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中华白海豚

中华白海豚

中华白海豚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2年内共计205篇,主要集中在动物学、水产、渔业、海洋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4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2142篇;相关期刊107种,包括海洋世界、四川动物、兽类学报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中国海洋学会第六届青年海洋科学家论坛暨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第七届青年海洋科学论坛、2013年全国水声学学术交流会、2011西安-上海市声学学会第二届声学学术会议等;中华白海豚的相关文献由351位作者贡献,包括吴玉萍、祝茜、黄宗国等。

中华白海豚—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84 占比:7.88%

会议论文>

论文:10 占比:0.43%

专利文献>

论文:2142 占比:91.70%

总计:2336篇

中华白海豚—发文趋势图

中华白海豚

-研究学者

  • 吴玉萍
  • 祝茜
  • 黄宗国
  • 王先艳
  • 刘文华
  • 吴福星
  • 徐信荣
  • 杨光
  • 陈炳耀
  • 吴海萍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小事儿; 圈圈(图)
    • 摘要: 在我国东南部的沿海,生活着一种海洋豚类,它不仅是我国唯一以“中华”命名的海洋豚类,还是我国海洋鲸豚类动物中唯一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被称为“海上大熊猫”,它就是中华白海豚。我是变身“魔术师”中华白海豚的皮肤颜色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变化。刚出生时,中华白海豚的皮肤都是灰黑色,1岁以后慢慢变成浅灰色,随着年龄的增长,灰色也慢慢褪(tui)去只剩浑身密密麻麻的斑点。
    • 摘要: 本刊讯4月23日是第五个中华白海豚保护宣传日,为保护中华白海豚及其栖息的海洋生态环境,更好发挥物种保护协同作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同栖共存,在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的指导下,中华白海豚保护联盟及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分会举行“第五届中华白海豚保护宣传日”系列宣传活动。
    • 李书瑭; 李律基
    • 摘要: 香港国际机场第三跑道填海工程地处大屿山西北片水域,处于中华白海豚的栖息地核心区,香港地区法律要求在此“敏感水域”施工不得影响到海豚的栖息活动,在项目工可阶段,EIA(Environment Impact Assess)文件中已明确要求必须在施工点安排足够数量海豚观察员进行水面瞭望。在实施过程中,现场人工观察存在监管难、人员责任感不强、夜间观察效果差等诸多弊端。项目部提出利用CCTV远程监控替代现场肉眼观测的方案。通过方案比选、设备选型、试验验证,新方案满足了环保计划书中的要求,实施效果理想,经济效益非常可观。
    • 黄晔瑶
    • 摘要: 我国已建立起一定的法律保护体系对水生野生濒危动物中华白海豚展开保护,但是在立法机制、立法技术、监管执法以及公众参与程度上仍然存在一些不足,有必要在经济发展视角下重新审视对中华白海豚的保护,从法律层面结合广西钦州三娘湾的地域特点,对中华白海豚构建一个多角度、立体式、复合型的法律保护体系。
    • 摘要: 福建省地跨中、南亚热带,生态类型复杂多样,是生物多样性高度丰富的省份。根据动物地理区划,福建省属于东洋界华中区丘陵平原亚区和华南区闽广沿海亚区交错地带,省内的野生动物多数属于东洋界的种类。自然分布有脊椎动物1693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华南虎、黑熊、穿山甲、中华凤头燕鸥、中华秋沙鸭、中华白海豚等261种和5类(一级保护64种和1类、二级保护197种和4类)。
    • 王新星; 陈涛; 李敏; 王跃中
    • 摘要: 沿岸鲸豚类栖息地易受人类活动的干扰,导致其分布和核心栖息地发生变化。珠江口-漠阳江口中华白海豚种群是目前所知全球范围内最大的种群,其中伶仃洋水域是其重要的栖息地。近年来,珠江口伶仃洋周边城市发展带来的人类活动增加,白海豚的生存压力日益增大,分析伶仃洋中华白海豚对栖息地环境变化的响应,研究对应的保护策略显得非常迫切。以多源陆地资源卫星Landsat为数据源,通过影像分析近43年珠江口伶仃洋围填海造成的海域流失,结合近20年来采用截线抽样法收集的海豚观测数据,运用含障碍核插值(Kernel interpolation with barriers)方法,分析白海豚的分布及核心栖息地的变化。结果显示:1986—2015年期间,研究区域内流失的海域面积为344.08km^(2);目击分布离人工海岸线的平均距离大于自然海岸线的平均距离,目击分布到自然海岸线和人工海岸线的平均距离均在减小,表明过去20年白海豚的栖息地使用选择发生了一些变化,被迫适应人类活动的干扰;1997—2016年白海豚的分布范围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白海豚栖息地使用的重心偏向伶仃洋东部水域,核心栖息地趋向主航道和无人海岛附近水域萎缩,可能是海豚因海域食物资源减少而迫不得已的选择。不同时期,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所覆盖的核心栖息地比例呈递减趋势,占比由79.9%下降到49.4%,当前有必要对保护区范围和功能区作出一些优化调整,以适应栖息地使用的变化格局。
