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现场实践

现场实践

现场实践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103篇,主要集中在矿业工程、石油、天然气工业、工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2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34066篇;相关期刊85种,包括青年时代、煤矿现代化、西部探矿工程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国石油学会天然气专业委员会2012年天然气学术年会等;现场实践的相关文献由190位作者贡献,包括兰辉、唐浩、尹丛彬等。

现场实践—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2 占比:0.30%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34066 占比:99.70%

总计:34169篇

现场实践—发文趋势图

现场实践

-研究学者

  • 兰辉
  • 唐浩
  • 尹丛彬
  • 张俊良
  • 李阳娟
  • 林金忠
  • 聂政远
  • 肖朝洪
  • 肖郑颖
  • 贾长青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索献伟
    • 摘要: 为了解决一次采全高巷道围岩变形大的问题,以杜儿坪矿68307工作面为研究背景,对切顶卸压技术进行研究,为保障切顶顺利进行,给出了恒阻锚索补强支护方法,利用数值模拟对不同切顶高度及切顶角度下巷道围岩变形进行分析,确定最佳切顶高度为16 m,切顶角度为0°,并通过现场实践对切顶卸压可行性进行验证,发现经过切顶后巷道围岩变形得到有效控制,为矿井安全高效开采做出一定的贡献。
    • 刘小岗
    • 摘要: 为了解决大采高煤层巷道围岩变形严重的问题,本文以河津杜家沟煤业为研究背景,对大采高煤柱留设宽度进行研究,利用数值模拟软件对不同煤柱宽度下巷道围岩的应力及变形情况进行分析,给出了随着煤柱宽度增大巷道围岩的变形及受力特征,确定了合理煤柱宽度为30 m,通过现场实践对煤柱宽度30 m下的巷道变形及巷道受力进行监测,发现巷道变形及受力得到了有效的控制,验证了煤柱宽度30 m的可行性,为矿井安全、高效生产提供一定的参考。
    • 冯晓剑
    • 摘要: 随着我国开采深度的不算增加,煤层瓦斯压力逐步增大,工作面上隅角瓦斯超限的问题逐步凸显。在进行厚煤层、坚硬顶板巷道进行开采时,工作面上隅角的瓦斯超限问题尤为明显,为了解决坚硬顶板瓦斯超限的问题,以河津杜家沟矿2-105工作面为研究背景,通过数值模拟结合现场实践对矿井瓦斯治理进行研究,通过模拟确定瓦斯在巷道分布规律,利用高位钻孔对瓦斯进行抽排,经过现场实践验证了方案的可行性及优越性,为矿井高效、安全开采做出一定的贡献。
    • 王建全
    • 摘要: 台头煤矿针对12201工作面顶底板岩性对切顶卸压沿空留巷技术进行研究,给出了沿空留巷施工的具体布置及支护方案,实施后通过现场监测发现.切顶卸压留巷的两帮移近量在220~-610mm之间,顶板下沉量处于115~415mm之间,巷道顶板下沉量及两帮的移近量均处于合理范围之内,切顶卸压沿空留巷取得成功。
    • 贺淼鑫; 赵利安
    • 摘要: 为解决综采面间留设煤柱而导致的采掘接续紧张、资源回收率低、采空区易形成应力集中等问题,采用实验室实验、数值模拟和现场实践等方法,对寺河煤矿二号井97307工作面97214巷道进行了切顶卸压沿空留巷技术研究。基于实验给出了煤岩体的物理力学参数,然后通过数值模拟分析给出了切顶高度、切顶角度、炮孔间距和补强支护等主要参数,最后在现场实践中将97214沿空留巷划分为四个区,不同区采用不同的支护方案和措施。巷道切顶卸压沿空留巷效果监测数据表明:采用切顶卸压留巷技术后,97307工作面切顶侧的支撑压力不仅低于未切顶侧巷,更远低于中部支架压力,巷道表面变形和离层分别在滞后工作面170 m和200 m处基本恒定不变,切顶卸压沿空留巷技术在97307工作面97214巷道的现场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 张江波
    • 摘要: 为了研究坚硬顶板弱化后矿压情况,本文以玉溪煤矿1301工作面为研究背景,通过现场实践对弱化后的矿压情况进行分析,给出了深孔爆破方式进行顶板弱化的施工工艺;同时通过对顶板弱化前后岩层内部裂隙情况进行研究发现,经过弱化后顶板岩层出现明显裂缝,弱化效果明显。通过对弱化后顶板的初次来压、周期来压步距及动载系数进行分析发现,经过弱化后顶板周期来压及初次来压步距均有了明显缩短,且动载系数维持在合理范围内,顶板弱化效果较佳,为坚硬顶板弱化提供一定的借鉴。
    • 高晋庭
    • 摘要: 为了解决矿井带式输送机存在的因运行不均匀性导致的空载或轻载问题,基于运量与带速间的数学关系,设计研究了带式输送机变频控制系统,并且给出了变频控制系统运行流程及设备选型,通过现场实践验证了优化设计的可行性。优化后,矿井带式输送机的运行电量消耗有所降低,有效功率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为矿井智能化建设及企业降本增效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 魏昌彪
    • 摘要: 为了解决沿空留巷围岩变形大的问题,通过数值模拟结合现场实践对沿空留巷切顶卸压技术进行研究,发现沿空留巷切顶前与切顶后巷道煤帮侧及采空区的整体支撑应力分布趋势未发生较大的改变,切顶后较切顶卸压前降低了1.4 MPa。同时对切顶高度10 m、12 m、14 m和16 m时巷道的变形量对比发现最佳切顶高度为14 m。对切顶卸压后巷道的围岩变形量进行现场监测,发现随着监测天数的增加,巷道表面位移变形量呈现先增大后平稳的趋势。
    • 祖辅平; 杜菊民; 蔺晓燕; 陈延军; 袁珍
    • 摘要: 地质学基本理论和应用技术构建而成的《工程地质分析原理》课程,以工程稳定性岩体为主讲对象,以国家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需求为目标,通过基础理论、基本概念和技术方法的讲授和实践训练,为国家培养高质量的有用人才。多年教学实践表明,该门课程基本概念多,涉及知识面宽,其工程过程和机制分析要求教师讲解逻辑慎密,并具有三维空间思维,因而教学难度较大。通过教学改革和长期的教学实践与不断总结,取得了如下教改体会:(1)与时俱进,坚持教学改革。结合现状,循序渐进,改革不合理的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补充必要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完善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2)突出重点,兼及其他。重点讲解工程地质领域的基本理论,也适当介绍和分析所涉及的人文现象与环保问题。(3)理论联系实际。工程地质基本理论的教学必须紧密联系实际,授课中应该适当增加工程案例的介绍,增强学生的感观认识。(4)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工程现场的课间实习以及学生的专题研讨,据此提高师生的互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5)课程考核采用理论知识笔试与实践动手能力相结合的计分法。教学实践表明,我们采取的这些教改措施是行之有效的,提高了教学质量,得到了同学们的普遍欢迎。
    • 张富荣
    • 摘要: 镇城底矿为解决22113工作面开采煤层巷道围岩变形严重的问题,对工作面区段保护煤柱留设宽度进行研究,利用数值模拟软件对不同煤柱宽度下巷道围岩的应力及变形情况进行分析,给出了随着煤柱宽度增大巷道围岩的变形及受力特征,确定了合理煤柱宽度为30m,通过现场实践对煤柱宽度30m下的巷道变形及巷道受力进行监测,发现巷道变形及受力得到了有效的控制,验证了煤柱宽度30m的可行性,为矿井安全、高效生产提供一定的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