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沿空掘巷

沿空掘巷

沿空掘巷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1483篇,主要集中在矿业工程、工业经济、建筑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23篇、会议论文34篇、专利文献35627篇;相关期刊181种,包括煤、煤矿安全、煤矿开采等; 相关会议27种,包括中国煤炭学会开采专业委员会2016年学术年会、第十届全国采矿学术会议、34届国际采矿岩层控制会议等;沿空掘巷的相关文献由2620位作者贡献,包括柏建彪、杨张杰、王志强等。

沿空掘巷—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23 占比:3.58%

会议论文>

论文:34 占比:0.09%

专利文献>

论文:35627 占比:96.33%

总计:36984篇

沿空掘巷—发文趋势图

沿空掘巷

-研究学者

  • 柏建彪
  • 杨张杰
  • 王志强
  • 王军
  • 王朋飞
  • 王红胜
  • 王文
  • 李学华
  • 侯朝炯
  • 冯国瑞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周礼杰; 陈亮; 程志恒; 艾国; 孔德中; 王蕾; 王宏冰; 郭凯
    • 摘要: 突出煤层开采中存在开采时遗留过多煤柱与消突工程量投入巨大的问题,这和现阶段煤炭开采的理念有差异,合理的煤柱宽度以及安全的巷道布置范围不仅能保证煤炭合理安全的开采,还能提高煤炭资源的采出率、降低突出煤层中防突消突的投入量和工程量。以新集二矿1_(上)煤230102工作面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分析和计算得出煤层开采过程中邻空煤体的应力分布规律以及极限平衡区宽度范围;采用钻孔测力计实测煤层开采过程中邻空煤体内垂直应力的变化情况,并结合数值模拟模拟工作面推进情况以及结合邻空、实体两侧煤体瓦斯含量确定了突出厚煤层采动卸压影响范围;基于FLAC^(3D)软件模拟不同煤柱尺寸下巷道掘进的情况,结合卸压范围以及工程实践中关注的问题进而确定了合理的煤柱宽度。研究结果表明:(1)随工作面持续推进,在工作面邻空煤体内的支承应力随距采空区深度的递增呈现先增高至峰值后降低至原岩应力水平的规律,其支承应力峰值会出现在煤壁深入9.18 m附近;(2)在突出厚煤层开采中,邻空煤体0~25 m为卸压影响区,其卸压区和塑性区为邻空煤体0~9.5 m;(3)留设宽7~9 m煤柱时,能提高突出厚煤层煤炭资源采出率,降低突出厚煤层沿空掘巷消突工程量,利于巷道围岩控制,保证安全生产。
    • 姚辉
    • 摘要: 为了研究中厚煤层综采工作面沿空掘巷窄煤柱宽度,以银洞沟矿110103工作面回风巷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确定银洞沟矿护巷煤柱宽度为6 m。因为沿空巷道的作用允许其产生一定变形,根据模型变形量认为6 m宽度煤柱一定程度满足安全生产需求。
    • 潘兴松; 宁尚阁; 冯瑞光
    • 摘要: 为提高工作面煤炭采出率,利用理论计算、数值模拟和现场实验等科学手段,对东滩煤矿6306工作面沿空掘巷窄煤柱留设合理宽度进行分析和确定,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现场工况提出了巷道支护技术。该支护技术应用之后,现场监测结果证明该沿空掘巷窄煤柱留设宽度满足现场施工需求。
    • 朱翔斌; 杨张杰; 程雁斌; 丁晶; 王庆牛; 陈康
    • 摘要: 针对复合顶板沿空巷道煤柱合理尺寸难以确定及支护困难等问题,以泊江海子矿3-1煤层一面三巷布置的工作面为工程背景,采用理论分析和现场实测的方法,研究工作面回采后煤柱应力的分布规律。现场实测结果表明,工作面回采后煤柱应力沿侧向可分为低应力区和高应力区,低应力区距采空区边缘距离为14.5m,高应力区距采空区边缘距离为14.5~20m,最大应力峰值为29MPa,考虑到煤层裂隙发育、煤壁片帮等因素,综合确定沿空掘巷煤柱宽度为9m。同时结合具体地质条件进行沿空掘巷支护方案设计及矿压观测,巷道支护实践表明,试验巷道采用所确定的煤柱宽度及锚索网支护参数后,巷道围岩稳定,实现了工作面安全高效开采。
    • 郄峰
