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特征表示

特征表示

特征表示的相关文献在1996年到2023年内共计361篇,主要集中在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6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66833篇;相关期刊104种,包括中国图象图形学报、计算机工程、计算机工程与应用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2016中国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会大会、2009年全国模式识别学术会议暨首届中日韩模式识别学术研讨会、第十四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等;特征表示的相关文献由946位作者贡献,包括陈俊芬、刘进、吴涵等。

特征表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6 占比:0.23%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66833 占比:99.76%

总计:66996篇

特征表示—发文趋势图

特征表示

-研究学者

  • 陈俊芬
  • 刘进
  • 吴涵
  • 周俏
  • 崇志宏
  • 张婷婷
  • 李松毅
  • 牛彦杰
  • 王红军
  • 罗立民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韩洁; 陈俊芬; 李艳; 湛泽聪
    • 摘要: 近年来,基于联合训练的深度聚类方法,如DEC(Deep Embedding Clustering)和DDC(Deep Denoising Clustering)算法,使基于特征提取的图像聚类取得了很多新进展,带来了聚类性能的突破,而且特征提取环节对后续聚类任务有直接影响。但是,这些方法的泛化能力较差,在不同数据集使用不同的网络结构,聚类性能相比分类性能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为此,文中提出了一种基于自注意力的自监督深度聚类方法(Self-attention Based Self-supervised Deep Clustering,SADC)。首先设计一个深度卷积自编码器用于提取特征,并且用带噪声的输入数据训练该网络来增强模型的鲁棒性;其次引入自注意力机制,辅助网络捕获对聚类有用的信息;最后编码器部分结合K-means算法形成一个深度聚类器,用于进行特征表示和聚类分配,通过迭代更新网络参数来提高聚类精度和网络的泛化能力。在6个图像数据集上验证所提聚类算法的性能,并与深度聚类算法DEC,DDC等进行比较。实验结果表明,SADC能提供令人满意的聚类结果,而且聚类性能与DEC和DDC相当。总之,统一的网络结构在保证聚类精度的同时降低了深度聚类算法的复杂度。
    • 董永峰; 邓亚晗; 董瑶; 王雅琮
    • 摘要: 聚类是一种寻找数据之间内在结构的技术,是许多数据驱动应用领域的一个基本问题,而聚类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数据表示的质量。近年来,深度学习因其强大的特征提取能力被广泛地应用于聚类任务,以学习更好的特征表示,显著提高了聚类性能。首先,介绍了传统的聚类任务;然后,根据网络结构介绍了基于深度学习的聚类及代表性方法,指出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并介绍了基于深度学习的聚类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最后,对基于深度学习的聚类发展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 贺南南; 张荣国; 王晓; 李建伟; 胡静
    • 摘要: 针对行人重识别中行人姿态变化和遮挡问题,提出了一种结合注意机制和局部擦除的行人重识别方法。首先,构建由ResNet50为全局分支和注意擦除为局部分支组成的双分支网络。全局分支用来提取全局特征表示,在训练过程中可以监督注意擦除分支的训练。注意擦除局部分支由注意模块和擦除模块组成,该分支将输入特征映射的同一区域随机地分批擦除,以增强局部区域的注意特征学习;其次,在训练阶段采用标签平滑损失函数和三元组损失函数对模型进行联合训练。标签平滑损失函数用于防止分类任务过度拟合,三元组损失函数用于解决类间相似、类内差异的分类问题;最后,在Market-1501,DukeMTMC-reID两个数据集上、和现有的八种方法进行对比测试实验,rank-1/mAP分别达到94.3%/85.9%,87.2%/75.3%,优于其他现有方法。
    • 李祺鑫; 罗亚能; 马晓强; 陈诚; 祝彦贺
    • 摘要: 早期基于机器学习的地震相聚类分析依赖地震属性种类的选择与组合,结果具有很强的主观性,而数据驱动下的深度学习可以规避该缺陷。因此,利用深度学习技术,采用自编码网络架构,通过嵌入编码(Embedding Code)对地震数据进行抽象表示;引入聚类损失函数与重建损失函数,建立联合损失函数并优化,使学习到的地震特征既能重建地震数据,又具有较好的聚类能力。鄂尔多斯盆地A致密气探区实际应用结果表明:经过500次迭代后,嵌入编码已具有明显的聚类特征,同时能很好地恢复原始地震信号,相对误差小于5%;与均方根振幅属性相比,基于深度嵌入网络的地震相聚类技术计算的地震相图刻画河道更准确、细节更丰富;比K-Means聚类算法预测结果的井震符合率更高,可达89.3%。
    • 杨晨; 刘立波
