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沉积旋回

沉积旋回

沉积旋回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384篇,主要集中在地质学、石油、天然气工业、农业基础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57篇、会议论文15篇、专利文献29405篇;相关期刊179种,包括沉积学报、沉积与特提斯地质、地质学报等; 相关会议15种,包括2013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第二届全国煤炭地质及勘查技术论坛、第十二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等;沉积旋回的相关文献由954位作者贡献,包括郭建华、张涛、朱剑兵等。

沉积旋回—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57 占比:1.20%

会议论文>

论文:15 占比:0.05%

专利文献>

论文:29405 占比:98.75%

总计:29777篇

沉积旋回—发文趋势图

沉积旋回

-研究学者

  • 郭建华
  • 张涛
  • 朱剑兵
  • 陈忠
  • 刘德新
  • 吴智勇
  • 李保生
  • 胡受权
  • 苗争鸣
  • 谷蕾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鲁银涛; 杨涛涛; 许小勇; 徐宁; 刘忻蕾; 闫春; 邵大力; 范国章; 吕福亮; 李东
    • 摘要: 库泰盆地是印尼最大、最深的新生代裂谷盆地,也是印尼油气最富集的盆地之一。长期以来,对库泰盆地的勘探主要针对中-上中新统三角洲相沉积体系,对库泰盆地沉积地层的认识也主要集中于中中新统及以上地层,对下中新统及更深层系鲜有勘探认识。通过最新的钻探成果和野外地质考察,认为下中新统以滨海相沉积为主,自下而上形成了海相暗色泥岩-进积砂岩-生屑灰岩的垂向沉积序列,以生屑灰岩为标志层。这套沉积序列具有明显的混积特征,生屑灰岩直接上覆在反旋律的滨海相砂岩之上,被厚层泥岩覆盖。分析认为这种生屑灰岩与砂岩交替发育的交互混积序列是一套完整的代表水体逐渐变浅、随后变深的海相准层序。相对海平面较高时期主要沉积海相泥岩;随着海退事件,垂向上逐渐沉积细砂-中砂-粗砂岩;之后,相对海平面升高,生屑灰岩开始发育;伴随海平面不断上升,生屑灰岩被海水淹没,沉积海相泥岩,覆盖在生屑灰岩之上,一个沉积旋回结束。这种多旋回特征反映了研究区在早中新世高频的海平面变化,指示研究区在挤压应力场的作用下,构造活动频繁,发生快速相对海平面变化。
    • 王胜军; 唐永亮; 朱松柏; 谢伟; 单长安; 聂延波; 王勇; 王益民; 蒋国军; 邵剑波; 叶璁琛
    • 摘要: 基于丰富的野外露头实测资料,并结合地表自然伽马测量、元素(Fe,Ca,Mg,B)分析及井下数据,对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北部露头剖面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三段层序地层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巴什基奇克组三段发育3个特征明显的岩性段,其下部为两期厚层褐灰色中、细砂岩-棕褐色厚层泥岩旋回;中部为大套厚层褐色、褐灰色粉砂岩、细砂岩夹薄层红褐色泥岩;上部为褐灰色粉砂岩、细砂岩与红褐色泥岩互层。地表自然伽马值范围为5~40 API,以齿化钟形和箱形夹齿化平直段为主,这些曲线形态可以较好地与井下进行对比。