    • 摘要: 本论文通过对棋盘井煤矿I020908工作面回风顺槽孤岛工作面沿空掘巷的支护条件、施工工艺的认真分析;实验测试了9#煤及顶板岩石的煤岩物理力学参数;数值模拟了I020908工作面采场及回风顺槽沿空掘巷巷道应力分布规律,结合现场调研和理论分析,确定了棋盘井煤矿I020908工作面回风顺槽沿空掘巷合理巷道煤柱宽度;同时,提出了棋盘井煤矿I020908工作面回风顺槽锚网索(梁)喷联合支护技术,并进行了现场实施;基本掌握了采用锚网索(梁)喷联合支护下的煤巷变形的基本规律,为矿井的安全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撑和科学依据。
    • 张志文
    • 摘要: 为进一步提升煤矿生产的安全性和效率,以保兴煤矿11073工作面为例,在分析其地质条件的基础上,通过FLAC3D软件建立数值模拟模型并对其围岩稳定性进行分析,基于数值模拟结果和工作面的实际情况采用永久支护和强化支护方式对围岩进行联合控制,最后通过监测得知联合控制方案有效可行。
    • 柏永生
    • 摘要: 合理的窄煤柱宽度与围岩控制方案是确保沿空掘巷成功实施的关键因素。为探究煤柱宽度与沿空巷道围岩应力及变形特征之间的关系,以羊场煤矿得马矿井21904运输巷为研究背景,通过理论计算确定了煤柱合理宽度为3.89~8.25 m;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分析了不同煤柱宽度下煤柱垂直应力和巷道表面变形特征,确定了煤柱最佳宽度为5 m;对沿空巷道支护方案及参数进行设计,并对现场围岩控制效果进行观测。结果表明:巷道顶底板和两帮相对移近量最大值均小于40 mm,巷道围岩变形控制效果良好。研究成果为类似工程条件下巷道施工提供了借鉴。
    • 谷长宛; 王波; 王军; 陆长亮
    • 摘要: 基于胀锁式对穿锚索的沿空掘巷窄煤柱双向加固技术是一种针对沿空掘巷留设煤柱支护的新型技术,为进一步研究胀锁式对穿锚索加固机理及优化支护方案,以济宁三号煤矿123_(下)04工作面沿空掘巷留设煤柱为工程背景,结合室内试验和现场工业试验的相关结论,采用FLAC^(3D)数值计算软件,分析了对锚固单元中煤体内部破裂特征及其演化过程和胀锁式对穿锚索荷载特征、不同加固方式下窄煤柱变形量变化规律及应力分布变化规律和胀锁式对穿锚索受力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胀锁式对穿锚索可以有效控制窄煤柱变形;由锚索预应力产生的压应力区呈对称分布;锚固体内部产生了共轭剪切破坏带,且共轭剪切带与水平面夹角约为45°;锚索轴向荷载具有显著阶段特征;峰前阶段,锚索轴力基本稳定;峰后阶段,锚索轴力显著增大,且杆体中部载荷大于两端;锚索采用间排距在0.8 m×1.0 m~1.5 m×1.0 m的双排布置方式较为合理。研究成果可为完善胀锁式对穿锚索沿空掘巷窄煤柱双向加固理论和进一步推广该技术提供有力支撑。
    • 孟祥军; 赵鹏翔; 王绪友; 林海飞; 何永琛; 宁廷洲; 王红胜
    • 摘要: 为解决倾斜厚煤层沿空掘巷窄煤柱留设合理宽度及围岩控制等难题,以新疆硫磺沟煤矿(4-5)06工作面沿空掘巷为原型,运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及现场监测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研究倾斜厚煤层相邻工作面回采期间围岩应力分布、变形特征及相应的控制技术。结果表明,窄煤柱应避开侧向支承压力集中区,合理的煤柱宽度应小于峰值应力所在位置,即距离采空区边缘10 m。回采期间,煤柱宽度小于4 m时,围岩整体变形相对较小,煤柱进入塑性破坏状态,但不存在稳定承载区域;煤柱大于5 m时,煤柱内存在“近零位移”区域,煤柱帮承载能力相对较强,综合考虑采空区积水、瓦斯、地质构造等影响,以及煤炭资源利用最大化,最终确定煤柱留设宽度为4~5 m。结合矿压监测结果,进一步优化试验工作面围岩支护方案,并提出在地质构造和淋水段加强支护,现场实测表明,该技术可有效控制倾斜厚煤层沿空掘巷非对称变形。
    • 殷帅峰; 左安家; 马丽洁; 任宇新; 石松豪
    • 摘要: 以恒源煤矿487工作面窄煤柱沿空掘巷为工程背景,基于该矿工程实况采用理论计算、数值模拟等手段综合确定487工作面回风巷最优护巷煤柱宽度为5m;基于数值模拟分析了487工作面回采后沿空掘巷超前段顶板、实体煤以及煤柱内围岩应力分布、围岩变形与塑形区演化特征,针对性提出了高强锚杆索组合非对称支护技术,并分析了巷道支护应力场的合理性。工程实践表明:工作面回采动压影响下沿空掘巷围岩剧烈扰动范围存在于超前工作面30m内,顶底板及两帮移近量最大分别为574mm、759mm;超前工作面30m后巷道围岩变形趋于稳定,顶底板及两帮移近量平均分别为190mm、315mm,5m护巷煤柱和高强锚杆索组合非对称支护技术有效控制了沿空掘巷围岩变形。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