    • 摘要: 针对现有图文跨模态检索方法中样本的单点特征仅能体现样本与语义空间中特定一点的关联而无法表征与整个空间所有点的关系,进而造成对样本语义复杂性和样本间局部相似性表达能力不足的问题,提出一种图文跨模态检索的概率分布表示学习方法.首先利用样本标签信息学习样本的显著性语义特征,从而基于变分信息瓶颈思想构建不同模态的语义空间并学习各样本语义分布,通过样本语义分布对应于空间中每点的概率密度值直接反映各点与给定样本的关联;接着引入铰链三元组损失对齐属于不同模态的样本语义分布,以保证相似图像-文本对所对应语义分布的相似性;最后使用语义分布作为样本特征,采用巴氏距离度量样本语义分布间的差异衡量样本间语义相似度,以提升对样本语义复杂性的建模能力和对样本间局部相似性的表达能力.在Wikipedia和Pascal Sentence数据集上与9种现有方法进行对比的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优于所有对比方法.针对Wikipedia数据集,所提方法在图检文和文检图任务上的平均mAP比对比方法提升了15.0个百分点,针对Pascal Sentence数据集提升了13.6个百分点.
    • 龚少翠; 苗军; 卿来云; 乔元华
    • 摘要: 近年来,深度学习在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和自然语言处理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深度学习的主要原理是对数据通过层层的特征表达或映射,使数据在模型最高层线性可分或线性可拟合,由于此时的模型参数量相对一般浅层模型较少,从而获得较好的分类或拟合结果。神经网络的应用虽然在许多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仍然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大部分研究人员仍然不清楚神经网络内部是如何从大规模数据中学习到有效的特征表示,神经网络的“黑盒子”特性促进了神经网络可视化技术的发展。可视化技术是以图像可视化的方式对神经网络内部的卷积核以及卷积层所提取到的特征进行分析,帮助理解神经网络每一层是如何提取特征的,从而避免在网络训练过程中的盲目调参和试错。神经网络的可视化对于调整参数有着很好的指导作用,可以使网络结构性能快速达到最优。本文按照以下几方面总结内容:可视化研究的提起、可视化方法、神经网络模型、可视化工具及可视化应用,重点关注了可视化神经网络模型的工具;最后,对该领域存在的难点及未来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本文通过论述神经网络模型可视化编程工具的发展与应用,旨在为神经网络模型的绘制和对其进行更加深入的了解提供参考和根据。
    • 陈汗青; 李菲菲; 陈虬
    • 摘要: 视频信息检索与其他多媒体检索的最大不同在于视频信息量较大,因此进行视频间相似度计算时的计算量较大。此外,对视频特征的提取中常常忽略视频帧之间的时间相关性,从而导致特征提取不充分,影响视频检索的精度。为此,文中提出基于三维卷积和哈希方法的视频检索方法。该方法构建了一个端到端的框架,使用三维卷积神经网络来提取视频中代表帧的特征,并将视频特征映射到低维的汉明空间中去,在汉明空间计算相似度。在两个视频数据集下的实验结果表明,相较于当前最新的视频检索算法,文中所提方法在精度上有较大的提升。
    • 谈恩民; 王晨
    • 摘要: 针对模拟电路故障诊断中故障信息的多特征、高噪声以及故障诊断时间较长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H-DELM的模拟电路故障诊断模型。该模型的架构单元为双随机隐藏层的深度极限学习机DELM-AE,2个随机隐藏层用于编码特征,1个输出层用于解码特征。将DELM-AE以分层结构堆叠构建H-DELM模型,由于DELM-AE可以进行特征表示,而且输出与原始输入信息相同,因此H-DELM可以尽可能多地复制原始输入数据,进而可以学习到更具表现力和紧凑性的特征。最终通过四运放双二次高通滤波器和更复杂的二级四运放双二阶低通滤波器2个电路进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了该模型在模拟电路故障诊断上的可行性;与其他模型的比较表明该模型的鲁棒性较强,分类速度可以达到1 s左右,故障分类准确率可以达到100%。
    • 吴文彬; 周伟; 唐东明
    • 摘要: 传统的图正则化方法使用欧氏距离度量样本空间的相似度,并不能准确考察复杂数据集的邻域信息,容易导致模型在复杂形状数据和非凸数据集中的泛化性能下降。提出一种改进的图正则算法,使用等距特征映射保留样本空间的邻域信息,帮助模型进行流形学习,同时结合使用KL约束进一步使得数据表示的外部结构变得光滑,从而捕获到更稀疏和高级的特征表示。在MNIST和YaleB等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表明,相比于流行的几种特征提取算法,该算法能够提取到更有意义和稳健的特征。在分类任务和聚类任务上具有优势,同时具有更好的抗干扰性能。
    • 廖懿鸣; 欧阳纯萍; 刘永彬; 胡富裕
    • 摘要: 提出一种融合元路径信息的图神经网络模型,用于预测药物-靶标相互作用(GMDTI)。首先根据8个数据集中的药物、靶标、疾病和副作用数据以及它们之间的8种作用关系,构建药物-靶标异质信息网络(HIN);然后定义两条元路径来捕获药物-靶标HIN中的不同子结构信息和不同节点间隐藏的语义信息,并应用图神经网络的方法聚合节点的一阶邻居信息和元路径中节点间的语义信息;最后利用端到端的学习方法完成DTIs预测。该方法同时考虑药物-靶标HIN的结构特性和元路径语义信息,有助于学习到更多潜在的药物-靶标作用关系。实验结果表明,GMDTI的预测准确率高于所有基线模型,AUC达到98.6%,AUPR达到94.5%。同时通过调整数据的稀疏度和降噪实验,证明GMDTI具备优于所有基线模型的鲁棒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