Fe^(3+)和Fe^(2+)含量、Ca/Mg含量比及B元素含量在剖面上的变化趋势表明地层旋回特征十分明显,巴什基奇克组古水体经历了浅—深—浅—深—浅—深—浅的变化过程。巴什基奇克组三段长周期旋回界面在野外露头区易于识别对比,根据露头岩性、颜色和层理构造等特征可识别出“向上变深的非对称”和“向上变深再变浅的近对称”两种短期基准面旋回叠加样式,结合自然伽马曲线特征和元素分析可以明确中期旋回。基于此方法,露头剖面巴什基奇克组三段可划分为3个中期旋回(四级层序),6个短期旋回(五级层序),部分剖面缺少1个短期旋回。与更加靠近湖盆中心的钻井相比,露头区往往少发育1个中期旋回和4个短期旋回。露头区MSC1,MSC2与MSC3中期旋回分别对应于井下MSC2,MSC3和MSC4中期旋回,其砂体与泥岩隔夹层具有较为相似的规律。研究成果有利于库车坳陷北部气区优质储层的追踪对比和预测,可以高效指导深层天然气的勘探开发。
    • 曲丽丽; 张莹; 张健雅; 林伟强
    • 摘要: 南堡1-3区为极复杂断块油藏,存在含油面积小、断裂发育、单井钻遇断点极多、地层缺失严重、标志层段较为集中且钻穿关系复杂、大斜度井多、地层倾角大等问题,极大地增加了地层对比难度。以“钻穿模式引导,沉积旋回划分、地震约束、模型验证”为特色的精细对比方法,总结钻遇模式指导分层,采用倾斜地层-加厚减薄对比模式,建立实钻垂厚与地层真厚度之间的关系,强调钻穿模式引导作用,遵循沉积旋回特征,利用井震模一体化综合验证,建立了钻穿关系复杂的极复杂断块精细地层对比格架,客观反映地层沉积变化,具有一定的推广使用价值。
    • 王立新; 唐明远; 李浩; 周贤斌; 黄学斌; 刘双莲; 赵睿; 张辉; 申本科; 苏映宏
    • 摘要: 沉积事件在油气生成演化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沉积事件的测井精准识别对精细指导地质分层及准确划分地质单元具有重要意义,但相关报道的文献较少。为此,应用2种方法研究沉积事件,首先通过岩心、薄片及地震资料对测井曲线的精细刻度与标定,获得系统沉积事件的地质专属特征,为识别复杂沉积事件提供准确依据;其次通过沉积旋回、沉积物质等的突变及其成因关系的归因研究,获得复杂沉积事件的识别依据。研究结果表明:①岩心、薄片及地震资料不仅有助于标定测井曲线上的沉积事件,而且可以与测井曲线构成识别沉积事件的可信证据链;②沉积旋回的突变或反转与地层层序演化有关,这种突变关系有助于确认层序界面;③沉积旋回的节奏变化与储层岩石结构和孔渗结构密切相关,对于准确预测和评价储层性质有帮助;④沉积旋回及其节奏变化的研究有助于判断和识别沉积事件的性质和特点;⑤地质内因深刻地影响了地震信息与测井信息的联动响应规律,事件与沉积物的隐性变化关系在油气地质研究中有着潜在的广阔应用领域。结论认为,该研究成果有效地解决了碳酸盐岩“同期异相”的地层对比难题,并有力支撑了四川盆地普光气田的地层单元划分及含气面积的确定,为气田的高效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撑。
    • 申震洲; 亢晨波; 张宁宁; 刘普灵
    • 摘要: 探讨黄土丘陵区新的侵蚀环境背景下小流域侵蚀泥沙的再分布特征,为开展和研究小流域土壤侵蚀及产沙过程提供理论依据。以黄土丘陵区典型淤地坝为研究对象,基于分形理论,通过分析淤地坝沉积泥沙垂直剖面的泥沙粒径组成变化及分形特征,研究了小流域坝前沉积泥沙再分布特征。结果显示:小流域坝地沉积泥沙剖面粒径由上到下依次呈现细—粗的周期分布规律,粗细分布的厚度差异较大,但整体上沉积层厚度随着沉积时间显著降低;沉积泥沙粒径以粗粉粒为主,平均百分含量为51.73%,且坝地剖面各分层的分形维数分布范围介于2.60~2.78;沉积泥沙粗化度变化范围介于0.04~0.37,平均值为0.16。研究表明随着退耕时间的增加,小流域沉积泥沙厚度显著降低,侵蚀泥沙的细颗粒物质含量增加。