    • 妙星; 宋普庆; 刘世刚; 王芮; 李海; 王良明; 李渊; 林龙山; 祝茜
    • 摘要: 广西三娘湾是中华白海豚(Sousa chinensis)的重要栖息海域,为了解该海域游泳动物的种类组成情况,于2011—2012年在该海域开展了秋季和春季两次调查,用相对重要性指数、物种多样性指数、相对资源密度以及数量生物量比较曲线(ABC曲线)等指标分析了该区域的游泳动物种类组成特征和群落结构稳定性。结果表明:该调查海域共鉴定游泳动物100种,隶属15目41科72属(其中鱼类最多,达65种),优势种多为鳀科、鲱科及鲾科等小型鱼类;两个季节多样性水平均不高,分布上多为一些饵料鱼类,种类组成小型化、低值化明显;秋季及春季的资源密度分别为888.59 kg/km^(2)和554.62 kg/km^(2),与南海北部大陆架区其余海域相似,说明该海域资源水平不高,处于过度开发状态;ABC曲线显示,三娘湾海域秋季及春季的群落结构均受到一定程度扰动,种类组成均以生长快、性成熟早的小个体物种为主。
    • 陈斯婷; 杨淑珍; 陈斌; 姜尚
    • 摘要: 中华白海豚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水生哺乳动物,厦门湾是中华白海豚的重要栖息地之一。文章以厦门英春—围里海底电缆工程为例,评价工程建设对中华白海豚及其栖息地的影响,并提出中华白海豚的保护措施,以期为海洋工程建设对水生野生保护动物的保护管理提供借鉴。
    • 李苡萱; 朱雨珂; 魏诗华; 张洁涵; 冯抗抗; 蔡臻臻; 汪蕾
    • 摘要: 为了解2017—2021年广东江门中华白海豚省级自然保护区的水质状况及变化特征,采用单项水质指数法和综合水质指数,对海域水质状况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保护区平均综合水质指数总体<1,水质状况为良好;pH值和溶解氧第一类海水平均达标率分别为76.6%和80.0%;该自然保护区内试验区和缓冲区站位的水质优于核心区站位的水质,5年内水质总体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适宜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中华白海豚的生存。5年内,保护区溶解氧总体呈现下降趋势,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盐度总体呈现上升趋势;综合定性评价显示该保护区海域水质为优。提出,为了保护保护区海域水质和中华白海豚,主管部门要加强监督和执法,加大广东江门中华白海豚省级自然保护区的宣传力度,提高当地民众海洋保护意识,自觉参与到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行动中。
    • 何思璇; 张典; 吴福星; 王先艳; 胡文佳; 梁姗姗; 杜建国; 俞炜炜; 陈彬
    • 摘要: 生态廊道具有维持或恢复生态连通性的功能,对于连接生物栖息地、保护物种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现有的生态廊道研究主要集中于陆地,而海洋生态系统具有水体广泛连通、缺乏直观的景观斑块等特点,导致海洋生态廊道的研究成为长期以来的科学难题。以栖息地位于厦门湾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白海豚(Sousa chinensis)为对象,尝试基于物种分布模型和最小成本路径分析法建立海洋生态廊道的识别方法。研究采用物种分布模型识别厦门湾内中华白海豚的适宜生境分布区和节点,并利用模型产出的生境适宜性结果生成海洋中的阻力表面,模拟计算节点与节点间在阻力表面上的最小成本路径,从而生成物种扩散网络。研究结果显示,厦门湾中华白海豚的分布主要受到航道距离、到岸线距离和叶绿素浓度三项因素的影响,主要适宜生境位于西海域至九龙江口和大嶝海域。潜在的核心生态廊道面积93.19km^(2),次级生态廊道面积170.41km^(2),九龙江口-鼓浪屿南侧-黄厝-大小嶝岛沿线可能是厦门湾中华白海豚的主要迁移路线。在此基础上,从用海空间重叠和桥梁影响两方面开展了人类活动对廊道的干扰评估。评估结果显示旅游活动和航运活动可能是中华白海豚生态廊道的主要影响来源,其中核心廊道受旅游活动影响更大,次级廊道受航运活动的影响更大。此外,厦门岛北部的桥梁亦可能会影响中华白海豚生态廊道的连通性。研究创新性地提出了海洋生态廊道的空间定量化识别方法并成功应用于厦门湾中华白海豚研究,研究结果可为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海洋保护区的空间规划等领域提供新的科学工具。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