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生境适宜性

生境适宜性

生境适宜性的相关文献在2001年到2023年内共计94篇,主要集中在动物学、林业、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9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437421篇;相关期刊54种,包括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兽类学报、生态学报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野生动物生态与资源保护第五届全国学术研讨会、第三届黄河国际论坛、新疆动物学会2016年学术研讨会暨第七届青年学术论坛等;生境适宜性的相关文献由384位作者贡献,包括曹铭昌、杨维康、徐卫华等。

生境适宜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9 占比:0.02%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437421 占比:99.98%

总计:437513篇

生境适宜性—发文趋势图

生境适宜性

-研究学者

  • 曹铭昌
  • 杨维康
  • 徐卫华
  • 徐文轩
  • 智颖飙
  • 欧阳志云
  • 热木图拉·阿卜杜克热木
  • 肖笃宁
  • 胡远满
  • 解伏菊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林玲; 王卫红; 冉茂莹; 耿诗画; 杨元继
    • 摘要: 以王朗自然保护区为例,考虑地质灾害影响,完善王朗大熊猫生境评价指标体系,确定海拔、坡度、坡向、距河流距离、植被、竹子分布、距道路距离、灾害点密度为评价指标。采用AHP-PCA熵权法和Maxent模型综合评价王朗大熊猫生境适宜性,基于两种方法结果预测大熊猫潜在活动区域。结果表明:(1)AHP-PCA熵权法和Maxent模型得到王朗大熊猫适宜栖息地主要在东北部及大窝函、竹根岔、长白沟,该区域植被丰富,食物水源充足,受自然灾害和人类干扰较小;(2)AHP-PCA熵权法不受物种分布影响,仅与环境指标相关,得到适宜大熊猫生境与Maxent模型预测区域有较高的重叠性,说明AHP-PCA法也可用于大熊猫生境评价且准确度较高;(3)基于两方法结果得到大熊猫栖息地潜在活动区域,主要是大窝函及竹根岔沟的西南方向延伸区域,面积约30.36 km^(2)。
    • 刘红彩; 赵纳勋; 庄钰琪; 杨梅玲; 赵惠茹; 叶新平
    • 摘要: 生境适宜性评价对野生动物的保护与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解陕西秦岭地区斑羚(Naemorhedus griseus)的生境状况,利用2011-2013年间在秦岭地区采集的斑羚分布点数据,通过MaxEnt模型对陕西秦岭地区的斑羚生境进行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陕西秦岭地区的斑羚适宜生境面积约为9800 km^(2),占秦岭山地面积的17%,主要位于秦岭中西部区域;次适宜生境面积约为6940 km^(2),占秦岭面积的12%,主要位于适宜生境的周边区域。海拔、月均昼夜温差和年降雨量是影响陕西秦岭地区斑羚生境适宜性的主要环境变量,而人类干扰对生境适宜性的影响较小。陕西秦岭地区的斑羚偏好于选择1800-3000 m的中高海拔区间、年降水量为750-850 mm、月均昼夜温差8°C左右的环境。明确了斑羚适宜生境在秦岭的分布状况及关键环境影响因子,可为下一步制定濒危动物保护和生境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 唐维; 廖秋林
    • 摘要: 在景观破碎化前提下,生境适宜性评价对野生植物的保护与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解长株潭城市群狗尾草的生境状况,利用2018年野外采集的狗尾草分布数据和5个可能对其分布影响较高的主导环境因子(高程、土地利用类型、道路、坡度、植被覆盖类型)通过ArcGIS软件进行图层预处理,统一了图层坐标系、像元大小以及范围,运用最大熵模型(MaxEnt)模拟了其在长株潭城市群的潜在生境分布状况。结果显示:①MaxEnt模型对长株潭城市群狗尾草潜在生境模拟的结果表现出较高的精准度(AUC=0.883);②长株潭城市群狗尾草的潜在分布区主要集中在长沙市天心区、雨花区、芙蓉区、开福区、岳麓区东部、望城区中北部、长沙县中部偏西、湘潭市雨湖区东南部、岳塘区西南部、湘潭县北部、湘乡市中部,株洲石峰区、天元区东部、醴陵市中部地区;③上述5个主导环境因子能解释极大部分的长株潭城市群狗尾草的分布,其中高程、土地利用类型、道路、植被覆盖类型是影响长株潭城市群潜在生境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坡度对其影响效果不强。明确了狗尾草在长株潭城市群的分布状况以及关键环境影响因子,为下一步制定保护和生境管理以及城市景观破碎化研究提供参考。
