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深部开采

深部开采

深部开采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449篇,主要集中在矿业工程、工业经济、建筑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14篇、会议论文73篇、专利文献19683篇;相关期刊273种,包括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采矿技术、金属矿山等; 相关会议56种,包括2015年湘赣皖闽苏五省煤炭学会学术交流会、全国防治煤矿冲击地压高端论坛、第九届全国采矿学术会议等;深部开采的相关文献由2805位作者贡献,包括何满潮、蔡美峰、谢和平等。

深部开采—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14 占比:6.24%

会议论文>

论文:73 占比:0.35%

专利文献>

论文:19683 占比:93.42%

总计:21070篇

深部开采—发文趋势图

深部开采

-研究学者

  • 何满潮
  • 蔡美峰
  • 谢和平
  • 李夕兵
  • 赵兴东
  • 周宏伟
  • 姜耀东
  • 潘一山
  • 左建平
  • 李铁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程海勇; 吴爱祥; 吴顺川; 朱加琦; 李红; 刘津; 牛永辉
    • 摘要: 介绍了以膏体+多介质协同充填、同步充填和功能性充填为代表的新兴充填理念.系统阐述了以流变力学和固体力学为主体的矿山充填力学架构,剖析了原位多场多因素扰动作用,并介绍了最新研发的充填体多场耦合监测系统.总结了全尾砂深度浓密、固液混合搅拌以及长距离浆体输送等充填核心环节的发展特点及研究进展.分析了充填智能化发展的必要性,梳理了充填领域涉及的智能化算法,提出了充填智能化未来发展思路.通过对矿山固废充填发展趋势分析,认为未来矿山固废充填需要深度拓展绿色发展内涵,进一步探索模块化、规模化和智能化之路,积极融入并服务深地开采需求,充填采矿法或将成为深部采矿和绿色采矿未来可期的唯一解决方案.
    • 关鑫磊
    • 摘要: 玲珑金矿东风矿区原采用盘区中深孔分段出矿采矿法回采,但由于矿体倾角变缓、开采深度增加和开采规模扩大,已不能满足生产要求。在充填系统建成后,东风矿区全部采用上向水平分层进路式充填采矿法。为探求合理的回采顺序,运用FLAC3D软件对不同回采方案进行模拟,分析采场在不同回采顺序下压应力、拉应力、垂直位移和塑性区等特征,得出最优的回采顺序方案。模拟结果表明,使用隔一采一、采完之后进行充填、最后2条采场和穿脉同时充填的开采顺序最优。
    • 王贤来; 崔继强; 张鹏强; 赵兴东
    • 摘要: 根据金川二矿区深部巷道的现场调查,深部巷道具有岩爆倾向且受爆破动载作用,道常出现垮冒及大变形现象。本论文提出释能支护设计原理,依据抵抗2.5级岩爆或等量爆破产生的动能进行释能支护设计,采用释能锚杆+金属网进行支护。应用RS2数值模拟软件验证上述支护方案有效性,结果表明:采用释能支护后围岩破坏范围显著减小,说明释能支护系统能够很好的控制动载下围岩的破坏,同时还可以发现释能支护系统具有较好的抗动载能力。本论文可为金川二矿区深部动载巷道支护设计提供理论支撑。
    • 张帅; 任怀伟; 韩安; 巩师鑫
    • 摘要: 复杂条件煤层地质条件参数变化数量多、参数变化范围大,其智能化开采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分析了我国不同区域煤矿的主要地质条件特征及面临的问题,指出相较于综合机械化采煤,智能化开采对地质保障度的要求更高。地质条件越复杂,控制系统就越需要更精准的感知、更快速的分析与决策、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以两淮地区“三软”煤层开采为例,探讨了其在智能化开采过程中面临的问题:煤壁频繁片帮、刮板输送机上窜下滑、相邻支架错位及咬合不紧密、护帮板不整齐、支架扎底、超前巷道变形,指出围岩(顶底板、煤壁)条件、煤层走向/倾向角度、矿压及超前巷道稳定性是影响工作面正常连续开采的5个因素。为解决上述5个因素条件参数变化带来的问题,需要从围岩参数感知、趋势分析、精细化控制、动力系统适应、自适应决策等方面研发出解决复杂条件工作面智能化开采的关键核心技术。详细阐述了目前实现复杂条件工作面智能化开采技术即液压支架护帮板精准控制及快速跟机技术、顶板分区协同支护技术、工作面装备姿态监测技术、工作面调直技术、上窜下滑控制技术、稳压供液控制技术、仿真决策系统平台和超前支护技术的应用现状、效果及后续需要解决的问题。指出对于多种复杂条件共存的煤层,关键元部件的机电液一体化设计、分布式控制方式、大数据的分析应用、装备群协同快速推进控制和实时仿真平台与智能决策系统的开发是后续研究的主要方向。
    • 袁艳平
