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洞庭湖平原

洞庭湖平原

洞庭湖平原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126篇,主要集中在农业经济、植物保护、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6篇、专利文献2731篇;相关期刊104种,包括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农业现代化研究、中国林业等; 洞庭湖平原的相关文献由203位作者贡献,包括王智、徐一兰、文高辉等。

洞庭湖平原—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6 占比:4.41%

专利文献>

论文:2731 占比:95.59%

总计:2857篇

洞庭湖平原—发文趋势图

洞庭湖平原

-研究学者

  • 王智
  • 徐一兰
  • 文高辉
  • 陈东
  • 丁辉
  • 储昭升
  • 刘志强
  • 张凤荣
  • 曾清如
  • 本刊编辑部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胡倩; 王军霞; 刘世强; 吴嘉铃; 唐仲华; 成建梅
    • 摘要: 为计算洞庭湖平原水资源并分析未来气候变化对研究区水资源量的影响,基于2010—2013年洞庭湖平原实测水文气象数据以及DEM、土地利用、土壤类型等数据,利用ArcSWAT构建了洞庭湖平原分布式水文模型进行径流模拟,对土壤水、河道径流和地下水分别进行了水均衡分析,并通过设置5种不同的未来气候变化情景,研究了气候变化对水资源量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洞庭湖平原年均降雨量为254.27×10^(8) m^(3),实际蒸散发量占总补给量的59.96%,土壤对地下水的补给量占总补给量的30.93%,地表径流量和侧向流量占总补给量的20.37%,因此大气降雨的主要排泄方式是蒸散发,在降雨量变化幅度较大时研究区内土壤对地下水的补给比地表径流受降雨的影响更大,土壤水呈负均衡;②均衡期内地表水年均资源量为120.84×10^(8) m^(3),基流量对河道径流的补给量(57.13%)大于地表径流对河道径流的补给量(41.12%);该流域地下水补给的主要来源是土壤对地下水的补给,模拟期内年均地下水资源量为78.64×10^(8) m^(3),地下水呈正均衡;③地表径流量、河道径流总量、基流量与气温呈负相关关系,与降雨量呈正相关关系,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降雨量、地表水资源量和地下水资源量的变化明显,当降雨量减少10%(年均降雨量减少118.62mm)、温度升高1°C时,年均地表水资源量减少19.18×10^(8) m^(3),地下水资源量减少2.7×10^(8) m^(3),而当降雨量增加10%(年均降雨量增加118.62mm)、温度下降1°C时,年均地表水资源量增加23.77×10^(8) m^(3),地下水资源量增加4.2×10^(8) m^(3)。
    • 摘要: 一、长江中下游区的特点长江中下游区包括上海、江苏、安徽、江西、湖北和湖南6省(直辖市)。平原与丘岗相间,河谷与丘陵交错,平原区河网密布。耕地主要分布在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皖苏沿江平原、里下河平原和长江三角洲平原,以及江淮、江南丘陵山地。大部分耕地在平原区,坡耕地不多。
    • 摘要: 在洞庭湖平原广袤的田野上,活跃着一群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罗勇就是其中之一。他硕士毕业于北京大学,2006年进入中共湖南省委办公厅工作。然而,跃出"农门"的他,却因思念家乡,萌生了重回农村的念头。"当时互联网技术多用于商业和工业领域,我就有了把互联网技术用于水稻种植的想法。"罗勇说。2015年,他辞职回乡,在湘阴县新泉镇流转土地,当起了"田保姆"。
    • 摘要: (图1)绽放枝头天门山山顶森林属原始次森林,拥有的珍贵树种有珙桐、香果树、金钱槭、大庸鹅耳枥以及麻花杜鹃等。飘落的雪堆积在树枝枝头,宛如雪白的花朵。(图2)胜景在望天门山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海拔1518.6米,属于新华夏系,武陵隆起带,是武陵山脉向东进入洞庭湖平原的余脉。雪后初晴,像金蟾一样的山峰一直守望着这片土地。(图3)荡气回肠天门山文化底蕴深厚,神农、赤松子、鬼谷子均留有遗迹,有着“天门洞开、鬼谷显影、独角瑞兽”等传说。天门山景区的盘山公路穿行在“碧波”中,蜿蜒曲折,蔚为壮观。
    • 胡贤辉; 张紫怡; 王子诚; 方龙俊; 田雨萌; 文高辉
    • 摘要: [目的]揭示2009—2019年洞庭湖平原耕地面源污染时空演变规律,探究耕地面源污染与农业生产的脱钩关系,为洞庭湖平原耕地面源污染治理提供科学参考。[方法]采用化肥农药施用强度和粮食单产分别描述洞庭湖平原耕地面源污染和农业生产状况,利用空间分析法和脱钩模型揭示2009—2019年洞庭湖平原耕地面源污染和农业生产的时空演变规律及其脱钩关系。[结果](1)2009—2019年洞庭湖平原化肥、农药施用强度均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且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化肥、农药生产率总体上呈现出上升趋势;(2)2009—2019年洞庭湖平原粮食单产呈现出倒U形趋势,且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3)洞庭湖平原粮食单产与化肥农药施用强度的脱钩关系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第一阶段为波动期(2009—2013年),第二阶段为强脱钩期(2014—2015年),第三阶段为弱负脱钩和衰退脱钩期(2016—2019年);(4)洞庭湖平原农业生产与耕地面源污染的脱钩关系在县级空间尺度上逐渐呈现出较高的趋同性和聚集特征。[结论]应进一步加强耕地面源污染源头防治,并采取多种举措提高粮食单产,最终实现耕地面源污染与农业生产的强脱钩。
