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煤样

煤样

煤样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3年内共计1200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矿业工程、电工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78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74494篇;相关期刊138种,包括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煤、煤矿安全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2010年海峡两岸材料破坏/断裂学术会议暨第十届破坏科学研讨会/第八届全国MTS材料试验学术会议、2006全国生物医药色谱学术交流会、2004年全国煤质分析学术交流会等;煤样的相关文献由2525位作者贡献,包括罗建文、朱先德、任率等。

煤样—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78 占比:0.37%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74494 占比:99.62%

总计:74778篇

煤样—发文趋势图

煤样

-研究学者

  • 罗建文
  • 朱先德
  • 任率
  • 华同曙
  • 李晓艳
  • 班书昊
  • 苏少航
  • 蒋学东
  • 王辉
  • 胡爱萍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高磊
    • 摘要: 氧在煤体上的吸附和蓄积是煤自燃的起始阶段和必要条件,对煤吸附氧的研究是煤自燃灾害预防的基础。选取我国不同变质程度的典型煤样,基于热重分析(TGA)开展煤吸附氧的研究,考察煤阶、粒度、氧气浓度等对煤吸附氧过程及氧吸附量的影响。为消除煤中水分对热重分析时氧吸附量的影响,研究中提出“真实氧吸附量”指标。结果表明,1号无烟煤、2号烟煤、3号褐煤的真实氧吸附量分别为3.4%、4.4%、8.2%,即随煤阶变化,煤的真实氧吸附量依次排序为:3号褐煤>2号烟煤>1号无烟煤;随着粒度的增加,中、低阶煤样的煤真实氧吸附量先增大后减小,而无烟煤的氧吸附量变化不明显;当氧气体积分数低于21%时,随氧气浓度增加,煤真实氧吸附量先增大后减小,且无烟煤的最大真实氧吸附量在5%左右、烟煤和褐煤都在10%左右。煤的“真实氧吸附量”指标能显著区分煤样氧吸附量的差异,真实反映煤样吸附氧的规律。
    • 高志伟; 张聪; 李美俊; 方镕慧; 腾格尔; 肖洪; 朱志立
    • 摘要: 激光拉曼光谱在显微组分分析中已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对不同成熟度(R_(o)为0.49%~1.88%)煤样中的不同显微组分(镜质体、半丝质体、粗粒体)进行拉曼光谱分析后发现,不同显微组分的拉曼光谱参数存在明显差异,这在煤显微组分分析中有以下应用:(1)利用拉曼光谱参数组合可区分煤样中的显微组分,该研究中可区分的参数组合达21种,它们均可作为区分此类显微组分的参考标准;(2)可区分煤样中显微组分的参数组合中最关键的参数是峰位移W_(D1),使用时需考虑热演化程度影响,这可能对下古生界处于高—过成熟阶段且光学性质逐渐趋同的显微组分差异研究提供帮助。因此拉曼光谱参数可作为显微组分分析的一种有效方法。
    • 杜园园; 孙海; 马立强; 韩杰; 付煜; 李佳琦; 王伟
    • 摘要: 为揭示煤样损伤破坏机制,为煤岩动力灾害红外辐射遥感监测预警提供理论基础与技术支持,采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和应变监测技术联合观测煤样单轴加载过程,分析了煤样损伤演化各个阶段其表面平均红外辐射温度(AIRT)和红外热像的响应特征,并尝试揭示煤样损伤演化过程中的红外辐射响应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煤样的红外辐射响应特征与其破坏形式有关,剪切破坏煤样AIRT总体呈上升趋势,张拉破坏煤样AIRT总体呈下降趋势。将煤样损伤演化全过程划分为压密阶段、弹性阶段、裂纹稳定扩展阶段、裂纹非稳定扩展阶段和破坏阶段,发现AIRT在裂纹非稳定扩展阶段变化幅度最小(剪切破坏煤样平均增幅0.03°C;张拉破坏煤样平均降幅0.02°C),在破坏阶段变化幅度最大。张剪煤样破坏失稳前,其红外热像图中2种趋势相反的热效应(升温热效应和降温热效应)相互抵消,导致AIRT曲线出现“沉寂期”,这种现象可作为煤样破坏失稳的红外辐射前兆。煤样损伤演化不同阶段,红外辐射信息红外辐射响应机制不同:弹性阶段,煤样红外辐射信息变化是由热弹效应主导;裂纹稳定扩展阶段和裂纹非稳定扩展阶段,剪切破坏煤样红外辐射信息变化由摩擦热效应和裂纹扩展热效应主导、张拉破坏煤样红外辐射信息变化由张性变形产生的吸热效应主导。
