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环境响应

环境响应

环境响应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3年内共计382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地质学、植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6篇、会议论文22篇、专利文献155550篇;相关期刊105种,包括岩石学报、海洋与湖沼、生态学报等; 相关会议22种,包括2015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年会、中国东部和海域地质特征及资源环境学术研讨会、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一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7届学术年会等;环境响应的相关文献由1114位作者贡献,包括任艳蓉、印杰、姜学松等。

环境响应—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6 占比:0.08%

会议论文>

论文:22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55550 占比:99.90%

总计:155698篇

环境响应—发文趋势图

环境响应

-研究学者

  • 任艳蓉
  • 印杰
  • 姜学松
  • 不公告发明人
  • 刘晓
  • 宋晓飞
  • 李婷
  • 王子明
  • 刘瑶
  • 姚臻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迎霜; 杨雅斌; 蒋鸿儒; 王晖
    • 摘要: 针对浮选过程中塑料可浮性波动问题,以表面重构和热力学分析为理论基础,研究了亲水改性后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和聚氯乙烯(PVC)塑料的亲疏水性对环境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PET在空气、乙醇和水中分别恢复82%、47%和0.2%的疏水性,PVC则恢复100%、37%和2%(温度70°C).与低温极性环境相比,高温非极性环境更有利于塑料表面重构和疏水性恢复;与罩盖相比,表面醇解更有利于保持塑料的亲水性.改变表面的分子结构有利于保持塑料的亲水性,全流程低温水浸没工艺有利于塑料浮选的稳定性.
    • 殷青; 邵滨荟; 韩昀松
    • 摘要: 建筑自适应表皮可通过环境响应,缓解局地气候波动对室内光热舒适度的不利影响,回应建筑使用者在不同使用场景、不同行为状态下的室内物理环境调节需求,可有效改善建筑绿色性能。本文综述了国内外近年来的建筑自适应表皮环境响应方法研究成果,剖析了建筑自适应表皮系统的构成及其环境响应机理;从感知系统、决策系统和执行系统3个维度,系统解析了建筑自适应表皮环境响应方法的发展脉络,并展望了其未来发展趋向;结合案例分析,验证了人工智能技术对建筑自适应表皮环境响应的推动作用,可为智慧建筑、主动建筑、近零能耗建筑研究提供技术参考,对于推动我国"碳中和"国家战略实现具有积极意义。
    • 杨思蕊; 张雨薇; 李志伟
    • 摘要: 我国是世界上海水养殖业发展较快的国家之一,为探究海水养殖业快速发展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以我国河北省秦皇岛市昌黎县海水养殖区为例,对其2000—2018年水质变化和养殖活动的发展进行分析,并利用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分析了昌黎县养殖区水质对养殖活动快速发展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2005年以后,昌黎县养殖区海水中营养盐含量快速增长,N/P快速升高,海水水质退化趋势明显,昌黎县养殖区长期大规模养殖活动可能是引起海水水质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 彭军; 于乐丹; 许天宇; 韩浩东; 杨一茗; 曾垚; 王瑜斌
