灾难性地质灾害事件有70%以上都不在已知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范围内,亟须通过自动高效的滑坡识别技术方法开展大规模滑坡灾害排查。为了从海量遥感影像中快速识别滑坡的位置,确定滑坡重点区,支撑后续的解译与研究,以黄土滑坡为例,基于GF-1影像与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数据开展滑坡识别研究。首先构建了遥感影像和DEM滑坡样本库,然后应用通道融合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对滑坡样本进行分类,最后将分类结果按照位置信息还原到遥感影像图中。实验结果表明模型的滑坡识别精度可达95.7%,召回率为100.0%。研究所用模型的网络层数较少,收敛速度快,具有更高的效率与识别精度,解决了在样本有限的情况下,从遥感影像中快速确定滑坡重点区的问题,以支撑大规模滑坡灾害排查。
    • 易志强; 龙建辉; 张吉宁; 李旭鹏; 李鸿强; 倪向龙
    • 摘要: 人工坡脚开挖引发不少滑坡地质灾害,当含有水平软弱夹层时将会进一步加快坡体失稳。为了研究具有此类地层结构黄土边坡在坡脚开挖后变形破坏形成机制和失稳破坏启动角度,以山西省吕梁市临县“5·3”大型黄土滑坡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场调查、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等手段展开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实际滑坡主要由坡脚工程开挖导致关键阻滑块体缺失所引发,坡体沿近乎水平软弱卵石夹层滑动破坏;具有水平软弱夹层地层条件的黄土滑坡形成机制主要表现为:①水平软弱夹层应力集中;②牵引沉陷后缘拉裂;③裂缝滑面贯通失稳破坏。该类地层结构黄土边坡坡脚开挖失稳破坏启动角度介于35°~40°,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际滑坡案例结果一致。研究结论为类似地层结构黄土边坡的防治提供基础理论。
    • 鲁兴生; 王念秦; 王子毓
    • 摘要: 坡体表面点转动方位能有效揭示滑坡变形演化过程,为此自主研发了坡体表面点转动方位测定仪,实现了点转动方位定量测量。同时,构建黄土滑坡物理模拟试验,分别在滑坡体后缘、中部以及前缘地表布设2个测定仪。试验过程中采用连续长时的灌水方式来模拟灌溉水入渗对边坡变形的影响,进一步揭示了滑坡孕育过程中多点转动方位响应特征变化规律。试验研究结果表明:①随着灌溉水的不断入渗,坡体内部渗流通道不断发育、扩张,坡脚底部渗流量从24 mL/min增加到1515 mL/min,呈双指数增长趋势。②滑坡演化过程中坡体中后部率先出现裂缝,裂缝垂直于坡面方向逐渐发展,1^(#)、2^(#)、3^(#)、4^(#)转动方位角逐渐增大,呈线性增长,随着后缘裂缝贯通后,坡体前缘裂缝逐渐发育,1^(#)、2^(#)测定仪转动方位角激增,前缘土体塑性流出。③前缘土体滑出坡体以后,坡体应力状态以及渗流路径发生改变,致使坡体中部3^(#)、4^(#)监测仪转动方向发生改变,转角方位急剧减小,中后部土体塑性流出,坡体发生二次滑动。④依据坡体表面点转动方位变化趋势,可以将灌溉型黄土滑坡演化过程概化为稳定孕育、匀速变形以及加速破坏3个阶段,其中稳定孕育阶段占整个滑坡历时时长的99.5%,匀速变形阶段占0.2%~0.3%,而加速破坏阶段仅为10~15 s,进一步表明灌溉性黄土滑坡具有明显的突发性特征。研究成果可应用于边坡滑坡变形监测。
    • 郭晓娟; 龙建辉; 王晓娅; 邢鲜丽
    • 摘要: 滑坡失稳预测一直是滑坡研究的重点和难点,而水又是绝大多数滑坡在自然条件下致滑的关键因素,特别是在黄土地区,由于黄土的水敏性很强素有“十坡九水”之说。临界状态线可以直观揭示滑坡发生时滑带土的临界应力状态,因此,通过研究滑带土含水率与临界状态线的定量关系,可以判断滑带土是否破坏,对滑坡的预测提供依据。为进一步研究黄土滑坡预测的方法,提出了应用滑带土的临界状态线来预测,首先以正城滑坡滑带土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不同含水率下的固结不排水三轴试验(CU试验)研究,得到各个含水率下的临界状态线,并以抗剪强度参数为桥梁,推导出土的临界状态线与对应含水率之间的相关关系。试验结果表明:滑带土的临界状态线在不同的含水率下表现为参数为不同的斜直线,其截距和斜率与抗剪强度参数有关,水通过影响滑带土的抗剪强度参数决定着滑带土的临界状态,在含水率为15.28%之后,含水率高的滑带土临界状态线更靠近下方;黏聚力c随含水率先增大后减小,最大值为134.72 kPa;内摩擦角Φ则随含水率增大呈降低趋势,而且c对水的敏感度更高。最后,利用柳林县贺西滑坡的勘察资料及经验数据,说明了临界状态线在预测滑坡失稳中的可行性,并得出滑坡发生时达到临界状态线的滑带土占比约60%,从而为预测滑坡发生提供一定指导。