    • 夏继红; 秦如照; 窦传彬; 汪颖俊; 王启挺; 胡漩璇
    • 摘要: 以浙江省龙游县社阳溪厚唇光唇鱼为代表性鱼类,通过2017—2020年现场鱼类群落与生境影响因子调查,采用广义可加(GAM)模型和栖息地适宜性指数(HSI)模型,构建了社阳溪厚唇光唇鱼生境适宜性评估模型,并分析其生境适宜性阈值范围及分区。结果表明:采用GAM赋权的算术平均算法(AMM)具有最好的模型拟合度,流速、水深及叶绿素a的质量浓度是生境适宜性指数模型的关键解释变量,其偏差贡献率分别为61.5%、21.0%和12.5%。厚唇光唇鱼最适宜流速为37~58 cm/s,最适宜水深为40~63 cm,最适宜叶绿素a质量浓度为0.10~0.35 mg/m^(3)。厚唇光唇鱼生境分区具有较强的时空差异性,在空间上,最适宜生境主要分布在中下游河段;在时间上,2019—2020年生境适宜度明显变差。
    • 张阳; 李金亚; 钱法文; 马克明
    • 摘要: 为了分析东方白鹳春季迁徙期在黄河三角洲的生境选择,并对比1988年到2018年其生境适宜性的历史演变。以2018年东方白鹳春季迁徙的卫星跟踪数据和Landsat影像为数据源,利用Maxent模型分析2018年春季迁徙期,东方白鹳在黄河三角洲的生境选择,并以此评估1988年和2018年两期黄河三角洲东方白鹳春季停歇期的生境适宜性。结果表明:距草甸和居民工矿的距离是影响东方白鹳生境选择的最主要因素;1988—2018年,黄河三角洲的适宜生境面积减少了36.1%,次适宜生境面积减少了16.7%,高适宜生境面积减少了73.4%,北部旧河口地区和南部莱州湾沿岸地区生境质量下降最为严重。保护区内部总体适宜生境面积得到保护,但生境质量依然有所下降;1988—2018年,东方白鹳的春季迁徙期的停歇点主要生境结构由自然湿地转向了人工湿地;自然湿地面积的减少和人为干扰的增加是导致黄河三角洲地区生境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因此,需要加强对自然湿地的保护,并重点研究人工湿地可持续性。
    • 罗言云; 谭小昱; 何柳燕; 李春容
    • 摘要: 国家公园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增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具有重要意义。大熊猫国家公园作为中国第一批国家公园之一,园区建设仍面临生境破碎化问题。以大熊猫分布最广的邛崃山-大相岭片区为研究区域,基于生境破碎化的现状,综合考虑斑块面积、生境适宜性等级、景观连通度水平3个条件,识别出生态源地,再通过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和重力模型构建生态网络,最后从空间结构角度提出生态网络优化建议。结果表明:研究区整体景观连通度处于较低水平;构建的生态网络连通度较高但在局部区域出现空缺;生态网络优化可形成“一轴两带,四核多点”的生态网络规划框架。研究从生态网络的角度切入,探讨促进大熊猫国家公园内大熊猫生境连通度和完整性的新思路,为研究区大熊猫生境保护和生态空间的优化发展提供较重要的依据,也为其他片区以及整个大熊猫国家公园的生态网络构建及其分区管理提供参考。
    • 滕扬; 张沼; 张书理; 杨永昕; 贺伟; 王娜; 张正一; 鲍伟东
    • 摘要: 构建生态廊道在缓解生境破碎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维持濒危物种的遗传多样性、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结构完整与功能稳定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以内蒙古大兴安岭南段分布的马鹿(Cervus elaphus)种群为研究对象,利用MaxEnt模型对其生境适宜性进行分析,并利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构建潜在生态扩散廊道,探讨大兴安岭南段区域隔离马鹿种群的栖息地连通方案。结果显示,马鹿栖息地呈破碎化状态,种群有明显的隔离分布趋势,现有适宜栖息地具有海拔较低(800—1200 m)、坡度较缓(<15°)、靠近水源、植被类型多为靠近山林的灌丛或草地等特点。所构建12条生态廊道具有经过河流浅水节段、远离村落等特点,便于落实栖息地生态恢复管理措施。研究从区域尺度综合分析了大兴安岭南段马鹿栖息地现状及连通性,有助于优化适宜栖息地格局,促进马鹿扩散和栖息地连通,为该物种隔离种群及其栖息地保护规划提供现实指导和基础资料。
