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滋味说

滋味说

滋味说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1年内共计94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文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4篇、专利文献326篇;相关期刊85种,包括心理世界、北方论丛、江汉论坛等; 滋味说的相关文献由95位作者贡献,包括余开亮、张月、张烁等。

滋味说—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4 占比:22.38%

专利文献>

论文:326 占比:77.62%

总计:420篇

滋味说—发文趋势图

滋味说

-研究学者

  • 余开亮
  • 张月
  • 张烁
  • 蒋祖怡
  • 食指
  • 丁启阵
  • 任建桦
  • 任美云
  • 俞明芳
  • 倪媛媛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徐嘉乐
    • 摘要: 自20世纪90年代起,"滋味说"是否能够作为《诗品》美学批评标准的中心理论一事引起了学术界的巨大争论.通过对这一公案的重新探讨,以联结创作者、创作文本和读者(接受方)三方的方式进行探索和研究可以发现,在钟嵘的诗学观念里,"滋味说"要分为诗之本味和诗之余味两种,创作者和创作文本之间的"创作论"以及创作文本和读者之间的"审美标准"实际上是一物两面,而能将这两面联结到一起,使二者一一对应的就是"滋味说".
    • 余开亮; 张烁
    • 摘要: 钟嵘对"滋味说"内涵的创造性阐发具有晋宋之际美学经验与诗风新变所带来的新意蕴。通过将"兴比赋"作为五言诗三义以及对风力与丹采的注重,钟嵘确立了五言"滋味说"的具体内涵。检视以谢灵运为代表的山水诗及其背后"寓目美学观"的兴起,可知钟嵘"滋味说"的这种新意蕴是时代诗风所带来的,明显受到了晋宋山水诗"寓目美学观"的影响。通过"滋味说"对比兴二法"因物"特性和赋法创作的强调,通过"滋味说"对"即目""直寻"感知经验的重视,可以看出,"滋味说"是传统诗学与寓目美学加以调和的产物。因此,钟嵘的"滋味说"和刘勰的"情景交融"理论一样,当是儒家诗学发生转折的核心关节点。时代新变对"滋味说"内涵塑造的历史个案可深化关于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应如何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自觉思考。
    • 余开亮; 张烁
    • 摘要: 钟嵘对“滋味说”内涵的创造性阐发具有晋宋之际美学经验与诗风新变所带来的新意蕴.通过将“兴比赋”作为五言诗三义以及对风力与丹采的注重,钟嵘确立了五言“滋味说”的具体内涵.检视以谢灵运为代表的山水诗及其背后“寓目美学观”的兴起,可知钟嵘“滋味说”的这种新意蕴是时代诗风所带来的,明显受到了晋宋山水诗“寓目美学观”的影响.通过“滋味说”对比兴二法“因物”特性和赋法创作的强调,通过“滋味说”对“即目”“直寻”感知经验的重视,可以看出,“滋味说”是传统诗学与寓目美学加以调和的产物.因此,钟嵘的“滋味说”和刘勰的“情景交融”理论一样,当是儒家诗学发生转折的核心关节点.时代新变对“滋味说”内涵塑造的历史个案可深化关于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应如何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自觉思考.
    • 任美云
    • 摘要: 锺嵘在《诗品》中对五言诗大加赞扬,认为五言诗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在锺嵘看来,作品要有滋味,需要具备很多因素,其中悲情不可或缺.锺嵘所论之悲情,内涵丰富,凸显出其美学思想.首先,锺嵘把悲情与"滋味说"紧密相连,认为有"滋味"的作品一定具有"悲情"的特征.其次,锺嵘主张悲中包含着怨愤,但是表达上,是以雅之为主,讲求中和之美,虽有悲怨,但并不过于激烈.最后,锺嵘还注重风力和丹彩对悲情的润饰,即内容的饱满和语言的修饰.
    • 刘少杰
    • 摘要: 钟嵘对“滋味说”内涵的创造性阐释,具有晋宋时期审美经验和诗风新变带来的新意义,以“赋比兴”为五言诗三义,注重风力与丹采。 钟嵘确立了五言诗“滋味说”的具体内涵,成为其诗歌审美理想的核心内容。 文章在选择“味”作为审美范畴的历史基础上,着重探讨了“滋味说”如何重视诗歌和审美主体的审美功能,其审美创造和审美趣味如何与审美接受观念相适应,促进了中国传统审美观念的转变,具有重要的审美意义。
    • 曾麓霏
    • 摘要: 近代中国关于钟嵘所谓"滋味说"的研究愈来愈多,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当代众多关于"滋味说"的研究中,是否忽视了"滋味说"本身的存在问题?在通过相关论证后,本文得出这样的结论:这个古代典型的诗学理论实际上并非是钟嵘有意提出和实际使用过的系统的理论,而是历代学者不断建构而成的传统诗学理论.
    • 李军均
    • 摘要: 唐人是有意为小说,唐传奇的出现也标志着小说文体的独立。无论是有意为小说还是文体的独立,其必然伴生的是观念的变化。相比于唐前的小说观念,唐代小说观念继承了先唐时期对小说的总体性把握和评价的基本概念,如"小道可观"、"劝善惩恶"等;但又有所发展,将小说家纳入王官系统并把握到小说"叙事为宗"特性。这种观念的新变,不仅提升了小说的文化地位,且推动了唐人从文学审美的角度对小说本体的认识和辨析,如关于小说的"情美"论、"滋味"说等传奇理念。这种观念的变化必然推进了小说的文体独立,也对后世产生了有益的影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