    • 文高辉; 袁泉; 赵懿; 熊子昕; 张漫
    • 摘要: [目的]研究洞庭湖平原耕地生态安全状况,并诊断其障碍因子,为区域耕地合理利用和耕地污染治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基于DPSIR模型构建洞庭湖平原耕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从县域尺度,采用基于熵权的改进TOPSIS模型测度洞庭湖平原2007—2017年耕地生态安全指数,并采用障碍度模型诊断耕地生态安全状态的主要障碍因子。[结果]2007—2017年洞庭湖平原整体耕地生态安全程度处于临界状态,整体安全指数在研究期内波动上升但增速缓慢;不同县(区、市)耕地生态系统安全变化特征不一;中低产田改良比例、秸秆还田比例、测土配方施肥比例、农药使用强度、地膜使用强度、化肥施用强度、农业自然灾害成灾比例等是制约耕地生态安全的主要障碍因子。[结论]为改善洞庭湖平原耕地生态安全状况,应大力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 丁学谦; 吴群; 文高辉; 张超
    • 摘要: 洞庭湖平原因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活动导致严重的耕地面源污染问题,揭示洞庭湖平原近10余年耕地面源污染迁移轨迹及空间格局,可为洞庭湖平原下一步科学防治耕地面源污染提供参考.该研究以洞庭湖平原湖南省部分的21个区(县、市)为实例,利用清单分析法构建农田化肥、人畜排泄物和农田固废3类污染单元,测算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总氮(Total Nitrogen,TN)和总磷(Total Phosphorus,TP)3类污染物排放情况,并运用空间分析、重心模型和冷热点分析研究2005-2019年洞庭湖平原耕地面源污染轨迹迁移变化及空间格局.结果表明:1)从时序上看,2005-2019年间3类污染物排放总量和排放强度总体上均呈现下降趋势;从空间分布上看,COD排放强度等级分布更为集中,洞庭湖平原耕地面源污染程度呈现出"东部>西部>中部"的空间格局;2)从重心模型分析来看,3类污染物排放强度重心在东西方向上的移动更显著,并且重心移动速度呈现阶段变化;3)从冷热点分析来看,3类污染物空间分布格局差异性显著,COD最为明显,TP次之,TN最小,热点区域大多分布于洞庭湖平原东部,冷点区域大多分布于洞庭湖平原中部.研究说明了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洞庭湖平原耕地面源污染情况有所好转,并且各地区耕地面源污染程度和治理都具有差异性,为今后因地制宜地治理耕地面源污染提供理论依据和思路.
    • 洪漠如
    • 摘要: 谈及两湖茶场,很多人不以为然。因为在很多人的观念中,两湖的名茶并没有江南密集。围绕洞庭湖周边,好像也就只有一个"君山银针"有点名气。但事实上,两湖茶场的意义绝对不止于"君山银针"。围绕洞庭湖平原周边的山区,形成了一个优质红茶的大三角。以西南角的安化为原点,沿着益阳、临湘、赤壁、咸宁又形成了一条砖茶大动脉。熟悉历史的朋友一眼就能看出,这一红一黑意味着什么。
    • 本刊编辑部
    • 摘要: 浩瀚宇宙,星海渺茫,一片夜空,承载了人们无数浪漫绮丽的幻想。古时,曾有人仰观天文,将广阔星域分为二十八星宿,把南方星宿比作一只朱雀。代表火与阳的“朱雀”之尾缀着轸宿,它有一颗附属星,名为长沙。“上有星象,下有星野”,神州大地上便有一座城与它遥遥相对一火辣、豪气的长沙。天文星象是长沙名字由来的说法之一。另一说法,与地理环境关系甚密。湖南省三面环山,中部为湘中丘陵盆地,仅在北部有一个衔接着洞庭湖平原的开口。
    • 黄艳雯; 杜尧; 徐宇; 陶艳秋; 邓娅敏; 马腾
    • 摘要: 洞庭湖平原西部地区浅层承压含水层是当地主要的地下水开采层,却面临严重的水质型缺水问题,其中以铵氮异常最为典型,但目前对于其来源和富集机制的认识十分薄弱。以洞庭湖平原西部为研究区,沿区域地下水流方向对地下水样品进行水文地球化学分析,旨在查明地下水中铵氮的来源,揭示地下水流动对铵氮富集的控制机理。结果表明:NH4-N质量浓度为0.05~16.75 mg/L,且与DOC、HCO3^-、As、Fe^2+、Mn、P质量浓度呈现较好正相关性;而高质量浓度的NH4-N对应着很低质量浓度的Cl^-、SO4^2-、NO3^-和很低的Cl/Br比值,可以推测浅层承压水中的铵氮主要由天然有机质矿化作用产生,而非人为输入。沿着地下水流向,NH4-N和As、Fe2+、Mn质量浓度均显著升高,说明由于水流越来越滞缓,含水介质颗粒越来越细,沉积物有机质越来越富集,含氮有机质矿化作用逐渐增强,使得NH4-N质量浓度逐渐升高,并形成了还原性逐渐增强的地下水环境,相关地球化学过程产生的还原性组分(砷、铁、锰等)也逐渐富集。本研究进一步丰富了地下水原生铵氮的成因理论,可为当地的供水安全保障提供理论基础。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