    • 摘要: 旋回地层学因具备高时间精度特性而被广泛应用于沉积地层的高精度地质定年和高分辨率地层划分与对比等研究领域。细粒沉积地层的旋回划分研究由于难度大,一直是层序地层学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以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东营凹陷樊页1井古近系沙河街组四段上亚段纯上次亚段(Es^(4scs))湖相泥页岩为研究对象,选取测井数据和地球化学分析数据作为旋回分析的替代指标,采用频谱分析、小波变换、功率谱估计和滤波分析相结合的手段,对研究层段记录的米兰科维奇旋回(米氏旋回)进行识别;并结合地球化学指标验证测井数据识别旋回的可行性;在米氏旋回识别的基础上建立了“浮动”天文年代标尺,计算了沉积速率;同时,首次在研究区探索性地运用沉积有机质丰度和表征古氧化-还原性的指标探讨了轨道周期的响应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湖相泥页岩沉积旋回明显受米氏旋回控制,包括405.00 kyr偏心率长周期(E1),124.22 kyr偏心率短周期(E2),39.76 kyr斜率周期(O2)以及22.00 kyr岁差周期(P1);②研究层段共识别出6个E1,22个E2,65个O2和110个P1,依据“浮动”天文年代标尺计算出沉积时间为2.73 Myr,平均沉积速率为0.069 m/kyr;③湖相细粒沉积地层有机质丰度及古氧化-还原性变化受天文周期控制;④当偏心率振幅幅度较大且处于最大值时期,地球整体处于间冰期,气候暖湿,易于形成富有机质沉积地层,是页岩油勘探的最有利层段。研究提出的思路和方法为同类型细粒沉积地层的旋回划分与对比、“浮动”天文年代标尺的建立、沉积速率的计算以及有机质富集规律的研究提供了参考,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东营凹陷沙河街组细粒沉积地层的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
    • 李宁; 王璐瑶; 冯国飞; 殷鹏; 叶历; 缪培峰; 曾芳磊; 李锦春
    • 摘要: 自修复聚氨酯存在较低温度下难以修复,修复手段单一以及耐热性能差等难题,限制了其在智能穿戴、柔性传感器等领域的应用。文中以聚四氢呋喃二醇1000(PTMEG)和端羟基聚硅氧烷(PDMS-OH)为软段、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为硬段、4,4’-二氨基二苯二硫醚(4-SO)和4-甲基伞形酮(4-MU)分别作为扩链剂和封端剂、并以自制的聚吡咯修饰的银纳米线(PPy/AgNWs)作为光热转换导电助剂,最终制备了一系列可光热修复的聚(硅氧烷-氨酯)导电弹性体(SiEPU)。研究了PPy/AgNWs的添加量对SiEPU各性能的影响。通过红外光谱、拉曼光谱和透射电镜对产物进行结构表征,表明了SiEPU的成功制备;通过光学显微镜、3D轮廓仪等证明了SiEPU可实现在室温(25°C)和多波段光照条件下的双重自修复功能,且SiEPU3在100°C下,10 min即可完成自修复;通过万用试验机验证了在相同条件下,随着PPy/AgNWs含量的增加,SiEPU的力学性能明显提高,且一系列SiEPU在75°C加热条件下均具有超过85%的全切修复效率;通过热失重分析仪分析说明,随着PPy/AgNWs含量的增加,SiEPU的热稳定性有一定提升,SiEPU3的残碳率较SiEPU0增大了近20%;通过数字万用表证实了SiEPU可实现对温度及化学环境的响应行为。
    • 李鹏飞; 王建南; 许建梅
    • 摘要: 随着化疗栓塞的介入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适应各类肿瘤不同治疗方式的多样化需求,多功能化成为新型高分子栓塞微球向高效、精准靶向发展的一大特点。文章从可生物降解型、环境响应型、可视化型、放射性型4个功能性类别展开,分别介绍了蛋白质类、多糖类、合成聚合物类的栓塞微球的制备方法与降解性评价;归纳了pH响应类、温度响应类、光、磁、微波响应热疗类栓塞微球的修饰方法、环境响应机理与效果;总结了CT成像可视化、MRI成像可视化和CT/MRI双模成像可视化栓塞微球的自显影方法与评价以及新型放射性栓塞微球的标记方法与放射性效果。最后,指出可降解型和环境响应型栓塞微球由于材质单一、响应因素单一存在形貌尺寸、载药缓释效果不佳的问题,而可视化型和放射性型栓塞微球则由于修饰物的毒副作用和复杂机理,在安全性和有效性上仍需长期观察与实验,表明了多重响应和多功能性栓塞微球是今后的发展方向。
    • 刘伟; 段佳文; 赵瑞超; 王一安; 李寅; 陈伟; 李秋华; 周宏; Anton Brancelj