    • 王瑞敏; 黄芳
    • 摘要: 地层划分与对比按照以沉积模式为指导、以标志层为基准、以厚度旋回为参考、以分级控制为步骤、动静结合反复对比验证的原则。在分层的过程中,主要参考自然伽玛、自然电位、声波时差和4米电阻率四条测井曲线,分析曲线形态的旋回性、幅度和泥质夹层的分布特征。同时和其他曲线有机结合起来,准确的进行地层对比和小层划分以及沉积旋回和沉积微相分析。
    • 杨彦峰; 符超峰; 徐新文; 王凤; 孟媛媛; 强小科
    • 摘要: 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尖扎盆地沉积了巨厚的新生代风成沉积物,夹杂有河湖相沉积层段,已进行了高分辨率磁性地层学和环境磁学研究,是旋回地层学研究的良好剖面.以尖扎盆地加让剖面3~361 m晚中新世沉积地层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的旋回地层学研究,旨在建立加让剖面的绝对天文年代标尺,提取尖扎盆地中蕴含影响古气候演化的地球轨道参数的主导周期,为进一步进行海陆对比和深入研究古气候环境演化提供基础数据.加让剖面古气候替代性指标频率磁化率(xfd)数据序列深度域频谱分析表明:3~361 m层段存在稳定的代表长偏心率周期的26 m沉积旋回,代表其他地球轨道参数周期的沉积旋回也有所体现,但并不稳定.基于识别出的沉积旋回,利用稳定的405 ka长偏心率周期对3~361 m深度域频率磁化率数据序列进行天文调谐,结合加让剖面磁性地层年代框架,建立了 11.758~5.890 Ma的绝对天文年代标尺.经过天文调谐的频率磁化率数据序列时间域与古地磁年代结果吻合较好,表明建立的天文年代标尺是可靠的.加让剖面频率磁化率与深海氧同位素记录频谱分析显示,在约7.2 Ma存在明显的周期转变.这一记录表明,东亚夏季风在7.2 Ma之前由41 ka的斜率周期主导,在7.2 Ma之后受控于100 ka的短偏心率周期.
    • 高恒逸; 王勇飞; 邓美洲; 王琼仙; 李勇; 陈丽花
    • 摘要: 以前期区域构造和沉积演化成果为基础,充分利用岩心、薄片、扫描电镜、阴极发光及测井曲线等基础资料,分析了川西气田雷四上亚段潮坪相薄互层白云岩储层岩石学、储集空间类型及物性等特征,建立了研究区潮坪相完整沉积旋回垂向分布模式,深入探讨了储层发育控制因素.结果表明:川西气田雷四上亚段有利储层岩性主要为藻纹层白云岩、藻粘结白云岩、藻砂屑白云岩和晶粒白云岩等岩石类型,储集空间以藻格架溶孔、晶间(溶)孔、粒间孔为主,储层总体具有低孔、低渗特征.潮间带藻云坪、砂屑滩和云坪微相是优质储层发育的物质基础,准同生期和表生期溶蚀作用是控制雷四上亚段大量溶蚀孔洞发育的关键,古今构造高部位为前期孔隙保存提供了有利条件.
    • 陈广; 刘辰生; 郭建华; 周瑶; 吴诗情; 李智宇
    • 摘要: 通过分析岩性、沉积构造及岩心薄片观察等资料,在湘中地区烟溪组识别了4种沉积相类型,从盆地近源(NE侧)到盆地沉积中心(SW侧),依次为浊积扇相、浅海陆棚相、半深海相、深水盆地相.烟溪组沉积演化经历了4个阶段:SQ1上升半旋回快速海侵,发育浅海陆棚相、半深海相、深水盆地相;SQ1下降半旋回开始海退,区内半深海相和深水盆地相展布面积减小,浅海陆棚相面积增大,近物源的NE区开始发育浊积扇相,沉积相体系向SW迁移;SQ2上升半旋回海侵,海平面再次上升,沉积相体系与SQ1上升半旋回大体相似,但半深海相发育区域减小;SQ2下降半旋回快速海退,浊积扇相广泛发育,深水盆地相不再发育.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