    • 凌晴; 张勤; 张静; 瞿伟; 孔令杰; 朱丽; 张金辉
    • 摘要: 针对当前滑坡稳定性评价方法难以准确获取评价结果的突出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融合地下水、工程地质钻孔信息及灌溉资料等工程地质资料与GNSS观测的黄土滑坡稳定性评价方法。首先,基于高分辨率影像、高精度DEM、地层地貌等多源异构数据,建立滑坡精细三维地质模型体;然后,将滑坡外部高精度GNSS监测数据作为模型外部约束条件,进一步构建起融合工程地质资料与GNSS观测的黄土滑坡稳定性综合评价模型。本文方法能够将滑坡外部大地测量高精度监测数据与工程地质数值模拟手段有机融合,实现了滑坡外部形变信息与内部变形机制的有效耦合。通过我国典型黄土滑坡域甘肃黑方台党川实际发生的两起滑坡失稳事件验证表明,本文方法可有效地提高滑坡稳定性评价结果的精度及可靠性,获取了与试验区域滑坡实际失稳情况相一致的结果:HF06/07 GNSS监测点首先失稳,其次是HF09监测点失稳,最后是HF05监测点失稳。基于本文方法获取的滑坡失稳顺序与实际滑坡发生顺序高度一致,显著优于现有的滑坡失稳数值模拟法。
    • 孟振江; 张凡; 彭建兵; 康尘云; 马鹏辉; 李超; 曹一迪; 张森
    • 摘要: 中国黄土高原滑坡灾害频发,且大多与降雨有关,而节理构造是导致黄土滑坡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为进一步揭示节理对黄土滑坡的影响作用,本文以节理为研究切入点,基于实地考察,开展了预设节理工况下降雨诱发滑坡的大型物理模型试验。通过实时监测模型边坡内部土体含水率和孔隙水压力等指标参数随降雨过程的阶段性变化,分析了边坡内部节理裂隙的扩张与演化趋势,以及坡体位移和形变特征,对比揭示了节理的存在对于诱发滑坡的潜在机制及坡体响应规律。试验结果表明:节理对雨水在坡体内部的入渗具有明显的加速和促进作用,预设节理侧的边坡相对于不含节理侧,其土体含水率增速更快、增幅更大且影响范围更广;位于模型边坡中部的节理裂隙的张开度最大,含节理侧坡体的裂隙张开度约为不含节理侧的2倍,滑坡发生时,含节理侧的孔隙水压力的上升幅度相对较大;土体含水率对降雨的敏感度和变化幅度与埋深成反比,坡体浅表部含水率的响应较快且波动较大,而深部则相反。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厘清黄土滑坡的成因及破坏机理提供试验依据和理论参考。
    • 王新刚; 刘凯; 王友林; 张培栋; 石卫; 罗力
    • 摘要: 黄土斜坡在受到降雨、人工灌溉、河流水浸润等作用后容易发生蠕变,最终发生滑坡,有时甚至会造成灾难性事故。以往研究中对不同含水率下黄土滑坡滑带土的蠕变性质研究较少,更缺乏定量化的规律分析。以榆林市色草湾村黄土滑坡滑带土为例,进行了一系列三轴蠕变试验,得到了黄土不同含水率下(w=10%、12%、14%、16%、18%,w表示含水率)的应力-应变-时间曲线与应力-应变等时曲线,分析了含水率对黄土蠕变特性的影响,并利用等时曲线法求取了黄土的长期强度,得出如下结论:(1)含水率越大,样品蠕变破坏所需的偏应力越小,轴向应变也越大,含水率增大后自由水厚度增大,土颗粒间胶结程度减小,且水膜会对土颗粒起润滑作用易于其错动滑移;(2)含水率越大,施加每级荷载后样品蠕变曲线达到稳定状态所需时间越长,水分的增加会使土体结构完整性降低,在应力的作用下土体内部结构调整相对缓慢,固结和蠕变过程中孔隙水压力消散需要的时间也越长;(3)通过分析黄土试样蠕变破坏表面形态发现,含水率较小时,蠕变破坏后的试样有明显的剪切破坏面,当试样含水率越大时,越容易发生横向鼓胀,表现出塑性破坏特征,表明含水率较大时,水的软化作用大于水对于土体的裂隙扩展作用;(4)引入了黄土长期强度折损率,揭示了不同含水率下黄土滑坡滑带土的长期强度与长期强度折损率的规律。研究成果可为黄土滑坡的长期稳定性分析提供参考依据。
    • 李乐睿
    • 摘要: 黄土在强降雨、地震和加载等情况下,容易发生强度降低和崩塌,造成严重的地质灾害。黄土滑坡体的稳定性分析对于工程建设具有极其重要意义。在现场勘察的基础上,采用传递系数法、Bishop法、Janbu法和有限元数值模拟法在不同工况下对天水市某黄土滑坡加载前后稳定性进行了分析计算,对加载后出现的不稳定情况提出了加固防治建议,为天水市黄土滑坡的防治提供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