    • 摘要: 深部煤矿开采易发生底板突水问题,为保证煤矿安全开采,研究地质结构,分析突水原因,评价突水危险十分重要。由于深部开采具有高承压等特点,采用一般突水系数法进行突水危险性评价已不适用云冈矿深部开采的实际情况,对此,在突水系数法的基础上引入单位涌水量q,提出一种改进型的评价办法:突水系数-单位涌水T_(s)-q评价法。以云冈矿深部开采为研究对象,结合原有突水数据资料,建立了T_(s)-q底板突水危险程度评价法。结果表明,T_(s)-q底板突水危险程度评价法扩大了突水安全区和相对安全区,是对突水系数评价法的补充,尤其适合应用在高承压、富水性弱的深部开采煤层底板突水危险的评价中。
    • 马帅
    • 摘要: 伴随着开采深度的加大,为了提升煤矿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就要对深部开采软岩巷道予以合理性支护处理,减少巷道变形破坏以及围岩不稳造成的损失,打造安全高效的煤矿开采环境,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本文结合案例分析了煤矿深部开采软岩巷道变形控制要点,并结合数值模拟分析了相应的最佳支护模型。
    • 王兆会; 孙文超; 水艳婷; 刘鹏举
    • 摘要: 随着浅部煤炭资源开采殆尽,深部煤炭资源开发成为我国东部矿区面临的一大难题。深部矿井具有高应力、强扰动、节理裂隙发育等特点,导致煤壁高程度片帮、顶板大范围漏冒、巷道大变形破坏等围岩失稳现象频发,威胁安全生产。为提高深部开采围岩控制效果,以安徽省口孜东矿千米深井超长工作面为工程背景,采用现场实测、室内实验、数值计算和理论分析等手段研究超前采动应力旋转轨迹及其推进方向效应。结果表明:千米深井超长工作面支承压力呈现以峰值影响区为边界的空间分区特征,超前影响范围和煤壁破坏宽度分别达到150和8~12 m,采动应力发生大幅度旋转现象,高应力和应力旋转共同驱动工作面围岩破坏失稳。强采动影响下超前采动应力向采空区倾斜,走向影响范围达到200 m;两侧采动应力向巷道倾斜,倾向影响范围达到15 m。以平行于工作面推进方向的竖直平面为基准,采动应力旋转轨迹经历面外慢速偏离、面外快速靠近和面内协同旋转3个阶段。工作面推进方向对采动应力旋转轨迹具有强烈控制作用,当其与最小地应力方向平行或垂直时,采动应力旋转轨迹呈对称分布形态,2者处于其他空间位置关系时,采动应力旋转轨迹呈非对称分布形态。推进方向与最小地应力方向之间的夹角增大,采动应力面外慢速旋转阶段缩短,快速回旋阶段增长,但面内协同旋转阶段始终落在平行于工作面推进方向的竖直平面。基于围岩裂隙分布特征,实现围岩稳定性的应力方向敏感区识别,裂隙赋存稳定,应力方向敏感区为局部覆盖型;裂隙随机分布,应力方向敏感区转为全区覆盖型。根据应力方向敏感区形态提出了优势采动应力旋转轨迹确定原则,指导推进方向选择与优化,为深部开采围岩控制提供新思路。
    • 王鹏飞; 李长洪
    • 摘要: 本文以三山岛金矿为工程背景,利用FLAC^(3D)数值软件建立矿井深部开采流-固耦合数值模型,采用房柱式交替向上充填采矿法,在模拟采动条件下,尤其是采场通过F_(3)断层时,矿体、充填体内渗流场以及塑性区的演化过程,对矿井不同开采时段、不同开采区域的突水危险性进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①距离断层较远时(-825 m-1盘区),随着回采活动的进行,盘区内的孔隙水压迅速降低,对相邻盘区和断层内的孔隙水压也有一定降低作用。②距离断层较近时(-825 m-2盘区),随着回采活动的进行,岩体内节理裂隙不断延伸扩展并与断层沟通,形成渗流通道,导致矿坑涌水量迅速升高,断层内孔隙水压下降。现场回采过程中,当工作面接近或通过断层带时,矿井发生突水危险性最高,应采取重点监测,并通过注浆等手段防止水害事故发生。③通过断层之后(-825 m-3盘区),受回采降压作用影响,盘区内孔隙水压整体较小,并逐渐向两侧采空区充填体扩散降低,随着埋深的增加,断层突水危险性迅速升高。
    • 刘滨
    • 摘要: 随着采深增加,新城金矿V#矿体开采技术条件急剧恶化,上向水平分层充填采矿法因支护消耗量大,作业循环慢等原因难以满足矿山生产需求。下向水平进路充填采矿法在保证回采过程中顶板安全的同时,减轻了支护工作量和成本,加速了回采作业循环,提高了回采效率,详细介绍了下向水平进路充填采矿法的采场结构布置、回采工艺过程等,并进行了现场工业应用。应用结果表明:下向水平进路充填采矿法十分适用于新城金矿深部厚大破碎矿体开采,其采矿损失率降至2%,矿石贫化率降至4%。
    • 周亚博
    • 摘要: 针对阿尔哈达铅锌矿上向水平分层充填采矿法采场结构参数的确定开展相关研究,采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建立了留顶柱不留底柱、留底柱不留顶柱共2种数值模型,分步模拟计算各方案在回采过程中的应力和位移分布规律,分别从拉应力和底板上鼓量、顶板下沉量分析比较方案的优缺点。研究结果表明:首采分层开挖后,2种方案采空区的顶底板均出现了拉应力集中,采空区两侧围岩出现压应力集中区域;留底柱不留顶柱的方案拉应力出现明显下降,仅为2.30 MPa左右,因此选择留底柱不留顶柱的方案作为阿尔哈达铅锌矿上向水平分层充填采矿法的采场结构布置形式。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