    • 徐长安
    • 摘要: 为了研究平顶山天安煤业股份有限公司平煤一矿丁_(5)-32140工作面煤层的自燃倾向性特征,对该工作面的煤样开展了升温氧化实验,对不同温度下热解产生的CO、CO_(2)、CH_(4)、C_(2)H_(4)、C_(2)H_(6)和O_(2)气体浓度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研究,并且采用氧化动力学的计算方法,计算煤层的自燃倾向性指数。根据实验结果,提出把CO和C_(2)H_(4)气体作为丁_(5)-32140工作面煤自燃的标志性气体,把CO_(2)、CH_(4)和C_(2)H_(6)作为预测煤层自然发火的辅助指标。丁_(5)煤层的自燃倾向性指数为691.26,判定为自燃煤层。
    • 武成家; 秦涛; 刘振文; 刘刚
    • 摘要: 为了研究不同冲击倾向性煤样在循环载荷下的力学特征及能量演化规律,对强冲击倾向性煤样、弱冲击倾向性煤样和无冲击倾向性煤样进行系统分析,并提出了弹性能释放速率及计算方法,得到不同冲击倾向性煤样循环载荷下应力-应变曲线的特征、应变变化规律及耗散能和弹性能转化规律,给出不同冲击倾向性煤样破坏与能量演化关系.研究结论如下:无冲击倾向性煤样应力-应变曲线具有疏-密的特征,弱冲击倾向性煤样应力-应变曲线具有疏-密-疏的特征,强冲击倾向性煤样应力-应变曲线具有密的特征;随着冲击倾向性的增加,卸载峰值应变及平均卸载应变均在逐渐的减小;强、弱和无冲击倾向性煤样平均峰值应变整体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耗散能整体也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弹性能也越来越大且呈现近线性的增长;弹性能量指数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局部出现波动;随着冲击倾向性增强,塑性能的消耗越少,储存的弹性能越多,破坏时转化的能量也就越多.
    • 钮星星
    • 摘要: 现阶段选煤厂采制化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存在自动化程度低等问题,而智能化采制化技术由于自动化程度高、全程无需人工参与等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对智能化采制化技术特征、采样、制备、运输以及化验等运行结构、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从煤质管控、设备可靠性以及适应性等方面进行展望.
    • 雷顺; 高富强
    • 摘要: 煤体的弹性模量是煤体分类系统的输入参数之一.通过对实验室煤样基础力学参数筛选、挖掘,运用数理统计软件SPSS进行聚类分析,探究煤体各物理力学参数自身分布规律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采用BP神经网络建立弹性模量关联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煤体弹性模量与孔隙率呈负相关关系,随着孔隙率的变大煤体弹性模量减小,即煤体抵抗弹性变形的能力越低;随着泊松比的升高煤体弹性模量增大,即煤体抵抗变形的能力越强;高弹性能频发大多集中在弹性模量较低、孔隙率中等偏上的重叠区域.此外,按煤体抵抗变形能力分为4级:弱(0~3.6 GPa)、中等(3.6~5.5 GPa)、强(5.5~8.5 GPa)、非常强(8.5~12.8 GPa).建立了基于煤体基础力学参数预测其弹性模量的关联模型以评估煤体的变形特征,煤体弹性模量预测值平均误差为6.3%,表明所提出的煤样弹性模量关联模型切实可行,可为煤岩体分类提供参考.
    • 宋慧杰
    • 摘要: 为研究高变质程度煤的孔隙结构,采用低场核磁共振试验系统,对5种不同变质程度的煤样进行低场核磁共振测试,得到常温常压下不同煤样的核磁孔隙参数,分析不同变质程度煤样孔隙结构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煤样总孔容与挥发分呈线性正相关关系;高变质程度煤样孔隙发育以微孔和小孔为主,且小孔孔占比越大,煤样核磁孔隙度越大、渗流能力越强,但孔隙度和渗透率随着微孔占比增加,表现出相反的变化趋势.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