    • 摘要: 为探究宜昌长江南岸岩溶区地下水中水生动物群落分布特征及环境响应规律,在2018年7月至8月对宜昌长江南岸15处表层岩溶泉及9处岩溶大泉中水生动物进行采集,同时对地下水理化指标进行测试。共采集到809个动物个体,共有13个亚纲,同时包括多个物种的暗层和非暗层种。结果发现:①不同动物在地下水空间分布上各异,在表层岩溶泉,Copepoda的暗层种和Ostracoda的暗层种大量存在(31.3%,23.7%),Trichoptera和Diptera少量存在(0.4%,2.9%);在岩溶大泉,Copepoda(非暗层种)和Amphipoda大量存在(25.0%,8.3%),Ostracoda的暗层种少量存在(2.2%)。②不同地下水的环境也表现出差异,区内岩溶大泉pH,Na^(+),Ca^(2+),Mg^(2+)等指标的极差(分别为0.64,1.25,34.0,22.1 mg/L)小于表层岩溶泉(分别为2.45,5.68,59.6,33.4 mg/L),表现出更稳定的环境特征。③通过对各环境因子以及不同物种的逐步回归分析得出,表层岩溶泉的主控环境因子为pH,Na^(+),Mg^(2+),岩溶大泉的主控环境因子为pH,SO^(2-)_(4),Mg^(2+);表层岩溶泉的主要代表性生物群落为Ostracoda,Diptera,Turbellaria的暗层物种,岩溶大泉的主要代表性生物群落为Mollusca,Diptera,Decapoda。④通过路径分析发现,生物通过种间相互作用,对环境因子具有直接与间接响应。在表层岩溶泉,Diptera主要通过与Ostracoda的种间关系对Na^(+)和Mg^(2+)起间接响应,另外Ostracoda,Diptera,Turbellaria的暗层种对pH有直接响应;在岩溶大泉,Mollusca主要通过Diptera对pH起间接响应,Diptera通过Decapoda对SO 2-4起间接响应,另Mollusca,Diptera,Decapoda对Mg^(2+)直接响应。研究发现生物分布规律是对于环境因子的直接作用和生物之间的间接作用共同响应结果。
    • 孙银娟; 刘波
    • 摘要: 为评估兰州白塔山双线隧道下穿施工对湿陷性黄土边坡上文保建筑-百花亭的影响,通过现场三维激光扫描获取百花亭建筑结构信息,进而通过数值分析方法建立隧道下穿施工三维有限元数值计算模型,模拟隧道开挖、支护过程。结果表明隧道施工顺序对百花亭沉降、水平位移、倾斜的影响不大,综合隧道施工影响效果和施工进度,百花亭沉降受隧道下穿施工影响较大;百花亭水平位移和倾斜受隧道下穿施工影响很小,建议减小因地面花木喷灌引起的地基湿陷、滑塌,必要时采取边坡支挡、加固措施。
    • 陈飚; 余克服
    • 摘要: 病毒对珊瑚礁生态系统中的生物进化、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珊瑚疾病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生态影响。随着珊瑚礁的全球性退化,病毒在珊瑚礁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与危害日益显现。综述了珊瑚礁生态系统中病毒的研究现状与进展,包括:(1)珊瑚礁病毒的多样性与分布特征(水体、宿主、核心病毒组);(2)珊瑚礁病毒的生态功能(感染方式、促进生物进化、生物地球化学循环);(3)珊瑚礁病毒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热压力、珊瑚疾病)。总体而言,珊瑚礁生态系统具有极高的病毒多样性,所发现的60个科占已知所有病毒科数量的58%。珊瑚的核心病毒组主要由双链DNA病毒、单链DNA病毒、单链逆转录病毒所组成,珊瑚黏液层对病毒具有富集作用。“Piggyback-the-Winner”(依附-胜利)是病毒在珊瑚礁中主要的生物动力学模式,其可通过水平基因迁移的方式促进礁区生物进化。病毒可通过裂解细菌与浮游藻类的途径参与珊瑚礁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尤其是碳循环与氮循环过程。此外,病毒还具有介导珊瑚热白化与直接引发珊瑚疾病的能力,这会影响珊瑚礁生态系统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与恢复力。基于国际上的研究进展综述,结合南海珊瑚礁生态现状提出以下研究方向,以期促进我国珊瑚礁病毒学的发展:(1)开展南海珊瑚礁中病毒多样性的识别及其时-空分布特征研究;(2)探索病毒对南海珊瑚热白化、珊瑚疾病的介导作用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3)揭示病毒对南海珊瑚礁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贡献。
    • 秦之湄; 黄宇佳; 刘静; 谢雨池; 王斌
    • 摘要: 研究选取成都市1990年至2016年产业结构演替、工业排放量和环境质量变化数据,利用典型相关分析评价产业结构演替与环境响应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工业排放量、环境质量变化之间有紧密联系,产业结构调整有效;(2)伴随产业结构的调整,二氧化硫得到有效控制,二氧化氮与可吸入颗粒物年均浓度变化波动,受到产业结构调整、排放控制有限、机动车污染严重的综合影响;(3)长时间序列与分期序列分析形成互补关系.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