    • 孔晓霞; 郑伟; 高焕霖; 徐仪玮; 张明浩; 张青峰
    • 摘要: 选取影响朱鹮生境适宜性的9个环境因子,基于层次分析法(AHP)构建生境适宜指数(HSI)模型,结合地理探测器,分析陕西省洋县朱鹮生境适宜性程度及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洋县朱鹮生境适宜性整体处于中等偏高水平;2)洋县境内朱鹮生境适宜区和较适宜区空间分布连贯性较差,空间分异特征明显,呈现东、南、北高,中间和西低的格局;3)单因子中,对朱鹮生境适宜性空间分异特征解释力较强的主要因子由大到小依次为距水体距离(0.501)、距水源距离(0.359)、植被类型(0.162)、海拔(0.155)、距道路距离(0.152),其他环境因子的解释力(q)偏弱,q均未超过0.1;4)交互因子中,q(x_(1)∩x_(2))为0.5以上交互作用的因子均是距水源(水体)距离叠加其他因子产生。其中,q(距水体距离∩距道路距离)为0.602,仅次于q(距水体距离∩距水源距离)最高值(0.725)。研究可为濒危动物生境保护以及栖息地管理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 陈小南; 李琼雯; 余建平; 余顺海; 李双; 曹铭昌
    • 摘要: 钱江源国家公园是中国首批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之一,是白颈长尾雉(Syrmaticus ellioti)的主要栖息地。从国家公园尺度掌握白颈长尾雉的分布格局及栖息地状况,对于科学制定白颈长尾雉的保护策略具有重要意义。结合钱江源国家公园2018—2019年的红外相机监测数据和主要环境变量数据,应用MaxEnt模型对国家公园内白颈长尾雉生境适宜性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评价与分析。冬春季和夏秋季模型的预测结果达优秀水平。距农田距离和距群落结构较完整针叶林距离是影响白颈长尾雉冬春季生境选择的主导环境因子,白颈长尾雉倾向于近农田分布,而远离针阔混交林和针叶林等森林区域;距水源距离、距群落结构完整阔叶林距离、距居民点距离、距群落结构较完整针阔混交林距离是影响白颈长尾雉夏秋季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白颈长尾雉倾向于近水源和森林区域,并远离居民点分布。钱江源国家公园冬春季白颈长尾雉的适宜和较适宜生境面积为135.62 km^(2),夏秋季为134.14 km^(2),分别占钱江源国家公园总面积的53.82%和53.23%。从不同功能分区看,冬春季白颈长尾雉的适宜和较适宜生境面积为生态保育区>传统利用区>核心保护区>游憩展示区;夏秋季为生态保育区>核心保护区>传统利用区>游憩展示区。该研究证实了水源、食物和隐蔽条件是影响白颈长尾雉生境选择的三大要素。建议针对关键生境因子进行分区管理:(1)加强对生态保育区中次生林的保护修复;(2)加强对传统利用区农业开发活动的管控;(3)加强中低海拔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周边水源的管理;(4)建立白颈长尾雉种群生态廊道;(5)开展白颈长尾雉生境选择长期研究。
    • 刘文壮; 张玉虎; 洪剑明; 蒲晓; 王洁; 曹子祯; 刘亚东; 吴渊
    • 摘要: 遗鸥(Larus relictus)幼鸟生境适宜性评价能够为遗鸥的保护与科学管理提供技术支撑.本研究利用MaxEnt模型,结合实地监测遗鸥幼鸟分布点和环境变量数据,对康巴诺尔湖遗鸥幼鸟生境适宜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影响遗鸥幼鸟生境适宜性的主要环境因子为底栖动物生物质量、水质酸碱度、湖泊水位和距裸露地距离.遗鸥幼鸟生境适宜性随着底栖动物生物质量的增加而提高,随着距裸露地距离的增加而降低;另当水质酸碱度为pH8.9、湖泊水位22 cm时,遗鸥幼鸟生境适宜性最高.遗鸥幼鸟适宜生境主要分布于康巴诺尔湖东部、东北部和南部的浅水滩,其中最适宜生境和较适宜生境面积分别为18.8和51.1 hm^(2),共计69.9 h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8.2%.建议对康巴诺尔湖的遗鸥幼鸟适宜生境进行保护,加强对湖泊水质pH和水位的监测和控制并人为营造遗鸥幼鸟的适宜生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